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03961发布日期:2021-04-09 12:5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强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地基就是建筑物下方起到支撑作用的土体或是岩体,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为进行加固的天然土层,而人工地基则是依靠人工进行加固处理。

但是现有的地基强度检测装置不便于携带和架设,且操作比较费力,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通常需要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检测,而不同的类型的地基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测,比较常见的有标准贯入实验,而标准贯入仪通常需要多人进行操作,且操作费力,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地基强度检测装置不便于携带和架设,且操作比较费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架杆,所述支架杆的中部滑动连接有检测杆,且检测杆的中部下侧设置有挡块,并且支架杆的前后两端均轴承连接有左支架,所述支架杆的前后两端均轴承连接有右支架,且支架杆前端的右支架中部设置有齿圈,并且齿圈的前后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端盖,所述齿圈的内侧以圆周形式设置有4个行星齿轮,且行星齿轮均与齿圈相啮合,并且行星齿轮的中部设置有太阳齿轮,所述太阳齿轮与4个行星齿轮相啮合,且太阳齿轮的前端固定连接于连接轴的后端,并且连接轴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摇柄,所述连接轴的中部与齿圈前端的端盖中部构成轴承连接结构,且齿圈后端的端盖中部轴承连接于转轴的前端,并且转轴的后端与支架杆后端的右支架中部构成轴承连接结构,所述转轴的中部前侧设置有传动槽,且转轴的前端端头固定连接有行星架,并且行星架的前端与4个行星齿轮相连接,所述传动槽的后端设置有限位环,且传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套,并且滑套的前端侧面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传动槽的外侧嵌套安装有弹簧,且弹簧的前端与滑套的后端相贴合,并且弹簧的后端与限位环的前端相贴合,所述转轴与转筒构成轴承连接结构,且转筒的前端设置有卡口,并且转筒的外侧缠绕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中部绕过支架杆的外侧,且拉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冲撞块的上端,并且冲撞块滑动连接于检测杆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左支架与右支架构成a字形结构,且左支架的中部设置有缺口,并且左支架中部的缺口与端盖的外轮廓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行星架的结构形状为十字形,且行星架的每个端头均设置有轴,并且行星架的每个端头通过轴与行星齿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槽为环形槽,且传动槽设置于转轴的外侧,并且传动槽处的转轴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

优选的,所述滑套的内侧结构形状与传动槽槽底的结构形状相配合,且滑套的前端外侧为圆柱形,并且滑套的后端外侧为六棱柱形。

优选的,所述卡口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且卡口的结构形状与滑套的结构形状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能够进行折叠收纳,可以简单快捷的进行架设,且操作步骤简单省力,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通过将左支架和右支架张开与地面形成三角形结构,对该装置进行稳定的支撑,且通过对左支架和右支架的折叠收纳,可以缩减该装置的体积,便于进行运输携带;

