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柔性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863557发布日期:2022-02-12 02:1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柔性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薄膜环境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柔性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2.压电薄膜很薄、质轻、非常柔软,可以无源工作,尤其是能够探测细微的信号,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航天航空、电子电力、生物医疗等领域;并且,压电薄膜极其耐用,可以经受数百万次的弯曲和振动,使用寿命长。然而,在航空、航天、航海的应用中,压电薄膜不仅会遭受高温、高湿、高盐雾腐蚀等环境老化因素的影响,还会收到反复拉伸、扭转等疲劳载荷的耦合作用,这种耦合作用远大于环境腐蚀和载荷疲劳单独作用的压电薄膜老化的简单跌加,对压电薄膜的电学性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仅仅依据单一的环境老化试验或力学疲劳试验,很难获得压电薄膜在真实工况下的老化规律,无法进一步获得压电薄膜在实际应用中的各项性能指标与力学性能,无法避免在高温、高湿、高盐雾腐蚀情况下由于压电薄膜断裂或破损而引起的一系列重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柔性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获得压电薄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力学性能以及老化指标,从而有效避免因压电薄膜失效(断裂或破损)而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保证压电薄膜在航空、航天、航海等恶劣条件下的可靠服役。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柔性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载荷耦合装置,所述载荷耦合装置包括装置平台、防水壳体、第一丝杠、导向杆、滑移构件、装夹构件、连接滑动构件以及第二丝杠;所述防水壳体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且防水壳体内设置第一丝杠与导向杆,所述第一丝杠一端与防水壳体上端面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且与装置平台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杆为两根且它们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丝杠左、右两侧,所述导向杆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所述装置平台内设置空腔;所述滑移构件包括滑动块与连接板,所述滑动块中部套接在所述第一丝杠外壁且与第一丝杠螺纹连接,滑动块两端分别套接在两侧的所述导向杆外壁且与对应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防水壳体,所述防水壳体对应所述连接板设置竖直的滑动槽、以便于连接板上下滑动;所述装夹构件由上夹持构件与下夹持构件组成,所述上夹持构件与下夹持构件同轴安装且夹持端相互对应,所述上夹持构件与连接板远离滑动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丝杠竖直设置在空腔内、其一端与所述装置平台下端面转动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一转动块,所述转动块贯穿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且与装置平台上端面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远离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与下夹持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滑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空腔内,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
