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及照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38828发布日期:2022-08-06 03:4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及照明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及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影视、短视频、广告等拍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拍摄对象或者场景进行打光,因而需要额外的灯具进行打光,由于灯具本身的出光角度以及光效受限于灯具的光源。因此,目前市面上的灯具通常会在光源前面加光学附件,例如:柔光罩(箱)、标准罩或者透镜组等来满足例如柔光、混光、改变出光角度等不同的照明应用场景。
3.实际应用中,现有的光学附件基本都是机械可拆卸地固定到照明灯具出光方向的前端,例如使用标准的保荣卡口等。然而,实践发现,作为熟悉该领域的人员可能比较熟知各附件的名称,但是作为非熟知该领域的人员或者对于设备(例如灯具本身或者与灯具连接的控制盒或者用户端)来说,并不能准确地识别各种光学附件,进而导致无法准确的调整灯具的出光效果。因此,提出一种准确识别设置在灯具上光学附件,从而准确地调整灯具的出光效果的技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能够准确识别设置在灯具上光学附件,从而准确地调整灯具的出光效果。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所述光学附件检测电路包括光学附件电路以及信号检测电路,其中:
6.所述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三端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所述信号检测电路的第四端以及所述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二端均用于接地;
7.其中,所述信号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光学附件电路输出的光学附件对应的标识信号,并将所述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以及将所述数字逻辑电平传输给所述控制电路,以触发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数字逻辑电平,确定所述光学附件的类型。
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信号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触点(t1)、第二触点(t2)以及光耦模块;
9.其中,所述第一触点(t1)电连接所述光耦模块的第一端以及电连接所述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一端,所述光耦模块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供电电源,所述光耦模块的第三端用于接地,所述光耦模块的第四端用于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二触点(t2)用于接地。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光耦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1)、光敏三极管(q)以及上拉电阻(r1);
11.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点(t1),所述光敏三极管(q)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1)的一端,所述光敏三极管(q)的基极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所述光敏三极管(q)的发射极用于接地,所述上拉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发光
二极管(d1)的正极用于电连接所述供电电源。
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光学附件电路包括第三触点(t3)、第四触点(t4)以及电阻(r2);
13.其中,所述第三触点(t3)分别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触点(t1),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触点(t4),所述第四触点(t4)用于接地。
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电阻(r2)的数量、所述光耦模块的数量、第一触点(t1)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三触点(t3)的数量相同且均大于等于1,且每个所述电阻(r2)均存在一一对应的所述光耦模块、所述第一触点(t1)以及所述第三触点(t3),以及每个所述电阻(r2)的一端通过该电阻(r2)对应的所述第三触点(t3)、所述第一触点与对应的所述光耦模块电连接,所有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第四触点(t4);每个所述光耦模块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供电电源,所述光耦模块的第三端用于接地,每个所述光耦模块的第四端用于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
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光学附件检测电路还包括静电保护电路;
16.其中,所述静电保护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点(t1),所述静电保护电路的第二端用于接地,且所述静电保护电路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静电脉冲钳位滤除。
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静电保护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电容(c);
18.其中,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电容(c)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点(t1),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的另一端均用于接地。
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二极管(d2)的数量、所述电容(c)的数量与所述光耦模块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二极管(d2)均存在一一对应的所述电容(c)、所述第一触点(t1),以及每个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该二极管(d2)对应的所述电容(c)的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一触点(t1),每个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该二极管(d2)对应的所述电容(c)的另一端均用于接地。
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光学附件检测电路还包括所述控制电路,其中:
21.所述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所述供电电源,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用于接地;
22.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信号检测电路发送的所述数字逻辑电平,并根据所述数字逻辑电平,确定所述光学附件的类型。
2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所述的光学附件检测电路;
