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5647发布日期:2021-12-22 17:0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纳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2.纳滤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与其他压力驱动型膜分离过程相比,出现较晚。它的出现可追溯到70年代末j.e.cadotte的ns

300膜的研究,之后,纳滤发展得很快,膜组器于80年代中期商品化。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衍化而来,如ca、cta膜、芳族聚酰胺复合膜和磺化聚醚砜膜等。
3.纳滤(nf)用于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如无机盐或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有机物从溶剂中分离出来。纳滤又称为低压反渗透,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新兴领域,其分离性能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允许一些无机盐和某些溶剂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4.市面上现有的nf实验装置大多数都需临时现场组装,实验前准备工作较多,且一般只能对单支纳滤膜进行性能测试,不便于根据实验需要搭配所需膜型号,无法适用多种实验情况。
5.因此,发明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以解决技术中市面上现有的nf实验装置大多数都需临时现场组装,实验前准备工作较多,且一般只能对单支纳滤膜进行性能测试,不便于根据实验需要搭配所需膜型号,无法适用多种实验情况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装置本体,所述实验装置本体内部设有原水箱,所述原水箱底部设有纳滤机构,所述纳滤机构包括增压泵,所述原水箱底部与增压泵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增压泵底部一侧设有袋式过滤器,所述增压泵输出端与袋式过滤器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袋式过滤器一侧设有精密过滤器,所述袋式过滤器输出端与精密过滤器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精密过滤器一侧设有中压泵,所述中压泵一侧设有高压泵,所述中压泵和高压泵之间设有第一三通管,所述精密过滤器输出端与第一三通管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其中一个输出端与中压泵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另一个输出端与高压泵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
8.所述中压泵底部设有中压过滤池,所述中压泵输出端通过管道与中压过滤池内部相连通,所述中压过滤池内部设有中压过滤膜板,所述中压过滤池内壁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中压过滤膜板与第一卡槽卡接设置,所述高压泵底部设有高压过滤池,所述高压泵输出端通过管道与高压过滤池内部相连通,所述高压过滤池内部设有高压过滤膜板,所述高压过滤池内壁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高压过滤膜板与第二卡槽卡接设置,所述中压过滤池底部和高压过滤池底部均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底部设有产水箱,所述第二三通管输出端与产水箱通过管道相连通。
9.优选的,所述产水箱一侧设有浓水箱,所述中压过滤池底部和高压过滤池均通过管道与浓水箱相连通,所述浓水箱与增压泵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
10.优选的,所述实验装置本体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与原水箱相匹配,所述原水箱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挂耳提手。
11.优选的,所述实验装置本体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增压泵底部与第一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实验装置本体内部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两端分别与实验装置本体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中压泵底部和高压泵底部均与第二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实验装置本体一侧铰接设置有翻盖门,所述翻盖门与中压过滤池和高压过滤池相匹配,所述实验装置本体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自锁滚轮,所述实验装置本体一侧固定连接有推车扶手。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1、通过中压泵和高压泵可以将废水导入中压过滤池或高压过滤池内,再通过中压过滤膜板上的纳滤膜或高压过滤膜板上的纳滤膜对废水进行过滤,本装置整体集成式设计,实验前准备工作较少,可根据实验需要搭配所需膜型号,适用多种实验情况;
16.2、通过浓水箱可以对中压过滤池或高压过滤池内滤后的高浓度废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增压泵实现废水循环,可模拟实际生产情况,得到大致生产数据。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纳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纳滤机构的立体俯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原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实验装置本体;2、原水箱;3、增压泵;4、袋式过滤器;5、精密过滤器;6、中压泵;7、高压泵;8、中压过滤池;9、中压过滤膜板;10、高压过滤池;11、高压过滤膜板;12、产水箱;13、浓水箱;14、固定框;15、挂耳提手;16、第一支撑板;17、第二支撑板;18、翻盖门;19、万向自锁滚轮;20、推车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移动式nf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装置本体1,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内部设有原水箱2,所述原水箱2底部设有纳滤机构,所述纳滤机构包括增压泵3,所述原水箱2底部与增压泵3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增压泵3底部一侧设有袋式过滤器4,所述增压泵3输出端与袋式过滤器4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袋式过滤器4一侧设有精密过滤器5,所述袋式过滤器4输出端与精密过滤器5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精密过滤器5一侧设有中压泵6,所述中压泵6一侧设有高压泵7,所述中压泵6和高压泵7之间设有第一三通管,所述精密过滤器5输出端与第一三通管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其中一个输出端与中压泵6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三通管另一个输出端与高压泵7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
27.所述中压泵6底部设有中压过滤池8,所述中压泵6输出端通过管道与中压过滤池8内部相连通,所述中压过滤池8内部设有中压过滤膜板9,所述中压过滤池8内壁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中压过滤膜板9与第一卡槽卡接设置,所述高压泵7底部设有高压过滤池10,所述高压泵7输出端通过管道与高压过滤池10内部相连通,所述高压过滤池10内部设有高压过滤膜板11,所述高压过滤池10内壁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高压过滤膜板11与第二卡槽卡接设置,所述中压过滤池8底部和高压过滤池10底部均通过管道连接有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底部设有产水箱12,所述第二三通管输出端与产水箱12通过管道相连通。
2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产水箱12一侧设有浓水箱13,所述中压过滤池8底部和高压过滤池10均通过管道与浓水箱13相连通,所述浓水箱13与增压泵3输入端通过管道相连通,浓水箱13可以对中压过滤池8或高压过滤池10内滤后的高浓度废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增压泵3实现废水循环。
29.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框14,所述固定框14与原水箱2相匹配,所述原水箱2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挂耳提手15,固定框14的设置便于对原水箱2提供支撑,挂耳提手15的设置便于原水箱2的取放。
3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6,所述增压泵3底部与第一支撑板16顶部固定连接。
31.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内部设有第二支撑板17,所述第二支撑板17两端分别与实验装置本体1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中压泵6底部和高压泵7底部均与第二支撑板17顶部固定连接。
32.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一侧铰接设置有翻盖门18,所述翻盖门18与中压过滤池8和高压过滤池10相匹配,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自锁滚轮19,所述实验装置本体1一侧固定连接有推车扶手20,翻盖门18的设置便于根据实验需要搭配所需膜型号。
33.本实用工作原理:
34.参照说明书附图1

5,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万向自锁滚轮19和推车扶手20将本装置移动至指定位置后,按实验需要配置所需浓度废水,放置于原水箱2中,根据需求适时开启增压泵3、中压泵6和高压泵7,按照实验方案调整压力和流量,记录运行时间,流量,压力等参数,运行达到目标时间或者浓度后停机留样,对产水及浓水进行水质检测,通过中压泵6和高压泵7可以将废水导入中压过滤池8或高压过滤池10内,再通过中压过滤膜板9上的纳滤膜或高压过滤膜板11上的纳滤膜对废水进行过滤,本装置整体集成式设计,实验前准备
工作较少,可根据实验需要搭配所需膜型号,适用多种实验情况;
35.参照说明书附图1

5,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浓水箱13可以对中压过滤池8或高压过滤池10内滤后的高浓度废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增压泵3实现废水循环,可模拟实际生产情况,得到大致生产数据。
36.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3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