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4496发布日期:2021-06-01 23:34阅读:1042来源:国知局
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



背景技术:

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是用于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测量的装置。

现有技术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通常包括预埋结构和后植入结构。具体使用时,在钢筋笼的绑扎过程中将预埋结构焊接在钢筋笼上,再在钢筋笼的外周固定模板,进而进行混凝土浇筑,即,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围成的空间内,浇筑完成后将模板去除,然后将后植入结构伸入预埋结构中,进行沉降观测。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预埋结构很容易被全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导致寻找预埋结构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中,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主体以及弹性件;所述预埋主体位于模板和钢筋笼之间,所述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进入的孔道,且所述孔道朝向远离所述模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预埋主体连接,以使所述预埋主体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上。

可选择地,所述预埋主体包括第一套筒以及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外侧的第二套筒,且所述第一套筒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模板和所述钢筋笼之间滑动;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钢筋笼连接,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相对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的远离所述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的朝向所述模板的一端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所述模板上。

可选择地,所述第二套筒的远离所述模板的一端具有可供混凝土进入至所述第二套筒内的开口。

可选择地,所述开口的边缘具有止挡凸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止挡凸部的内侧。

可选择地,第一套筒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二套筒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套筒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模板和所述钢筋笼之间滑动。

可选择地,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其中一者为滑块,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的其中另一者为滑轨。

可选择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其中,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包括后植入结构以及上述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所述后植入结构包括可伸入所述孔道中的观测主体。

可选择地,所述后植入结构还包括限位卡盘,所述限位卡盘连接在所述观测主体上,所述观测主体伸入所述孔道中时,所述限位卡盘位于所述孔道的外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以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通过将预埋结构设置为包括预埋主体以及弹性件,预埋主体布置在模板和钢筋笼之间,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进入的孔道,且孔道朝向远离模板的方向延伸;弹性件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预埋主体连接,以使预埋主体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模板上。通过设置弹性件,能够使得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始终抵顶在模板上,也就是说,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能够与模板紧密贴合,由于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围成的空间内,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拆除后,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能够顺利外露,也就是说,预埋主体的朝向模板的一端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方便寻找,克服了传统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被完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不易寻找的弊端,从而提高了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布设成功率。

本公开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包括上述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因此同样具有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中后植入结构的侧视图。

其中,10-预埋主体;11-第一套筒;111-孔道;12-第二套筒;121-开口;122-止挡凸部;20-弹性件;30-后植入结构;31-观测主体;32-限位卡盘;40-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现有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通常有两种设置方案,以新建桥梁墩柱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墩柱施工完成后,采用电钻在墩柱上钻孔,然后将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植入墩柱;二是在墩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分为预埋结构和后植入结构,其中,在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将预埋结构焊接在钢筋笼上,待墩柱浇筑成型,模板拆除后,找到预埋结构的显露在混凝土外部的位置,再将后植入结构与预埋结构连接牢固,从而应用于沉降观测。

现有的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以上两种埋设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种埋设方式,在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埋设过程中,需要在墩柱上采用电钻钻孔,钻孔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钢筋,使得钻孔不能继续进行,因此需要在混凝土上更换位置继续钻孔,这样一方面对墩柱表面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会影响墩柱混凝土的完整性;如果采用可切割钢筋的钻头进行钻孔,虽然可以一次成孔,不影响墩柱混凝土的完整性,但是会对墩柱钢筋造成破坏。第二种预埋方式,虽然可以克服第一种埋设方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持钢筋及墩柱混凝土的完整性,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预埋结构很容易被全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待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模板拆除后,导致寻找预埋结构比较困难。

基于此,亟需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使得预埋结构的朝向模板的一端与模板始终紧密贴合,待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模板拆除后,预埋结构的朝向模板的一端可以始终显露在混凝土外部,容易寻找。

