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装置及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8415发布日期:2021-04-27 19:3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测量装置及测量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计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及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测量工具的帮助。尤其是在人们需要进行牙齿种植时,需要选择长度合适的钻针进行牙齿种植。通常情况下,选取长度合适的钻针时,需要借助如游标卡尺之类的测量工具对钻针进行长度测量。但是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时很不方便,测量过程过于繁琐,而且人工读数也存在着读数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装置及测量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测量装置,其包括:导向部,导向部包括导向主体和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与导向主体连接;滑动部,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向主体上,以使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滑动部和第一限位块之间用于放置待测件;标记部,标记部包括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第一标记组件设置于第一限位块上,第二标记组件设置于滑动部上,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用于供识别设备识别第一限位块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以确定待测件的长度。
5.可选地,第一标记组件包括三个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一标记点,三个第一标记点围成的图形为直角三角形,识别设备可依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
6.可选地,标记部还包括第三标记组件,第三标记组件包括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三标记点,第一标记组件包括三个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一标记点,第三标记点与其中一个第一标记点的第一连线形成第一直角坐标系的第一参考线,剩余的两个第一标记点的第二连线形成第一直角坐标系的第二参考线。
7.可选地,第二标记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二标记点,识别设备可依据至少三个第二标记点的位置关系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
8.可选地,滑动部包括滑块,滑块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开口朝向第一限位块,凹槽可用于容纳至少部分待测件。
9.可选地,滑块上还设置有与导向主体配合的滑槽,导向主体穿设在滑槽内,以使滑块在导向主体上可移动。
10.可选地,滑块包括滑块主体和滑块底座,滑块主体与滑块底座分别设置于导向主体的两侧,滑块主体与滑块底座固定连接形成滑槽,第二标记组件设置在滑块主体上。
11.可选地,导向主体与滑块底座之间设置有压块,压块与导向主体之间的空隙可调节,通过调节空隙的大小可改变滑块与导向主体之间的摩擦力。
12.可选地,导向主体还包括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与第一限位块分别位于滑动部的两侧,第二限位块阻止滑动部沿导向主体移动时脱离导向主体,第三标记组件设置在第二限位块上。
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测量系统,其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测量装置;识别设备,识别设备用于识别第一限位块上的第一标记组件与滑动部的第二标记组件,并根据识别出的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确定第一限位块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以根据距离确定待测件的长度。
1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将待测件放置于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之间,而识别设备可以识别出第一限位块上的第一标记组件与滑动部上的第二标记组件,进而确定出第一限位块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快速确定出待测件的长度,避免了测量时使用不方便,测量过程过于繁琐,人工读数不准确,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为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申请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16.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测量装置的一个主视图;
17.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测量装置的一个侧视图;
18.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测量装置主视图中a

a位置的剖视图;
19.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测量装置的一个立体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导向主体;11、第一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2、滑块;21、滑块主体;22、滑块底座;23、凹槽;31、第一标记点;32、第二标记点;33、第三标记点;4、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23.参照图1

