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稳定式探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7975发布日期:2022-06-25 14:3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阻抗稳定式探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测试的探针,尤其涉及一种阻抗稳定式探针。


背景技术:

2.在应用于测试场合的探针中,其针轴之后端面为一垂直于针管之轴心线的平面,针轴位于针管中并沿针管的轴向做限位的伸缩滑移,压簧位于针管中并抵接于针轴与针管,以使得针轴在压簧的作用下处于伸出针管的状态。
3.正由于针轴之后端面为一垂直于针管之轴心线的平面,故使得现有的探针电流走向是从针轴流入压簧,再由压簧进入针管中。
4.但是,这样的电流走向一方面存在阻抗测试值差异性大的缺陷,另一方面只能适应过电流较小的场合。
5.因此,急需要一种阻抗稳定式探针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抗稳定式探针,以在硬度强和耐腐蚀下达到阻抗测试值差异小而稳定的目的。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包括不锈钢针管、金属针轴及金属压簧。所述不锈钢针管的内部具有供所述金属针轴做滑移伸缩的滑移通道,所述滑移通道沿所述不锈钢针管的轴向贯穿所述不锈钢针管的头端,所述不锈钢针管的头端上具有凸于所述滑移通道之开口以缩小该开口的限位结构;所述金属针轴包括位于所述滑移通道中的第一轴体及从所述滑移通道之开口伸出的第二轴体,所述第二轴体的轴径小于所述第一轴体的轴径,所述第一轴体的尾端具有相对所述不锈钢针管之轴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金属压簧位于所述滑移通道中,所述金属压簧的头端与所述倾斜面抵接,所述金属压簧的尾端与所述不锈钢针管抵接,所述金属压簧使所述金属针轴滑移至使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轴体相抵接的位置,所述不锈钢针管的表面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至20微米的三价金层,所述三价金层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0至120微米的铜锌层,所述铜锌层上镀有一层厚度为3至10微米的金膜镀层。
8.较佳地,所述三价金层的厚度为15微米,所述铜锌层的厚度为100、110或120微米,所述金膜镀层的厚度为5微米。
9.较佳地,所述倾斜面为一平面,所述倾斜面与垂直于所述不锈钢针管之轴心线的垂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至20度。
10.较佳地,所述限位结构为由所述不锈钢针管之头端朝靠近所述开口的中心处弧形弯曲的缩颈结构。
11.较佳地,所述第一轴体包含轴径大于所述第二轴体的主轴体及连接于所述主轴体和第二轴体之间的过渡圆台,所述金属压簧使所述金属针轴滑移至使所述过渡圆台与所述限位结构相抵接的位置,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主轴体。
12.较佳地,所述主轴体、过渡圆台及第二轴体三者的中心线相重合。
13.较佳地,所述第二轴体的头端为半球结构。
14.较佳地,所述不锈钢针管的外侧壁具有多个沿所述不锈钢针管的轴向间隔排列的圆环凸台,所述圆环凸台靠近所述不锈钢针管之头端的一侧开设有倒角。
15.较佳地,所述金属针轴为黄铜针轴。
16.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第一轴体的尾端具有相对不锈钢针管之轴向倾斜的倾斜面,金属压簧的头端与倾斜面抵接,金属压簧的尾端与不锈钢针管抵接,以通过倾斜面的引入,使得金属压簧对金属针轴的作用力方向相对不锈钢针管之轴向倾斜,从而使得金属针轴与不锈钢针管两者的侧壁保持接触;再结合不锈钢针管的表面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至20微米的三价金层,三价金层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0至120微米的铜锌层,以及铜锌层上镀有一层厚度为3至10微米的金膜镀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在不锈钢针管的表面镀三价金层,起到增加附着力和防止有害物质镍的释放;通过在三价金层上镀铜锌层,增加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通过在镀铜锌层上镀金膜镀层,以满足盐雾测试的要求。另,借助三价金层和金膜镀层,使得电流主要从这两地方传输;此外,三价金层的厚度为10至20微米及金膜镀层的厚度为3至10微米以满足更好经济性;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的阻抗测试值的差异小而稳定,另一方面增加硬度和腐蚀性。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被过其中心线的平面剖切的内部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中的金属针轴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20.