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定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55769发布日期:2022-07-06 00:52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定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定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肌酐是一种低分子量含氮化合物,分子量116d。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血中肌酐主要由肾脏从尿中排泄。血浆肌酐来自肌肉组织,其浓度与肌肉量成比例,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时,血浆肌酐浓度增高;相反肌肉萎缩性疾病时血浆肌酐浓度降低。透析治疗前后,血浆肌酐测定可用于选择透析指征,判断透析治疗效果。血中肌酐浓度主要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因而血浆肌酐及尿液肌酐排泄量测定是临床常规肾功能试验之一。
3.肌酐浓度测定容易受多种内源、外源因素干扰。肌酸是肌酐检测的中间产物,内源性肌酸在一定浓度下会对肌酐低浓度和高浓度检测产生负干扰,影响肌酐检测准确度。而当检测样本为全血时,血红蛋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利的。检测血浆样本可以规避血红蛋白对检测结果的干扰,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全血样本进行预处理,处理过程复杂,耗时久。现有使用全血样本的肌酐检测试纸虽然在样本到达反应层之前增加了能够去除血红细胞的滤膜,但是不同全血样本中血浆含量不同,使得最终到达反应层的样本量不同,导致测试结果偏差较大。
4.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针对全血样本,能够获得更为精准的肌酐浓度和肌酸浓度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为急诊或现场检测提供更优的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果更精准的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定量检测方法。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定量检测方法,所述的定量检测方法为采用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检测得到全血样本的血红蛋白检测浓度、肌酸检测浓度和肌酐检测浓度,通过血红蛋白检测浓度确定校正系数,对肌酸检测浓度和肌酐检测浓度进行校正,所述的肌酸检测浓度与校正系数的乘积为所述的全血样本的肌酸浓度,所述的肌酐检测浓度与校正系数的乘积为所述的全血样本的肌酐浓度,所述的校正系数的确定方法为:设置血红蛋白检测浓度的基准值,校正系数=(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基准值)
×
校正因子α,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大于等于基准值,则校正因子α<1;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小于基准值,则校正因子α>1。
8.优选地,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大于等于基准值,则校正因子α为0.9~0.97,例如0.9、0.91、0.92、0.93、0.94、0.95、0.96、0.97。
9.优选地,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小于基准值,则校正因子α为1.02~1.12例如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1.11、1.12。
10.优选地,所述的基准值为125g/l~135g/l,例如125g/l、126g/l、127g/l、128g/l、129g/l、130g/l、131g/l、132g/l、133g/l、134g/l、135g/l。
11.根据一些具体且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的基准值为130g/l,
12.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大于等于130g/l,校正系数=(血红蛋白检测浓度/130g/l)
×
0.95;
13.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小于130g/l,校正系数=(血红蛋白检测浓度/130g/l)
×
1.05。
14.优选地,所述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设有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和第三检测区,所述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第一检测区包括自上向下层叠设置的扩散膜、反应膜,所述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分别包括自上向下层叠设置的扩散膜、滤血膜、反应膜,所述的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和第三检测区的扩散膜连接为一整体而形成一整块扩散膜,
15.所述的全血样本经所述的扩散膜均匀扩散至所述的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和第三检测区,位于所述的第一检测区的反应膜上包被有能够结合血红蛋白并显色的检测试剂,而扩散至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的全血样本自扩散膜向下经过滤血膜截留红细胞得到血浆,血浆向下到达反应膜,所述的第二检测区的反应膜上包被有能够使肌酸分解并显色的试剂a,所述的第三检测区的反应膜上包被有能够使肌酸和肌酐分解并显色的试剂b。