实施例一

参考图1至图3中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其中,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包括预埋主体10以及弹性件20;预埋主体10位于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进入的孔道111,且孔道111朝向远离模板40的方向延伸;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预埋主体10连接,以使预埋主体10在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模板40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预埋结构设置为包括预埋主体10以及弹性件20,预埋主体10布置在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开设有可供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进入的孔道111,且孔道111朝向远离模板40的方向延伸;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预埋主体10连接,以使预埋主体10在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模板40上。通过设置弹性件20,能够使得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始终抵顶在模板40上,也就是说,在弹性件20的作用下,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能够与模板40紧密贴合,由于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围成的空间内,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能够顺利外露,也就是说,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方便寻找,克服了传统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被完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不易寻找的弊端,从而提高了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布设成功率。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在弹性件20的作用下能够与模板40紧密贴合,待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预埋结构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从而方便将后植入结构通过孔道111伸入预埋结构中,进行沉降观测,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避免了现有技术的预埋结构被全部浇筑在混凝土内部,还需要破坏混凝土表面而去寻找预埋结构的缺陷,提高了混凝土和钢筋笼的完整性,美观性好。

具体使用时,预埋主体10布置在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为了使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始终与模板40紧密贴合,在预埋主体10上设置弹性件20,其中,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预埋主体10连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模板40挤压预埋主体10,预埋主体10挤压弹性件20,弹性件20受到挤压后反作用力于预埋主体10,预埋主体10会朝向模板40施力,因此,在弹性件20的调节压力下,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可以始终抵顶在模板40上,从而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能够顺利外露,方便寻找,提高了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布设成功率。

其中,弹性件20的一端可以直接固定在钢筋笼上,为了使弹性件20在伸缩的过程中稳定,可以沿弹性件20的延伸方向在弹性件20的外壁设置限位结构,例如限位套管,此时,弹性件20的另一端可以与预埋主体10直接连接;弹性件20的另一端还可以与限位套管的靠近预埋主体10的端部连接,限位套管的靠近预埋主体10的端部固定在预埋主体10上。

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孔道111中可能会有杂质异物进入,杂质异物一方面会堵塞孔道111,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会划伤孔道111的内壁,从而影响孔道111与观测主体31的配合连接,另外,孔道111中如有杂质异物清理也不方便。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孔道111的开口121处设置有一层锡纸膜,锡纸膜能够隔离杂质异物,还容易被撕下来方便观测主体31与孔道111配合连接。为了保护孔道111,在开口121处可以设置容易拆卸的保护盖,或者施工过程中,直接在孔道111的中塞入薄膜或柔软的纸张。

此外,孔道111的孔道开口开设在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并朝向远离模板40的方向延伸以供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31进入,在弹性件20的调节压力下,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可以始终抵顶在模板40上,从而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预埋主体10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能够顺利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此时,孔道111的孔道开口也顺利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寻找方向,从而后植入结构30可以很方便的从孔道111中伸入到预埋结构中。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预埋主体10包括第一套筒11以及套设在第一套筒11外侧的第二套筒12,且第一套筒11可相对于第二套筒12在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滑动;第二套筒12与钢筋笼连接,弹性件20位于第二套筒12内,弹性件20的一端与第二套筒12相对固定,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第一套筒11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连接,第一套筒11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在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模板40上。

具体使用时,第二套筒12可以直接焊接在钢筋笼上,弹性件20布置在第二套筒12内,其中,弹性件20的一端可以固定在第二套筒12的远离第一套筒11的侧壁上;弹性件20的一端还可以固定在钢筋笼上,同时将第二套筒12的远离第一套筒11的端部也固定在钢筋笼上。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第一套筒11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可以直接连接固定,当然,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第一套筒11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也可以接触非连接,弹性件20的伸缩作用力能够作用在第一套筒11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即可。另外,由于弹性件20布置在第二套筒12内,第二套筒12对弹性件20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方便第一套筒11相对于第二套筒12在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滑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预埋主体10可以是一个整体的预埋结构,例如柱形套筒,该柱形套筒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开设有供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进入的孔道111,孔道111朝向远离模板40的方向延伸。此时,弹性件20的一端与钢筋笼相对固定,弹性件20的另一端与柱形套筒连接,以使柱形套筒在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抵顶在模板40上,从而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柱形套筒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能够顺利外露,寻找方便,提高了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布设成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筒12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具有可供混凝土进入至第二套筒12内的开口121,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可以从开口121处进入到第二套筒12内部,并将弹性件20包裹浇筑,避免在弹性件20的位置处形成空心,影响预埋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其中,第二套筒12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可以不设置供混凝土进入的开口121,而将供混凝土进入的开口121沿径向开设在第二套筒12的侧壁上,开口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个开口可以沿第二套筒12的轴向和/或径向间隔设置。当然,供混凝土进入的开口121也可以既设置在第二套筒12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同时沿径向设置在第二套筒12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为了连接方便,开口121的边缘具有止挡凸部122,弹性件20的一端连接在止挡凸部122的内侧。其中,弹性件20的一端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止挡凸部122的内侧,结构稳定,连接可靠。当然,弹性件20的一端还可以直接抵接在止挡凸部122的内侧面上。

