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液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3608发布日期:2022-07-01 20:1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槽液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槽液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2.工厂内使用的加工槽液需定期进行取液检测,监测槽液的状态,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及合格性。现有槽液取样工具包括取样勺、取样桶和抽拉式取样器等。其中,取样勺的长度有限,对于一些有深度的加工槽,就无法伸入底部取样;取样桶可在有深度的加工槽内的底部取样,但是无法将底部有沉淀或机械杂质的槽液取出;抽拉式取样器可深入定量取样,但仅为单点取样,不利于全面检测槽液情况。
3.当针对工厂内情况较为糟糕的槽液进行取样时,因其底部有机械杂质或沉淀,上层有漂浮物或油层,故仅取上、中、下任意一层槽液均无法全面分析溶液的实际情况。需一种槽液取样装置能够将槽液局部搅拌均匀,便于进行深入、定量且均匀地取样。
4.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均匀且深入、定量取样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均匀且深入、定量取样等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槽液取样装置,包括壳体单元、取样单元、搅拌单元和进液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
8.所述壳体单元设置于槽液取样装置的底部,用于存放和排放槽液;
9.所述取样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体单元相连通,用于抽取、存放槽液;
10.所述搅拌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上,用于将槽液搅拌均匀;
11.所述进液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壳体单元滑动连接,用于控制槽液的进入与停止;
12.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取样单元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搅拌单元、所述进液单元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搅拌单元和所述进液单元。
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单元包括外壳体元件、内壳体元件、第一密封元件、若干第一孔元件和滑动槽元件,其中:
14.所述内壳体元件同轴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元件的内部;
15.所述第一密封元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元件的底部,且分别与所述外壳体元件的底部、所述内壳体元件的底部进行可拆卸地连接;
16.若干所述第一孔元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内壳体元件的中上部的侧壁,用于使槽液从所述内壳体元件的内部进入所述内壳体元件与所述外壳体元件之间;
17.所述滑动槽元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进液单元进行滑动连接;
18.其中,所述内壳体元件用于设置所述搅拌单元,所述外壳体元件、所述内壳体元件与所述第一密封元件三者之间用于设置所述进液单元。
19.进一步地,壳体单元还包括防护元件,其中:
20.所述防护元件同轴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元件的内部,且与所述内壳体元件的顶部进行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防护元件与所述内壳体元件之间用于设置所述搅拌单元的动力端。
21.进一步地,壳体单元还包括放液元件和第二密封元件,其中:
22.所述放液元件贯穿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元件的侧壁,用于排放所述壳体单元内部存放的槽液;
23.所述第二密封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放液元件的端头,用于控制所述壳体单元内部槽液的排出与停止。
24.进一步地,所述取样单元包括容器元件、取样元件、第三密封元件和辅助元件,其中;
25.所述容器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顶部,且与所述壳体单元的内部相连通;
26.所述取样元件设置于所述容器元件的内部;
27.所述第三密封元件设置于所述取样元件的一端,其外壁与所述容器元件的内壁紧密贴合,且在所述取样元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三密封元件与所述容器元件的内壁滑动连接;
28.所述辅助元件设置于所述容器元件的上方,且与所述取样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接。
29.进一步地,取样单元还包括第一标识元件和第二标识元件,其中:
30.所述第一标识元件设置于所述容器元件的外壁,用于计量取样的深度;
31.所述第二标识元件设置于所述取样元件的外壁,用于计量取样的体积。
32.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单元包括第一驱动元件、连接元件和若干搅拌元件,其中:
33.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接;
34.所述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外部,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相连接;
35.若干所述搅拌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外部,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连接元件的另一端。
36.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单元包括进液元件、若干第二孔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其中:
37.所述进液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单元的内部,其上部与所述壳体单元滑动连接,其外壁与所述壳体单元的内壁形成槽液的储存空间;