2、通过摇动摇柄,经过太阳齿轮、齿圈和行星齿轮的配合构成减速省力机构,带动转筒进行转动,转筒转动时对拉绳进行收卷,拉动冲撞块向上移动,当冲撞块移动至最高位置时,按动拉杆使滑套脱离与卡口的卡合,从而使转筒失去限制,然后冲撞块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坠落对挡块进行撞击,使检测杆向下冲撞,完成对地基的检测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齿圈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齿圈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杆;2、检测杆;3、挡块;4、左支架;5、右支架;6、齿圈;7、端盖;8、行星齿轮;9、太阳齿轮;10、连接轴;11、摇柄;12、行星架;13、转轴;14、传动槽;15、限位环;16、滑套;17、拉杆;18、弹簧;19、转筒;20、卡口;21、拉绳;22、冲撞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地基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架杆1、检测杆2、挡块3、左支架4、右支架5、齿圈6、端盖7、行星齿轮8、太阳齿轮9、连接轴10、摇柄11、行星架12、转轴13、传动槽14、限位环15、滑套16、拉杆17、弹簧18、转筒19、卡口20、拉绳21和冲撞块22,支架杆1的中部滑动连接有检测杆2,且检测杆2的中部下侧设置有挡块3,并且支架杆1的前后两端均轴承连接有左支架4,支架杆1的前后两端均轴承连接有右支架5,且支架杆1前端的右支架5中部设置有齿圈6,并且齿圈6的前后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端盖7,齿圈6的内侧以圆周形式设置有4个行星齿轮8,且行星齿轮8均与齿圈6相啮合,并且行星齿轮8的中部设置有太阳齿轮9,太阳齿轮9与4个行星齿轮8相啮合,且太阳齿轮9的前端固定连接于连接轴10的后端,并且连接轴10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摇柄11,连接轴10的中部与齿圈6前端的端盖7中部构成轴承连接结构,且齿圈6后端的端盖7中部轴承连接于转轴13的前端,并且转轴13的后端与支架杆1后端的右支架5中部构成轴承连接结构,转轴13的中部前侧设置有传动槽14,且转轴13的前端端头固定连接有行星架12,并且行星架12的前端与4个行星齿轮8相连接,传动槽14的后端设置有限位环15,且传动槽14内滑动连接有滑套16,并且滑套16的前端侧面固定连接有拉杆17,传动槽14的外侧嵌套安装有弹簧18,且弹簧18的前端与滑套16的后端相贴合,并且弹簧18的后端与限位环15的前端相贴合,转轴13与转筒19构成轴承连接结构,且转筒19的前端设置有卡口20,并且转筒19的外侧缠绕连接有拉绳21,拉绳21的中部绕过支架杆1的外侧,且拉绳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冲撞块22的上端,并且冲撞块22滑动连接于检测杆2的外侧。

左支架4与右支架5构成a字形结构,且左支架4的中部设置有缺口,并且左支架4中部的缺口与端盖7的外轮廓相配合,能便于通过左支架4与右支架5构成的a字形结构稳定的进行支撑,且通过左支架4中部的缺口,使左支架4和右支架5进折叠时不会产生干涉。

行星架12的结构形状为十字形,且行星架12的每个端头均设置有轴,并且行星架12的每个端头通过轴与行星齿轮8相连接,能便于通过行星齿轮8在自转的同时带动行星架12进行转动。

传动槽14为环形槽,且传动槽14设置于转轴13的外侧,并且传动槽14处的转轴13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能便于通过传动槽14的结构使转轴13进行转动时能够带动滑套16进行转动。

滑套16的内侧结构形状与传动槽14槽底的结构形状相配合,且滑套16的前端外侧为圆柱形,并且滑套16的后端外侧为六棱柱形,能便于滑套16在传动槽14的外侧进行滑动,且通过后端的六棱柱形与卡口20相配合。

卡口20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且卡口20的结构形状与滑套16的结构形状相配合,能便于通过卡口20与滑套16的配合使转轴13在转动时带动转筒19进行同步转动。

工作原理:根据图1和图2,首先将左支架4和右支架5张开架设稳定;

根据图3、图5和图6,摇动摇柄11,摇柄11通过连接轴10带动太阳齿轮9进行转动,太阳齿轮9的转动驱动行星齿轮8进行反向转动,行星齿轮8进行反向自转的同时由于齿圈6固定不动,使行星齿轮8绕太阳齿轮9进行公转,然后带动行星架12进行转动,从而达到省力效果;

行星架12带动转轴13转动,转轴13通过传动槽14带动滑套16进行转动,滑套16通过与卡口20的配合带动转筒19进行转动,从而对转筒19外侧连接的拉绳21进行缠绕收卷,拉动冲撞块22在检测杆2的外侧向上移动;

当冲撞块22移动到最高位置时,向后按动拉杆17,拉杆17带动滑套16在传动槽14外侧向后滑动,从而使滑套16前端的六棱柱与卡口20错开,同时滑套16对弹簧18进行压缩;

由于滑套16上六棱柱与卡口20的脱离使转筒19失去限制,使冲撞块2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坠落,同时通过拉绳21带动转筒19进行转动,冲撞块22对挡块3进行撞击,使检测杆2向下冲撞,完成对地基的检测动作,然后松开拉杆17,滑套16在弹簧18作用下复位,再次与卡口20进卡合,从而进行下次动作,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