二旋转套筒、第二传动杆以及液压组件;所述液压组件设置在所述装置平台下侧;所述第一传动杆为上粗下细结构,其上端贯穿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位于防水壳体内,且其下端贯穿装置平台下端面、与液压组件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套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杆位于所述空腔的外壁,所述第一传动杆外壁且饶其中轴线均匀设置若干滑动条,所述第一传动轮中部对应所述滑动条设置滑动孔,所述滑动条卡入对应的所述滑动孔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外侧与第一丝杠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下侧且其中部设置一通孔,所述第二传动轮与第一传动轮中轴线错位(即不在一条直线上),第二传动轮下端面固定连接一第二旋转套筒且第二旋转套筒中轴线与第二传动轮中轴线共线,所述第二旋转套筒下端与装置平台下端面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外壁与所述第二丝杠啮合;所述第二传动轮内壁设置环形内齿,所述第一传动杆竖直设置在环形内齿内侧的一端且第一传动杆位于第二传动轮下侧的外壁固定套接第一齿轮、第一齿轮能与环形内齿啮合;所述第二传动杆竖直设置在所述环形内齿内侧且与第一传动杆相对的一端,第二传动杆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上侧、另一端贯穿所述装置平台且与所述液压组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下侧的外壁固定套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能与所述环形内齿啮合;所述液压组件包括第一液压装置、连接台、转动台以及第二液压装置,所述第一液压装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连接、用于控制第一传动杆上下移动;所述连接台与所述第一液压装置靠近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侧下端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台上端面转动连接一转动台,所述转动台上端面固定连接一第二液压装置,所述第二液压装置远离所述转动台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杆连接、用于控制第二传动杆上下移动;所述环境老化试验方法具体为:s001、压电薄膜试样安装:首先将载荷耦合装置放入环境老化箱或自然环境中,然后控制第一丝杠转动,使上夹持构件向上移动;到达合适位置后,将压电薄膜一端固定在上夹持构件的夹头部,通过软件系统将载荷清零;然后控制上夹持构件向下移动,到达合适位置后,将压电薄膜另一端固定在下夹持构件的夹头部,通过软件系统将载荷清零;s002、力学耦合试验:s201、拉伸应力耦合试验:保持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位于第二传动轮下侧,启动第一丝杠转动使其带动上夹持构件上移,上夹持构件对其夹持的压电薄膜进行拉伸应力试验,试验条件根据实际载荷情况进行设置,试验过程中同时启动环境老化箱或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老化试验;s202、扭转应力耦合试验:首先启动第二液压装置使其推动第二传动杆上移、第一传动杆静止不动,待第二齿轮与环形内齿啮合时,停止第二液压装置、同时启动转动台转动,第二液压装置与第二传动杆共同转动,第二传动轮带动第二丝杠转动,进而带动转动块与下夹持构件转动,下夹持构件对其夹持的压电薄膜进行扭转应力试验,试验条件根据实际载荷情况进行设置,试验过程中同时启动环境老化箱或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老化试验;s203、拉伸-扭转应力耦合试验:首先启动第一液压装置使其推动第一传动杆上移、第二传动杆静止不动,待第一齿轮与环形内齿啮合时,停止第一液压装置,启动第一丝杠转动,第一丝杠通过滑移构件带动上夹持构件移动,第一丝杠通过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杆以及第二传动轮带动第二丝杠转动,从而带动下夹持构件转动,实现拉伸与扭转应力同
时耦合试验,试验条件根据实际载荷情况进行设置,试验过程中同时启动环境老化箱或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老化试验;s003、压电薄膜断裂或破损取样:试验过程中压电薄膜试样发生断裂或破裂,至少在试样断裂后5h内取回样品,并将样品放置在干燥的容器内待测,开展试验结果评定。
5.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步骤s002中的试验循环时间不低于10天且每次拉伸或扭转时间不低于0.5h。
6.作进一步优化,所述步骤s002中进行环境老化与力学耦合试验时的试验温度为~,湿度为10~98%;盐雾喷雾浓度1~5ml/(80cm2•
h);tc为压电薄膜居里温度。
7.作进一步优化,所述载荷耦合装置的试验频率范围为0.01~50hz,所述载荷耦合装置的扭转应力的载荷范围为
±
1000n
·
m,拉伸应力的载荷范围采用拉伸应变衡量,设置为1%~10%;所述载荷耦合装置的有效夹持间距为0~50mm。
8.作进一步优化,所述装置平台下端面设置支撑脚,用于支撑整个试验装置。
9.作进一步优化,为避免滑动块超出有效夹持间距,所述导向杆顶部设置第一限位块。
10.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丝杠上端设置手轮,用于控制第一丝杠转动。
11.作进一步优化,所述防水壳体上部且对应手轮设置环状凸起,与手轮配合安装防止试验时冷凝水流入。
12.作进一步优化,所述防水壳体位于所述装夹构件的一侧侧面设置长度刻度线,用于定量调节拉伸应变;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以所述下夹持构件中轴线为基准设置角度刻度线,用于定量扭转应变。
