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26680081发布日期:2021-09-18 00:4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复杂应力加载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通常采用常规准静态材料试验机和霍普金森杆等装置开展单轴不同速率和温度条件下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但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结构件通常处于双轴加载等复杂应力状态。而且,大多数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受到应力状态、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仅基于单轴力学性能试验建立的失效准则和失效判据,并不能真实有效地评估实际工程应用中多数结构件的失效情况或者服役寿命。
3.目前,大型准静态双轴试验机仍是开展双轴加载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主要装置。但该装置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该型装置的最高加载速率通常低于500mm/min,无法满足动态双轴加载下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需求;其次,该型装置通常不配备相适应的温度箱和温控装置,且改造成本较高,即无法满足不同温度下双轴加载时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需求;第三,该型装置通常体积较大、质量较重,造价成本和搬运、维护成本较高。因此,上述不足严重限制了该型装置在双轴加载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4.为研究双轴加载下材料的力学性能,通常需根据不同材料的属性以及试验机或试验装置的加载特点等,设计相适应的试验件构型,即不同材料的双轴加载试验件构型尺寸差异较大、试验件与试验机的连接方式也不尽相同;其次,相较压缩载荷,材料更容易在拉伸加载下发生变形破坏。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可适应于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能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用于突破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对于材料力学性能的认识,为进一步建立失效准则和失效判据,进而评估相对应结构件的失效情况或者服役寿命提供数据支撑。
6.本发明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包括与试验机相连且上下对应设置的上夹具和下夹具,所述上夹具包括正交十字构型的上夹具体,上夹具体的四个伸出臂为上支撑臂,四个上支撑臂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伸出长度相等,上夹具体中心处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试验机相连的上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朝远离下夹具的方向伸出;所述下夹具包括十字架构型的底座及连接件,底座的四个伸出臂为下支撑臂,四个下支撑臂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伸出长度相等,底座中心处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试验机相连的下夹持部,所述下夹持部朝远离上夹具的方向伸出;连接件的四个伸出臂为连接臂,四个连接臂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伸出长度相等,下支撑臂的伸出长度大于上支撑臂的伸出长度和连接臂的伸出长度;
上夹具体的中心轴线、底座的中心轴线及连接件的中心轴线重合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底座上的四个下支撑臂的伸出端通过连接装置与连接件上的四个连接臂对应相连,所述连接装置的两端上均转动连接有导向滑轮;所述下支撑臂上均滑动连接有试验件固定装置,所述试验件固定装置相互远离的一侧上连接有拉紧绳,所述拉紧绳的另一端绕经对应连接装置上的两个导向滑轮后与对应上支撑臂固定相连。
7.优选地,连接装置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连接臂和下支撑臂固定相连。
8.优选地,支撑杆均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支撑板,位于同一支撑杆上的两个导向滑轮均设置在两个支撑板之间,且导向滑轮均通过销轴与支撑板相连;所述导向滑轮的中心轴线均与该导向滑轮连接的支撑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且导向滑轮的中心轴均与水平面平行。
9.优选地,还包括角度调整结构,所述角度调整结构包括沿下支撑臂轴向设置在下支撑臂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通孔、沿支撑杆轴向均布在支撑杆上的多个第二连接通孔及沿连接臂轴向设置在连接臂上的多个第三连接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第二连接通孔及第三连接通孔的中心轴线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一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通孔的连接轴固定相连,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贯穿另一个第二通孔和第三连接通孔的另一连接轴固定相连;所述导向滑轮转动设置在支撑杆与连接臂连接处和支撑杆与下支撑臂连接处之间的支撑杆上;调整支撑杆与连接臂和下支撑臂上的连接位置,改变支撑杆与底座之间的夹角。
