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65772发布日期:2021-03-30 19:5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芯片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



背景技术:

芯片又称集成电路,芯片在电子学中是一种把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括被动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时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芯片的使用和生产也在逐年增加,在芯片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的芯片通过自动测试机的导通治具进行导通测试,以便达到生产需求。

但是现有技术中,多数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由于需要手动调节导通检测点的位置,不但增加了工作强度,而且容易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测试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载件,所述承载件的前侧设置有第一调节槽,且承载件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调节电机,所述第一调节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丝杆,且第一调节槽的前侧设置有承载块,所述承载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且承载块的下方设置有n型块,所述n型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移动电机,且n型块的下侧设置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的内部设置有移动轴,且移动槽的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通轴,所述第二移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通轴,所述操作台的后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调节电机,且操作台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丝杆,所述操作台的顶部设置有放置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丝杆的一端贯穿于承载件并与第一调节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且第一丝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槽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承载块侧视图的竖截面为“十”字形状,且承载块的后侧处于第一调节槽的内部,所述承载块与第一丝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贯穿于承载块并与n型块的顶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轴的一端贯穿于n型块并与移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且移动轴的另一端与移动槽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移动轴处于移动槽内部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左旋螺纹,且移动轴处于移动槽内部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右旋螺纹,所述移动轴分别贯穿于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与移动轴接触的部分均设置有与移动轴相匹配的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丝杆的后端贯穿于操作台并与第二调节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且第二丝杆的前端与第二调节槽的前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放置台的底部处于第二调节槽的内部,所述放置台与第二丝杆通过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放置台顶部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隔板,两个所述隔板的相邻一侧均设置有固定板,且两个所述隔板的另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固定板远离隔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贯穿于隔板并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与放置台的顶部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操作台的前表面中间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操作台的前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有万能表,且操作台的前表面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放置盒,所述放置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蓄电源,所述储蓄电源的输出端与万能表的输入端、万能表的输出端与第一导通轴和所述储蓄电源的输入端与第二导通轴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电机、第一气缸、移动电机、第二调节电机和第二气缸均外接有电源,且第一调节电机、第一气缸、移动电机、第二调节电机和第二气缸与控制开关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隔板、第二气缸、固定板和橡胶垫对待检测芯片进行固定,防止芯片移动而影响检测结果,通过承载件、第一调节电机、第一丝杆、承载块、第二调节电机、第二丝杆和放置台之间的配合使用,实现对调节检测导通点位置的功能,既能增加检测准确度,又能减少了手动检测所需的劳动量,且通过n型块、移动电机、移动轴、第一移动杆和第二移动杆之间的配合使用,起到了调节第一导通轴与第二导通轴之间的距离,以便适用于不同长度线路的导通检测,增加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中n型块主视图的剖面图。

图3为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中a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操作台;2、控制开关;3、万能表;4、放置盒;5、承载件;6、第一调节槽;7、第一调节电机;8、第一丝杆;9、承载块;10、第一气缸;11、n型块;12、移动电机;13、第一移动杆;14、第二移动杆;15、放置台;16、第二调节电机;17、第二调节槽;18、第二丝杆;19、隔板;20、第二气缸;21、固定板;22、移动槽;23、移动轴;24、第一导通轴;25、第二导通轴;26、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自动测试机导通治具,包括操作台1,操作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载件5,承载件5的前侧设置有第一调节槽6,且承载件5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调节电机7,第一调节槽6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丝杆8,且第一调节槽6的前侧设置有承载块9,第一丝杆8的一端贯穿于承载件5并与第一调节电机7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且第一丝杆8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槽6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承载块9侧视图的竖截面为“十”字形状,且承载块9的后侧处于第一调节槽6的内部,承载块9与第一丝杆8通过螺纹连接,第一气缸10的输出端贯穿于承载块9并与n型块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承载块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10,且承载块9的下方设置有n型块11,n型块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移动电机12,且n型块11的下侧设置有移动槽22,移动槽22的内部设置有移动轴23,且移动槽22的内部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移动杆13和第二移动杆14,移动轴23的一端贯穿于n型块11并与移动电机12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且移动轴23的另一端与移动槽22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移动轴23处于移动槽22内部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左旋螺纹,且移动轴23处于移动槽22内部的另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右旋螺纹,移动轴23分别贯穿于第一移动杆13和第二移动杆14,第一移动杆13和第二移动杆14与移动轴23接触的部分均设置有与移动轴23相匹配的螺纹,第一移动杆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通轴24,第二移动杆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通轴25,操作台1的后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调节电机16,且操作台1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第二调节槽17,第二调节槽17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丝杆18,操作台1的顶部设置有放置台15,第二丝杆18的后端贯穿于操作台1并与第二调节电机16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连接,且第二丝杆18的前端与第二调节槽17的前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放置台15的底部处于第二调节槽17的内部,放置台15与第二丝杆18通过螺纹连接,放置台15顶部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隔板19,两个隔板19的相邻一侧均设置有固定板21,且两个隔板19的另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20,固定板21远离隔板1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垫26,第二气缸20的输出端贯穿于隔板19并与固定板21固定连接,固定板21的底部与放置台15的顶部接触,操作台1的前表面中间设置有控制开关2,操作台1的前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有万能表3,且操作台1的前表面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放置盒4,放置盒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储蓄电源,储蓄电源的输出端与万能表3的输入端、万能表3的输出端与第一导通轴24和储蓄电源的输入端与第二导通轴25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第一调节电机7、第一气缸10、移动电机12、第二调节电机16和第二气缸20均外接有电源,且第一调节电机7、第一气缸10、移动电机12、第二调节电机16和第二气缸20与控制开关2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首先将待检测的芯片放置于放置台15上,然后通过控制开关2分别控制第二气缸20、第一调节电机7、第二调节电机16和第一气缸10分别工作,第二气缸20做功通过固定板21和橡胶垫26对待检测芯片进行固定,防止芯片移动而影响检测结果,第一调节电机7做功通过第一丝杆8和承载块9带动第一导通轴24和第二导通轴25在水平面上横向移动,第二调节电机16做功通过放置台15带动待检测芯片在水平面上纵向移动,即调节检测导通点的位置,此时第一气缸10做功通过n型块11带动第一导通轴24和第二导通轴25向下移动,直至第一导通轴24和第二导通轴25与待检测芯片的检测点接触,通过观看万能表3的状态,来判断检测线路是否导通,且通过控制开关2控制移动电机12工作,移动电机12做功带动移动轴23,移动轴23通过第一移动杆13和第二移动杆14调节第一导通轴24与第二导通轴25之间的距离,以便适用于不同长度线路的导通检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