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突出转换波的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文档序号:825603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突出转换波的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石油工业中的地震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突出转换波的VSP观测系 统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0003]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由于它提供了比常规P波勘探更加丰富的信息,近年来一 直备受关注。由于P波和PSV波具有不同的传播规律,怎样设计出一个兼顾P波和PSV波 的观测系统一直是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在三维VSP勘探中,施工量和成本控制是设计观测 系统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通常要求一次性施工完成P波和PSV波(所述转换波就是指PSV 波)的接收采集。常规的VSP观测系统设计是先按照P波勘探的需求来设计,然后采用补 炮的方式对PSV波的能量给予一定补偿;或者虽然考虑了PSV波的有效入射角度,但是计算 是基于平均速度模型或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对于共转换点(CCP)而言,其面元属性(叠加次 数)仍然是不均匀的。
[0004] 图1为相同接收点和激发点的P波和PSV波射线路径示意图,S为炮点,R为接收 点,CRP为共反射点,CCP为共转换点,射线经过CCP点后以横波速度传播。S-CRP-R为P波 射线路径,S-CCP-R为PSV波射线路径。
[0005] 在遇到复杂介质的情况下,根据波动理论和射线传播规律,在VSP井中固定接收 位置的情况下,要同时达到P波和PSV波的(目的层)面元属性均匀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图1说明采用相同的观测系统(P波和PSV波采用相同激发点和接收点)时,P波和PSV 波的射线路劲大相径庭,CRP和CCP完全不在一起),同一个接收点和CRP(CCP)点所对应的 P波激发点和PSV激发点是分散和无序的。所以实际接收到的PSV波往往能量较弱,无法完 成转化波勘探的任务,最后影响PS转换波的应用效果。
[0006] 图2为相同接收点和CRP(CCP)(图2中把CRP和CCP放在一起,可以直观的看出: 希望PSV波的共转换点CCP和P波的CRP落在一起的话,各自要求的激发点相去甚远。要 用同一个观测系统来采集到合格的P波和PSV波是很困难的。)的P波和PSV波射线路径 示意图,S1、S2为炮点,R1为地面接收点,R2为井中VSP接收点,CRP为共反射点,CCP为共 转换点,S2-CRP-R1和S2-CRP-R2为P波射线路径,S1-CCP-R1和S1-CCP-R2为PSV波射线 路径。图1和图2说明了由于不同的传播规律,用同一个观测系统,要同时获得质量良好的 P波和PSV波具有很大困难。
[0007]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中使用单一观测系统带来的问题:
[0008] 根据波动理论,P波和PSV转换波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由Zoeppritz方程可知: P波和PSV波的反射系数都随入射角的不同而变化,一般而言,P波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 增大而减小;PSV波的反射系数则在入射角处于某个范围内时相对较大。在入射角很小时, P波的反射系数很大,而PSV波的反射系数却接近为零。所以在实际的三维三分量VSP数据 采集时,要用同一套观测系统方案,经过一次放炮来同时完成P波和PSV波的野外数据采集 是极其困难的。实际的结果,往往是PSV波的能量比较弱,无法完成勘探任务。在PSV波能 量不足的情况下,PSV波勘探可以用来判别岩性变化、油气运移等优点都无从谈起。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突出转换波的VSP 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是一种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使用一次施工完成P波和PSV波的 数据采集,并兼顾了P波和PSV转换波的传播规律,增强了PSV转换波的能量,它解决了三 维三分量勘探中普遍存在的PSV波能量偏弱、信息不足的问题,为更好的利用PSV波进行流 体识别、裂缝判断等深度资料解释打下了基础。
[0010]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1] 一种突出转换波的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包括:
