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293736发布日期:2021-06-01 17:46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震资料时深标定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与密度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可以描述不同的地质层位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在位置,以及分析不同岩性组合或流体性质的波形特征。

但是,针对斜井、水平井合成记录,在斜井段,其处理方式与直井相同,但是,斜井段合成记录波形失真,倾角越大,失真度越大,而且一旦进入水平段,没有水平段上下测井资料,无法进行合成记录。

因此,针对斜井或水平井合成记录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将井轨迹所处地震道的波阻抗都模拟出来转换为直井合成记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通过相控建模技术将井轨迹所处地震道的波阻抗都模拟出来转换为直井合成记录,所有合成记录显示都是以0作为中心大于零部分(波峰)涂黑,小于零(波谷)直接线条连接,标记测量深度与垂直深度,解决了斜井段合成记录波形失真,倾角越大,失真度越大,尤其是在水平段,无法得到合成记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相控建模模拟井轨迹的地震道波阻抗曲线;

s2、对地震道波阻抗曲线进行拟值井合成记录,得到合成道;

s3、合成道覆盖于井旁地震剖面对应的地震道;

s4、合成地震记录垂直显示在井轨迹附近,且井轨迹标注测量深度与垂直深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s11、建立目的层段地震-测井数据库;

s12、将目的层段采样点序号p置零,总采样点数为m,m>0;

s13、计算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与数据库中波形的相关性;

s14、选取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侧井值作为当前点预测值;

s15、判断目的层段采样点是否达到总采样点数,若否,则令目的层段采样点序号p=p+1后返回步骤s13,若是,则进行步骤s16;

s6、输出地震道波阻抗曲线。

优选的,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s21、标记测量深度与处置深度;

s22、通过声波测井与密度测井,计算出地层反射系数;

s23、通过地震资料振幅普分析或自相关系数,得到地震子波;

s24、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

其中,为合成地震记录,为反射系数,为地震子波;

s25、以当前位置井轨迹为中心,大于零部分填充颜色,小于零部分线条连接。

优选的,所述步骤s25中所述的大于零的部分具体指代地震道波形的波峰,所述的小于零的部分具体指导地震道波形的波谷。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通过相控建模技术将井轨迹所处地震道的波阻抗都模拟出来转换为直井合成记录,所有合成记录显示都是以0作为中心大于零部分(波峰)填充颜色,小于零部分(波谷)直接线条连接,标记测量深度与垂直深度,解决了斜井段合成记录波形失真,倾角越大,失真度越大,尤其是在水平段,无法得到合成记录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步骤1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直井合成记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标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相控建模模拟井轨迹的地震道波阻抗曲线;

s2、对地震道波阻抗曲线进行拟值井合成记录,得到合成道;

s3、合成道覆盖于井旁地震剖面对应的地震道;

s4、合成地震记录垂直显示在井轨迹附近,且井轨迹标注测量深度与垂直深度。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1具体包括:

s11、建立目的层段地震-测井数据库;

s12、将目的层段采样点序号p置零,总采样点数为m,m>0;

s13、计算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与数据库中波形的相关性;

s14、选取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侧井值作为当前点预测值;

s15、判断目的层段采样点是否达到总采样点数,若否,则令目的层段采样点序号p=p+1后返回步骤s13,若是,则进行步骤s16;

s6、输出地震道波阻抗曲线。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2具体包括:

s21、标记测量深度与处置深度;

s22、通过声波测井与密度测井,计算出地层反射系数;

s23、通过地震资料振幅普分析或自相关系数,得到地震子波;

s24、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

其中,为合成地震记录,为反射系数,为地震子波;

s25、以当前位置井轨迹为中心,大于零部分填充颜色,小于零部分线条连接。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25中所述的大于零的部分具体指代地震道波形的波峰,所述的小于零的部分具体指导地震道波形的波谷。

步骤s11中建立目的层段地震-测井数据库的具体过程为:

s111、设定时窗长度为t1~t2,设t0为时窗中点,t0为目的层段;

s112、选取已知测井t1~t2时窗长度内的地震波形,以及t0点的测井值,建立地震波形与测井的对应关系;

s113、选取已知测井t1~t2时窗长度内的地震波形代表t0点的测井值,构建目的层段地震-测井数据库。

步骤s13中的计算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与数据库中波形的相关性具体过程为:

将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中位于t1~t2时窗长度内的地震波形与已知测井的(t1-δt)~(t2+δt)段时窗长度内的地震波形比较,滑动计算相关系数并记录最大相关系数cmax及其对应位置tm,其中,δt为允许漂移量,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为已知测井的(t1-δt)~(t2+δt)段时窗长度内的地震波形,y为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中位于t1~t2时窗长度内的地震波形,n为t1~t2段采样点。

步骤s14包括:根据最大相关系数所对应的位置tm,获取测井值,并将测井值作为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中t0处的测井值。

(1)建立地震与测井的非一一对应数据库,分别选取每一口井一定时窗地震波形,与指定时窗指定位置某位置(中点)的测井值作为一组波形与测井的对应关系(图2),如图2所示,abc分别是三口已钻井,井名下左侧为地震波形,右侧为测井曲线,设时窗长度为t1~t2,t0是t1~t2的中点,是研究目的层,分别选取abc三口井t1~t2段地震波形代表t0处测井值,作为大数据分析的样本数据库。

(2)计算未知属性地震波形与所有已知波形的相关性,如图2中所示,d处只有地震波形资料,我们需要预测t0时刻的测井物性。将d位置t1~t2波形分别与a、b、c井(t1-△t)~(t2+△t)(其中△t为预先设定的允许漂移量)段波形滑动计算相关系数且记录最大相关系数cmax及其对应位置tm。设x为(t1-△t)~(t2+△t)某段时窗长度与(t1~t2)相同已知地震波形,y为d位置t1~t2段地震波形,t1~t2段采样点为n,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筛选最大相关系数,寻找相关系数最大那口井tm位置处的测井值为d处t0预测测井值。

(4)向下滑动时窗,滑动间隔为一采样点,重复(1)-(3),直到目的层所有地震采样点都实现。

如图3所示,图3a为水平井轨迹及其波阻抗曲线,图3b为将沿井轨迹波阻抗曲线通过相控建模技术模拟的“直井”波阻抗曲线及其合成记录,图3c为只在井轨迹附近显示的合成记录。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