13.作进一步优化,所述上夹持构件与下夹持构件均包括“l”形支架、固定夹持手、滑动夹持手、固定套筒以及调节螺杆,所述“l”形支架与所述连接板或所述转动块固定连接(即上夹持构件的“l”形支架与连接板固定连接、下夹持构件的“l”形支架与转动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持手与所述“l”形支架的相对面(即上夹持构件与下夹持构件的“l”形支架相对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夹持手靠近所述“l”形支架相对面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夹持手滑动连接、远离所述“l”形支架相对面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夹持手组成夹持头结构;所述固定套筒一端与所述“l”形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垂直贯穿所述固定夹持手中部且与所述固定夹持手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杆一端与所述固定套筒远离所述“l”形支架的一端螺纹连接、另一端垂直贯穿所述滑动夹持手且与所述滑动夹持手转动连接。
14.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丝杠与所述装置平台下端面、所述第一丝杠与所述防水壳体上端面、所述第二丝杠与所述装置平台下端面通过第一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及下端面、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装置平台下端面通过第二滚转轴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密封轴承嵌入所述装置平台的上端面或下端面,避免第一传动杆或第二传动杆上下移动时带动第二密封轴承的移动。
15.作进一步优化,为实现第一传动轮的定位、避免其上下移动,所述第一传动轮上端面固定设置一第一旋转套筒、且所述第一旋转套筒远离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一端与所述装置平台上端面下侧转动连接。
16.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传动杆上端(即位于装置平台上端面上侧)、所述第二传动杆上端(即位于第二传动轮上端面上侧)固定设置第二限位块。
17.优选的,所述滑动条的数量为4~12根、对应所述滑动孔的数量为4~12根。
18.作进一步优化,所述装置平台采用耐腐蚀钛合金材料;所述第一丝杠、导向杆、第二丝杠以及防水壳体采用高强铝合金材料且它们表面均设置阳极氧化层及喷涂耐蚀有机涂料,实现防锈防腐蚀的作用;所述装夹构件表面设置镀锌层。
19.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该方法使得压电薄膜的测试不再局限于试验室中的老化环境试验,能够在环境老化试验中开展拉伸应力、扭转应力的载荷耦合试验,确保试验结果更加贴近与真实条件,试验结果可靠、有效的连续开展。本技术方法通过第一丝杠、导向杆与滑移构件的配合,定量实现对压电薄膜的横向拉伸应力,同时配合连接滑动构件与第二丝杠,定量实现对压电薄膜的扭转应力载荷,并且该装置拉伸应力与扭转应力可同时加载、也可单独加载,从而实现多工况因素加载,配合环境老化试验,实现对压电薄膜材料环境适应性考核与评估由静态试验向动静态结合试验的转变。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能够更加充分、准确的模拟真实条件,将老化环境与一种应力载荷或多种应力载荷工况(拉伸、扭转)循环/综合作用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试验结果更可靠、更具参考性,满足压电薄膜材料环境适应性快速考察与评估的需求。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载荷耦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 1的a-a向剖视图。
22.图3为图2的b向局部放大图。
23.图4为图2的c向局部放大图。
24.图5为图3的d-d向剖视图。
25.图6为图3的e-e向剖视图。
2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载荷耦合装置的防水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10、装置平台;101、空腔;11、支撑脚;20、防水壳体;21、环状凸起;22、滑动槽;30、第一丝杠;31、手轮;310、第一密封轴承;40、导向杆;41、第一限位块;50、滑移构件;51、滑动块;52、连接板;60、装夹构件;61、上夹持构件;611、“l”形支架;612、固定夹持手;613、滑动夹持手;614、固定套筒;615、调节螺杆;62、下夹持构件;70、连接滑动构件;71、第一传动杆;710、第二密封轴承;711、滑动条;712、第一齿轮;713、第一旋转套筒;714、第二限位块;72、第一传动轮;720、滑动孔;73、第二传动轮;730、环形内齿;74、第二旋转套筒;75、第二传动杆;751、第二齿轮;76、液压组件;761、第一液压装置;762、连接台;763、转动台;764、第二液压装置;80、第二丝杠;81、转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9.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一种用于柔性压电薄膜的加速环境老化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载荷耦合装置,载荷耦合装置包括装置平台10、防水壳体20、第一丝杠30、导向杆40、滑移