[0012] (1)根据勘探目的层的物性参数,求解Zoeppritz方程,获得目的层的P波反射系 数和P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按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目的层的P波的有效 入射角度eP1- 9P2和PSV波的有效入射角度eS1-eS2;
[0013] (2)按勘探任务和VSP采集设备的情况,确定井中检波器的摆放深度和间距;
[0014] (3)针对每个CCP面元,按任务要求的叠加次数,进行PSV波的接收点-CCP-炮点 方向的射线追踪计算,并统计入射角在PSV波有效入射角度0 S1- 0S2内的炮点位置,生成 PSV波炮点位置密度图;
[0015] (4)根据步骤⑶得到的PSV波炮点位置密度图,确定PSV波的炮点密度和炮点排 列方式,即为PSV波炮线排列;
[0016] (5)针对每个CRP面元,按任务要求的叠加次数,进行P波的接收点-CRP-炮点方 向的射线追踪计算,并统计入射角在P波有效入射角度eP1-eP2内的炮点位置,生成P波炮 点位置密度图;
[0017] (6)根据步骤(5)得到的P波炮点位置密度图,在步骤⑷得到的PSV波的炮点密 度和炮点排列方式的基础上,确定P波补充炮的炮点密度和炮点排列方式,即为P波补充炮 线排列;
[0018] (7)步骤(4)得到的PSV波炮线排列和步骤(6)得到的P波补充炮线排列,以及步 骤(2)得到的接收排列方式构成最终的VSP观测系统。
[0019] 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物性参数包括目的层上下介质的密度和纵横波速度。
[0020] 所述步骤(1)中按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目的层的有效入射角度是这样实 现的:
[0021] P波的有效入射角度是这样确定的:
[0022] 确定出P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关系曲线上,反射系数下降到最高点的65%时的零 界点,反射系数高于该值的范围对应的角度就定为p波的有效入射角度eP1- 9 P2;
[0023]PSV波的有效入射角度是这样确定的:
[0024] 确定出P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关系曲线上,反射系数下降到最高点的80%时的 零界点,反射系数高于该值的范围对应的角度就定为PSV波的有效入射角度0sl-0s2。
[0025] 所述步骤⑷中,PSV波的炮点数确定为工区总炮数的60%;炮线距为常规炮线距 的二分之一,炮间距的确定按公式:炮间距=总炮数X60% /总的炮线长度。
[0026] 所述步骤(5)中,对于PSV炮点位置密度图中已经包含的炮点,不再重复统计。
[0027]所述步骤(6)中P波补充炮点数和步骤(4)中确定的PSV波的炮点数之和小于等 于工区总炮数。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设计的三维VSP观测系统,突出 了PSV转换波的能量,它解决了三维三分量勘探中普遍存在的PSV波能量偏弱、信息不足的 问题,为更好的利用PSV波进行流体识别、裂缝判断等深度资料解释打下了基础。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相同炮点和接收点的P波和PSV波射线路径示意图。
[0030] 图2是相同接收点和CPR(CCP)的P波和PSV波射线路径示意图。
[0031] 图3是入射角与反射系数关系图。
[0032] 图4是PSV波炮点位置密度图。
[0033] 图5是PSV炮点密度和炮线排列图。
[0034] 图6是PSV波炮点密度图、PSV炮线图及P波炮点位置叠后图。
[0035] 图7是PSV波炮线排列及P波补充炮线排列图。
[0036] 图8是利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最终炮线排列方案。
[0037] 图9是P波的反向射线追踪示意图。
[0038] 图10是PSV波的反向射线追踪示意图。
[0039] 图11是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1] 本发明该方法根据P波和PSV波的不同传播规律,提出了一套基于目的层的三维 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它解决了三维三分量勘探中普遍存在的PSV波能量偏弱、信息不足 的问题,为更好的利用PSV波进行流体识别、裂缝判断等深度资料解释打下了基础。
[0042]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设计流程和实现步骤如下:
[0043] 1.根据勘探目的层的物性参数(目的层上下介质的密度和纵横波速度),求解 Zo印pritz方程,获得目的层的P波反射系数和P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如图3所 示,按反射系数的变化规律(大多数情况下是指"P波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PSV波的反射系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