10.优选地,试验件固定装置包括滑动设置在下支撑臂上的滑块,所述滑块朝向上夹具的一面上设置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压合设置有压片,所述压片通过穿过连接片的第四螺钉与滑块固定相连;滑块相互远离的一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拉紧绳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孔内,且通过与第一固定孔螺纹相连的第一螺钉与第一固定孔固定相连;第一固定孔上连接的拉紧绳绕经的两个导向滑轮中靠近底座的导向滑轮所在圆的切线与该第一固定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连接片上设置卡合槽,卡合槽构型尺寸与试验件端部用于连接夹具的夹持臂相匹配,试验件的连接臂设置在卡合槽内,且卡合槽朝向底座中心一面的开口小于卡合槽远离底座中心一面的开口。
11.优选地,滑块上设置有滑动通孔,所述滑块通过滑动通孔套接在所连接的下支撑臂上。
12.优选地,上支撑臂的端部上均设置有拉紧绳预紧装置,所述拉紧绳预紧装置包括设置在上支撑臂端部上的预紧孔及设置在上支撑臂端面上的第二固定孔,所述预紧孔的中心轴线均与竖直线平行,第二固定孔的中心轴线均水平设置,所述预紧孔与第二固定孔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
还包括与上支撑臂端部可拆卸连接的两个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分别设置在预紧孔两侧,两个支撑座通过预紧杆相连,所述预紧杆与支撑座均转动相连,预紧杆的一端上设置有挡块,位于两个支撑座之间的预紧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拉紧绳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拉紧绳的一端伸入第二固定孔,且通过与第二固定孔螺纹相连的第二螺钉与第二固定孔固定相连;当拉紧绳的一端伸入第二固定孔,从预紧孔穿出并从下至上穿过一个拉紧绳通孔后从上至下穿过另外一个拉紧绳通孔,根据拉紧绳长度依次进行,然后转动预紧杆,拉紧绳预紧后转动第二螺钉,拉紧绳与第二固定孔固定相连。
13.优选地,支撑座与上支撑臂相连的一端上设置有连接插板,所述上支撑臂上对应位置设置有连接插孔,连接插板与连接插孔匹配相连,所述支撑座通过匹配相连的连接插板和连接插孔与上支撑臂可拆卸连接。
14.或者优选地,上夹持部包括上夹块,所述上夹块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上夹具体中心处设置有夹块穿过孔,所述上夹具体朝向底座的一面的中心处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夹块穿过孔与限位槽相连通;所述上夹块穿过夹块穿过孔,限位板匹配设置在限位槽内,且限位板通过第三螺钉与上夹具体固定相连;所述下夹持部为下夹块,下夹块与底座中心处固定相连,且下夹块朝远离上夹具的方向伸出;所述上夹块与下夹块的中心轴均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15.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采用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完成,当测试试验件在宽温准静态双轴拉伸加载下力学性能时,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准静态单轴试验机上配备温度箱及温控装置,调试准静态单轴试验机所配备温度箱的位置,使得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上夹持端和下夹持端的位置处于温度箱的中部区域;步骤(2),将上夹具的上夹持部和下夹具的下夹持部分别与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上夹持端和下夹持端相连,连接后,使得上夹具和下夹具在竖直方向上满足同轴度要求,并固定;根据试验件的构型尺寸,调节支撑杆与连接臂和下支撑臂上的连接位置,使得支撑杆与底座所形成的夹角角度满足要求,调整后通过销轴将连接件、支撑杆以及底座固定相连;步骤(3),启动准静态单轴试验机,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下夹持端固定不动,上夹持端竖直向上空载运行至某一预设高度,查看加载过程中连接后的试验系统是否运行顺畅,避免存在卡滞现象;步骤(4),当连接后的试验系统运行顺畅时,将准静态单轴试验机和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均复位,并进行数据清零;步骤(5),将试验件上的四个夹持臂分别与下支撑臂上滑动连接的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相连,然后将四条拉紧绳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上的第一固定孔内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拉紧绳另一端分别绕经对应支撑杆上的导向滑轮,然后分别依次
从对应第二固定孔、预紧孔内穿出并从下至上穿过对应预紧杆的第一个拉紧绳通孔后从上至下穿过第二个拉紧绳通孔,根据拉紧绳长度依次进行,转动预紧杆,四根预紧杆的转动圈数相同,从而使得四条拉紧绳保持一致的预紧力并预紧,然后通过与第二固定孔尺寸和螺纹匹配的第二螺钉将预紧后的四条拉紧绳固定在第二固定孔内,完成整个预紧工作和拉紧绳固定连接工作;预紧完成后,将支撑座及预紧杆拆除,并从拉紧绳远离第一固定孔的一端穿出,使其脱离上夹具体;步骤(6),根据试验件的性能分析要求,设定温度箱内的温度以及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加载速率;步骤(7),开展预设温度条件以及加载速率条件的宽温准静态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通过拉紧绳带动滑动装置对试验件进行拉伸,直至试验件完全断裂,记录试验件变形时的载荷和位移情况,换算为相应的应力

