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7458发布日期:2022-06-22 00:4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


背景技术:

2.冷却器在军工、石油化工、冶金、轻工、工程机械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冷却器是工业部门普遍采用的热交换装置,冷却器的热介质是由筒体上的接管进口,顺序经各折流通道,曲折地流至接管出口。而冷却器介质则采用双管程流动,即冷却器介质由进水口经分水盖进入一半冷却器管之后,再从回水盖流入另一半冷却器管进入另一侧分水盖及出水管。冷介质在双管程流过程中,吸收热介质放出的余热由出水口排出,使工作介质保持额定的工作温度。
3.在冷却器一端的回水盖一侧设置浮动管板,一般浮动管板的密封采用单个密封圈。密封圈是易耗品,容易损坏且不易发现,一旦损坏就容易发生热侧介质和水混合,造成热侧介质被污染,使热侧介质无法有效的保护所作用部位,影响冷却器后面的机器运行安全。
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密封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密封结构存在的缺陷,尤其用于解决传统的冷却器的密封结构易损耗且不易发现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所述冷却器包括内设换热管的筒体,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的回水盖,套设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法兰,套设于回水盖的回水盖法兰,所述筒体法兰与所述回水盖法兰连接,所述冷却器检漏结构包括:
7.夹持于所述筒体法兰和所述回水盖法兰之间的浮动管板,于所述筒体法兰贴近所述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于所述回水盖法兰贴近所述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的第二环形凹槽;
8.第一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套设于所述浮动管板外周的检漏环,所述检漏环开设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检漏环的若干通孔,所述筒体法兰和所述回水盖法兰连接于检漏环的外周形成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间隙,所述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冷却器的外部连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于所述检漏环上均匀排布。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环的宽度为8~12mm,所述通孔的孔径为4~6mm。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二环形凹槽沿所述浮
动管板的径向方向的高度相等。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环沿所述浮动管板的径向方向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小于1mm。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漏环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碳钢。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内流通第一流体介质,所述回水盖内流通第二流体介质,所述第一流体介质和所述第二流体介质通过所述浮动管板隔离。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筒体法兰与所述回水盖通过紧固件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通过在筒体法兰和回水盖法兰之间设置用于隔离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的浮动管板。于筒体法兰贴近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第一环形凹槽放置第一密封圈,于回水盖法兰贴近浮动管板的一侧开设第二环形凹槽放置第二密封圈,并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检漏环,通过观察设于检漏环上的通孔中是否有流体介质流出,以判定第一密封圈或第二密封圈是否损坏,从而快速作出检修。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检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圆圈a内的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检漏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23.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冷却器检漏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24.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冷却器100,冷却器100包括内设换热管11的筒体10,连接于筒体10一端的分水盖12,连接于筒体10另一端的回水盖13,设置于筒体10侧壁的第一流体介质输入口101和第一流体介质输出口102,设置于分水盖12且与换热管11连通的第二流体介质输入口121和第二流体介质输出口122。通过第一流体介质输入口101及第一流体介质输出口102与筒体10形成隔离的第一流体介质循环通道。通过第二流体介质输入口121及第二流体介质输出口122与换热管11及回水盖13形成隔离的第二流体介质循环通道。第一流体介质循环通道与第二流体介质循环通道相互隔离。
25.换热管11中循环流动第二流体介质,该第二流体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润滑油或者石化设备中的烯烃类裂解物(例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重油等)。
26.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器100还包括套设于筒体10的筒体法兰30,套设于回水盖13的回水盖法兰40,筒体法兰30与回水盖法兰40通过紧固件50连接。
27.冷却器检漏结构包括夹持于筒体法兰30和回水盖法兰40之间的浮动管板20。筒体10内流通第一流体介质。换热管11贯穿浮动管板20并连通至回水盖13,使得回水盖13内流通第二流体介质,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通过浮动管板20隔离。通过在筒体法兰30和回水盖法兰40之间设置浮动管板20,既起到了对于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的隔离作用,也方便拆卸和检修。
28.进一步的,冷却器检漏结构还包括于筒体法兰30贴近浮动管板20的一侧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31,回水盖法兰40贴近浮动管板20的一侧开设的第二环形凹槽41,第一环形凹槽31与第二环形凹槽41相对设置。
29.第一环形凹槽31内设置套设于浮动管板20外周的第一密封圈51,第二环形凹槽41内设置套设于浮动管板20外周的第二密封圈52,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之间设置套设于浮动管板20外周的检漏环60。参见图3所示,检漏环60上开设沿浮动管板20的径向方向贯穿检漏环60的若干通孔61。筒体法兰30和回水盖法兰40连接于检漏环60的外周形成沿浮动管板2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间隙301,通孔61通过第一间隙301与冷却器100的外部连通。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凹槽31和第二环形凹槽41沿浮动管板20的径向方向的高度相等。检漏环60沿浮动管板20的径向方向与第一环形凹槽31之间存在间隙(未标示),间隙优选于小于1mm。由于浮动管板20能沿浮动管板20的轴向和浮动管板20的径向稍作浮动,设置间隙可以使得检漏环60未密封的一侧的介质可从间隙流通至通孔61,并通过通孔61及第一间隙301流向冷却器100的外部。
31.浮动管板20的材质可为碳钢或铜等刚性材料;检漏环60的材质可为不锈钢或碳钢等刚性材质。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检漏环60的宽度为8~12mm,通孔61的孔径为4~6mm。通孔61于检漏环60上均匀排布,例如,参见图3所示,检漏环60上设置4个通孔61,均匀排布。
32.在本实施例中,浮动管板20的外周设置两个密封圈(即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其中,第一密封圈51用于第一流体介质(例如热侧介质)的密封,第二密封圈52用于第二流体介质(例如水)的密封,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的中间设置检漏环60。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中任意一个损坏,也不会发生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混合的现象,即热侧介质和水混合的现象。如果密封圈损坏,热侧介质或者水就会通过检漏环60上的通孔61流出,这样检修人员就能确定是检漏环60哪一侧的密封圈损坏,并快速做出检修。
3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却器检漏结构,便于观察并方便检修。具体的,通过在筒体法兰30和回水盖法兰40之间设置用于隔离第一流体介质和第二流体介质的浮动管板20。于筒体法兰30上开设第一环形凹槽31放置第一密封圈51,于回水盖法兰40上开设第二环形凹槽41放置第二密封圈52,并于第一密封圈52和第二密封圈52之间设置检漏环60,通过观察设于检漏环60上的通孔61中是否有流体介质流出,以判定第一密封圈51或第二密封圈52是否损坏,从而快速作出检修。
3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
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