24.以及,所述照明设备还包括光学附件、灯体,其中,所述光学附件包括柔光罩、柔光箱、标准罩、透镜组、管套及座架中的一种或多种。
25.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该光学附件检测电路包括光学附件电路以及信号检测电路,其中,该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端与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一端电连
接,该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控制电路,该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三端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信号检测电路的第四端以及该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二端均用于接地;其中,信号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光学附件电路输出的光学附件对应的标识信号,并将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以及将数字逻辑电平传输给控制电路,以触发控制电路根据数字逻辑电平,确定光学附件的类型。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光学附件电路的输出端设置信号检测电路,由信号检测电路检测光学附件电路输出的光学附件的标识信号,并自动将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传输给控制电路进行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能够提高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光学附件的安装准确率及效率,以及有利于改善灯具的出光效果,如:调整出光角度等。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电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电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电连接,或一体地电连接;可以是机械电连接,也可以是电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实施例一
36.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光学附件检测电路包括光学附件电路以及信号检测电路,其中:
37.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一端与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该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控制电路,该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三端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信号检测电路的
第四端以及该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二端均用于接地;其中,信号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光学附件电路输出的光学附件对应的标识信号,并将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以及将数字逻辑电平传输给控制电路,以触发控制电路根据数字逻辑电平,确定光学附件的类型。其中,光学附件设置于灯具,且光学附件电路设置于光学附件,其中,光学附件包括柔光罩、柔光箱、标准罩、透镜组、管套及座架等中一种或多种。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控制电路识别出光学附件的类型之后,能够根据光学附件的类型控制光学附件执行对应的动作,例如:调整灯具的柔光罩,从而调整灯具的出光角度。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控制电路预先存储有光学附件的标识信号对应的数字逻辑电平及该数字逻辑电平相关联的光学附件的类型,例如:数字逻辑电平0000对应柔光罩,数字逻辑电平0001对应的柔光罩。
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如图2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信号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触点t1、第二触点t2以及光耦模块;其中,第一触点t1电连接光耦模块的第一端以及电连接光学附件电路的第一端,该光耦模块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光耦模块的第三端用于接地,光耦模块的第四端用于电连接控制电路,第二触点t2用于接地。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光耦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1、光敏三极管q以及上拉电阻r1;其中,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第一触点t,光敏三极管q的集电极电连接上拉电阻r1的一端,光敏三极管q的基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1,光敏三极管q的发射极用于接地,上拉电阻r1的另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此时,通过设置上拉电阻r1在保证能够将检测到的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并传输给控制电路进行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的同时,能够减少当光敏三极管q导通时可能电流过大导致烧坏光敏三极管q的发生情况,保护光敏三极管q。
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光学附件电路包括第三触点t3、第四触点t4以及电阻r2;其中,第三触点t3分别电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一触点t1,电阻r2的另一端电连接第四触点t4,第四触点t4用于接地。其中,第三触点t3和第四触点t4均设置于光学附件上。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阻r2的数量、光耦模块的数量、第一触点t1的数量以及第三触点t3的数量相同且均大于等于1,且每个电阻r2均存在一一对应的光耦模块、第一触点t1以及第三触点t3,以及每个电阻r2的一端通过该电阻r2对应的第三触点t3、第一触点t1与对应的光耦模块电连接,所有电阻r2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第四触点t4;每个光耦模块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光耦模块的第三端用于接地,每个光耦模块的第四端用于电连接控制电路。具体的,以元器件及触点的数量均为4进行说明,即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又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此时,电阻r2变成了r21、r22、r23、r24,上拉电阻r1变成了r11、r12、r13、r14,发光二极管d1变成了d11、d12、d13、d14,光敏三极管q变成了q11、q12、q13、q14,第一触点t1变成了t11、t12、t13、t14,第三触点t3变成了t31、t32、t33、t34,且r21、r11、d11、q11、t11以及t31组成一个单元,r22、r12、d12、q12、t12以及t32组成一个单元、r23、r13、d13、q13、t13以及t33组成一个单元,r24、r14、d14、q14、t14以及t34组成一个单元,以及每个单元中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述r2、r1、d1、q、t1以及t3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且这4个单元之间相互并联。
