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量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58863发布日期:2021-08-06 12:5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量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量具。



背景技术:

汽轮机汽缸是汽轮机的外壳。汽轮机为火力发电厂的三大主力设备之一,其转子和汽缸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主要部件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工作。由于汽轮机汽缸进水的危害巨大,有关事故调查规程中规定将大型汽轮机机组进水产生的上述故障均定性为重大设备事故。检修汽轮机时,当缸内动静部件间隙发生很大变化,出现动静接触时,可能会导致盘车无法正常启动,且汽轮机转子有好多级叶片,这就需要测量叶片与气缸之间的汽封间隙,一般的测量就在气缸汽封上粘贴胶带,每层胶带0.25mm,粘贴3层,然后盘动转子,把转子吊起来以后观察胶带还剩几层,就可以判断出转子与气缸底部的间隙是多少。现有技术中,测量方式很容易造成胶带丢失在汽轮机机体中,不便于寻找,会造成汽轮机的运行不稳定,影响汽轮机正常工作,且对于胶带的卷绕缺乏稳定性,容易造成胶带在收卷时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量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量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支撑座、直杆与竖杆,所述直杆与竖杆顶部设有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顶部设有侧板,所述侧板一侧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一侧设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一侧设有转轮,所述转轮上设有内轮槽,所述转轮一侧套设有套块,所述转轮一端设有转轴,所述转轮通过所述转轴相连一侧设有凹块,所述凹块与所述套块滑动相连,所述凹块一侧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套块相连,所述套块一侧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内套设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两侧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所述移动块一端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绕设在所述第二滑杆上;所述内轮槽上分别设有第一胶带、第二胶带与第三胶带,所述第一胶带、所述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三胶带一端设有定滑轮,所述第一胶带、第二胶带与第三胶带结合成重叠胶带,所述底座底部设有缸体,所述缸体一侧设有气封,所述重叠胶带一侧设有所述气封,所述重叠胶带另一侧设有叶片。

优选地,所述定滑轮底部设有侧杆,所述侧杆底部滑动设有滑轨,所述侧杆一侧设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直杆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杆上滑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一侧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绕设在所述第一滑杆上。

优选地,所述滑轨两侧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所述滑块与所述固定孔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胶带、所述第二胶带与所述第三胶带为相同规格。

优选地,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磁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合理,通过电机转动带动转轮转动,胶带绕设在转轮的内轮槽上,转轮转动带动转轴在凹块上转动,同时凹块会在套块内移动,挤压第三弹簧,推动移动块在第二滑杆上移动,推动移动块且挤压第二弹簧,增加了胶带收卷的稳定性,防止了胶带断开;第一胶带、第二胶带与第三胶带通过绕设在转轮上进行收放,聚集在定滑轮上形成重叠胶带,重叠胶带贴在气封的表面,将汽机转子吊起来,对留下的重叠胶带进行测量,就会测得气封的间隙,增加了测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7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缸体,2.底座,3.第一胶带,4.支撑座,5.第二胶带,6.第一滑杆,7.侧板,8.电机,9.内轮槽,10.转轮,11.第三胶带,12.定滑轮,13.重叠胶带,14.第一弹簧,15.叶片,16.气封,17.滑块,18.固定孔,19.滑轨,20.转轴,21.凹块,22.套块,23.支架,24.第二弹簧,25.移动块,26.第二滑杆,27.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轮机通流间隙检测量具,包括底座2,所述底座2上设有支撑座4、直杆与竖杆,所述直杆与竖杆顶部设有所述支撑座4,所述支撑座4顶部设有侧板7,所述侧板7一侧设有电机8,所述电机8一侧设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一侧设有转轮10,所述转轮10上设有内轮槽9,所述转轮10一侧套设有套块22,所述转轮10一端设有转轴20,所述转轮10通过所述转轴20相连一侧设有凹块21,所述凹块21与所述套块22滑动相连,所述凹块21一侧设有第三弹簧27,所述第三弹簧27与所述套块22相连,所述套块22一侧设有移动块25,所述移动块25内套设有第二滑杆26,所述第二滑杆26两侧设有支架23,所述支架23与所述支撑座4相连,所述移动块25一端设有第二弹簧24,所述第二弹簧24绕设在所述第二滑杆26上;所述内轮槽9上分别设有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所述第一胶带3、所述第二胶带5与所述第三胶带11一端设有定滑轮12,所述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结合成重叠胶带13,所述底座2底部设有缸体1,所述缸体1一侧设有气封16,所述重叠胶带13一侧设有所述气封16,所述重叠胶带13另一侧设有叶片15。

