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79710发布日期:2022-04-09 08:3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力学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变压器是电网的核心设备之一,套管是变压器的关键组部件之一,套管载流回路的功能是实现电能的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套管的主要功能是将变压器器身引线与外部引线进行连接,套管本身的载流对小容量的变压器套管来说可以使用穿缆式,对大容量的变压器套管必须采用导杆式。对导杆式套管来说,至少存在两处电连接,即变压器器身引线与套管油中端子的连接,以及,套管空气中端子与外部引线的连接。
3.对于高电压等级的套管,由于套管长度的增加,为了补偿工作中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在套管内部可能还会设计有其他的电连接,但是,当油中电连接发生失效时,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变大发热严重,如不及时发现,继续运行会导致变压器故障,甚至导致变压器起火或爆炸。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目前除了测量套管载流回路电阻,也没有较好的检验测试手段能够从套管外部定性或定量的反映变压器套管内部的电联接有效性。且套管载流回路电阻反映的是导电回路的宏观对外表现,需要电连接失效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反映出来,并且不能量化揭示套管电连接失效的发展过程,无法将问题消灭在起始状态,因此应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再此基础上,由于变压器套管载流回路电连接在实际运行中,会承受机械疲劳振动、短路击、谐波振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面临应力松弛、温度效应等由材料自身问题所带来的机械应力,各影响因素的发生机理、作用形式和影响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试验,获取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回路在不同外部影响因素下的表现特征,获得外部因素对套管电连接的等效作用方法,建立电连接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研究的仿真模型,提出电连接在不同外部影响因素下的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是解决套管电连接可靠性的可行路线之一。
5.为此,需要针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进行力学试验,但是套管电连接的型式多种多样,需要试验研究的外部影响因素也不同,这就需要设计一个通用的工装来满足不同试样、不同外力施加装置的试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在针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进行力学试验,为了适应套管电连接的不同型式多种多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个通用的工装来满足不同试样、不同外力施加装置的试验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
7.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包括:第一横梁以及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垂直设置在多根第二横梁上,且可在所述第二横梁上滑动;
8.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套管电连接试样,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用于模拟套管电连接部位,且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可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滑动;
9.所述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还包括第一外力施加装置,所述第一外力施加装置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施加第一方向外力,且所述第一方向外力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外力施加装置一般设置在地面。
10.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外力施加装置,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施加第二方向外力,所述第二方向外力垂直于所述第二横梁。
11.可选的,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垂直滑道与紧固装置;
12.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卡接在所述垂直滑道中,所述紧固装置滑动设置在所述垂直滑道上,以紧固所述滑块。
13.可选的,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多个档位孔,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连接档位孔。
14.可选的,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档位孔通过四角钢片连接。
15.可选的,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包括试样底座和接线端子;
16.所述试样底座为用于模拟变压器套管的底部螺母,所述接线端子用于模拟变压器套管油中接线端子。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水平滑道,且在所述水平滑道两侧设置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可在所述水平滑道上滑动,且在滑动到位后,与对应位置的固定孔连接。
18.可选的,所述第二外力施加装置的固定端设置有紧固底座,所述紧固底座可拆卸的连接在一个第二横梁上。
19.可选的,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的材料为工字钢。
20.可选的,所述样底座的材料为黄铜。
21.可选的,所述接线端子的材料为紫铜。
22.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包括:第一横梁、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梁和第一外力施加装置,所述第一横梁垂直设置在多根第二横梁上,且可在所述第二横梁上滑动;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套管电连接试样,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用于模拟套管电连接部位,且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可在所述第一横梁上滑动;所述第一外力施加装置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施加第一方向外力;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外力施加装置,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施加第二方向外力。
2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单独通过第二外力施加装置对套管电连接试样施加一个与套管电连接试样轴向垂直的载荷,一般为水平方向作用力,也可单独通过第一外力施加装置对套管电连接试样施加一个沿套管电连接试样轴向的载荷,一般为垂直方向作用力,或者,也可以是以上两种载荷的组合。载荷可以是一般的静力、位移或包含一定频率的振动载荷。从而测试套管电连接试样在载荷加载下的应力、应变信息。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26.图中: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套管电连接试样,31-试样底座,32-接线端子,4-第一外力施加装置,5-第二外力施加装置,6-四角钢片。
具体实施方式
27.在针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进行力学试验,为了适应套管电连接的不同型式多种多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个通用的工装来满足不同试样、不同外力施加装置的试验需求。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包括:第一横梁1以及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梁2,所述第一横梁1垂直设置在多根第二横梁2上,且可在所述第二横梁2上滑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将所述第二横梁2设置在地面上,即第二横梁2垂直设置。则所述第一横梁1位水平横梁。
28.具体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横梁2上设置有垂直滑道与紧固装置;所述第一横梁1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卡接在所述垂直滑道中,所述紧固装置滑动设置在所述垂直滑道上,以紧固所述滑块。通过设置在垂直滑道,在需要调整所述第一横梁1的水平高度时,将所述第一横梁1上的滑块在所述垂直滑道中上下滑动,在滑动到位后,通过所述紧固装置将所述滑块固定,所述紧固装置可以为卡扣或者螺栓。
29.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横梁2上设置有多个档位孔,所述第一横梁1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连接档位孔,具体的,可以采用死角钢片6进行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档位孔的连接。在需要调整所述第一横梁1的水平高度时,通过调整所述连接孔安装的档位孔,实现不同档位的调整。
30.所述第一横梁1上设置有套管电连接试样3,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3用于模拟套管电连接部位,且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3可在所述第一横梁1上滑动;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3包括试样底座31和接线端子32;所述试样底座31为用于模拟变压器套管的底部螺母,所述接线端子32用于模拟变压器套管油中接线端子。所述样底座31的材料为黄铜。所述接线端子32的材料为紫铜。
31.具体的,所述第一横梁1上设置有水平滑道,且在所述水平滑道两侧设置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3可在所述水平滑道上滑动,且在滑动到位后,与对应位置的固定孔连接。
32.所述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还包括第一外力施加装置4,所述第一外力施加装置4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3施加第一方向外力,且所述第一方向外力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1。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外力施加装置4一般设置在地面。
33.所述第二横梁2上设置有第二外力施加装置5,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3施加第二方向外力,所述第二方向外力垂直于所述第二横梁2。所述第二外力施加装置5的固定端设置有紧固底座,所述紧固底座可拆卸的连接在一个第二横梁2上。
34.具体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第一横梁1与第二横梁2的材料为工字钢,但是不局限于工字钢,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例如采用钢制箱梁。
3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压器套管电连接力学试验的装置,包括:第一横梁1、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梁2和第一外力施加装置4,所述第一横梁
1垂直设置在多根第二横梁2上,且可在所述第二横梁2上滑动;所述第一横梁1上设置有套管电连接试样3,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3用于模拟套管电连接部位,且所述套管电连接试样3可在所述第一横梁1上滑动;所述第一外力施加装置4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3施加第一方向外力;所述第二横梁2上设置有第二外力施加装置5,用于对变压器套管电连接试样3施加第二方向外力。
3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单独通过第二外力施加装置5对套管电连接试样3施加一个与套管电连接试样3轴向垂直的载荷,一般为水平方向作用力,也可单独通过第一外力施加装置4对套管电连接试样3施加一个沿套管电连接试样3轴向的载荷,一般为垂直方向作用力,或者,也可以是以上两种载荷的组合。载荷可以是一般的静力、位移或包含一定频率的振动载荷。从而测试套管电连接试样3在载荷加载下的应力、应变信息。
37.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