为了方便第一套筒11相对于第二套筒12滑动,以使第一套筒11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在弹性件20的弹力作用下始终抵顶在模板40上,第一套筒1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动部,第二套筒12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二滑动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相配合,以使第一套筒11可相对于第二套筒12在模板40和钢筋笼之间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的其中一者为滑块,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的其中另一者为滑轨,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滑动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弹性件20为弹簧,结构简单,弹性作用好,连接方便。其中,弹性件20还可以是弹性绳、弹性片或其他具有弹性作用的弹性件20。

示例性地,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及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实施方式如下:

(1)将弹性件20放入第二套筒12中;

(2)将第一套筒11的远离模板40的一端套设在第二套筒12的内壁上,压缩弹性件20可以轴向运动;

(3)将第二套筒12与钢筋笼焊接,焊接过程要保证弹性件20自由伸长状态下,第一套筒11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超过模板设计位置3-5cm;

(4)模板40安装后,模板40挤压第一套筒11,第一套筒11挤压弹性件20,第一套筒11在第二套筒12中滑动,使得模板40到达模板实际安装位置后,第一套筒11滑动终止;此时,第一套筒11在弹性件20的压力下,始终与墩柱模板40紧密贴合;

(5)墩柱浇筑混凝土后,第一套筒11和第二套筒12被浇筑在墩柱内部,混凝土还通过第二套筒12的远离模板40一端的开口121填充满弹性件20所处区域,保证预埋结构的稳定性;由于第一套筒11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在弹性件20的作用下始终抵顶在模板40上,使得第一套筒11与模板40始终紧密贴合,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第一套筒11的朝向模板40的一端显露在混凝土的外部,容易寻找;

(6)模板40拆除,寻找第一套筒11的与模板40抵接的端部,也就是第一套筒11的朝向模板40的端部,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布设完成;

(7)将后植入结构30旋入第一套筒11中,二者采用螺纹连接,直到限位卡盘32与墩柱表面完全贴合,终止旋入,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布设完成。

实施例二

参照图1至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该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包括后植入结构30以及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沉降观测点预埋结构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第一套筒11的孔道111中设置有内螺纹,后植入结构30的观测主体31上设置有外螺纹。预埋结构在钢筋笼绑扎过程中焊接在钢筋笼上,待墩柱浇筑成型,模板40拆除后,找到预埋结构的位置,将观测主体31与预埋结构的第一套筒11螺纹连接,从而将后植入结构30与预埋结构连接稳定,以用于沉降观测。

进一步地,后植入结构30还包括限位卡盘32,限位卡盘32连接在观测主体31上,观测主体31伸入孔道111中时,限位卡盘32位于孔道111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后植入结构30和限位卡盘32连接在一起,例如焊接;然后将连接在一起的后植入结构30和限位卡盘32螺纹连接在孔道111中,直至限位卡盘32与混凝土表面完全贴合,螺纹旋进终止,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布设完成,结构简单,连接可靠。

其中,限位卡盘32用于控制观测主体31在孔道111中的伸入长度,具体使用时,参考图2中所示,设置好观测主体31待伸入孔道111中的预设长度,并将限位卡盘32固定在后植入结构30的相应位置处,以使观测主体31螺纹旋入孔道111中的伸入长度达到预设长度时,限位卡盘32即可与第一套筒11的显露在混凝土外部的端部接触,起到限位作用。另外,限位卡盘32上还可以标记信息,例如数字、图案等,以方便对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进行编号排序或分类统计等。此外,当建筑物上设置有多个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时,多个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限位卡盘32均设置在与观测主体31的预设长度相对应的位置处,可以保证多个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外露在混凝土外部的尺寸一致,美观性好。

当然,也可以将多个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的后植入结构的观测主体上的螺纹长度设置成同样的尺寸,此时,可以通过螺纹长度限制观测主体在孔道中的长度,使得多个沉降观测点预埋装置暴露在混凝土外部的尺寸一致,此时,后植入结构可以不需要设置限位卡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