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阻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13627发布日期:2022-05-31 12:5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阻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阻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梯阻车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动车成为广大群众城市交通青睐的主要工具,其便捷轻巧,据官方统计,2019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而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2013年至2017年5年间,全国共发生电动车火灾1万余起,年均约2000起,较前五年增长33.3%。2014年,我国发改委、住建部和交通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消防部颁布的消防法明文规定,消防通道禁止停放电动车等杂物。为此,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开始明文规定电动车禁止进入电梯。
3.在授权公告号为cn111908290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电梯阻车装置,包括:壳体;检测组件,包括雷达检测器和超声波检测器,雷达检测器和超声波检测器间隔设置在壳体内部;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且分别与雷达检测器和超声波检测器电连接;楼层检测组件,用于预定检测楼层的确认;报警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与控制器连接;当雷达检测器检测到进入至电梯厢内的物体为金属物且进入电梯厢内物体的长度在设定长度范围内,并且超声波检测器也检测到物体时,控制器控制报警组件发出警报。本发明通过在电梯厢内侧壁上沿电动车进出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雷达检测器和超声波检测器,通过电动车的进入电梯厢内时车体长度以及金属体量的特性感应式检测,提高了检测可靠性。
4.但是,上述技术方案还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壳体固定在电梯进出口方向的侧壁上,当壳体损坏后,维修人员在拆装时比较费力,不方便拆装壳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阻车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阻车装置的壳体不方便拆装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阻车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面设置有后盖,所述后盖远离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后盖靠近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壳体靠近后盖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柱对应的定位孔,所述壳体的正面开设有与定位孔连通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内部安装有螺栓,所述定位柱的端面开设有使螺栓旋进的螺栓孔。
7.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使后盖升降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盖可沿支撑板的高度方向上下滑动,所述支撑板的内部还设有用于驱动后盖升降的升降机构。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滑动通道,所述后盖上固定连接有与滑动通道滑动连接的滑动部。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丝杆和用于驱动丝杆转动的伺服电机。
10.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对电梯内监控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板靠近后盖的一侧上部设置有摄像头。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的正面设置有雷达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雷达检测器用于检测金属以及进入电梯内金属物体的长度,所述超声波检测器用于感应物体,所述控制器分别与雷达检测器和超声波检测器电性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当需要拆卸壳体时,从壳体的正面拆卸螺栓,定位柱能够起到定位和支撑壳体的作用,沿着定位柱的轴线方向滑动壳体,使得壳体脱离后盖,方便拆卸螺栓的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拆装壳体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14.2、伺服电机带动丝杆转动,可根据工作人员的身高调整后盖和壳体的高度,进一步方便工作人员拆装壳体,同时还能够调整壳体的检测高度。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壳体和后盖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壳体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壳体;2、后盖;21、滑动部;3、支撑板;4、升降机构;41、丝杆;42、伺服电机;5、定位柱;6、定位孔;7、螺栓;8、螺栓孔;9、滑动通道;10、摄像头;11、雷达检测器;12、超声波检测器;13、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21.如图1-4所示,一种电梯阻车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背面设置有后盖2,后盖2远离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3,后盖2靠近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柱5,壳体1靠近后盖2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柱5对应的定位孔6,壳体1的正面开设有与定位孔6连通的沉头孔,沉头孔的内部安装有螺栓7,定位柱5的端面开设有使螺栓7旋进的螺栓孔8。
22.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当需要拆卸壳体1时,从壳体1的正面拆卸螺栓7,定位柱5能够起到定位和支撑壳体1的作用,沿着定位柱5的轴线方向滑动壳体1,使得壳体1脱离后盖2,方便拆卸螺栓7的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拆装壳体1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2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后盖2可沿支撑板3的高度方向上下滑动,支撑板3的内部还设有用于驱动后盖2升降的升降机构4。
24.具体的,支撑板3的一侧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滑动通道9,后盖2上固定连接有与滑动通道9滑动连接的滑动部21。
25.具体的,升降机构4包括丝杆41和用于驱动丝杆41转动的伺服电机42,伺服电机42带动丝杆41转动,可根据工作人员的身高调整后盖2和壳体1的高度,进一步方便工作人员拆装壳体1,需要说明的是:丝杆41的下端与支撑板3通过轴承连接。
26.具体的,支撑板3靠近后盖2的一侧上部设置有摄像头10,通过设置摄像头10,能够对电梯内部进行监控。
27.具体的,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雷达检测器11、超声波检测器12和控制器13,雷达检测器11用于检测金属以及进入电梯内金属物体的长度,超声波检测器12用于感应物体,控制器13分别与雷达检测器11和超声波检测器12电性连接,通过雷达检测器11和超声波检测器12,能够检测到电动车是否进入至电梯内,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在赘述,由于设置了升降机构4,能够调整壳体1的高度,来改变雷达检测器11和超声波检测器12的检测范围,以使壳体1调整至最佳的检测高度。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