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量装置,其包括导向部、滑动部和标记部,导向部包括导向主体1和第一限位块11,第一限位块11与导向主体1连接;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向主体1上,以使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11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滑动部和第一限位块11之间用于放置待测件;标记部包括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第一标记组件设置于第一限位块11上,第二标记组件设置于滑动部上,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用于供识别设备识别第一限位块11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以确定待测件的长度。
2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将待测件放置于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之间,而识别设备可以识别出第一限位块11上的第一标记组件与滑动部上的第二标记组件,进而确定出第一限位块11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快速确定出待测件的长度,避免了测量时使用不方便,测量过程过于繁琐,人工读数不准确,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问题。
25.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测量装置中,导向主体1可以为长条状,或者其他适当的形状,如圆形、六边形等,本申请时实施例不做限制。
26.第一限位块11设置在导向主体1的第一端,其可以一体成型在导向主体1上,也可以单独加工后通过紧固件等连接在导向主体1上。导向主体1具有放置平面,第一限位块11具有朝向滑动部的第一止挡端面,该第一止挡端面用于与待测件的第一端抵接,以对其第一端进行止挡和定位。
2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止挡端面垂直于放置平面,这样在根据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确定待测件的长度时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避免由于第一止挡端面的倾斜而使测量的准确性降低。
28.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制第一限位块11的形状,作为示例性地,第一限位块11可以为带圆角的三角形,或者可以为矩形。第一限位块11既可以是与导向主体1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与导向主体1固定的独立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亦不进行限制。
29.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向主体1上,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11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滑动部具有朝向第一限位块11的第二止挡端面,该第二止挡端面用于与待测件的第二端抵接,以对其第二端进行止挡和定位。本实施例中,第二止挡端面也垂直于放置平面,这样在根据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确定待测件的长度时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避免由于第二止挡端面的倾斜而使测量的准确性降低。因此,正确地将待测件第一端抵接在第一限位块11的第一止挡端面上,第二端抵接在滑动部的第二止挡端面上,可以降低测量误差。第二止挡端面与第一止挡端面可以重合,当两个面重合时,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的距离为0。
30.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地,滑动部包括滑块2,滑块2上设置有凹槽23,凹槽23的开口朝向第一限位块11,凹槽23可用于容纳至少部分待测件。
31.由于凹槽23的存在,待测件可以将第二端放置于凹槽23内,凹槽23的槽壁可以阻止待测件测量时发生倾斜,从而避免了其倾斜可能带来的测量精度降低的问题。本实施例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测量装置中存在凹槽23时,则该凹槽23的深度为一个定值,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该定值的大小,例如,可以为5毫米。
32.另外,凹槽23也可以是盲孔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限位块11朝向滑动部的第一止挡端面上设置凹槽结构,以进一步防止待测件倾斜,显然,此类以本申请实施例为基础进行的拓展,都应看做本申请实施例的囊括范围之内。
33.为了使得滑动部可以很好地在导向主体1上移动,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滑块2上还设置有与导向主体1配合的滑槽,导向主体1穿设在滑槽内,以使滑块2在导向主体1上可移动。
34.滑块2上的滑槽可以为封闭的贯通槽,也可以是不封闭的滑槽,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35.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滑块2包括滑块主体21和滑块底座22,滑块主体21与滑块底座22分别设置于导向主体1的两侧,滑块主体21与滑块底座22固定连接形成滑槽,第二标记组件设置在滑块主体21上。
36.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由滑块主体21和滑块底座22固定连接成可供导向主体1穿设的滑槽,在测量时,该滑槽为封闭的贯通槽。滑块主体21与滑块底座22分别设置于导向主体1的两侧,使得滑块2在导向主体1上移动的更加稳定。滑块主体21与滑块底座22之间的
固定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作为示例性的实施例,固定方式为螺钉固定,因此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滑块主体21与滑块底座22拆下来,便于测量装置的维护。
37.本实施例中,第二标记组件设置在滑块主体21的上表面上,更方便被识别设备识别。
38.本实施例中,滑块主体21朝向第一限位块11的面即为第二止挡端面,可以将待测件的第二端抵接在滑块主体21上以对待测件第二端进行止挡和定位。另外,凹槽23也位于滑块主体21上,以容纳至少部分待测件,从而进一步防止待测件倾斜。
