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修用智能检测电源箱绝缘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13276发布日期:2022-09-03 11:14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修用智能检测电源箱绝缘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修用智能检测电源箱绝缘监测仪。


背景技术:

2.绝缘监测仪又称绝缘检测仪,绝缘仪,直流屏绝缘仪,光伏绝缘仪,电动车绝缘仪,是一种针对直流电源系统母线及支路的绝缘状态进行在线实时的检测与管理的装置,且绝缘监测仪多用于智能检测电源箱内的电源监测。
3.现有的绝缘监测仪在使用时,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端口的数量,端口过多导致资源浪费,端口过少无法实现所有待监测导线的实时监测;且导线与绝缘监测仪的端子部位连接,一旦发生导线的挣拉,极易导致导线从端子部位脱落,进而无法正常监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检修用智能检测电源箱绝缘监测仪,解决了现有的绝缘监测仪在使用时,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端口的数量,端口过多导致资源浪费,端口过少无法实现所有待监测导线的实时监测;且导线与绝缘监测仪的端子部位连接,一旦发生导线的挣拉,极易导致导线从端子部位脱落,进而无法正常监测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检修用智能检测电源箱绝缘监测仪,包括绝缘监测仪主体和连接机构,若干个所述绝缘监测仪主体之间配合安装,所述绝缘监测仪主体两端分别安装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与绝缘监测仪主体端部固定连接的内筒,所述内筒外侧弹性安装有外筒,所述外筒外端通过连接筒固定安装有收纳筒,所述收纳筒内部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端部与第一连接导线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导线另一端与绝缘监测仪主体连接,且第一连接导线位于内筒呈弯曲状,所述转轴外侧连接有第二连接导线,且第二连接导线一端位于收纳筒外侧安装有连接端子。
6.优选的,所述绝缘监测仪主体一侧对称开设有卡槽,所述绝缘监测仪主体另一侧对称滑动安装有卡块,且卡块与卡槽适配。
7.优选的,所述绝缘监测仪主体另一侧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绝缘监测仪主体顶侧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与第一滑槽导通,每个所述第一滑槽内均安装有滑杆,且滑杆上滑动安装有滑块,且滑块与卡块连接。
8.优选的,所述滑块与滑板连接,所述滑板与第二滑槽滑动安装,且滑板顶端位于第二滑槽外侧,所述滑杆上套装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槽远离滑块端以及滑块连接。
9.优选的,所述转轴和收纳筒轴承连接,且收纳筒内安装有旋转接头,且旋转接头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以及第二连接导线连接,所述转轴外端与螺母螺纹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外筒内部开设有若干个调节槽,且调节槽内部滑动安装有限位板,且
限位板与连接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绝缘监测仪主体连接,所述连接杆外侧套装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限位板以及调节槽靠近绝缘监测仪主体端连接。
11.优选的,该绝缘监测仪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步骤一:将绝缘监测仪主体之间进行安装,按压滑板在第二滑槽内移动,此时滑块在第一滑槽沿着滑杆移动,且对第一弹簧进行压缩,然后将卡块卡入相邻绝缘监测仪主体的卡槽,松开滑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卡块与卡槽卡合,根据需要连接导线的数量将对应数量的绝缘监测仪主体进行组合;步骤二:拧松螺母,此时将缠绕在转轴上的第二连接导线拉出,保证拉出的第二连接导线长度便于连接端子与检测导线连接,然后拧紧螺母,将连接端子与检测导线连接;步骤三:此时通过绝缘监测仪主体对检测导线进行绝缘监测,且当发生导线挣拉情况,此时外筒在内筒内滑动,且绝缘监测仪主体连接的连接杆通过限位板在调节槽内对第二弹簧进行压缩,通过第二弹簧的弹性形变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突然挣拉导致导线间断裂分离。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按压滑板在第二滑槽内移动,此时滑块在第一滑槽沿着滑杆移动,且对第一弹簧进行压缩,然后将卡块卡入相邻绝缘监测仪主体的卡槽,松开滑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卡块与卡槽卡合,实现绝缘监测仪主体的快速安装,且通过同样的操作,可以实现绝缘监测仪主体拆卸分离,便于根据电源箱内的检测电线的数量调整绝缘监测仪主体的个数,避免资源浪费;当发生挣拉导线的情况,此时外筒在内筒内滑动,且绝缘监测仪主体连接的连接杆通过限位板在调节槽内对第二弹簧进行压缩,通过第二弹簧的弹性形变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突然挣拉导致导线间断裂分离,保证绝缘监测仪主体的正常监测。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多个绝缘监测仪主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绝缘监测仪主体第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绝缘监测仪主体第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卡槽和卡块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内筒和外筒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图5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