构件50、装夹构件60、连接滑动构件70以及第二丝杠80;防水壳体20固定设置在装置平台10上端面且防水壳体20内设置第一丝杠30与导向杆40,第一丝杠30一端与防水壳体20上端面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装置平台10上端面且与装置平台10下端面转动连接,导向杆40为两根且它们对称设置在第一丝杠30左、右两侧,导向杆40底部固定设置在装置平台10上端面,装置平台10内设置空腔101;滑移构件50包括滑动块51与连接板52,滑动块51中部套接在第一丝杠30外壁且与第一丝杠30螺纹连接,滑动块51两端分别套接在两侧的导向杆40外壁且与对应导向杆40滑动连接,连接板52一端与滑动块51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防水壳体20,防水壳体20对应连接板51设置竖直的滑动槽22、以便于连接板51上下滑动;装夹构件60由上夹持构件61与下夹持构件62组成,上夹持构件61与下夹持构件62同轴安装且夹持端相互对应,上夹持构件61与连接板52远离滑动块5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丝杠80竖直设置在空腔101内、其一端与装置平台10下端面转动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一转动块81,转动块81贯穿装置平台10上端面且与装置平台10上端面转动连接,转动块81远离第二丝杠80的一端与下夹持构件62固定连接;连接滑动构件70设置在空腔101内,包括第一传动杆71、第一传动轮72、第二传动轮73、第二旋转套筒74、第二传动杆75以及液压组件76;液压组件76设置在装置平台10下侧(如图2、图3所示);第一传动杆71为上粗下细结构,其上端贯穿装置平台10上端面、位于防水壳体20内,且其下端贯穿装置平台10下端面、与液压组件76连接(如图2、图3所示);第一传动轮72套接在第一传动杆71位于空腔101的外壁,第一传动杆71外壁且饶其中轴线均匀设置若干滑动条711,第一传动轮72中部对应滑动条711设置滑动孔720,滑动条711卡入对应的滑动孔720内且滑动连接,第一传动轮72外侧与第一丝杠30啮合;第二传动轮73位于第一传动轮72下侧且其中部设置一通孔,第二传动轮73与第一传动轮72中轴线错位(即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图3所示),第二传动轮73下端面固定连接一第二旋转套筒74且第二旋转套筒74中轴线与第二传动轮73中轴线共线,第二旋转套筒74下端与装置平台10下端面转动连接(可通过滚珠实现第二旋转套筒74与装置平台10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3外壁与第二丝杠80啮合;第二传动轮73内壁设置环形内齿730,第一传动杆71竖直设置在环形内齿730内侧的一端(如图3或图6所示的环形内齿730内侧的左端)且第一传动杆71位于第二传动轮73下侧的外壁固定套接第一齿轮712、第一齿轮712能与环形内齿730啮合;第二传动杆75竖直设置在环形内齿730内侧且与第一传动杆71相对的一端(如图3或图6所示的环形内齿730内侧的右端),第二传动杆75一端位于第二传动轮73上侧、另一端贯穿装置平台10且与液压组件76连接(如图2、图5所示),第二传动杆75位于第二传动轮73下侧的外壁固定套接第二齿轮751、第二齿轮751能与环形内齿730啮合。液压组件76包括第一液压装置761、连接台762、转动台763以及第二液压装置764,第一液压装置761与第一传动杆71连接、用于控制第一传动杆71上下移动;连接台762与第一液压装置761靠近第二传动杆75的一侧下端固定连接,且连接台762上端面转动连接一转动台763,转动台763上端面固定连接一第二液压装置764,第二液压装置764远离转动台763的一端与第二传动杆75连接、用于控制第二传动杆75上下移动。
30.载荷耦合装置的试验频率范围为0.01~50hz载荷耦合装置的扭转应力的载荷范围为
±
1000n
·
m,拉伸应力的载荷范围采用拉伸应变衡量,设置为1%~10%(拉伸应力载荷与压电薄膜伸长量有关,例如:压电薄膜长度为l,其伸长量为

l=1%~10%l,则拉伸应力载荷
为保持其伸长量

l的力);载荷耦合装置的有效夹持间距为0~50mm。
31.装置平台10下端面设置支撑脚11,用于支撑整个试验装置。为避免滑动块超出有效夹持间距,导向杆40顶部设置第一限位块41。第一丝杠30上端(即位于防水壳体20上侧的一端,如图1、图2所示)设置手轮31,用于控制第一丝杠转动。防水壳体上部且对应手轮31设置环状凸起21,与手轮31配合安装防止试验时冷凝水流入。防水壳体31位于装夹构件60的一侧侧面设置长度刻度线,用于定量调节拉伸应变;装置平台10上端面以下夹持构件62中轴线为基准设置角度刻度线,用于定量扭转应变。
