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谷物取样器及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

文档序号:26745624发布日期:2021-09-23 09:0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谷物取样器及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粮食储藏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谷物取样器及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2.黄变是稻谷储藏中极易出现的品质变化,严重影响了大米的商业价值。现阶段,检测稻谷是否发生黄变主要通过将稻谷砻谷、碾磨后观察稻米的外观颜色,储粮领域暂无在储藏过程中实现稻谷黄变预警的装置。
3.有报道采用电子鼻检测粮食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以此来判断粮食陈化或品质恶变,但电子鼻只能检测到某一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而一类挥发性物质包含多种化合物。研究发现,伴随着黄变的发生,稻谷中大部分芳香性风味物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同时,部分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随着黄变程度的增加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酮类和酯类化合物,因此,采用电子鼻的方式无法准确、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稻谷黄变的发生。研究还发现,6

甲基
‑5‑
庚烷
‑2‑
酮,6,10,14

三甲基
‑2‑
十五酮,棕榈酸乙酯,壬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十一酸乙酯,月桂酸乙酯,癸酸乙酯,1

辛烯
‑3‑
醇和十二烷共10种挥发性化合物在稻谷黄变期间浓度逐渐升高,因此,可用上述10种挥发性化合物作为稻谷黄变的预警标志物。将这10种预警标志物在黄变稻谷中的浓度值设置为黄变阈值,稻谷储藏期间从谷仓内不同位置取样,通过监测取样稻谷中预警标志物的浓度与黄变阈值的差值,从而掌握稻谷黄变的趋势,起到预警黄变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从谷物取样至检测需要多个中转环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谷物取样器。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储藏过程中预警稻谷黄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谷物取样器,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设在第一套管内部并与第一套管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底部封口,所述第一套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样孔,所述第二套管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套管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塞。
8.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管的底部设置为尖头。
9.进一步的,所述谷物取样器还包括加热套管,所述加热套管设置在第一套管的外侧壁上或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之间,所述加热套管的侧壁上对应进样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
10.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套管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或者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设置在第一套管的侧壁上。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顶部均垂直于套管本体设置有套管把手。
12.进一步的,所述谷物取样器还包括两个调节板,所述两个调节板分别位于进样孔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两个调节板上均设置有限位孔,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壁竖直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凸起,所述若干个限位凸起均通过弹簧与第一套管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壁上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两条滑槽轨道,所述两条滑槽轨道位于进样孔的左右两侧,所述两个调节板滑动设置在滑槽轨道上并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孔的配合实现调节板的滑动与固定。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的侧壁上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刻度线。
14.一种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包括谷物取样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和粮情监测系统,所述粮情监测系统包括控制系统、显示器和报警器,所述显示器和报警器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电连接,所述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的自动进样器下方设置有谷物取样器存放托架,所述谷物取样器放置在谷物取样器存放托架上。
15.进一步的,所述粮情监测系统还包括移动客户端,所述移动客户端通过电子码与显示器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为单片机。
17.进一步的,所述谷物取样器存放托架的底部设置有转盘或者直走式传送带。
1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物取样器,经过一次取样,直接上机检测,无需中转样品,减少了样品在中转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损失;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克服了现阶段储粮过程中无法有效进行稻谷黄变预警的问题,无需进行稻谷砻谷和碾磨等繁琐操作,通过监测稻谷样品中黄变预警标志物的浓度变化从而实现预警稻谷黄变的目的,能够避免因稻谷黄变导致的整体品质劣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为我国粮食的科学储藏提供了理论研究支撑,为减少损耗、提高品质为目标的粮仓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附图说明
19.图1是一种谷物取样器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一种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第一套管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进样孔;4、套管把手;5、谷物取样器;6、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7、粮情监测系统;8、调节板、71、控制系统;72、显示器;73、报警器;74、移动客户端,8、调节板,9、限位孔,10、限位凸起,11、滑槽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1

