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2699发布日期:2022-07-01 19:5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


背景技术:

2.红外线传感器是利用红外线来进行数据处理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智能家居的理念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设计一种人体红外传感器实现对不同场景的灯光的智能控制,如对家庭、会议或者户外场景灯光的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的功能,最终提高人们使用灯光的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实现背景技术中节能、环保,能够智能控制灯光的人体红外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设置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感应周围环境,实现了对工作环境中灯光的智能控制,从而达到智能照明的节能、环保、舒适、方便的功能。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包括:
6.传感器本体,所述传感器本体具有容纳内部结构的内腔;
7.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传感器本体连接,用于固定所述传感器本体;
8.其中,所述传感器本体的表面设有贯通其内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内腔设有位于第一安装孔的光敏传感器,以及位于第二安装孔的红外雷达,所述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分别通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裸露在人体红外传感器外侧;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端面设有呈半球状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侧端面设有金属片;
9.所述固定装置具有内腔结构,所述固定装置设有与定位槽形状相适配的球面,所述球面结构的内侧端面设有磁铁。
10.设置光敏传感器感应周围环境的光信号,识别是白天或者黑夜;设置红外雷达感应周围环境是否有人员存在。通过设置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并将其裸露在人体红外传感器外侧,使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的感应范围最大化,能更好地感应周围的环境,实现了对工作环境中灯光的智能控制,从而达到智能照明的节能、环保、舒适、方便的功能。根据环境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只需做软件修改设置就可以实现灯光布局的改变和功能扩充。另外,通过磁铁实现固定装置与传感器本体的连接,这使装配过程更加简便。半球状的定位槽与固定装置装配后,传感器本体可进行360
°
转动,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放置角度,以实现对周围环境更好的感应。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设于远离固定装置一侧。
12.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可拆卸连接;所述下盖的端面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13.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本体还包括电池仓、电源模块和pcb板,所述电源模块和pcb板与电池仓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池仓设有装配电源模块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边缘设有
固定电源模块的卡块。
14.进一步地,所述pcb板设有控制pcb板工作状态的pcb板开关,电池仓的端面设有与pcb板开关接触、用于控制pcb板开关的按钮的按钮。
1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外壳;所述外壳的表面形状与定位槽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底座和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磁铁内置于底座和外壳形成的内腔中;所述上盖靠近下盖一侧的端面设有金属片。
16.优选的,所述磁铁设于靠近外壳一侧。
17.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与下盖接触的端面设有金属片或者磁铁,所述下盖与上盖接触的端面设有磁铁或者金属片。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人体红外传感器通过设置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感应周围环境,实现了对工作环境中灯光的智能控制,从而达到智能照明的节能、环保、舒适、方便的功能。另外,将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外露于人体红外传感器、以及使固定装置和传感器本体之间能够转动,这使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能够更好地感应周围环境的光信号和人员流动,从而达到自适地调节灯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的透视图;
20.图2为图1上盖的俯视图;
21.图3为图1上盖的仰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盖的透视图;
23.图5为图4下盖的俯视图;
24.图6为图5下盖a-a截面的剖视图;
25.图7为图5下盖b-b截面的剖视图;
26.图8为图5下盖c-c截面的剖视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池仓的透视图;
28.图10为图9电池仓的仰视图;
