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分析反应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8622发布日期:2022-05-26 09:5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自动分析反应盘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蛋白分析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分析反应盘。


背景技术:

2.特定蛋白的检测分析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采用的检测原理主要是利用免疫比浊法。由于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免疫比浊分析仪是近年国内实验室常购的临床检验设备。在此类分析仪中,通过加样针将样品、稀释液或试剂添加至可旋转的反应容器上的反应皿内,随后通过光检测器对反应皿中的反应液的吸光度进行测量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主流。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反应容器上的反应皿往往是多个且密集排列,一方面存取不方便,另一方面在对反应皿进行吸光度检测时,相邻反应皿之间可能会相互干扰,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分析仪需要多个不同的加样针进行加样和试剂添加的操作,不仅操作较为复杂,而且增加了设备成本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分析反应盘,包括检测组件和可转动的反应盘,所述反应盘的上端面设有多个沿周向排布的插槽,所述插槽内可拆卸连接有反应皿,所述反应皿的上端面设有储液管,每个所述反应皿上的储液管均为多个且沿左右方向分布,所述反应皿的中部设有弹性卡扣,所述插槽的槽壁设有卡嵌部,所述弹性卡扣卡接于所述卡嵌部,所述检测组件包括透射式光检测器和散射式光检测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应皿插接于所述插槽内,每个所述插槽的侧壁均设有贯穿至所述反应盘的外侧壁的观察孔,所述检测组件朝向所述观察孔设置。
5.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通过在反应盘上设置插槽和卡嵌部,并在反应皿上设置弹性卡扣,从而在需要时可以将反应皿从插槽内拔出实现分离,替换简单方便,且由于同个反应皿上可以有多个储液管,方便批量操作;此外,由于反应盘上的观察孔的设置,有效减少了反应皿的光损耗,且避免了相邻的反应皿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检测组件能够更为准确地透过观察孔对反应皿内的样品进行检测。
6.作为优选的,每个所述反应皿上的储液管均为偶数个且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反应皿的左侧和右侧,从而使得储液管在反应皿上的分布更为平衡。
7.作为优选的,所述弹性卡扣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反应皿的中部的前侧和后侧,弹性卡扣的下部与反应皿相连,弹性卡扣的中部设有凸起,弹性卡扣的上部与反应皿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卡嵌部为两个且分别凸出于所述插槽的前槽壁和后槽壁,从而使得反应皿与插槽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8.作为优选的,所述分析模块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反应盘为环形且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纳槽的内部,所述容纳槽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有安装座,所述检测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采用该结构后,容纳槽能够为反应盘形成较为稳定的培养环境,
且安装座的设置方便检测组件的安装与调整。
9.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搅拌杆、旋转动力源和升降动力源,所述搅拌杆朝向所述反应皿设置,所述升降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杆插入所述储液管的内部,所述旋转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杆转动,从而实现对储液管内的搅拌功能,使得样品在储液管内的反应更为充分。
10.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朝向所述反应皿设置的清洁模块和用于驱动所述清洁模块升降的动力源,所述清洁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若干清洗组件、若干水洗组件、抽吸组件,所述清洗组件包括用于向反应皿喷出清洁液的第一喷管和用于从反应皿吸收液体的第一吸管,所述水洗组件包括用于向反应皿喷出水的第二喷管和用于从反应皿吸收液体的第二吸管,所述抽吸组件用于对所述反应皿的内部进行抽吸,从而不仅实现了对反应皿的有效清洁,而且提升了清洁效率。
11.作为优选的,所述抽吸组件包括第三吸管,所述第三吸管的下部设有用于伸入所述反应皿内部的导流块,所述导流块的下端设有导通至所述第三吸管的风孔,所述导流块的侧面与反应皿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风道,从而保证抽吸组件能够将反应皿内的残留液体完全吸出。
12.作为优选的,所述导流块的底部设有若干向下凸起的导流锥角,所述导流锥角的上端朝向所述风孔设置,所述导流锥角的下端用于抵接至所述反应皿的底部的顶角,从而当第三吸管进行抽吸时,反应皿内的残余液体能够顺着导流锥角进入风孔,进一步提升抽吸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自动分析反应盘的轴测示意图(剖去了部分反应盘);
14.图2为自动分析反应盘的去除壳体后的轴测示意图(剖去了部分反应盘);
15.图3为自动分析反应盘的去除支撑架后的轴测示意图(剖去了部分反应盘);
