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7205发布日期:2021-05-07 19:5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治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对柔性线路板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柔性线路板的生产质量,现有技术中往往是采用人工目视的方式来检测柔性线路板的钢片漏贴、漏冲孔、以及覆膜漏开窗。具体地说,传统的钢片漏贴检测方式是采用套菲林目视检查,在菲林与钢片对应的位置镂空,检查员使用该专用菲林目视确认镂空区是否贴有钢片;传统的漏冲检查方式为冲切后人工目视检查,该方式完全依靠员工目视核对;传统覆膜漏开窗亦是如此;上述传统的方式检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且人工目视无法100%检出不良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其无需人工目视检测,且可100%检出不良品,避免不良品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包括:电测治具、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探针组;所述探针组包括两根探针;所述电测治具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一个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分别同轴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治具面板上或者并排设置于同一治具面板上;所述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分别与外置供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探针组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测治具包括治具上模以及治具下模;所述治具上模包括上底板、上针板以及上面板;所述治具下模包括下底板、下针板以及下面板;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分别为上面板以及下面板;所述上底板、上针板以及上面板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所述下底板、下针板以及下面板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所述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并排设置于所述上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测治具包括治具上模以及治具下模;所述治具上模包括上底板、上针板以及上面板;所述治具下模包括下底板、下针板以及下面板;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分别为上面板以及下面板;所述上底板、上针板以及上面板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所述下底板、下针板以及下面板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至少有部分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并排设置于所述上面板上;至少有部分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并排设置于所述下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与上针板之间设置有针套;所述上针板与上面板之间活动设置有所述探针,所述探针套设于所述针套内且与针套弹性连接;所述下底板与下针板之间设置有针套;所述下针板与下面板之间活动设置有所述探针,所述探针套设于所述针套内且与针套弹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针板与上面板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上屏蔽层板,所述下针板与下面板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下屏蔽层板。

进一步地,所述电测治具包括治具上模以及治具下模;所述治具上模包括上底板、上针板以及上面板;所述治具下模包括下底板、下针板以及下面板;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分别为上面板以及下面板;所述上底板、上针板以及上面板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所述下底板、下针板以及下面板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一个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分别同轴设置于所述上面板与下面板上。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下面板的探针为平头探针;位于所述上面板的探针为0.25mm尖头探针。

进一步地,所述上底板与上针板之间设置有针套;所述上针板与上面板之间活动设置有所述探针,所述探针套设于所述针套内且与针套弹性连接;所述下底板与下针板之间设置有针套;所述下针板与下面板之间活动设置有所述探针,所述探针套设于所述针套内且与针套弹性连接。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上面板的探针的直径大于柔性电路板的覆膜开窗的孔径,位于所述下面板的探针的直径小于柔性线路板的覆膜开窗的孔径,且位于所述上面板的探针的弹力大于位于所述下面板的探针的弹力。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个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分别同轴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治具面板上或者并排设置于同一治具面板上,探针组的两根探针分别于外置供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这样一来当柔性电路板贴有钢片时,位于同一治具面板上并排设置的两根探针就可以被钢片导通,从而形成电回路,当柔性电路板漏贴钢片时,位于同一治具面板上并排设置的两根探针就不会被导通,然后处理器就可以通过接收探针是否被导通的信息判断出是否贴有钢片,无需人工判断,且准确率可达100%;同样的道理,当柔性电路板有冲孔或覆膜开窗时,分别位于不同治具面板上的两根同轴设置的探针就可以相互接触从而被导通形成电回路,而当柔性电路板漏冲孔或漏覆膜开窗时,这两根同轴设置的探针就不会被导通,然后处理器通过接收探针是否被导通的信息判断出是冲孔或覆膜开窗,同样无需人工判断,且准确率可达10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探针检测钢片的示意图;

图3为探针检测冲孔的示意图;