44.需要说明的是,电阻r2的个数(n)与数字逻辑电平的关系为2的n次方,如:2个电阻r2(r21、r22),则数字逻辑电平为4种,分别为00,01,10,11。
45.可见,实施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光学附件检测电路通过在光学附件电路的输出端设置信号检测电路,由信号检测电路检测光学附件电路输出的光学附件的标识信号,并自动将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传输给控制电路进行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能够提高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光学附件的安装准确率及效率,以及有利于改善灯具的出光效果,如:调整出光角度等。
4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种,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又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附件检测电路还包括静电保护电路;其中,静电保护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触点t1,静电保护电路的第二端用于接地,且静电保护电路用于将发光二极管d1的静电脉冲钳位滤除。
47.该可选的实施例中,可选的,如图3所示,静电保护电路包括二极管d2和电容c;其中,二极管d2的负极和电容c的一端电连接第一触点t1,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的另一端均用于接地。
48.该可选的实施例中,可选的,二极管d2的数量、电容c的数量与光耦模块的数量相同,且每个二极管d2均存在一一对应的电容c、第一触点t1,以及每个二极管d2的负极与该二极管d2对应的电容c的一端均电连接第一触点t1,每个二极管d2的正极与该二极管d2对应的电容c的另一端均用于接地。其中,二极管d2可以包括tvs管或者其他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二极管与其他元器件的组合,电容c可以包括电容或者能起到抗干扰作用的电容与其他元器件的组合。
49.如图4所示,当光学附件电路的电阻r2数量为4、光耦模块数量为4时,则静电保护电路包括4个子静电保护电路,此时,c变成c11、c12、c13、c14,d2变成d21、d22、d23、d24,即4个子静电保护电路分别为c11、d21,c12、d22,c13、d23,c14、d24,且每个子静电保护电路通过各自的触点t11、t12、t13、t14分别与对应的光耦模块电连接,这样通过分别设置子静电保护电路,有利于分别将外部静电脉冲钳位滤除,进一步减少内部电路元器件被烧坏的发生情况,有利于保护内部电路元器件。
50.可见,该可选的实施例通过在信号检测电路的触点处加入静电保护电路,将外部静电脉冲钳位滤除,能够减少由于触点处于外部可接触易受到外部静电串入电路而烧坏内部电路元器件(如信号检测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的发生情况,从而有利于延长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光学附件误检甚至无法检测的发生情况。
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如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又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光学附件检测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其中:信号检测电路的第二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控制电路的第二端用于电连接供电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三端用于接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信号检测电路发送的数字逻辑电平,并根据数字逻辑电平,确定光学附件的类型。其中,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或者微控制器与其他元器件的组合。
52.接下来以图4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53.微控制器周期扫描信号检测电路的第四端输出的4个信号s1、s2、s3、s4。其中,当光学附件电路未与信号检测电路接通(可以理解为光学电路未接入信号检测电路,也可以
理解为光学附件电路的电阻r21、r22、r23、r24不存在)时,发光二极管d11、d12、d13、d14所在支路均处于断开状态,没电流流过,发光二极管d11、d12、d13、d14均未发光,光敏三极管q11、q12、q13、q1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均不会导通,此时,光敏三极管q11、q12、q13、q14呈高阻态,信号检测电路的第四端输出的4个信号s1、s2、s3、s4分别被上拉电阻r11、r12、r13、r14拉高,呈现高电平;当光学附件电路与信号检测电路接通时,即光学附件电路的电阻r21、r22、r23、r24所在的支路均导通或部分导通,此时,电阻r21、r22、r23、r24所在的支路中导通的支路有电流流过,代表对应的发光二极管d11、d12、d13、d14检测到光学附件电路中光学附件的标识信号,此时对应的发光二极管d11、d12、d13、d14会发出光线,对应的光敏三极管q11、q12、q13、q14感应到对应发光二极管d11、d12、d13、d14发出光线,当达到导通电压时,对应的光敏三极管q11、q12、q13、q14导通,并将对应的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s1、s2、s3、s4并输出s1、s2、s3、s4(导通的电平1,不导通的电平为0;或者,导通的电平0,不导通的电平1),即通过光学附件电路中的4个电阻r21、r22、r23、r24控制s1、s2、s3、s4的高低电平状态,控制电路检测到s1、s2、s3、s4时,将s1、s2、s3、s4的电平与预先定义好的光学附件的类型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出光学附件电路中16种光学附件的类型,提高了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光学附件的安装准确率及效率,以及有利于改善灯具的出光效果,如:调整出光角度等;以及通过在信号检测电路与光学附件电路之间设置对应的子静电保护电路c11、d21,c12、d22,c13、d23,c14、d24,能够将外部静电脉冲钳位滤除,减少由于触点处于外部可接触易受到外部静电串入电路而烧坏内部电路元器件的发生情况,从而有利于延长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光学附件误检甚至无法检测的发生情况。
54.实施例二
5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照明设备,该照明设备为需要进行光学附件类型识别且需要进行光调整的设备且该照明设备包括如实施例一所描述的光学附件检测电路;以及,照明设备还包括光学附件、灯体,其中,光学附件包括柔光罩、柔光箱、标准罩、透镜组、管套及座架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光学附件对照明设备对应,如:光学附件设置在照明设备上。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光学附件检测电路的详细描述,请参阅实施例中相关内容的具体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56.可见,实施所描述的照明设备能够通过在光学附件电路的输出端设置信号检测电路,由信号检测电路检测光学附件电路输出的光学附件的标识信号,并自动将标识信号转换为数字逻辑电平传输给控制电路进行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能够提高光学附件类型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光学附件的安装准确率及效率,以及有利于改善灯具(即照明设备)的出光效果,如:调整出光角度等。
5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学附件检测电路以及照明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