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

文档序号:963077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地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沥青包括油质胶质沥青与重质沥青两种,其中油质胶质沥青含量较少,在岩心描述中不易与油(特别是稠油)区分开来,也不会引起孔隙度的变化,而重质沥青在岩心描述时容易观察到,一般充填在储集层岩石颗粒之间或颗粒边缘,造成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严重降低,使得孔喉结构复杂化。因此,如何从测井曲线上识别沥青质,以及对其进行校正是准确评价含沥青质储集层的关键所在,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来准确地评价含沥青质储集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地评价含沥青质储集层。
[0004]—种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一:选取若干块岩样;
[0006]步骤二:建立岩样洗油前后的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
[0007]步骤三:建立对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进行校正的模型。
[0008]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步骤三中,孔隙度模型的校正模型为:
[0009]Φε= 0.8702Φ-0.588
[0010]其中,Φ和Φ。分别为校正前后的孔隙度%。
[0011]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步骤三中,渗透率模型的校正模型为:
[0012]κ c= 0.6807 κ +0.9539
[0013]其中,Κ和Κ。分别为校正前后的渗透率md。
[0014]本发明提供的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及建立的模型,为准确评价储集层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常规测井曲线图;
[0016]图2为K11洗油前后孔隙度对比曲线图一;
[0017]图3为K11洗油前后孔隙度对比曲线图二 ;
[0018]图4为K11洗油前后渗透率对比曲线图一;
[0019]图5为K11洗油前后渗透率对比曲线图二 ;
[0020]图6为ΚΙ 1洗油前后孔隙度交会图;
[0021]图7为Κ11洗油前后渗透率交会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3]研究区域某油田西部泥盆系和志留系砂泥岩储集层普遍含有沥青质,取心描述及荧光薄片鉴定中都能见到局部黑色沥青充填在颗粒之间及颗粒边缘。测井响应受储集层中沥青质含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沥青质含量的增多,测井响应更加明显,也越容易识别。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如图1所示),含沥青质的储集层主要表现为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异常增大,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无明显变化,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略有降低,密度测井曲线也略有降低,电阻率测井曲线也无明显变化。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也表现为钍、钾含量同时增大。这种现象与泥质的测井响应相似,很容易误认为是泥质,但真正的泥质表现为自然伽马测井增大的同时中子孔隙度也增大,因此,利用中子-密度交会伽马Ζ值图便可将泥质与沥青质储集层区分开来。
[0024]沥青的密度一般在1.15-1.25g/cm3,明显大于储集层流体(油、气、水)的密度,但又远小于岩石颗粒的密度。当其富存于岩石颗粒之间和颗粒表面时,使储集层的有效孔隙空间减小,喉道变窄,渗透率会明显降低。在常规的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中,声波时差主要反映粒间孔隙,密度和中子测井则反映岩石的总孔隙度。因此,无论是利用声波、中子或是密度计算的孔隙度都会明显高于储集层中实际的有效孔隙度。
[0025]为了研究沥青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情况,本发明选取了 K11井东河塘组(D)井段5805-5810m和5853_5861m若干块岩样,开展了洗油前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测量,实验结果如图2-图5所示。
[0026]从图2-图5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K11井东河塘组洗油后孔隙度平均增加了
2.88%,渗透率增加了 27.9 X 10-3 μ m2,这充分说明了沥青质的存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0027]由于物性分析是在洗油后进行测量的,因此,用岩心分析刻度建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必须进行沥青影响校正才能够反映储集层真实的有效孔隙度。通过利用洗油前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交会,分别建立了泥盆系东河塘组储集层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沥青影响校正模型,如图6-7所示。
[0028]泥盆系东河塘组孔隙度、渗透率校正模型:
[0029]Φε= 0.8702Φ-0.588
[0030]κ c= 0.6807 κ +0.9539
[0031]式中,Φ和分别为校正前后的孔隙度);
[0032]Κ和Kc分别为校正前后的渗透率(md)。
[0033]通过对沥青的研究,尤其是分析其测井响应特征及其对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影响,发现:
[0034]沥青质的常规测井响应主要表现为中子含氢指数降低,自然伽马值增大,且随着其含量的增加,测井响应也越明显,可以利用中子一密度交会伽马Z值图来正确区分沥青和泥质;
[0035]沥青质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使得储集层得孔隙结构复杂化;
[0036]对于含沥青质的储集层,必须通过洗油的方式来建立洗油前后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校正模型,才能达到准确评价储集层的目的。
[00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若干块岩样; 步骤二:建立岩样洗油前后的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 步骤三:建立对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进行校正的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孔隙度模型的校正模型为:Φε= 0.8702Φ-0.588 其中,Φ和Φ。分别为校正前后的孔隙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渗透率模型的校正模型为:κ c= 0.6807 κ +0.9539 其中,K和K。分别为校正前后的渗透率md。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取若干块岩样;步骤二:建立岩样洗油前后的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步骤三:建立对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进行校正的模型。本发明提供的测井评价储集层之沥青质的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及建立的模型,为准确评价储集层奠定了基础。
【IPC分类】G01V99/00
【公开号】CN105388534
【申请号】CN201510782737
【发明人】胡俊, 陈明江, 李明
【申请人】西南石油大学
【公开日】2016年3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