图4为探针检测覆膜开窗的示意图。

图中:11、探针;12、针套;13、弹簧;21、上底板;22、上针板;23、上面板;24、上屏蔽层板;31、下底板;32、下针板;33、下面板;34、下屏蔽层板;41、底座;42、导向柱;43、顶板;44、气缸;5、柔性电路板;51、钢片;52、冲孔;53、覆膜开窗;54、覆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4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路板漏贴、漏冲以及漏开窗检测装置,其至少包括电测治具、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探针11组;探针11组包括两根探针11;电测治具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一个探针11组的两根探针11分别同轴设置于两个不同的治具面板上或者并排设置于同一治具面板上;探针11组的两根探针11分别与外置供电设备的正负极连接;处理器与探针11组信号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外部供电设备可以与先通过排线与电测治具连接,然后通过电测治具给探针11通电。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这样一来当柔性电路板5贴有钢片51时,位于同一治具面板上并排设置的两根探针11就可以被钢片51导通,从而形成电回路,当柔性电路板5漏贴钢片51时,这两根探针11就不会被导通,基于上述原理,处理器就可以通过接收探针11是否被导通的信息判断出是否贴有钢片51,无需人工判断,且准确率可达100%;同样的道理,当柔性电路板5有冲孔52或覆膜开窗53时,分别位于不同治具面板上的两根同轴设置的探针11就可以相互接触从而被导通形成电回路,而当柔性电路板5漏冲孔或漏覆膜开窗时,这两根同轴设置的探针11也不会被导通,然后处理器通过接收探针11是否被导通的信息判断出是冲孔52或覆膜开窗53,同样无需人工判断,且准确率可达100%。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将显示器与处理器信号连接,从而将处理器的判断结果显示在显示器上,从而方便人工更加直观的了解检测结果。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参照图1,电测治具包括治具上模以及治具下模;治具上模包括上底板21、上针板22以及上面板23;治具下模包括下底板31、下针板32以及下面板33;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分别为上面板23以及下面板33;上底板21、上针板22以及上面板23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下底板31、下针板32以及下面板33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探针11组的两根探针11并排设置于上面板23上。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用来检测只需在上表面贴钢片51的柔性电路板5。参照图2,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柔性电路板5先放置在下面板33上进行定位,使得需要贴钢片51的位置与并排设置的探针11对应,然后将上面板23向下压,直到探针11与柔性电路板5接触。

具体地,上面板23与下面板33的相对运动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下底板31固定设置在底座41上,下底板31与顶板43之间通过导向柱42固定连接,上底板21套设在导向柱42上且可沿导向柱42运动,上底板21与顶板43之间设置有气缸44,气缸44可驱动上底板21沿导向柱42运动,从而实现上面板23与下面板33的相对运动。

优选地,电测治具包括治具上模以及治具下模;治具上模包括上底板21、上针板22以及上面板23;治具下模包括下底板31、下针板32以及下面板33;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分别为上面板23以及下面板33;上底板21、上针板22以及上面板23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下底板31、下针板32以及下面板33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至少有部分探针11组的两根探针11并排设置于上面板23上;至少有部分探针11组的两根探针11并排设置于下面板33上。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用来检测需要同时在上下表面贴钢片51的柔性电路板5。

优选地,上底板21与上针板22之间设置有针套12;上针板22与上面板23之间活动设置有探针11,探针11套设于针套12内且与针套12弹性连接;下底板31与下针板32之间设置有针套12;下针板32与下面板33之间活动设置有探针11,探针11套设于针套12内且与针套12弹性连接。具体地,针套12与探针11的弹性连接可以通过弹簧13实现。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可以避免在检测时对柔性线路板的损坏,即探针11与柔性线路板的接触力过大的时候,探针11会缩回针套12内,从而避免损坏柔性电路板5。

优选地,上针板22与上面板23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上屏蔽层板24,下针板32与下面板33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下屏蔽层板34。通过设置上屏蔽层板24以及下屏蔽层板34可以很好的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优选地,电测治具包括治具上模以及治具下模;治具上模包括上底板21、上针板22以及上面板23;治具下模包括下底板31、下针板32以及下面板33;两个相对设置且可相对运动的治具面板分别为上面板23以及下面板33;上底板21、上针板22以及上面板23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下底板31、下针板32以及下面板33依次间隔且固定设置;一个探针11组的两根探针11分别同轴设置于上面板23与下面板33上。具体地,位于下面板33的探针11为平头探针11;位于上面板23的探针11为0.25mm尖头探针11。参照图3,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柔性电路板5先放置在下面板33上进行定位,使得需要冲孔52的位置与同轴设置于上面板23与下面板33上的探针11对应,然后将上面板23向下压,若上面板23的探针11能与下面板33的探针11接触导通,则说明此处有冲孔52,若不能,则说明此处漏冲。而位于下面板33的探针11为平头探针11;位于上面板23的探针11为0.25mm尖头探针11可以使得两探针11能更好的接触。

优选地,上底板21与上针板22之间设置有针套12;上针板22与上面板23之间活动设置有探针11,探针11套设于针套12内且与针套12弹性连接;下底板31与下针板32之间设置有针套12;下针板32与下面板33之间活动设置有探针11,探针11套设于针套12内且与针套12弹性连接。位于上面板23的探针11的直径大于柔性电路板5的覆膜开窗53的孔径,位于下面板33的探针11的直径小于柔性线路板的覆膜开窗53的孔径,且位于上面板23的探针11的弹力大于位于下面板33的探针11的弹力。

参照图4,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柔性电路板5先放置在下面板33上进行定位,使得需要覆膜开窗53的位置与同轴设置于上面板23与下面板33上的探针11对应,然后将上面板23向下压,若上面板23的探针11能与下面板33的探针11接触导通,则说明此处有覆膜开窗53,若不能,则说明此处漏覆膜开窗。而位于下面板33的探针11的直径小于柔性线路板的覆膜开窗53的孔径,且位于上面板23的探针11的弹力大于位于下面板33的探针11的弹力;可以避免探针11刺穿覆膜54导致的误检。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