16.图4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7.图5为图1中b区域去除支撑架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图6为图1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7为图1中c区域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a1-反应盘;a11-反应皿;a12-储液管;a13-弹性卡扣;a2-插槽;a21-观察孔;a22-卡嵌部;a3-支撑架;a31-容纳槽;a4-安装座;
22.d1-搅拌杆;d2-旋转动力源;d3-升降动力源;
23.e1-清洁动力源;e2-清洗组件;e21-第一喷管;e22-第一吸管;e3-抽吸组件;e31-第三吸管;e32-导流块;e33-导流锥角。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
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5.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分析反应盘,包括检测组件和可转动的反应盘a1,反应盘a1的上端面设有多个沿周向排布的插槽a2,插槽a2内可拆卸连接有反应皿a11,反应皿a11的上端面设有储液管a12,每个反应皿a11上的储液管a12均为多个且沿左右方向分布,反应皿a11的中部设有弹性卡扣a13,插槽a2的槽壁设有卡嵌部a22,弹性卡扣a13卡接于卡嵌部a22,检测组件包括透射式光检测器和散射式光检测器中的至少一种,反应皿a11插接于插槽a2内,每个插槽a2的侧壁均设有贯穿至反应盘a1的外侧壁的观察孔a21,检测组件朝向观察孔a21设置。
26.上述方案通过在反应盘上设置插槽a2和卡嵌部a22,并在反应皿a11上设置弹性卡扣a13,从而在需要时可以将反应皿a11从插槽a2内拔出实现分离,替换简单方便,且由于同个反应皿a11上可以有多个储液管a12,方便批量操作;此外,由于反应盘上的观察孔a21的设置,有效减少了反应皿a11的光损耗,且避免了相邻的反应皿a11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检测组件能够更为准确地透过观察孔a21对反应皿a11内的样品进行检测。
27.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反应皿a11上的储液管a12均为偶数个且分别对称分布于反应皿a11的左侧和右侧,从而使得储液管a12在反应皿a11上的分布更为平衡。进一步的,弹性卡扣a13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反应皿a11的中部的前侧和后侧。弹性卡扣a13的下部与反应皿a11相连,弹性卡扣a13的中部设有凸起,弹性卡扣a13的上部与反应皿a11之间存在间隙,卡嵌部a22为两个且分别凸出于插槽a2的前槽壁和后槽壁,从而使得反应皿a11与插槽a2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28.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拓展,分析模块还包括支撑架a3,支撑架a3上设有容纳槽a31,反应盘a1为环形且转动连接于容纳槽a31的内部,容纳槽a31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有安装座a4,检测组件连接于安装座a4。采用该结构后,容纳槽a31能够为反应盘a1形成较为稳定的培养环境,且安装座a4的设置方便检测组件的安装与调整。
29.此外,支撑架a3上还设有温度调节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图中未示出),温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容纳槽a31内的温度,湿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容纳槽a31内的湿度,使得反应皿a11能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培养反应。
30.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拓展,还包括搅拌杆d1、旋转动力源d2和升降动力源d3。旋转动力源d2优选为电机,升降动力源d3优选为沿竖向设置的气缸。搅拌杆d1位于反应盘a1的上方且朝向反应皿a11设置,升降动力源d3用于驱动搅拌杆d1的升降以使得搅拌杆d1能够插入储液管a12的内部,旋转动力源d2用于驱动搅拌杆d1转动,从而实现对储液管a12内的搅拌功能,使得样品在储液管a12内的反应更为充分。
31.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拓展,还包括朝向反应皿a11设置的清洁模块和用于驱动清洁模块升降的清洁动力源e1,清洁动力源e1优选为沿竖向设置的滚珠丝杠电机副,从而运行更为平稳准确。清洁模块包括依次设置的清洗组件e2和抽吸组件e3,清洗组件e2包括用于向反应皿a11喷出清洁液的第一喷管e21和用于从反应皿a11吸收液体的第一吸管e22,抽吸
组件e3用于对反应皿a11进行抽吸,从而不仅实现了对反应皿a11的有效清洁,而且提升了清洁效率。另外,清洗组件e2和抽吸组件e3的数量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设计对此不做限定。
32.进一步的,抽吸组件e3包括第三吸管e31,第三吸管e31的下部设有用于伸入反应皿a11内部的导流块e32,导流块e32的下端设有导通至第三吸管e31的风孔,导流块e32的截面形状与反应皿a11的截面形状相近似,但导流块e32的截面尺寸小于反应皿a11的截面尺寸,从而使得导流块e32的外侧面与反应皿a11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以形成风道,保证抽吸组件e3能够将反应皿a11内的残留液体完全吸出。
33.如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导流块e32的底部设有若干向下凸起的导流锥角e33,导流锥角e33的上端朝向风孔设置,导流锥角e33的下端用于抵接至反应皿a11的底部的顶角。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反应皿a11的截面为方形,反应皿a11的底部即具有四个顶角,则导流锥角e33优选为四根,且四根导流锥角e33与反应皿a11的四个顶角逐个对应抵接,从而当第三吸管e31进行抽吸时,反应皿a11内的残余液体能够顺着导流锥角e33进入风孔,进一步提升抽吸效果。
34.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