32.上夹持构件61与下夹持构件62均包括“l”形支架611、固定夹持手612、滑动夹持手613、固定套筒614以及调节螺杆615,“l”形支架611与连接板52或转动块81固定连接(即上夹持构件61的“l”形支架611与连接板52固定连接、下夹持构件62的“l”形支架611与转动块81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固定夹持手612与“l”形支架611的相对面(即上夹持构件61与下夹持构件62的“l”形支架611相对面)固定连接,滑动夹持手613靠近“l”形支架611相对面的一端与固定夹持手612滑动连接、远离“l”形支架611相对面的一端与固定夹持手612组成夹持头结构(如图2所示);固定套筒614一端与“l”形支架611固定连接、另一端垂直贯穿固定夹持手612中部且与固定夹持手612固定连接;调节螺杆615一端与固定套筒614远离“l”形支架611的一端螺纹连接、另一端垂直贯穿滑动夹持手613且与滑动夹持手613转动连接(如图2、图3所示)。
33.第一丝杠30与装置平台10下端面、第一丝杠30与防水壳体20上端面、第二丝杠80与装置平台10下端面通过第一密封轴承310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71与装置平台10上端面及下端面、第二传动杆75与装置平台10下端面通过第二滚转轴承710转动连接,且第二密封轴承710嵌入装置平台10的上端面或下端面,避免第一传动杆71或第二传动杆75上下移动时带动第二密封轴承710的移动。
34.为实现第一传动轮72的定位、避免其上下移动,第一传动轮72上端面固定设置一第一旋转套筒713、且第一旋转套筒713远离第一传动轮72的一端与装置平台10上端面下侧转动连接(可通过滚珠实现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71上端(即位于装置平台10上端面上侧)、第二传动杆75上端(即位于第二传动轮73上端面上侧)固定设置第二限位块714。滑动条711的数量为4~12根(优选为6根、如图5所示)、对应滑动孔720的数量为4~12根。
35.装置平台10采用耐腐蚀钛合金材料;第一丝杠30、导向杆40、第二丝杠80以及防水壳体20采用高强铝合金材料且它们表面均设置阳极氧化层及喷涂耐蚀有机涂料,实现防锈防腐蚀的作用;装夹构件60表面设置镀锌层。
36.所述环境老化试验方法具体为:s001、压电薄膜试样安装:首先将载荷耦合装置放入环境老化箱或自然环境(如高原、海洋、沙漠等)中,然后通过驱动手轮31控制第一丝杠30转动,使滑移构件50带动上夹持构件61向上移动;到达合适位置后,将压电薄膜一端固定在上夹持构件61的夹头部(即固定夹持手612与滑动夹持手613组成的夹持头结构),通过软件系统将载荷清零;然后通过驱动手轮31控制第一丝杠30反向转动、使滑移构件50带动上夹持构件61向下移动,到达合适位置后,将压电薄膜另一端固定在下夹持构件62的夹头部(即固定夹持手612与滑动夹持手613组成的夹持头结构),通过软件系统将载荷清零;s002、力学耦合试验:
s201、拉伸应力耦合试验:保持第一齿轮712与第二齿轮751位于第二传动轮下侧(即第一传动杆71、第二传动杆75静止不动,由于第一齿轮712与第二齿轮751均不与环形内齿730啮合,即第一丝杠30转动仅带动滑动块51上下移动以及第一传动杆71空转,不会带动第二传动轮75与第二丝杠 80转动、即不会产生下夹持构件62转动偏移),通过驱动手轮31启动第一丝杠30转动使其通过滑移构件50带动上夹持构件61上移,上夹持构件61对其夹持的压电薄膜进行拉伸应力试验,试验条件根据实际载荷情况进行设置,试验过程中同时启动环境老化箱或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老化试验;s202、扭转应力耦合试验:首先启动第二液压装置764使其推动第二传动杆75上移、第一传动杆71静止不动,待第二齿轮751与环形内齿730啮合时(此时第一齿轮712依然位于第二传动轮73下侧),停止第二液压装置764、同时启动转动台763转动,第二液压装置764与第二传动杆75共同转动,第二传动轮73带动第二丝杠80转动(此时第一丝杠30静止不动),进而带动转动块81与下夹持构件62转动,下夹持构件62对其夹持的压电薄膜进行扭转应力试验,试验条件根据实际载荷情况进行设置,试验过程中同时启动环境老化箱或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老化试验;s203、拉伸-扭转应力耦合试验:首先启动第一液压装置761使其推动第一传动杆71上移、第二传动杆75静止不动(即第二液压装置764不启动),待第一齿轮712与环形内齿730啮合时(此时第二齿轮751依然位于第二传动轮73下侧),停止第一液压装置761,通过驱动手轮31启动第一丝杠30转动,第一丝杠30通过滑移构件50带动上夹持构件61移动,第一丝杠30通过第一传动轮72、第一传动杆71以及第二传动轮73带动第二丝杠80转动,从而带动下夹持构件62转动,实现拉伸与扭转应力同时耦合试验,试验条件根据实际载荷情况进行设置,试验过程中同时启动环境老化箱或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环境老化试验;根据具体的试验要求在环境老化箱中进行拉伸应力载荷、或扭转应力载荷、或拉伸-扭转应力载荷的耦合试验;但无论是哪种应力载荷的耦合试验,其试验循环时间都不低于10天且每次拉伸、或每次扭转、或每次拉伸-扭转的时间不低于0.5h。
37.步骤s201、s202、s203中的启动环境老化箱进行环境老化试验的温度为~;湿度为10~98%;盐雾喷雾浓度1~5ml/(80cm2•
h);tc为压电薄膜居里温度、根据压电薄膜材料本身确定。
38.s003、压电薄膜断裂或破损取样:试验过程中压电薄膜试样发生断裂或破裂,至少在试样断裂后5h内取回样品,并将样品放置在干燥的容器内待测,开展试验结果评定。
3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