应变曲线;当测试试验件在动态双轴拉伸加载下力学性能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的上夹持端和下夹持端与上夹具的上夹持部和下夹具的下夹持部相连,连接后,使得上夹具和下夹具在竖直方向上满足同轴度要求,并固定;根据试验件的构型尺寸,调节支撑杆与连接臂和下支撑臂上的连接位置,使得支撑杆与底座所形成的夹角角度满足要求,调整后通过销轴将连接件、支撑杆以及底座固定相连;步骤(3),启动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下夹持端固定不动,上夹持端沿上夹具的上夹持部竖直向上滑动,并在上夹持部长度范围内完成预加速至设定加载速率,然后夹紧上夹持部并以设定加载速率空载运行至某一预设高度,查看加载过程中连接后的试验系统是否运行顺畅,避免存在卡滞现象;步骤(4),当连接后的试验系统运行顺畅时,将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和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均复位,并进行数据清零;步骤(5),将试验件上的四个夹持臂分别与下支撑臂上滑动连接的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相连,然后将四条拉紧绳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上的第一固定孔内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拉紧绳另一端分别绕经对应支撑杆上的导向滑轮,然后分别依次从对应第二固定孔、预紧孔内穿出并从下至上穿过对应预紧杆的第一个拉紧绳通孔后从上至下穿过第二个拉紧绳通孔,根据拉紧绳长度依次进行,转动预紧杆,四根预紧杆的转动圈数相同,从而使得四条拉紧绳保持一致的预紧力并预紧,然后通过与第二固定孔尺寸和螺纹匹配的第二螺钉将预紧后的四条拉紧绳固定在第二固定孔内,完成整个预紧工作和拉紧绳固定连接工作;预紧完成后,将支撑座及预紧杆拆除,并从拉紧绳远离第一固定孔的一端穿出,使其脱离上夹具体;步骤(6),根据试验件的性能分析要求,设定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的加载速率;步骤(7),开展预设加载速率条件的动态双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通过拉紧绳带动滑动装置对测试试验件进行拉伸,直至所测试试验件完全断裂,记录试验件变形时的载荷
和位移情况,换算为相应的应力