39.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向主体1与滑块底座22之间设置有压块4,压块4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空隙可调节,通过调节空隙的大小可改变滑块2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改变设置在导向主体1与滑块底座22之间的压块4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空隙大小,可以进一步限制滑动部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相对运动。当其需要滑动时,则将压块4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空隙增大,以减少摩擦,使得其可以顺畅地在导向主体1上移动,为测量待测件做充分的准备;当测量待测件的时候,可以将压块4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空隙减小,增大摩擦,避免滑块2移动,使得识别设备识别的更准确,从而提高测量准确度。
40.本申请实施例还可设置一个可调节压块4与导向主体1之间空隙大小的调节旋钮,可以更方便的调节摩擦力,以提高测量准确度。其次,压块4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当为两个时,两个压块4分处导向主体1两侧,可以较好地调节滑块2与导向主体1之间的摩擦力。
41.本申请不限制滑动部的整体形状,作为示例性地,可以为带圆角的矩形。
42.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向主体1上还可设置有滑道和轨道,滑块2的滑块主体21与滑道配合安装,滑道由两个限位板构成,使得该滑道不仅可以使得滑动部可以按照固定方向移动,还可以更好地容纳待测件进行测量;滑块底座22可与轨道配合安装,使滑动部与导向主体1连接地更稳定安装后,配合后在将两者用螺钉固定,避免滑动部在滑动过程中与导向主体1脱离。
43.另外,为了限制滑动部在移动时脱离导向主体1,可选地,导向主体还包括第二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2与第一限位块11分别位于滑动部的两侧,第二限位块12阻止滑动部沿导向主体1移动时脱离导向主体1。
44.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也不限制第二限位块12的形状和种类,其既可以是与导向主体1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与导向主体1固定的独立结构,作为示例性地,第二限位块12为带圆角的矩形。
45.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测量多种待测件的长度,包括但不限于在进行牙齿种植时使用的钻针,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以下部分均以钻针为待测件进行解释说明。
46.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识别设备识别位于第一限位块11上的第一标记组件和滑动部上的第二标记组件来确定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可选地,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通过识别设备识别标记部并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依据直角坐标系来计算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的距离。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标记组件包括三个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一标记点31,三个第一标记点31围成的图形为直角三角形,识别设备可依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另外,可选地,第二标记组件包括至少三个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二标记点32,识别设备可依据至少三个第二标记点32的位置关系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
47.当三个第一标记点围成的图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例如,围成的图形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三点共线)而无法快速识别并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时,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地,标记部还包括第三标记组件,第三标记组件包括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三标记点33,第一标记组件包括三个可被识别设备识别的第一标记点31,第三标记点33与其中一个第一标记点31的第一连线形成第一直角坐标系的第一参考线,剩余的两个第一标记点31的第二连线形成第一直角坐标系的第二参考线。显然,第一参考线和第二参考线即为第二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坐标轴。
48.可选地,该第三标记组件设置于第二限位块12上,使得第三标记组件的第三标记点33与第一标记组件的第一标记点31产生一个合适且较大的距离,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更为精准,从而测得的钻针长度也更精准。显然,在三个第一标记点31围成了直角三角形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第三标记组件,本申请不进行限制。
49.本申请不限制标记部中的第一标记组件、第二标记组件以及第三标记组件的种类,其既可以是有形状和体积的实体,也可以是一个可以被识别的图案,只要其能够满足识别和测量的要求即可。
50.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测量时所涉及的识别设备至少包括一个图像采集装置(例如摄像头,为说明清楚,以下以摄像头为例)和信息处理装置,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一个显示装置(例如屏幕)用于将测量的结果显示出来。可选地,下面介绍一个当三个第一标记点31以及一个第三标记点33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依据至少三个第二标记点32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进行测量的测量过程。
51.在测量之前,将测量装置放置于识别设备的摄像头图像采集范围内,识别设备依据识别到的第一标记点31和第三标记点33以及第二标记点32分别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和第二直角坐标系,坐标点为图像上的像素点,在同一个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点的距离与现实中实际的长度等比例,因此识别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通过计算相应坐标即可得到实际对应的长度。将滑动部朝向第一限位块11的第二止挡端面与第一限位块11朝向滑动部的第一止挡端面重合,进行第一直角坐标系与第二直角坐标系的标定,并以相接触的最上方的接触线上的一个o点为基准点,则o(x,y)点在第一直角坐标系中为o1(x1,y1)点,在第二直角坐标系中为o2(x2,y2)点,识别设备可对第一直角坐标系和第二直角坐标系进行坐标变换,利用一个变换关系,将第二直角坐标系的点全部与第一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对应,从而将变换后o2(x2,y2)点坐标转换为在第一直角坐标系中的(x1,y1)。
