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8138发布日期:2021-11-06 05:12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


背景技术:

2.锆石(英文名称:zircon)又称锆英石,它是一种硅酸盐矿物,化学式是zrsio4。它是提炼金属锆的主要矿石,含有hf、th、u、tr等混入物,锆石广泛存在于酸性火成岩,也产于变质岩和其他沉积物中,锆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在河流的砂砾中也可以见到宝石级的锆石,锆石有很多种,不同的锆石会有不同的颜色,如黑、白、橙、褐、绿或无色透明等等,经过切割后的宝石级锆石很像是钻石,锆石过去还被叫作锆英石;
3.自然课中,例如对锆石进行观察时,由于锆石在出土后,其表面会附着一定的杂质颗粒,附着有杂质颗粒的锆石不利于其透光程度优良的检测,故提出一种可对锆石的透光度进行观察,且在观察期间可通过外部水源对锆石表面进行清洗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对锆石的透光度进行观察,且在观察期间可通过外部水源对锆石表面进行清洗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包括,
6.底面用于与桌面接触所设的观测器底座,观测器底座的顶部呈开放式设置;
7.置于观测器底座上的可对观测器底座的顶部进行封闭所设的观测器封盖;
8.所述的观测器封盖的顶面中部上具有用于将锆石放入或取出观测器底座内所设的锆石取放口。
9.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上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底座的底面上具有减材所设的矩形槽。
10.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上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封盖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组光源,所述的两组光源以观测器封盖的中心为基准对称设置在观测器封盖内壁的两侧,所述的两组光源位于锆石取放口下方的观测器封盖的内壁上。
1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上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底座的顶部外壁与观测器底座底面之间的夹角为75
°
设置;
12.所述的两组光源中每一组光源的光线照射方向均与观测器封盖的顶面之间的最
小夹角为30
°
设置;
13.所设的观测器底座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单面反光镜,由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单面反光镜反射后可使得经单面反光镜反射出的光线与观测器底座的底面平行,且被单面反光镜反射后的光线位于锆石取放口的下方且形成平行照射空间。
1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上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还包括位于平行照射空间下方且位于观测器底座内壁上的锆石承载座,所述的锆石承载座的顶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增大锆石承载座顶面粗糙度所设的若干橡胶凸起,相邻两个橡胶凸起之间的锆石承载座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排出锆石承载座上的杂质或液体所设的排孔。
1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上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还包括位于锆石承载座下方且位于观测器底座内壁上的滤网,所述滤网的底面中部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的底端部上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的观测器底座的顶面上固定安装有可与连接杆上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设的螺柱,所述的滤网内周面和观测器底座之间的空间形成液体积存空间,所述的观测器底座外壁上开设有与液体积存空间内部贯通所设的排水孔,由排水孔可将液体积存空间内的液体排出。
1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上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底座的顶面上具有安装槽,所述的观测器封盖的底面上具有可插接在安装槽内的安装块。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可将外部需要观察的锆石经锆石取放口放入观测器底座内,通过位于观测器封盖底面内壁上的光源可对锆石本体进行照射,观察者即可对锆石的透光度进行直观的了解,其结构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0.图中,1、观测器底座;2、观测器封盖;3、锆石取放口;4、矩形槽;5、光源;6、单面反光镜;7、锆石承载座;8、橡胶凸起;9、排孔;10、滤网;11、连接杆;12、排水孔;13、安装槽;14、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22.实施例1,参照图1

2,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包括,
23.底面用于与桌面接触所设的观测器底座1,观测器底座1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观测器底座1的顶部呈开放式设置;
24.置于观测器底座1上的可对观测器底座1的顶部进行封闭所设的观测器封盖2,检测器封盖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
25.所述的观测器封盖2的顶面中部上具有用于将锆石放入或取出观测器底座1内所
设的锆石取放口3,锆石取放口3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
26.实施例1中,具体的,观测器底座1和观测器封盖2可采用透明亚克力材质。
27.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底座1的底面上具有减材所设的矩形槽4。
28.实施例2中,所述的矩形槽4可以减少观测器底座1的重量体积。
29.实施例3,实施例1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封盖2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组光源5,所述的两组光源5以观测器封盖2的中心为基准对称设置在观测器封盖2内壁的两侧,所述的两组光源5位于锆石取放口3下方的观测器封盖2的内壁上。
30.实施例3中,所述的两组光源5可根据使用需求自行进行购置例如led灯带等,其供电方式可采用纽扣电池进行供电,该光源5在进行安装前可事先在观测器封盖2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矩形槽体并进行粘接即可。
31.实施例4,实施例3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底座1的顶部外壁与观测器底座1底面之间的夹角为75
°
设置;
32.所述的两组光源5中每一组光源5的光线照射方向均与观测器封盖2的顶面之间的最小夹角为30
°
设置;
33.所设的观测器底座1的顶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单面反光镜6,单面反光镜6的厚度及其尺寸可根据使用需求自行选择,由光源5射出的光线经单面反光镜6反射后可使得经单面反光镜6反射出的光线与观测器底座1的底面平行,且被单面反光镜6反射后的光线位于锆石取放口3的下方且形成平行照射空间。
34.实施例5,实施例4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还包括位于平行照射空间下方且位于观测器底座1内壁上的锆石承载座7,锆石承载座7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所述的锆石承载座7的顶面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增大锆石承载座7顶面粗糙度所设的若干橡胶凸起8,橡胶凸起8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状设置,相邻两个橡胶凸起8之间的锆石承载座7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排出锆石承载座7上的杂质或液体所设的排孔9,排孔9的数量根据使用需求自行选择。
35.实施例6,实施例5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还包括位于锆石承载座7下方且位于观测器底座1内壁上的滤网10,滤网10的过滤精度根据使用需求可自行选择故此处不再赘述有关滤网10的网孔大小及其材质,所述滤网10的底面中部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横截面呈圆形状设置,所述的连接杆11的底端部上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的观测器底座1的顶面上固定安装有可与连接杆11上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设的螺柱,所述的滤网10内周面和观测器底座1之间的空间形成液体积存空间,所述的观测器底座1外壁上开设有与液体积存空间内部贯通所设的排水孔12,由排水孔12可将液体积存空间内的液体排出。
36.实施例7,实施例1所述的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所述的观测器底座1的顶面上具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所述的观测器封盖2的底面上具有可插接在安装槽13内的安装块14,安装块14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
37.该基于自然课用锆石透光度检测的观测器使用时,将需要观测的锆石经锆石取放口3放入锆石承载座7上,使得锆石置于平行照射空间内,此时启动两组光源5,使得光源5对
锆石进行照射,通过对锆石进行观察即可了解到锆石的透明度,期间,由于锆石被光源5一直进行照射,而使得锆石本体处于发光状态,观察者可直观的了解到锆石表面的杂质颗粒,可通过向锆石表面滴加水分,使得液体水将锆石表面浸湿,一定程度上的使得锆石上的浑浊液体及杂质颗粒经锆石表面自流至锆石承载座7下方的滤网10上,期间,液体和颗粒较小的杂质可透过滤网10并经过排孔9排出至观测器底座1外部,而较大颗粒杂质则会留置在滤网10上方,具体的,可将滤网10设计成使用状态下中部向上凸起的拱形结构,可事后顺次将观测器封盖2、锆石承载座7和滤网10取出并进行简单冲洗即可,其结构设计合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