应变曲线。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所示:1.本发明的装置通用性较强,减少了为适应不同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所需测试装置的数量,节省了费用,即通过调整支撑杆与底座所形成的夹角角度,就可满足不同构型尺寸试验件双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的需求;仅调整测试装置的连接片上卡合槽等连接部位结构形式和压片形状、厚度,就可满足不同强度、模量材料所制成的不同厚度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的需求;仅调整试验装置的上夹持部的长度,就可与不同类型的材料试验机相适配。
17.2.本发明的装置与试验件的连接方式较为简单,与试验件相连时间也较短,试验后无需对装置的部件进行更换,可满足大批量重复性试验的需求;其次,本发明的装置不会对试验件造成预损伤,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18.3.基于本发明的测试装置提出的方法,突破了当前材料双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时存在的不足。所提方法既可满足宽温准静态双轴拉伸加载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需求,进而分析温度和加载速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构建包含温度和加载速率影响的双轴失效准则和判据,可对更广泛温度使用条件下材料和结构的变形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有效评估;其次,又可满足冲击等动态双轴拉伸加载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需求,进而分析动态双轴拉伸载荷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构建考虑动态加载影响的双轴失效准则和判据,可对冲击等工况下材料和结构的变形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有效评估。
19.4.基于本发明的测试装置提出的方法,简单方便、可靠性高,很容易实现双轴力学性能测试时对试验件双轴加载的同时性、加载过程中速率的稳定性以及对试验件变形的观测,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20.5.本发明的装置与市场售卖大型准静态双轴试验机相比体积相对较小,质量相对较轻,便于搬运、搬运成本较低;其次,基于本发明的测试装置所搭建的测试系统,造价成本、维护成本均较低,经济效益较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上夹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下夹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上夹具的上夹具体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上夹具的上夹持部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上夹具的预紧装置的预紧杆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上夹具的预紧装置的支撑座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发明拉紧绳与第二固定孔连接示意图。
29.图9为本发明下夹具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发明下夹具的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发明下夹具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发明下夹具的滑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本发明下夹具的滑动装置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本发明下夹具的滑动装置的一种连接片结构示意图。
35.图15为本发明下夹具的滑动装置的压片结构示意图。
36.图16为本发明连接片与试验件连接示意图。
37.附图标记:1

