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阵列芯片传感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50228发布日期:2022-08-17 01:56阅读:4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阵列芯片传感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生物毒素、重金属等物质的污染、检测及控制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层面人民健康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其中呕吐毒素作为一种毒性较强的毒素,对人和动物均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呕吐毒素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呕吐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呕吐、腹泻、皮肤刺激、拒食、神经紊乱、流产、死胎等,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家禽次之,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耐受力最强;现有的大部分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检测传感方法不能达到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现场识别检测需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阵列芯片传感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阵列芯片传感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大部分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检测传感方法不能达到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现场识别检测需求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基于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阵列芯片传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步骤一:增强阵列芯片基底制备:利用stona方法在玻璃界面上制备微-纳金属铝(al)孔洞阵列,通过调控al膜的厚度控制孔径的大小;将金纳米颗粒在孔洞内沉降自聚、固定并除去al膜,获取自聚颗粒增强“热点”点阵阵列;通过吸附罗丹明(r6g)分子探针,利用紫外光谱r6g信号强弱评价点阵大小、金颗粒间距和金颗粒大小等芯片参数,优化不同尺寸、形貌的“热点”阵列芯片的增强性能,并总结出不同大小阵列点、颗粒大小、颗粒形貌对芯片信号的稳定性和增强性能影响;
7.步骤二:构建纳米颗粒集聚sers光谱界面传感体系:在stona技术前期尝试制备的点阵阵列基础之上,通过选择更长链段的硅烷化试剂(前期探讨采用apt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分次沉降纳米颗粒等手段,优化调控现有阵列点aunp(金纳米颗粒)间隙较大的问题;同时,采用反射和透射sers光谱模式,通过罗丹明(r6g)、血红蛋白等raman探针分子点阵sers光谱信号采集和最低浓度响应及增强因子计算,考察阵列点增强性能,建立不同大小阵列点、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点阵阵列sers传感模型;
8.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考虑到al膜去除过程中可能会用到超声辅助,本方法为增强金属纳米颗粒的界面粘着力,拟在颗粒沉降之前,将裸露玻璃界面(即孔洞底部玻璃界面)进行硅烷化处理(嫁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9.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在“热点”阵列性能的优化考察中,拟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
溴化铵(ctab)和4-甲基苯硫酚(4-mbt)分别对金、银等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以调控自聚金纳米颗粒间距优化“热点”阵列性能。
10.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考虑自聚颗粒间距对sers信号的影响,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4-甲基苯硫酚(4-mbt)分别对金、银等贵金属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以调控优化点阵阵列增强性能,获取性能稳定的高增强点阵阵列。
11.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通过sem图像明确颗粒间隙随aunp浓度、时间和粘结分子链长短的关系,制备间隙更小的aunp阵列点;针对相同aunp在沉降过程中表面电荷的相斥影响,利用分次沉降正/负或负/正及二聚体等方法,获取增强性能优异的纳米颗粒点阵阵列。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3.本发明中,开发新型阵列芯片光谱量化传感技术,开辟食源性危害因子单一成分被动检测到毒力基团类识别的主动评价新途径;综合利用纳米颗粒的区域电磁场增强效应和等离激元共振,扩增颗粒间隔微区增强为2d界面点阵,开发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raman光谱超灵敏基团识别检测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5.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16.一种基于食品中呕吐毒素检测的阵列芯片传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7.步骤一:增强阵列芯片基底制备:利用stona方法在玻璃界面上制备微-纳金属铝(al)孔洞阵列,通过调控al膜的厚度控制孔径的大小;将金纳米颗粒在孔洞内沉降自聚、固定并除去al膜,获取自聚颗粒增强“热点”点阵阵列;通过吸附罗丹明(r6g)分子探针,利用紫外光谱r6g信号强弱评价点阵大小、金颗粒间距和金颗粒大小等芯片参数,优化不同尺寸、形貌的“热点”阵列芯片的增强性能,并总结出不同大小阵列点、颗粒大小、颗粒形貌对芯片信号的稳定性和增强性能影响;
18.步骤二:构建纳米颗粒集聚sers光谱界面传感体系:在stona技术前期尝试制备的点阵阵列基础之上,通过选择更长链段的硅烷化试剂(前期探讨采用apt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分次沉降纳米颗粒等手段,优化调控现有阵列点aunp(金纳米颗粒)间隙较大的问题;同时,采用反射和透射sers光谱模式,通过罗丹明(r6g)、血红蛋白等raman探针分子点阵sers光谱信号采集和最低浓度响应及增强因子计算,考察阵列点增强性能,建立不同大小阵列点、不同形貌纳米颗粒点阵阵列sers传感模型;
19.所述步骤一中考虑到al膜去除过程中可能会用到超声辅助,本方法为增强金属纳米颗粒的界面粘着力,拟在颗粒沉降之前,将裸露玻璃界面(即孔洞底部玻璃界面)进行硅烷化处理(嫁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所述步骤一中在“热点”阵列性能的优化考察中,拟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4-甲基苯硫酚(4-mbt)分别对金、银等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以调控自聚金纳米颗粒间距优化“热点”阵列性能;所述步骤二中考虑自聚颗粒间距对sers信号的影响,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4-甲基苯硫酚(4-mbt)分别对
金、银等贵金属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以调控优化点阵阵列增强性能,获取性能稳定的高增强点阵阵列;所述步骤二中通过sem图像明确颗粒间隙随aunp浓度、时间和粘结分子链长短的关系,制备间隙更小的aunp阵列点;针对相同aunp在沉降过程中表面电荷的相斥影响,利用分次沉降正/负或负/正及二聚体等方法,获取增强性能优异的纳米颗粒点阵阵列。
20.本发明中,开发新型阵列芯片光谱量化传感技术,开辟食源性危害因子单一成分被动检测到毒力基团类识别的主动评价新途径;综合利用纳米颗粒的区域电磁场增强效应和等离激元共振,扩增颗粒间隔微区增强为2d界面点阵,开发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raman光谱超灵敏基团识别检测技术。
21.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