29.图11为图10电池仓a-a截面的剖视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的透视图;
31.图13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的透视图;
32.1.上盖;11.定位槽;2.下盖;21.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23.定位销;3.电池仓;31.按钮;32.安装槽;33.卡块;34.定位环;4.底座;5.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内”指的是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装配后内腔方向、位置,“外”指的是裸露在外侧的方向、位置。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
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6.下面结合附图1-13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37.实施例1
38.一种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和固定装置。所述传感器本体由上盖1、下盖2、电池仓3、光敏传感器、红外雷达、电源模块和pcb板构成,所述固定装置由底座4、外壳5和磁铁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光敏传感器为光感帽。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13所示。
39.如图1-2所示,其显示了上盖1的内侧端面结构,如图3所示,其显示了上盖1外侧端面结构。所述上盖1的中间位置设有内凹的定位槽11,该定位凹槽11呈半球状。所述上盖1的内侧端面上设有铁片(未图示)。
40.如图4-8所示,所述下盖2端面的中间位置设有贯通端面的第一安装孔21,光感帽装配在第一安装孔21中并外露于下盖外侧。第一安装孔21的一侧设有贯通下盖2端面的第二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22用于装配红外雷达,红外雷达通过第二安装孔22外露于下盖外侧。另外,如图5所示,下盖2内侧端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还设有定位销23。
41.在装配时,上盖1和下盖2通过卡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形成装配。
42.如图9所示,所述电池仓3的一侧端面设有容纳电源模块的安装槽32,电源模块放入安装槽32后,通过安装槽32边缘的卡块33将电源模块固定在安装槽32中。另外,电池仓3的端面上还扣合有pcb板,pcb板上设有控制pcb板工作状态的pcb板开关。如图9-10所示,安装擦32的上方位置设有一个按钮31,与安装槽32开口同侧的按钮的端面为曲面,该曲面用于供使用者按压按钮31;与曲面相对位置的按钮结构为十字骨,该十字骨结构与pcb开关接触,当按钮31被按压时,通过十字骨结构控制pcb开关的开启或关闭。如图10所示,与十字骨结构同侧的电池仓3的侧面上设有与定位销23对应的定位环34,装配时,定位销23扣合在定位环34中,使电池仓3固定在下盖2的内腔中。
43.图12和图13为底座4和外壳5的透视图,其中,外壳5呈半球状,且具有一个开口,外壳5的形状与定位槽11的外侧端面相适配。底座4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于外壳5开口一侧。另外,在外壳5的内腔中设有磁铁,该磁铁吸引上盖1内侧的铁片,最终使外壳5和上盖1连接。
44.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片除了采用铁片,还可采用其他金属片片。底座4与外壳5、电池仓3与下盖2之间的连接、固定放置,可以采用其它等效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按钮的结构也可采用其它结构,最终只需满足能实现其功能即可。
45.本实用实施例的其中一种装配方式为:将磁铁设于外壳5的内腔中,接着将底座4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外壳5装配,形成固定装置。将电源模块、pcb板扣合在电池仓3上,电池仓3通过定位销23和定位环34固定在下盖2的内腔中;将光感帽和红外雷达分别设于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中,另外,在上盖1的内侧端面设置铁片,最后上盖1和下盖2通过卡接结构装配,形成传感器本体。固定装置和传感器本体通过其内腔中的磁铁和铁片相互吸引、固定。使用时,使用者拆卸下上盖1,按压按钮31,从而实现控制pcb板开关的开启或关
闭,实现对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控制。
46.实施例2
47.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盖1和下盖2相互接触的端面上分别设有铁片和磁铁,使上盖1和下盖2之间通过磁铁和铁片相互吸附,形成装配。通过设置铁片和磁铁使上盖1和下盖2形成装配,有利于使用者使用时拆卸上盖1和下盖2以控制按钮31,最终实现对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控制。
48.上述的智能人体红外传感器通过设置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达感应周围环境,实现了对工作环境中灯光的智能控制,从而达到智能照明的节能、环保、舒适、方便的功能,同时也可根据环境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只需做软件修改设置就可以实现灯光布局的改变和功能扩充。通过对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的位置以及光敏传感器、红外雷达的分布设置进行限定,使光敏传感器和红外雷的感应范围最大化,能更好地感应周围的环境,以达到精密的控制效果。通过磁铁实现固定装置与传感器本体的连接,这使装配过程更加简便。另外,半球状的外壳与定位槽装配后,传感器本体可在外壳表面进行360
°
转动,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放置角度,以实现对周围环境更好的感应。
4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