支撑杆,2

上夹具体,3

导向滑轮,4

底座,5

滑动装置,6

预紧装置,7

上夹块,8

第二固定孔,9

预紧孔,10

预紧杆,11

连接件,12

限位槽,13

限位板,14

夹块穿过孔,16

第三连接通孔,17

第二连接通孔,18

第一连接通孔,19

压片,20

连接片,21

滑块,22

下夹块,23

第一固定孔,24

拉紧绳,25

第二螺钉,26

夹持臂。
具体实施方式
38.本发明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包括与试验机相连且上下对应设置的上夹具和下夹具,所述上夹具包括正交十字构型的上夹具体2,上夹具体2的四个伸出臂为上支撑臂,四个上支撑臂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伸出长度相等,上夹具体2中心处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试验机相连的上夹持部,所述上夹持部朝远离下夹具的方向伸出;所述下夹具包括十字架构型的底座4及连接件11,底座4尺寸大于整个上夹具尺寸,便于操作和控制,且拉伸力矩小。底座4的四个伸出臂为下支撑臂,四个下支撑臂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伸出长度相等,底座4中心处上固定设置有用于与试验机相连的下夹持部,所述下夹持部朝远离上夹具的方向伸出;连接件11的四个伸出臂为连接臂,四个连接臂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伸出长度相等,下支撑臂的伸出长度大于上支撑臂的伸出长度和连接臂的伸出长度;上夹具体2的中心轴线、底座4的中心轴线及连接件11的中心轴线重合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底座4上的四个下支撑臂的伸出端通过连接装置与连接件11上的四个连接臂对应相连,所述连接装置的两端上均转动连接有导向滑轮3;所述下支撑臂上均滑动连接有试验件固定装置,所述试验件固定装置相互远离的一侧上连接有拉紧绳24,所述拉紧绳24的另一端绕经对应连接装置上的两个导向滑轮3后与对应上支撑臂固定相连。
39.连接装置包括支撑杆1,所述支撑杆1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连接臂和下支撑臂固定相连。
40.支撑杆1均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支撑板,位于同一支撑杆1上的两个导向滑轮3均设置在两个支撑板之间,且导向滑轮3均通过销轴与支撑板相连;所述导向滑轮3的中心轴线均与该导向滑轮3连接的支撑板所在的平面垂直,且导向滑轮3的中心轴均与水平面平行。
41.还包括角度调整结构,所述角度调整结构包括沿下支撑臂轴向设置在下支撑臂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通孔18、沿支撑杆1轴向均布在支撑杆1上的多个第二连接通孔17及沿连接臂轴向设置在连接臂上的多个第三连接通孔16;所述第一连接通孔18、第二连接通孔17及第三连接通孔16的中心轴线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支撑杆1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一连接通孔18和第二连接通孔17的连接轴固定相
连,支撑杆1的另一端通过贯穿另一个第二通孔和第三连接通孔16的另一连接轴固定相连;所述导向滑轮3转动设置在支撑杆1与连接臂连接处和支撑杆1与下支撑臂连接处之间的支撑杆1上;调整支撑杆1与连接臂和下支撑臂上的连接位置,改变支撑杆1与底座4之间的夹角。
42.试验件固定装置包括滑动设置在下支撑臂上的滑块21,所述滑块21朝向上夹具的一面上设置有连接片20,所述连接片20上压合设置有压片19,所述压片19通过穿过连接片20的第四螺钉与滑块21固定相连;滑块21相互远离的一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孔23,所述第一固定孔23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拉紧绳24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孔23内,且通过与第一固定孔23螺纹相连的第一螺钉与第一固定孔23固定相连;第一固定孔23上连接的拉紧绳24绕经的两个导向滑轮3中靠近底座4的导向滑轮3所在圆的切线与该第一固定孔23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连接片20上设置卡合槽,卡合槽构型尺寸与试验件端部用于连接夹具的夹持臂26相匹配,试验件的连接臂设置在卡合槽内,且卡合槽朝向底座4中心一面的开口小于卡合槽远离底座4中心一面的开口。
43.滑块21上设置有滑动通孔,所述滑块21通过滑动通孔套接在所连接的下支撑臂上。滑块21采用刚度、强度较大而质量较轻的材质加工,以降低惯性,从而提高试验结果准确度。
44.上支撑臂的端部上均设置有拉紧绳预紧装置6,所述拉紧绳预紧装置6包括设置在上支撑臂端部上的预紧孔9及设置在上支撑臂端面上的第二固定孔8,所述预紧孔9的中心轴线均与竖直线平行,第二固定孔8的中心轴线均水平设置,所述预紧孔9与第二固定孔8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还包括与上支撑臂端部可拆卸连接的两个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分别设置在预紧孔9两侧,两个支撑座通过预紧杆10相连,所述预紧杆10与支撑座均转动相连,预紧杆10的一端上设置有挡块,位于两个支撑座之间的预紧杆1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拉紧绳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8内设置有内螺纹,拉紧绳24的一端伸入第二固定孔8,且通过与第二固定孔8螺纹相连的第二螺钉25与第二固定孔8固定相连;当拉紧绳24的一端伸入第二固定孔8,从预紧孔9穿出并从下至上穿过一个拉紧绳通孔后从上至下穿过另外一个拉紧绳通孔,根据拉紧绳24长度依次进行,然后转动预紧杆10,拉紧绳24预紧后转动第二螺钉25,拉紧绳24与第二固定孔8固定相连。
45.支撑座与上支撑臂相连的一端上设置有连接插板,所述上支撑臂上对应位置设置有连接插孔,连接插板与连接插孔匹配相连,所述支撑座通过匹配相连的连接插板和连接插孔与上支撑臂可拆卸连接。
46.上夹持部包括上夹块7,所述上夹块7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3;所述上夹具体2中心处设置有夹块穿过孔14,所述上夹具体2朝向底座4的一面的中心处设置有限位槽12,所述夹块穿过孔14与限位槽12相连通;所述上夹块7穿过夹块穿过孔14,限位板13匹配设置在限位槽12内,且限位板13通过第三螺钉与上夹具体2固定相连;
所述下夹持部为下夹块22,下夹块22与底座4中心处固定相连,且下夹块22朝远离上夹具的方向伸出;所述上夹块7与下夹块22的中心轴均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47.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采用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完成,当测试试验件在宽温准静态双轴拉伸加载下力学性能时,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准静态单轴试验机上配备温度箱及温控装置,调试准静态单轴试验机所配备温度箱的位置,使得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上夹持端和下夹持端的位置处于温度箱的中部区域;步骤(2),将上夹具的上夹持部和下夹具的下夹持部分别与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上夹持端和下夹持端相连,连接后,使得上夹具和下夹具在竖直方向上满足同轴度要求,并固定;根据试验件的构型尺寸,调节支撑杆1与连接臂和下支撑臂上的连接位置,使得支撑杆1与底座4所形成的夹角角度满足要求,调整后通过销轴将连接件11、支撑杆1以及底座4固定相连;步骤(3),启动准静态单轴试验机,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下夹持端固定不动,上夹持端竖直向上空载运行至某一预设高度,查看加载过程中连接后的试验系统是否运行顺畅,避免存在卡滞现象;步骤(4),当连接后的试验系统运行顺畅时,将准静态单轴试验机和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均复位,并进行数据清零;步骤(5),将试验件上的四个夹持臂26分别与下支撑臂上滑动连接的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相连,然后将四条拉紧绳24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上的第一固定孔23内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拉紧绳24另一端分别绕经对应支撑杆1上的导向滑轮3,然后分别依次从对应第二固定孔8、预紧孔9内穿出并从下至上穿过对应预紧杆10的第一个拉紧绳通孔后从上至下穿过第二个拉紧绳通孔,根据拉紧绳24长度依次进行,转动预紧杆10,四根预紧杆10的转动圈数相同,从而使得四条拉紧绳24保持一致的预紧力并预紧,然后通过与第二固定孔8尺寸和螺纹匹配的第二螺钉25将预紧后的四条拉紧绳24固定在第二固定孔8内,完成整个预紧工作和拉紧绳24固定连接工作;预紧完成后,将支撑座及预紧杆10拆除,并从拉紧绳24远离第一固定孔23的一端穿出,使其脱离上夹具体2;步骤(6),根据试验件的性能分析要求,设定温度箱内的温度以及准静态单轴试验机的加载速率;步骤(7),开展预设温度条件以及加载速率条件的宽温准静态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通过拉紧绳24带动滑动装置5对试验件进行拉伸,直至试验件完全断裂,记录试验件变形时的载荷和位移情况,换算为相应的应力

