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断方法

文档序号:99934阅读:13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断方法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方面河流水质评价的一种方法。
目前,国内外研究並采用的河流水质预断方法主要是以“扩散原理”这一理论为主体模式的预断方法,见我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制订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BG3839-83)文件,根据“扩散原理”制定的预断方法,在非感潮河流中尚有实用价值,但对感潮河流来说,没有把作为主要方面的潮汐造成的重大影响在方法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按此法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重新制定了一种不采用“扩散原理”的,以直接的水文水质综合实测分析为主体模式的,适用于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断方法,它将为制定感潮河流沿岸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和感潮河流的治污规划提供预断数字依据。
本发明的综合实测分析对象是各污染源对河流排放污水中的污染质量(体积与浓度之积)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决定污染质量对河流实际污染能力的潮汐水文情况和河流污染浓度的变化情况。反映这三者情况的数据将直接从综合实测分析中获得,並且,其它各种次要因素如风速、水速和水温等的影响结果也会直接反映在上述综合实测分析的数据当中。实施本发明能得到的主要预断数据有任何位置排放的污染质量的增减对河流污染浓度的影响程度(以百分数表示)、潮汐水情的变化(包括河流上游来水量的增减)对河流污染浓度的影响程度(以百分数表示)以及河流的自净能力(其中包括复氧作用)等。
本发明包括对河流沿岸各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水进行水质和流量的常规实测分析,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三个测点分布在河流被污染水段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对河流同时进行连续的水文水质综合实测分析,以获取过水断面、水速和水质等相互对应的变化值,以及关系式F=knG中的潮次n值,提供进行水质预断的基础数据。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是一种以直接的水文水质综合实测分析为主体模式的,又以河流的现状条件数据为基础的预断方法,这将大幅度地提高其预断的准确性,並且,完成这一预断全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对它的要求属于最普通的常规范围,便于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水文水质综合实测分析的“测点布局与潮情概况”示意图。其中(A)、(B)、(C)、和(D)是河流沿岸的四个污染源和对它们分别设置的四个测点,(Ⅰ)、(Ⅱ)和(Ⅲ)是河流中被污染水段上布置的三个测点,P1、P2……P9是经测点(Ⅰ)、(Ⅱ)和(Ⅲ)实测分析后再绘在图上的以虚线表示的潮次分界线。
综合实测分析的时间取在环境温度较高、污染情势较严重的夏令季节,日期是7月20日至8月10日,正好经历了潮情大、中、小、中、大、中、小一个完整的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每次综合实测分析的间隔时间是涨潮时取半小时、退潮时取一小时,综合实测分析的结果是测点(Ⅰ)、(Ⅱ)和(Ⅲ)实测分析的BOD5最高平均浓度(以下凡提到浓度和污染质量均以BOD5为代表)分别是30毫克/升、25毫克/升和15毫克/升,其中测点(Ⅰ)对河口外的平均排污总量GⅠ=24吨/日(以下提到的污染质量均以G表示),进入测点(Ⅲ)的上游来水量平均是30万吨/日,进入测点(Ⅲ)的上游泄污总量是GⅢ=1.5吨/日,P1、P2……P9至测点(Ⅰ)的距离L分别是1.2公里、2.6公里……15.6公里,P意味着凡是在P3与P4之间(以P3、P4为例)排入的G将在3个至4个以涨潮和退潮为一个周期的潮次内被退潮水带出河口,其它双双对应的区间情况以此类推,河流沿岸每个污染源(A)、(B)、(C)和(D)排放的G在涨潮时有可能随潮水上移的最大平均距离L0为6.5公里,从污染源(A)、(B)、(C)和(D)测得的G详见如下的实测分析表。
对四个污染源(A)、(B)、(C)和(D)排放的G实测分析的时间可以安排在7月20日至8月10日以外的时间里分别进行。表中的K是修正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污染源(D)点和(C)点排出的G並列最小,但(D)点排出的固有污染质量G对河流的实际污染力、即污染指数F最大,这是由于G在河流中随潮水反复回荡次数太多,与不断排放的新G进行多次浓度叠加的结果,从数据上看,最佳的治污方案应该是首先消灭(D)点污染源,其次是(C)点。
若消灭了污染源(D)点和(C)点后,测点(Ⅰ)将实测分析到的最高平均浓度由目前的30毫克/升降为7.8毫克/升。
若再采取了得力的水力措施使流经测点(Ⅲ)的上游来水量达到60万吨/日时,整条河流的潮情将由相对来说的“中进中出”(净泄量小)变为“小进大出”(净泄量大),促使G向河口方向推移的速率提高了一倍,具体表现为n值减半,同时上游来水本身对河流中的G的稀释能力也提高了一倍,具体表现为系数K值减半,综合上述二大效应,河流的最高平均污染浓度将降为E2。
E2=F′/F=( 1/2 K)( 1/2 n)G/KnG= 1/4 =25%那时测点(Ⅰ)将实测分析到的最高平均浓度又由上述的7.8毫克/升降为1.95毫克/升以下(此时河水中已有大量溶解氧存在),並且剩下的污染源(A)点和(B)点排出的G随涨潮水上移的最大平均距离L0也将减半,由6.5公里减为3.25公里,为此,G已影响不到测点(Ⅲ)。
上表中的污染源(A)、(B)、(C)和(D)的排污总量G0=26吨/日,测点(Ⅰ)获得的河流对外排污总量GⅠ=24吨/日,测点(Ⅲ)获得的上游泄污总量GⅢ=1.5吨,它们差值△G=G0+GⅢ-GⅠ=3.5吨/日,这就是这条河流现有的自净能力(主要以复氧作用组成),它平均每日能抵消3.5吨的BOD5值。
权利要求
一种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断方法,它包括对河流沿岸各个污染源(A)、(B)、(C)和(D)排放的污水进行水质和流量的常规实测分析,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三个测点(Ⅰ)、(Ⅱ)和(Ⅲ)分布在河流污染水段的二端和中部位置,对河流同时进行连续的水文水质综合实测分析,以获取过水断面、流速和水质等相互对应的变化值,以及关系式F=KnG中的潮次n值,提供进行水质预断的基础数据。
专利摘要
一种感潮河流的水质预断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方面河流水质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对现有的以“扩散原理”这一理论为主体模式而制定的预断方法在感潮河流中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这一不足,重新制定的一种不采用“扩散原理”的以水文水质综合实测分析为主体模式的新的水质预断方法。该新法以对河流现状的综合实测分析得到的数据为依据,预断未来的各种变化情况。完成这一预断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对它的要求属于最普通的常规范围。
文档编号G01N1/10GK86104016SQ86104016
公开日1987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86年6月10日
发明者梁嘉麟 申请人:梁嘉麟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