38.若干所述第二孔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进液元件的侧壁的中上部;
39.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进液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进液元件进行滑动;
40.其中,所述进液元件具有进液工作状态和存液工作状态,在所述进液元件处于进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若干所述第二孔元件与所述壳体单元的外部相连通;在所述进液元件处于存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若干所述第二孔元件与所述壳体单元的外部不连通。
41.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单元还包括支撑元件和限位元件,其中:
42.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进液元件的顶部一侧边缘,且其顶部与所述壳体单元的
顶部内壁滑动连接;
43.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部,与所述壳体单元可进行滑动连接。
44.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搅拌控制元件和限位控制元件,其中:
45.所述搅拌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取样单元的顶部一侧,且与所述搅拌单元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搅拌单元的搅拌与停止;
46.所述限位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取样单元的顶部另一侧,且与所述进液单元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进液单元的进液与存液。
47.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8.(1)该装置通过一体化结构设计的取液单元、搅拌单元和进液单元实现对槽液的搅拌及取样,可获得搅拌均匀的槽液,其采用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稳定,使用灵活,取样方便快捷;
49.(2)该装置的取液单元和进液单元可用于装置进行取样或停止,且在使用时可根据设置于取液单元外壁的标识进行定深度定量取样;
50.(3)该装置的搅拌单元对槽液进行搅拌,搅拌后的槽液更均匀,更便于全面检测槽液的情况。
附图说明
5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内部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5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壳体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壳体单元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取样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5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搅拌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进液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58.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进液单元处于存液工作状态进液单元与壳体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59.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进液单元处于进液工作状态进液单元与壳体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60.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槽液取样装置中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61.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62.10、壳体单元;11、外壳体元件;12、内壳体元件;13、第一密封元件;14、第一孔元件;15、滑动槽元件;16、防护元件;17、放液元件;18、第二密封元件;
63.20、取样单元;21、容器元件;22、取样元件;23、第三密封元件;24、辅助元件;25、第一标识元件;26、第二标识元件;
64.30、搅拌单元;31、第一驱动元件;32、连接元件;33、搅拌元件;
65.40、进液单元;41、进液元件;42、第二孔元件;43、第二驱动元件;44、支撑元件;45、限位元件;
66.50、控制单元;51、搅拌控制元件;52、限位控制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6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70.一种槽液取样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壳体单元10、取样单元20、搅拌单元30和进液单元40和控制单元50。其中,壳体单元10设置于槽液取样装置的底部,用于存放和排放槽液;取样单元20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顶部,并与壳体单元10相连通,用于抽取、存放槽液;搅拌单元30设置于壳体单元10上,用于将槽液搅拌均匀;进液单元40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内部,并与壳体单元10滑动连接,用于控制槽液的进入与停止;控制单元50设置于取样单元20的一端,分别与搅拌单元30、进液单元40相连接,用于控制搅拌单元30和进液单元40。
71.如图3~4所示,壳体单元10包括外壳体元件11、内壳体元件12、第一密封元件13、若干第一孔元件14和滑动槽元件15。其中,内壳体元件12同轴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的内部;第一密封元件13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的底部,且分别与外壳体元件11的底部、内壳体元件12的底部进行可拆卸地连接;若干第一孔元件14间隔地设置于内壳体元件12的中上部的侧壁,用于使槽液从内壳体元件12的内部进入内壳体元件12与外壳体元件11之间;滑动槽元件15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的顶部,并与进液单元40进行滑动连接;其中,内壳体元件12用于设置搅拌单元30,外壳体元件11、内壳体元件12与第一密封元件13三者之间用于设置进液单元40。