应变曲线;当测试试验件在动态双轴拉伸加载下力学性能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的上夹持端和下夹持端与上夹具的上夹持部和下夹具的下夹持部相连,连接后,使得上夹具和下夹具在竖直方向上满足同轴度要求,并固定;
根据试验件的构型尺寸,调节支撑杆1与连接臂和下支撑臂上的连接位置,使得支撑杆1与底座4所形成的夹角角度满足要求,调整后通过销轴将连接件11、支撑杆1以及底座4固定相连;步骤(3),启动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下夹持端固定不动,上夹持端沿上夹具的上夹持部竖直向上滑动,并在上夹持部长度范围内完成预加速至设定加载速率,然后夹紧上夹持部并以设定加载速率空载运行至某一预设高度,查看加载过程中连接后的试验系统是否运行顺畅,避免存在卡滞现象;步骤(4),当连接后的试验系统运行顺畅时,将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和一种多构型试验件的双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均复位,并进行数据清零;步骤(5),将试验件上的四个夹持臂26分别与下支撑臂上滑动连接的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相连,然后将四条拉紧绳24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试验件固定装置上的第一固定孔23内并通过第一螺钉固定,拉紧绳24另一端分别绕经对应支撑杆1上的导向滑轮3,然后分别依次从对应第二固定孔8、预紧孔9内穿出并从下至上穿过对应预紧杆10的第一个拉紧绳通孔后从上至下穿过第二个拉紧绳通孔,根据拉紧绳24长度依次进行,转动预紧杆10,四根预紧杆10的转动圈数相同,从而使得四条拉紧绳24保持一致的预紧力并预紧,然后通过与第二固定孔8尺寸和螺纹匹配的第二螺钉25将预紧后的四条拉紧绳24固定在第二固定孔8内,完成整个预紧工作和拉紧绳24固定连接工作;预紧完成后,将支撑座及预紧杆10拆除,并从拉紧绳24远离第一固定孔23的一端穿出,使其脱离上夹具体2;步骤(6),根据试验件的性能分析要求,设定新型单轴高应变率液压伺服试验机的加载速率;步骤(7),开展预设加载速率条件的动态双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通过拉紧绳24带动滑动装置5对测试试验件进行拉伸,直至所测试试验件完全断裂,记录试验件变形时的载荷和位移情况,换算为相应的应力

应变曲线。
48.上述方法测试时,根据试验件材料的强度、模量以及试验件的尺寸,调整连接片20的厚度、卡合槽的尺寸,同时相对应地增加或减少压片19的个数,或者调整压片19厚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