52.测量时,使得滑动部在导向主体1上移动,将钻针正确放置于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将当滑动部移动离开第一限位块11后,滑动部上的与第一限位块11原来的o1(x1,y1)点对应的o2(x2,y2)点也会发生移动,其移动后的坐标即可用坐标变换之后在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坐标来表示,表示为o2’(x1+m1,y1+n1),m1和n1的值随滑动部移动距离和建立的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方向而定,显然,若o2沿x轴或y轴移动,则n1或m1为0。识别设备依据在第一直角坐标系中o1(x1,y1)(即标定后变换在第一直角坐标系中的滑动部上的o2点)和o2’(x1+m1,y1+n1)的坐标即可得到采集图像中滑动部移动前后的位置变化,从而依据该坐标可求出采集图像中滑动部上的o2点移动的距离,此距离也就是测量后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由于钻针一端垂直抵在第一限位块11的第一止挡端面上,另外一端垂直抵在滑动部的第二止挡端面上,所以该距离也对应了钻针的长度,识别设备通过换算移
动前后坐标点的距离与实际长度的关系,计算得到钻针的实际长度。
53.当存在凹槽23时,钻针有一部分会在凹槽23内,则钻针实际长度为测得的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加上凹槽23的深度的固定值,识别设备依然可以自行处理得到正确的钻针长度。
54.依据三个第一标记点31围成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依据至少三个第二标记点32的位置关系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进行测量的测量过程与上述过程较为类似,不再赘述。
55.由此可见,识别设备通过识别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标记点31、第二标记点32以及第三标记点33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在每次测量钻针长度前都重新标定基准点,由于在牙齿手术时测量钻针长度时,需要对测量装置进行消毒,而每次测量重新标定基准点,相当于每次测量都是使用一个新的测量装置进行测量,防止了测量装置在之前的测量时多次消毒造成的误差,识别设备通过计算第一直角坐标系中的滑动部坐标点移动的距离,以识别出放置钻针后第一限位块11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进而确定出钻针的实际长度,并且整个过程可以由识别设备自动进行,避免了测量时使用不方便,测量过程过于繁琐,人工读数不准确,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问题。
56.应该指出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可选的测量过程中,也可以将滑动部与第二限位块12互相朝向的面进行接触,来进行标定第一直角坐标系与第二直角坐标系的基准点,识别设备识别并计算出的距离为第二限位块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若钻针也放置在第二限位块12与滑动部之间,则钻针长度为距离长度;若钻针放置在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由于在测量装置各部件的长度也均是定值,因此钻针长度为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之间的固定长度减去滑动部的宽度再减去识别出的第二限位块12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识别设备同样能将依据各个实际情况识别到实际的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将钻针的实际长度测量出来。
57.此外,为了使识别设备更方便地识别第一标记组件的第一标记点31、第二标记组件的第二标记点32和第三标记组件的第三标记点33,本申请实施例还在标记点附近依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容易识别的涂层,由此不仅使得识别更精确,还提高了美观程度,在识别精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精度。当然,本申请不限制该涂层的样式,只需满足需求即可。
58.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测量装置,可将待测件放置于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11之间,而识别设备可以识别出第一限位块11上的第一标记组件与滑动部上的第二标记组件,进而确定出第一限位块11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快速确定出待测件的长度,避免了测量时使用不方便,测量过程过于繁琐,人工读数不准确,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问题。此外,该测量装置结构简单,且在测量钻针时,可以一个测量装置测量多种长度的钻针,能够节约成本。
5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测量系统,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测量装置和识别设备,识别设备用于识别第一限位块11上的第一标记组件与滑动部的第二标记组件,并根据识别出的第一标记组件和第二标记组件确定第一限位块11与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以根据距离确定待测件的长度。
60.由此可见,该测量系统由于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测量装置,可将待测件放置于滑动部与第一限位块11之间,而识别设备可以识别出第一限位块11上的第一标记组件与滑动
部上的第二标记组件,进而确定出第一限位块11和滑动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快速确定出待测件的长度,避免了测量时使用不方便,测量过程过于繁琐,人工读数不准确,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问题。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