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81403阅读:784来源:国知局
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的建筑群、厂矿企业、养殖场、路网等逐年增多,加之自然形成的高山、湖泊等,在地震勘探中,这些地区无法布设炮点和检波点,是地震勘探的障碍区。由于这些障碍区造成地震勘探中炮点、检波点不能按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规则布设,致使最终处理得到的地震资料中浅层缺失,影响了构造区块的整体认识和凹陷的资源评价。为了弥补因为障碍区导致的地震资料缺失,目前在地震勘探中采用变观设计来解决这类问题,具体做法是通过炮检点偏移、以炮代道、以道代炮、增加炮检点布设等方法。评价变观设计是否合理是通过计算目的层覆盖次数和分析覆盖次数的多寡来衡量资料缺失情况。
[0003]上述方法是基于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由于覆盖次数并不能真正代表地震资料的缺失,特别是浅层地震资料的缺失长度和宽度,无法真正预测地震剖面缺口大小和成像效果。该方法没有与实际地震数据结合起来,往往凭经验来估计资料缺失程度,其结果因人而异,误差较大,利用这种方法评价观测系统变观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
[0005]根据勘探区域障碍物的变观观测系统计算每个面元的炮检距分布;
[0006]从勘探区域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的地震道集数据,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形成模型超道集,且所述超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均匀;
[0007]对所述面元按炮检距从所述模型超道集里抽取偏移距最近的地震道,得到所述面元的道集数据;
[0008]对所述面元的道集数据进行叠加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数据体;
[0009]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抽取地震剖面或水平切片分析浅层地震资料缺失与弥补情况,实现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
[0010]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形成模型超道集的步骤还包括:
[0011]对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进行坏道剔除、去噪和动校正处理,并根据波形拉伸畸变情况进行合理的切除,得到包含不同偏移距的模型超道集。
[0012]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为共炮点、共检波点或者共中心点道集。
[0013]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指的是目的层的起伏情况;如果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相对平坦,选择能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的单个地震道集数据,如果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起伏较大,选择多个或一条线的地震道集数据。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装置,该装置包括:
[0015]面元炮检距分布单元,用于根据勘探区域障碍物的变观观测系统计算每个面元的炮检距分布;
[0016]模型超道集单元,用于从勘探区域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的地震道集数据,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形成模型超道集,且所述超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均匀;
[0017]面元的道集数据单元,用于对所述面元按炮检距从所述模型超道集里抽取偏移距最近的地震道,得到所述面元的道集数据;
[0018]勘探区域地震数据体单元,用于对所述面元的道集数据进行叠加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数据体;
[0019]评价单元,用于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抽取地震剖面或水平切片分析浅层地震资料缺失与弥补情况,实现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
[0020]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型超道集单元还包括:地震道集数据预处理模块;
[0021]所述地震道集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对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进行坏道剔除、去噪和动校正处理,并根据波形拉伸畸变情况进行合理的切除。
[0022]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型超道集单元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为共炮点、共检波点或者共中心点道集。
[0023]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型超道集单元中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指的是目的层的起伏情况;如果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相对平坦,选择能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的单个地震道集数据,如果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起伏较大,选择多个或一条线的地震道集数据。
[0024]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5]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与实际采集处理后的结果十分吻合。克服了常规基于覆盖次数,凭经验来估计资料缺失程度评价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改善了地震资料的采集效果。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流程图;
[0028]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装置框图;
[0029]图3为实施例中探区设计29-53束线的变观前观测系统示意图;
[0030]图4为实施例中探区设计29-53束线的变观后观测系统不意图;
[0031]图5为实施例中探区设计29-53束线的变观前观测系统某个面元的炮检距分布图;
[0032]图6为实施例中探区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超道集示意图;
[0033]图7为实施例中抽取穿越障碍区的地震剖面位置示意图;
[0034]图8为实施例中基于图7的从变观前观测系统叠加地震数据体抽取折线位置的地震剖面示意图;
[0035]图9为实施例中基于图7的从变观后观测系统叠加地震数据体抽取折线位置的地震剖面示意图;
[0036]图1Oa为实施例中变观前观测系统地震剖面示意图;
[0037]图1Ob为实施例中变观后观测系统地震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9]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0040]步骤101):根据勘探区域障碍物的变观观测系统计算每个面元的炮检距分布;
[0041]步骤102):从勘探区域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的地震道集数据,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形成模型超道集,且所述超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均匀;
[0042]步骤103):对所述面元按炮检距从所述模型超道集里抽取偏移距最近的地震道,得到所述面元的道集数据;
[0043]步骤104):对所述面元的道集数据进行叠加获取勘探区域的地震数据体;
[0044]步骤105):从所述地震数据体中抽取地震剖面或水平切片分析浅层地震资料缺失与弥补情况,实现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
[0045]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形成模型超道集的步骤还包括:
[0046]对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进行坏道剔除、去噪和动校正处理,并根据波形拉伸畸变情况进行合理的切除,得到包含不同偏移距的模型超道集。
[0047]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为共炮点、共检波点或者共中心点道集。
[0048]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指的是目的层的起伏情况;如果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相对平坦,选择能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的单个地震道集数据,如果所述勘探区域目的层起伏较大,选择多个或一条线的地震道集数据。
[0049]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装置框图。该装置包括:
[0050]面元炮检距分布单元201,用于根据勘探区域障碍物的变观观测系统计算每个面元的炮检距分布;
[0051]模型超道集单元202,用于从勘探区域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具有代表勘探区域目的层特征的地震道集数据,选择出的地震道集数据形成模型超道集,且所述超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均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