16.具体地,所述的检测试剂选自本领域常用的用于检测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的试剂。
17.具体地,所述的试剂a包括能够使肌酸分解为双氧水的试剂以及使双氧水显色的试剂。
18.具体地,所述的试剂b包括能够使肌酸和肌酐同时分解为双氧水的试剂以及使双氧水显色的试剂。
19.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的试剂a的配方为:
[0020][0021][0022]
所述的试剂b的配方为:
[0023][0024]
优选地,所述的试剂a的配方为:
[0025][0026]
所述的试剂b的配方为:
[0027][0028]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缓冲体系为ph值为7.2-8.0的tris缓冲液、甘氨酸缓冲液、柠檬酸缓冲液、mops缓冲液或磷酸盐缓冲液。
[0029]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80、胆酸钠、聚
氧乙烯月桂醚、聚乙二醇对异辛基苯基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亲水性胶体为聚乙烯醇、纤维素酯、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琼脂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保护剂为蔗糖。
[0032]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色原由4-氨基安替吡啉与苯酚,对羟基苯甲酸、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3,5-二甲氧基苯胺钠、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3-甲基苯胺钠、3,5-二氯羟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0033]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色原由4-氨基安替吡啉和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3-甲基苯胺钠组成。所述的4-氨基安替吡啉和n-乙基-n-(2-羟基-3-磺丙基)-3-甲基苯胺钠的投料摩尔比为1.5~3:1。
[0034]
优选地,所述的扩散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酯纤维纱网或尼龙纤维纱网。
[0035]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聚酯纤维纱网的孔径为60~100目;所述尼龙纤维纱网的孔径为60~100目。
[0036]
优选地,所述滤血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玻纤膜或聚酯纤维。
[0037]
优选地,所述的反应膜为bioc 1.2μm膜材料。
[0038]
优选地,所述的反应膜的制备方法为:将试剂a或试剂b加入膜处理机溶液槽中,运行机器处理反应膜。反应膜匀速前进均匀蘸取试剂a或试剂b并通过烘干通道,将试剂a或试剂b中各个组分固定在反应膜的对应检测区并保证膜上物质均一、稳定。
[0039]
进一步优选地,反应膜运行速度为100m2/h。
[0040]
进一步优选地,烘干通道温度为50℃。
[0041]
进一步优选地,将处理好的反应膜与其他各层以及卡壳组装,组装顺序为卡壳下板、反应膜、滤血膜、扩散膜、卡壳上板。将组装好的大板在切条机上按照10.0mm宽度进行裁切,卡壳上开设有检测窗口,分别对应于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和第三检测区,卡壳上板还开设有加样口。所有裁好的试纸条应加适量干燥剂密封避光保存。
[0042]
优选地,采用内置算法的干式生化分析仪采集所述的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和第三检测区的信号值,根据采集到的信号值进行检测浓度计算和校正。
[004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联合检测试剂条,所述的联合检测试剂条为所述的定量检测方法中所述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
[004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全血中肌酸和肌酐的联合检测系统,所述的联合检测系统包括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和生化分析仪,所述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为所述的定量检测方法中所述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试纸条。
[0045]
本发明在检测全血样本时,通过血红蛋白检测窗口得到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并根据内置算法进行校正,这样可以排除血红蛋白对结果的干扰。同时检测肌酸浓度,根据仪器内部算法排除内源性肌酸对肌酐浓度测定的影响,使得试剂盒的准确度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精确的全血样本肌酐和肌酸浓度。该方法可以在干化学平台上实现,使得干化学试剂盒在急诊以及现场检测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0046]