3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
24.具体实施方式一
25.一种谷物取样器,包括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所述第二套管2套设在第一套管1内部并与第一套管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的底部封口,所述第一套管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样孔3,所述第二套管2的底部开口,所述第二套管2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塞。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1的底部设置为尖头,便于将第一套管1插入谷物堆中。
27.进一步的,所述谷物取样器还包括加热套管,所述加热套管套设在第一套管1的外侧壁上或第一套管1与第二套管2之间,所述加热套管对应进样孔3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
28.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套管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或者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蓄电池设置在第一套管1的侧壁上,所述加热套管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通过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控制器控制。
2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的顶部均垂直于套管本体设置有套管把手4,便于旋转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
30.进一步的,所述谷物取样器5还包括两个调节板8,所述两个调节板8分别位于进样孔3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两个调节板4上均设置有限位孔9,所述第一套管1的外侧壁竖直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凸起10,所述若干个限位凸起10均通过弹簧与第一套管1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的外侧壁上竖直方向上设置有两条滑槽轨道11,所述两条滑槽轨道11位于进样孔3的左右两侧,所述两个调节板8滑动设置在滑槽轨道11上并通过限位凸起10与限位孔9的配合实现调节板8的滑动与固定。所述两个调节板8的设置用于调节进样孔3的大小和高度。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1的侧壁上竖直方向上设置有刻度线。刻度线的设置用于样本的定量。
32.具体使用时:根据取样需求调节两个调节板8的高度以确定进样孔3的大小和高度,将谷物取样器5插入谷物堆中,将第二套管2旋转至露出第一套管1的进样孔3,谷物进入第二套管2内部,样本量最高至进样孔3的上沿位置,然后将第二套管2旋转,封闭进样孔3,取出谷物取样器5,根据需要与否选择是否打开加热套管的开关对第二套管2内的谷物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套管的作用是对样本进行孵化加热,为了使样本中更多的挥发性化合物挥发出来,提高挥发性物质的浓度,方便后续检测。
33.具体实施方式二
34.一种包含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谷物取样器的储藏稻谷黄变预警装置,包括谷物取样器5、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和粮情监测系统7,所述粮情监测系统7包括控制系统71、显示器72和报警器73,所述显示器72和报警器73均与控制系统71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71与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电连接,所述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的自动进样器下方设置有谷物取样器存放托架,所述谷物取样器5放置在谷物取样器存放托架上。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的自动进样器插入谷物取样器5的橡胶塞,对谷物取样器5内部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自动吸取进样。优选的,所述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

ms)安装hp

innowax色谱柱,载气为氦气,实现质谱图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富集峰良好分离。显示器72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展示粮情检测结果,报警器73的设置用于稻谷黄变的报警提示。
35.进一步的,所述粮情监测系统还包括移动客户端74,所述移动客户端74通过电子码与显示器72连接。
36.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71为单片机,所述显示器72为液晶显示器,所述报警器73为蜂鸣报警器。
37.优选的,所述谷物取样器存放托架的底部设置有转盘或者直走式传送带,所述转盘或直走式传送带与电源电连接。随着转盘的旋转或直走式传动带的直线运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的自动进样器逐个对若干个谷物取样器5内部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自动吸取
进样。
38.具体使用时:
39.使用谷物取样器5采集谷仓内部不同位置的稻谷样品,特别是堆积热明显和易发生结露问题的粮仓位点,通过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定性和定量分析稻谷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将化合物富集的质谱图与nist11数据库、标准品谱图对比,获得稻谷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名称、浓度等数据信息,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6将数据传输至粮情监测系统7,粮情监测系统7的控制系统71接收挥发性化合物数据,经过存储、统计、整理后在显示器72上实时展示不同采样位置的黄变预警标志物的浓度信息和浓度随储藏时间变化的动态曲线,为稻谷黄变提供预警信息,并与稻谷黄变阈值对比,执行超过阈值,报警器报警提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可以通过电子码访问粮情监测系统的显示器72和控制系统71,随时查阅粮情数据库信息。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