7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元件11为外筒体。
7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元件11采用sus304不锈钢构成,镜面抛光,无死角,易清洁。
7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元件12为内筒体。
7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元件12采用sus304不锈钢构成,镜面抛光,无死角,易清洁。
7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元件13为密封盖,其为可拆卸结构,便于清洗壳体单元10的内部。
7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元件13呈圆环状,其外径端与外壳体元件11进行可拆卸连接,其内径端与内壳体元件12进行可拆卸连接。
7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元件11与第一密封元件13进行螺纹连接。
79.具体地,外壳体元件11的内壁设置有螺纹,第一密封元件13的外径端设置有螺纹。
8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元件11与第一密封元件13进行螺纹连接。
81.具体地,内壳体元件12的外壁,即朝向外壳体元件11的一侧设置有螺纹,第一密封元件13的内壁设置有螺纹。
8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元件14为圆孔。
8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元件14以内壳体元件12的中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
8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滑动槽元件15为限位槽,用于限制进液单元40的滑动位置。
85.进一步地,壳体单元10还包括防护元件16。其中,防护元件16同轴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的内部,且与内壳体元件12的顶部进行可拆卸地连接,防护元件16与内壳体元件12之间用于设置搅拌单元30的动力端。
8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元件16为存放筒,其顶部为密封结构,可有效隔绝槽液,保护搅拌单元30的动力端。
87.进一步地,壳体单元10还包括放液元件17和第二密封元件18。其中,放液元件17贯穿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的侧壁,用于排放所述壳体单元10内部存放的槽液;第二密封元件18可拆卸地设置于放液元件17的端头,用于控制壳体单元10内部槽液的排出与停止。
8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放液元件17为排液口,且其上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可控制槽液进行单向流动。即槽液仅可通过单向阀排放至外界,外界槽液不可经由单向阀流入壳体单元10的内部;有效地防止未经搅拌的槽液流入壳体单元10的内部,避免槽液取样不均匀。
8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元件18为排液盖。当进行排液时,第二密封元件18打开,槽液经由放液元件17排放至外界;当进行取液时,将第二密封元件18与放液元件17进行连接,有效将放液元件17与外界相隔离。
90.如图5所示,取样单元20包括容器元件21、取样元件22、第三密封元件23和辅助元件24。其中,容器元件21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顶部,且与壳体单元10的内部相连通;取样元件22设置于容器元件21的内部;第三密封元件23设置于取样元件22的一端,其外壁与容器元件21的内壁紧密贴合,且在取样元件22的作用下,第三密封元件23与容器元件21的内壁滑动连接;辅助元件24设置于容器元件21的上方,且与取样元件22的另一端相连接。
91.具体地,容器元件21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的顶部;且与外壳体元件11的内部相连通。
9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容器元件21为取样空筒。
9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容器元件21的内部设置有限位块,限制取样元件22的抽拉范围,避免取样过程中取样元件22脱离容器元件21的内壁。
9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取样元件22为取样活塞杆。
9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密封元件23为滑动密封活塞。
9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元件24为一体式手柄,无死角无残留,触感较好。
97.进一步地,取样单元20还包括第一标识元件25和第二标识元件26。其中,第一标识元件25设置于容器元件21的外壁,用于计量取样的深度;第二标识元件26设置于取样元件22的外壁,用于计量取样的体积。
9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标识元件25为激光刻度,易控制取样深度,可定点取样字迹清楚,不模糊,不褪色。
9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标识元件26为激光刻度,易控制取样体积,可定量取样。
100.如图6所示,搅拌单元30包括第一驱动元件31、连接元件32和若干搅拌元件33。其中,第一驱动元件31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50相连接;连接元件32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外部,且其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31相连接;若干搅拌元件33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外部,且间隔地设置于连接元件32的另一端。
101.具体地,第一驱动元件31设置于防护元件16的内部;连接元件32设置于内壳体元件12的外部;若干搅拌元件33设置于内壳体元件12的外部;若干搅拌元件33的水平高度均较低于若干第一孔元件14的水平高度。
102.其中,内壳体元件12的内部是指内壳体元件12与外壳体元件11之间的封闭空间,内壳体元件12的外部是指内壳体元件12与外界连通的开放空间。
10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31为电机。