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100包括不锈钢针管10、金属针轴20及金属压簧30。不锈钢针管10的内部具有供金属针轴20做滑移伸缩的滑移通道11,滑移通道11沿不锈钢针管10的轴向(见双箭头a所指方向)贯穿不锈钢针管10的头端,较优的是,在图1中,不锈钢针管10的头端朝上布置,但不以此为限;不锈钢针管10的头端上具有凸于滑移通道11之开口111以缩小该开口111的限位结构12。金属针轴20包括位于滑移通道11中的第一轴体21及从滑移通道11之开口111伸出的第二轴体22,第二轴体22的轴径小于第一轴体21的轴径,第一轴体21的尾端具有相对不锈钢针管20之轴向倾斜的倾斜面211。金属压簧30位于滑移通道11中,以使得金属压簧30收藏于不锈钢针管20内,金属压簧30的头端与倾斜面211抵接,金属压簧30的尾端与不锈钢针管20抵接,金属压簧30使金属针轴20滑移至使限位结构12与第一轴体21相抵接的位置,以使得金属针轴20在常态下处于伸出不锈钢针管20的状态,从而便于金属针轴20与外界元器件的接触;不锈钢针管20的表面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至20微米的三价金层60,三价金层60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0至120微米的铜锌层50,铜锌层50上镀有一层厚度为3至10微米的金膜镀层40。具体地,在图1中,三价金层60的厚度为15微米,铜锌层50的厚度为100、110或120微米,金膜镀层40的厚度为5微米,以进一步地确保阻抗测试值的差异小以及增加硬度和腐蚀性的条件下达到经济性更好的目的。更
具体地,如下:
21.如图1所示,倾斜面211为一平面,倾斜面211与垂直于不锈钢针管20之轴心线的垂直平面p之间的夹角α为15至20度,例如为15、16、17、18、19或20度,以确保金属压簧30使金属针轴20与不锈钢针管10两者的侧壁紧密接触的可靠性。同时,限位结构12为由不锈钢针管10之头端朝靠近开口111的中心处弧形弯曲的缩颈结构,这样设计是简化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100的组装过程,即在组装过程中,将金属压簧30和金属针轴20依次地从开口111装入滑移通道11中,然后,利用收口工具,使不锈钢针管10之头端朝靠近开口111的中心处弧形弯曲而形成缩颈结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100的组装目的。举例而言,金属针轴20为黄铜针轴,以获得良好的导电性能,但不以此为限。
22.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轴体21包含轴径大于第二轴体22的主轴体21a及连接于主轴体21a和第二轴体22之间的过渡圆台21b,较优的是,主轴体21a、过渡圆台21b及第二轴体22三者的中心线相重合,以便于金属针轴20的制造,金属压簧30使金属针轴20滑移至使过渡圆台21b与限位结构12相抵接的位置,以借助过渡圆台21b而减少主轴体21a与第二轴体22两者接触处的应力集中,倾斜面211位于主轴体21a。具体地,在图1和图2中,第二轴体22的头端为半球结构221,以确保第二轴体22与外界元器件接触的可靠性,并确保外界元器件顶推金属针轴20伸缩的顺畅性。更具体地,在图1中,不锈钢针管10的外侧壁具有三个沿不锈钢针管10的轴向间隔排列的圆环凸台13,最上方的两个圆环凸台13靠近不锈钢针管10之头端的一侧开设有倒角14,这样设计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100装配于外界物体处。
23.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第一轴体21的尾端具有相对不锈钢针管10之轴向倾斜的倾斜面211,金属压簧30的头端与倾斜面211抵接,金属压簧30的尾端与不锈钢针管10抵接,以通过倾斜面211的引入,使得金属压簧30对金属针轴20的作用力方向(该作用力方向与倾斜面211相垂直)相对不锈钢针管10之轴向倾斜,从而使得金属针轴20与不锈钢针管10两者的侧壁保持接触;再结合不锈钢针管10的表面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至20微米的三价金层60,三价金层60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00至120微米的铜锌层50,以及铜锌层50上镀有一层厚度为3至10微米的金膜镀层40;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在不锈钢针管10的表面镀三价金层60,起到增加附着力和防止有害物质镍的释放;通过在三价金层60上镀铜锌层50,增加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通过在镀铜锌层50上镀金膜镀层40,以满足盐雾测试的要求。另,借助三价金层60和金膜镀层40,使得电流主要从这两地方传输;此外,三价金层60的厚度为10至20微米及金膜镀层40的厚度为3至10微米以满足更好经济性;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阻抗稳定式探针100的阻抗测试值的差异小而稳定,另一方面增加硬度和腐蚀性。
24.值得注意者,在图1中,上方为头端而下方为尾端。
2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