检测时,将待测样本滴加至加样口,待测样本会通过扩散膜迅速均匀扩散下渗,第一检测区内,血红蛋白与反应膜第一检测区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不同颜色会对光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干式生化分析仪的信号接收器会采集到反射光并转变为对应的
信号值,根据不同信号值及内置算法给出全血样本血红蛋白检测浓度;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内,待测样本扩散下渗至整张滤血膜上,通过滤血膜将红细胞和血浆分离,血浆渗透至反应膜,红细胞截流在滤血膜上,血浆中的肌酸与反应膜第二检测区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仪器采集到的信号值根据内置算法可以得到样本中肌酸检测浓度;血浆中的肌酸和肌酐与反应膜第三检测区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仪器采集到的信号值根据内置算法可以得到样本中肌酸和肌酐的浓度之和,通过肌酸和肌酐的浓度之和减去肌酸浓度即为肌酐检测浓度,根据血红蛋白浓度,根据内置算法对肌酸检测浓度和肌酐检测浓度进行校正,排除血红蛋白的干扰,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
[0047]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48]
本发明的检测方法能够排除内源性肌酸和血红蛋白对全血样本肌酐浓度检测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获得更精确的全血样本肌酐和肌酸浓度,为急诊或现场检测提供更优的选择。
附图说明
[0049]
图1为经校正肌酸结果与生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0050]
图2为未经校正肌酸结果与生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0051]
图3为经校正肌酐结果与生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0052]
图4为未经校正肌酐结果与生化值相关性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案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不只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试剂或原料均可市购获得,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得到。
[0054]
实施例
[0055]
本实施例所用的肌酸-肌酐联合检测干化学试纸条包括卡壳下板、反应膜、滤血膜、扩散膜、卡壳上板。卡壳上板开设有加样口,第一检测窗口、第二检测窗口和第三检测窗口。第一检测窗口对应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窗口对应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窗口对应第三检测区。
[0056]
全血样本从加样口加样,样本会通过扩散膜迅速均匀扩散并下渗,在第一检测区,血红蛋白与反应膜上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不同颜色会对光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干式生化分析仪的信号接收器会采集到反射光并转变为对应的信号值,根据不同信号值及内置算法给出全血样本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在第二检测区、第三检测区,全血样本下渗至滤血膜,通过滤血膜将红细胞和血浆分离,红细胞截流在滤血膜上,血浆渗透至反应膜,第二检测区的反应膜上包被有能够使肌酸分解并显色的试剂a,第三检测区的反应膜上包被有能够使肌酸和肌酐分解并显色的试剂b。其中,反应层材料为:bioc 1.2μm膜材料,试剂a的配方如下:
[0057][0058]
试剂b的配方如下:
[0059][0060][0061]
反应层的制备方法为:将试剂a或试剂b加入膜处理机溶液槽中,运行机器处理反应膜。保持100m2/h运行速度使反应膜匀速前进均匀蘸取试剂a或试剂b并通过烘干通道于50℃下烘干。
[0062]
将处理好的反应层膜与其他各层组装,组装顺序为卡壳下板、反应层、滤血层、扩散层、卡壳上板。将组装好的大板在切条机上按照10.0mm宽度进行裁切,所有裁好的试纸条应加适量干燥剂密封避光保存。
[0063]
检测方法:配合光景干式生化分析仪lp-100进行测试,将同一批次的ic卡插入仪器中,根据屏幕提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室温加样30μl,等待4分钟左右记录测试结果。
[0064]
检测样本:20例不同血红蛋白浓度的新鲜临床全血样本。
[0065]
采用干式生化分析仪采集到反应终点的信号值,通过是否进行校正得到两组不同结果。本实施例中以血红蛋白检测值130g/l为基准值,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大于等于130g/l,校正系数=(血红蛋白检测浓度/130g/l)
×
0.95;若血红蛋白检测浓度小于130g/l,校正系数=(血红蛋白检测浓度/130g/l)
×
1.05。全血样本的肌酸浓度=肌酸检测浓度(未经校
正肌酸结果)
×
校正系数,全血样本的肌酐浓度=肌酐检测浓度(未经校正肌酐结果)
×
校正系数。
[0066]
分别比较两组结果与相同样本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au-680上的检测结果的偏差,结果见下表1和表2。
[0067]
表1.是否校正对肌酸检测结果的影响
[0068][0069][0070]
表2.是否校正对肌酐检测结果的影响
[0071]
[0072]
表1和表2及图1~4显示,经校正后的肌酐检测结果,准确度和与生化值的相关性有明显改善。
[0073]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