14.图例说明:1、绝缘监测仪主体;2、连接机构;3、卡槽;4、卡块;5、第一滑槽;6、第二滑槽;7、滑杆;8、第一弹簧;9、滑板;10、滑块;11、内筒;12、外筒;13、连接筒;14、收纳筒;15、转轴;16、第一连接导线;17、第二连接导线;18、连接端子;19、螺母;20、调节槽;21、连接杆;22、限位板;23、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6.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
17.参见图1~图6,一种检修用智能检测电源箱绝缘监测仪,包括绝缘监测仪主体1和连接机构2,若干个绝缘监测仪主体1之间配合安装,绝缘监测仪主体1一侧对称开设有卡槽3,绝缘监测仪主体1另一侧对称滑动安装有卡块4,且卡块4与卡槽3适配,绝缘监测仪主体1另一侧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5,绝缘监测仪主体1顶侧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6,且第二滑槽6与第一滑槽5导通,每个第一滑槽5内均安装有滑杆7,且滑杆7上滑动安装有滑块10,且滑块10与卡块4连接,滑块10与滑板9连接,滑板9与第二滑槽6滑动安装,且滑板9顶端位于第二滑槽6外侧,滑杆7上套装有第一弹簧8,且第一弹簧8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槽5远离滑块10端以及滑块10连接,按压滑板9在第二滑槽6内移动,此时滑块10在第一滑槽5沿着滑杆7移动,且对第一弹簧8进行压缩,然后将卡块4卡入相邻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卡槽3,松开滑板9,在第一弹簧8的作用下,卡块4与卡槽3卡合,实现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快速安装,且通过同样的操作,可以实现绝缘监测仪主体1拆卸分离,绝缘监测仪主体1两端分别安装有连接机构2;连接机构2包括与绝缘监测仪主体1端部固定连接的内筒11,内筒11外侧弹性安装有外筒12,外筒12外端通过连接筒13固定安装有收纳筒14,收纳筒14内部转动安装有转轴15,转轴15端部与第一连接导线16一端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导线16另一端与绝缘监测仪主体1连接,且第一连接导线16位于内筒11呈弯曲状,转轴15外侧连接有第二连接导线17,且第二连接导线17一端位于收纳筒14外侧安装有连接端子18,转轴15和收纳筒14轴承连接,且收纳筒14内安装有旋转接头,且旋转接头分别与第一连接导线16以及第二连接导线17连接,转轴15外端与螺母19螺纹连接,通过转轴15对第二连接导线17收卷时,始终保证第一连接导线16和第二连接导线17的电性连接,且通过旋转螺母19实现转轴15的固定,外筒12内部开设有若干个调节槽20,且调节槽20内部滑动安装有限位板22,且限位板22与连接杆21一端连接,连接杆21另一端与绝缘监测仪主体1连接,连接杆21外侧套装有第二弹簧23,且第二弹簧23两端分别与限位板22以及调节槽20靠近绝缘监测仪主体1端连接,外筒12在内筒11内滑动,且绝缘监测仪主体1连接的连接杆21通过限位板22在调节槽20内对第二弹簧23进行压缩,通过第二弹簧23的弹性形变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突然挣拉导致导线间断裂分离。
18.该绝缘监测仪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步骤一:将绝缘监测仪主体1之间进行安装,按压滑板9在第二滑槽6内移动,此时滑块10在第一滑槽5沿着滑杆7移动,且对第一弹簧8进行压缩,然后将卡块4卡入相邻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卡槽3,松开滑板9,在第一弹簧8的作用下,卡块4与卡槽3卡合,根据需要连接导线的数量将对应数量的绝缘监测仪主体1进行组合;步骤二:拧松螺母19,此时将缠绕在转轴15上的第二连接导线17拉出,保证拉出的第二连接导线17长度便于连接端子18与检测导线连接,然后拧紧螺母19,将连接端子18与检测导线连接;步骤三:此时通过绝缘监测仪主体1对检测导线进行绝缘监测,且当发生导线挣拉情况,此时外筒12在内筒11内滑动,且绝缘监测仪主体1连接的连接杆21通过限位板22在调节槽20内对第二弹簧23进行压缩,通过第二弹簧23的弹性形变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突然挣拉导致导线间断裂分离。
19.通过按压滑板9在第二滑槽6内移动,此时滑块10在第一滑槽5沿着滑杆7移动,且对第一弹簧8进行压缩,然后将卡块4卡入相邻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卡槽3,松开滑板9,在第一弹簧8的作用下,卡块4与卡槽3卡合,实现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快速安装,且通过同样的操作,可以实现绝缘监测仪主体1拆卸分离,便于根据电源箱内的检测电线的数量调整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个数,避免资源浪费;当发生挣拉导线的情况,此时外筒12在内筒11内滑动,且绝缘监测仪主体1连接的连接杆21通过限位板22在调节槽20内对第二弹簧23进行压缩,通过第二弹簧23的弹性形变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突然挣拉导致导线间断裂分离,保证绝缘监测仪主体1的正常监测。
2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