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流阀的测试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636640发布日期:2022-04-13 17:1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溢流阀的测试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溢流阀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溢流阀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溢流阀是一种压力控制阀。用于控制管理下游的压力,当输入压力超过其整定压力时阀口开启,输出压力。当输入压力下降到阀口关闭时,不再输出压力。对管路设备起泄压溢流、保护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无统一的测试方法及装置,使溢流阀没有一致的检验手段。在目前的测试方法上,只能测试溢流阀开启压力及反向密封性,其他均无法测试,导致产品在出厂及入库检验过程中,存在性能指标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溢流阀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溢流阀的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主气源,以及和主气源连通的第一供气支路和第二供气支路;所述第一供气支路和第二供气支路末端合并成一个管路形成第五供气支路;
5.所述第一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一调压阀、第一塞门、第五塞门、电磁阀、第一压力表和被测溢流阀;
6.所述第一塞门和第五塞门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第三供气支路和第四供气支路,所述第三供气支路和第四供气支路另一端均连接在第五塞门和电磁阀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二塞门、第一截流装置、第一储气筒和第七塞门;所述第四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四塞门、第二储气筒和第六塞门;
7.所述第二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二调压阀、第三储气筒和电磁阀;
8.所述第五供气支路上安装有第二压力表并连接三组末端管路,第一组末端管路连接水槽,第二组末端管路连接第四储气筒,第三组末端管路连接第五储气筒。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气支路上的电磁阀依次为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气支路上电磁阀依次为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供气支路上第一截流装置和第一储气筒之间的管路连接有通大气支路,所述通大气支路上安装有第二截流装置和第三塞门。
12.进一步地,所述水槽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八塞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储气筒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九塞门。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储气筒前的管路上安装有第十塞门。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截流装置的通孔直径为φ0.6。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截流装置的通孔直径为φ2.5。
1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溢流阀的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具体包括压
力测试、密封测试、反向止回密封测试、回关压力测试和流量测试;
18.开启压力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第二塞门、第七塞门和第八塞门,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通电。调节第一调压阀输出压力值,气体通过第一截流装置通孔进行截流,经过第一储气筒后压力上升,记录水槽开始有气泡产生时第一压力表的压力即为开启压力;
19.开启密封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和第五塞门,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通电。调节第一调压阀压力至规定气压,第一压力表和第二压力表有相同压力输出。待气压稳定后,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断电,即可记录第一压力表规定时间内的降压值;
20.反向止回密封测试:主气源供气,第八塞门、第九塞门和第十塞门关闭,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通电;调节第二调压阀压力至规定气压通过第三储气筒,第二压力表有压力输出待气压稳定后,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和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断电,记录第二压力表规定时间内的降压值。
21.回关压力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第五塞门、第七塞门和第九塞门,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通电;调节第一调压阀压力至规定气压,第一压力表和第二压力表有相同压力输出;待气压稳定后,关闭第一塞门,开启第三塞门,使气压通过第二截流装置通孔进行截流排气;压力表气压开始下降,记录第二压力表气压停止下降时的压力即为回关压力。
22.流量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第四塞门、第六塞门和第十塞门,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通电;调节第一调压阀压力至规定气压通过第二储气筒,记录第二压力表压力增加到规定数值所用的时间,根据第二储气筒内气压和流量关系公式即可算出流量。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4.1.集成简化测试方法,模拟实际装车运用要求测试;
25.2.测试项点涵盖溢流阀的所有工作特性。
26.3.提供一种规范化测试装置及方法提高了测试效率。
27.4.被测件与本装置连接只需通过替换紧固工装即可实现产品测试,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装置结构示意图;
29.图中,第一调压阀101、第二调压阀102、第一塞门201、第二塞门202、第三塞门203、第四塞门204、第五塞门205、第六塞门206、第七塞门207、第八塞门208、第九塞门209、第十塞门s210,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3、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4,第一截流装置401、第二截流装置402,第一储气筒501、第二储气筒502、第三储气筒503、第四储气筒504、第五储气筒505、水槽506、第一压力表601、第二压力表602。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溢流阀的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主气源,以及和主气源连通的第一供气支路和第二供气支路;所述第一供气支路和第二供气支路末端合并成一个管路形成第五供气支路;
32.所述第一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一调压阀101、第一塞门201、第五塞门205、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第一压力表601和被测溢流阀;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和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用于控制气体的导通和截止,当需要截止时,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和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之间的管路气体会随着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排走,相当于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前段无任何输入,避免对下游气体截止造成干扰。
33.所述第一塞门201和第五塞门205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第三供气支路和第四供气支路,所述第三供气支路和第四供气支路另一端均连接在第五塞门205和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二塞门202、第一截流装置401、第一储气筒501和第七塞门207;所述第四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四塞门204、第二储气筒502和第六塞门206;所述第三供气支路上第一截流装置401和第一储气筒501之间的管路连接有通大气支路,所述通大气支路上安装有第二截流装置402和第三塞门203;
34.所述第二供气支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二调压阀102、第三储气筒503、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3和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4;
35.所述第五供气支路上安装有第二压力表602并连接三组末端管路,第一组末端管路通过第八塞门208连接水槽506,第二组末端管路通过第九塞门209连接第四储气筒504,第三组末端管路通过第十塞门210连接第五储气筒505,各个储气筒实现的功能是一致的,充当负载用于存储气体及稳定气体流速。
36.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溢流阀的测试方法,具体包括压力测试、密封测试、反向止回密封测试、回关压力测试和流量测试;具体过程如下;
37.开启压力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201、第二塞门202、第七塞门207、第八塞门208,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通电。调节第一调压阀101输出压力值,气体通过φ0.6通孔的第一截流装置401进行截流,经过第一储气筒501后压力缓慢上升,记录水槽506开始有气泡产生时第一压力表601的压力即为开启压力。
38.开启密封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201、第五塞门205,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通电。调节第一调压阀101压力至规定气压,第一压力表601、第二压力表602有相同压力输出。待气压稳定后,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断电,即可记录第一压力表601规定时间内的降压值。
39.反向止回密封测试:主气源供气,第八塞门208、第九塞门209、第十塞门s210关闭,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3、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4通电。调节第二调压阀102压力至规定气压通过第三储气筒503,第二压力表602有压力输出待气压稳定后,第二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3、第二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4断电,记录第二压力表602规定时间内的降压值。
40.回关压力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201、第五塞门205、第七塞门207、第九塞门209,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通电。第四储气筒504用于充当负载并存储气体及稳定气体流速;调节第一调压阀101压力至规定气压,第一压力表601、第二压力表602有相同压力输出。待气压稳定后,关闭第一塞门201,开启第三塞门203,使气压通过φ2.5通孔对的第二截流装置402进行截流排气。压力表气压开始下降,记录第二压力表602气压停止下降时的压力即为回关压力。
41.流量测试:主气源供气,开启第一塞门201、第四塞门204、第六塞门206、第十塞门s210,其余塞门关闭,第一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1、第一不带排气常闭电磁阀302通电。第五储气筒505用于充当负载并存储气体及稳定气体流速;调节第一调压阀101压力至规定气压通过第二储气筒502,记录第二压力表602压力增加到规定数值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q=ve
×
(

p/p0)
×
(60/t),即可算出流量。其中ve=容积(l),

p=压降(kpa),p0=标准大气压(kpa),t=检测时间(s);
42.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