10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31为具有电源的电机,其中,电源为可拆卸电源(如电池组)或可充电电源,整个装置使用完成后,可以电源的剩余电量决定是否更换电源或对电源进行充电。具体地,将防护元件16与内壳体元件12进行分离,即可对第一驱动元件31的电源进行更换或进行充电。
10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31与控制单元50进行无线通信连接。
10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元件32为搅拌杆,其顶部端头与第一驱动元件3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10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搅拌元件33为不锈钢三叶式搅拌叶轮,耐腐蚀。
108.如图7~9所示,进液单元40包括进液元件41、若干第二孔元件42和第二驱动元件43。其中,进液元件41设置于壳体单元10的内部,其上部与壳体单元10滑动连接,其外壁与壳体单元10的内壁形成槽液的储存空间;若干第二孔元件42间隔设置于进液元件41的侧壁的中上部;第二驱动元件43设置于进液元件41的顶部,并与控制单元50相连接,用于驱动进液元件41进行滑动;其中,进液元件41具有进液工作状态和存液工作状态,在进液元件41处于进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若干第二孔元件42与壳体单元10的外部相连通;在进液元件41处于存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若干第二孔元件42与壳体单元10的外部不连通。
109.具体地,进液元件41设置于外壳体元件11、内壳体元件12和第一密封元件13三者之间,其上部与外壳体元件11顶部内壁滑动连接,其外壁与外壳体元件11的内壁形成槽液的储存空间;其中,进液元件41具有进液工作状态和存液工作状态,在进液元件41处于进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若干第二孔元件42与若干第一孔元件14相连通;在进液元件41处于存液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若干第二孔元件42与若干第一孔元件14不连通;第二驱动元件43的输出轴与进液元件41的顶部的中央连接,用于驱动进液元件41以进液元件41的中轴线进行自转。
1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元件41为进液筒。
11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孔元件42为进液孔,均匀间隔地设置于进液元件41的侧壁的中上部。
1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孔元件42以进液元件41的中轴线为中心环绕设置。
1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43为电机,驱动进液元件41进行滑动。
11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43为具有电源的电机,其中,电源为可拆卸电源(如电池组)或可充电电源,整个装置使用完成后,可以电源的剩余电量决定是否更换
电源或对电源进行充电。具体地,将进液元件41与内壳体元件12进行分离,即可对第二驱动元件43的电源进行更换或进行充电。
1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43与控制单元50进行无线通信连接。
116.进一步地,进液单元40还包括支撑元件44和限位元件45。其中,支撑元件44设置于进液元件41的顶部一侧边缘,且其顶部与壳体单元10的顶部内壁滑动连接;限位元件45设置于支撑元件44的顶部,与壳体单元10可进行滑动连接。
117.具体地,支撑元件44的顶部与外壳体元件11的顶部内壁滑动连接;限位元件45与滑动槽元件15可进行滑动连接;支撑元件44的顶部尺寸远大于滑动槽元件15的内部尺寸,用于封堵滑动槽元件15,避免外壳体元件11漏液;支撑元件44的底部与进液元件41的顶部相连接,且两者可与壳体单元10进行滑动连接。
1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45为限位滑块,侧壁与滑动槽元件15侧壁滑动连接。
1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当限位元件45处于进液工作位(即进液工作状态)时,限位元件45处于滑动槽元件15的一侧端头;当,限位元件45处于存液工作位(即存液工作状态)时,限位元件45处于滑动槽元件15的另一侧端头。
120.如图10所示,控制单元50包括搅拌控制元件51和限位控制元件52。其中,搅拌控制元件51设置于取样单元20的顶部一侧,且与搅拌单元30相连接,用于控制搅拌单元30的搅拌与停止;限位控制元件52设置于取样单元20的顶部另一侧,且与进液单元40相连接,用于控制进液单元40的进液与存液。
121.具体地,搅拌控制元件51设置于辅助元件24的另一侧端头,且与第一驱动元件31相连接;限位控制元件52设置于辅助元件24的一侧端头,且与第二驱动元件43相连接。
1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搅拌控制元件51为控制开关,搅拌控制元件51控制搅拌单元30的搅拌与停止。
1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搅拌控制元件51控制搅拌单元30进行搅拌,取样单元20进行取样,即可获取搅拌均匀的槽液;搅拌控制元件51控制搅拌单元30处于停止状态时,取样单元20可进行指定液位取样。
1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控制元件52为控制开关,限位控制元件52控制进液单元40滑动至进液工作位或存液工作位。
1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126.使用时,工作人员手持辅助元件24,通过限位控制元件52调整进液单元40至存液工作状态;将壳体单元10放置于槽液中,根据第一标识元件25调整取样深度;
127.通过搅拌控制元件51控制搅拌单元30进行搅拌。通过限位控制元件52调整进液单元40至进液工作状态,将取样元件22向外拉动,并根据第二标识元件26调整槽液取样的体积;
128.待取样单元20取样结束后,通过限位控制元件52调整进液单元40至存液工作状态,并通过搅拌控制元件51控制搅拌单元30停止搅拌;
129.将槽液取样装置从槽液内取出,打开第二密封元件18。将放液元件17对准溶液盛放容器,并将取样元件22向容器元件21内推动,槽液经由放液元件17排放至容器内,便于取用。
13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稳定,使用灵活,取样方便快捷;利用搅拌单元对槽液进行搅拌后取样,搅拌均匀的槽液更便于全面检测槽液的情况;利用取液单元和进液单元进行定深定量取样,取样更精准。
1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