具体的,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2,底座2上设有支撑座4、直杆与竖杆,直杆与竖杆顶部设有支撑座4,支撑座4顶部设有侧板7,侧板7一侧设有电机8,电机8一侧设有电机轴,电机轴一侧设有转轮10,转轮10上设有内轮槽9,转轮10一侧套设有套块22,转轮10一端设有转轴20,转轮10通过转轴20相连一侧设有凹块21,凹块21与套块22滑动相连,凹块21一侧设有第三弹簧27,第三弹簧27与套块22相连,套块22一侧设有移动块25,移动块25内套设有第二滑杆26,第二滑杆26两侧设有支架23,支架23与支撑座4相连,移动块25一端设有第二弹簧24,第二弹簧24绕设在第二滑杆26上。电机8转动带动转轮10转动,胶带绕设在转轮10的内轮槽9上,转轮10转动带动转轴20在凹块21上转动,同时凹块21会在套块22内移动,挤压第三弹簧27,推动移动块25在第二滑杆26上移动,推动移动块25且挤压第二弹簧24;内轮槽9上分别设有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一端设有定滑轮12,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结合成重叠胶带13,底座2底部设有缸体1,缸体1一侧设有气封16,重叠胶带13一侧设有气封16,重叠胶带13另一侧设有叶片15。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通过绕设在转轮10上进行收放,聚集在定滑轮12上形成重叠胶带13,重叠胶带13贴在气封16的表面,将汽机转子吊起来,对留下的重叠胶带13进行测量,就会测得气封16的间隙。

具体的,如图1-2所示,定滑轮12底部设有侧杆,侧杆底部滑动设有滑轨19,侧杆一侧设有第一滑杆6,第一滑杆6与直杆相连。第一滑杆6上滑动设有滑块17,滑块17一侧设有第一弹簧14,第一弹簧14绕设在第一滑杆6上,通过在低于滑杆6上移动定滑轮12的位置,滑块17与第一弹簧14增加移动的稳定性。滑轨19两侧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18,滑块17与固定孔18相连,固定孔18便于固定滑块17。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为相同规格,规格相同便于测量。底座2内部设有磁条,磁条便于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2,底座2上设有支撑座4、直杆与竖杆,直杆与竖杆顶部设有支撑座4,支撑座4顶部设有侧板7,侧板7一侧设有电机8,电机8一侧设有电机轴,电机轴一侧设有转轮10,转轮10上设有内轮槽9,转轮10一侧套设有套块22,转轮10一端设有转轴20,转轮10通过转轴20相连一侧设有凹块21,凹块21与套块22滑动相连,凹块21一侧设有第三弹簧27,第三弹簧27与套块22相连,套块22一侧设有移动块25,移动块25内套设有第二滑杆26,第二滑杆26两侧设有支架23,支架23与支撑座4相连,移动块25一端设有第二弹簧24,第二弹簧24绕设在第二滑杆26上。电机8转动带动转轮10转动,胶带绕设在转轮10的内轮槽9上,转轮10转动带动转轴20在凹块21上转动,同时凹块21会在套块22内移动,挤压第三弹簧27,推动移动块25在第二滑杆26上移动,推动移动块25且挤压第二弹簧24;内轮槽9上分别设有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一端设有定滑轮12,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结合成重叠胶带13,底座2底部设有缸体1,缸体1一侧设有气封16,重叠胶带13一侧设有气封16,重叠胶带13另一侧设有叶片15。第一胶带3、第二胶带5与第三胶带11通过绕设在转轮10上进行收放,聚集在定滑轮12上形成重叠胶带13,重叠胶带13贴在气封16的表面,将汽机转子吊起来,对留下的重叠胶带13进行测量,就会测得气封16的间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合理,通过电机转动带动转轮转动,胶带绕设在转轮的内轮槽上,转轮转动带动转轴在凹块上转动,同时凹块会在套块内移动,挤压第三弹簧,推动移动块在第二滑杆上移动,推动移动块且挤压第二弹簧,增加了胶带收卷的稳定性,防止了胶带断开;第一胶带、第二胶带与第三胶带通过绕设在转轮上进行收放,聚集在定滑轮上形成重叠胶带,重叠胶带贴在气封的表面,将汽机转子吊起来,对留下的重叠胶带进行测量,就会测得气封的间隙,增加了测量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