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0130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包括壳体、显示器、煤气发生炉、高温探头、两个气体收集装置和煤气罐,两个气体收集装置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壳体底部,煤气发生炉和气体收集装置分别设置在设在壳体的上方和下方,两者之间用隔离板分隔开,煤气发生炉底部设有煤体支撑架,隔离板上设有三通管,高温探头设置在煤气发生炉的顶部,并通过电线与显示器电连接,煤气罐通过橡胶管与煤气发生炉连通,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集气瓶和与集气瓶连接的橡皮管,橡胶管与三通连通,集气瓶通过橡皮管与煤气发生炉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测定装置结构紧凑合理,体积小,节省空间,该装置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测量结果精确,实用性强。
【专利说明】
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煤矿安全测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煤炭自燃是煤炭开采和储运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煤的自燃顷向性代表煤发生自燃的难易程度,准确测定煤的自燃倾向性对指导这一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煤内在氧化能力的体现,煤的氧化升温特性和耗氧特性是反映这一特性的良好指标。
[0003]为了研究煤的自燃倾向性,不同学者从煤氧化升温特性和耗氧特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工作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测试单一的浓度或耗氧量参数;②同时测试温度和耗氧量参数并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对于温度参数的测试,目前主要采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对于耗氧量的测试,目前主要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氧气浓度进行测试,之后通过计算得到耗氧量;而对于两个参数的同时测试,现有的相应装置则基本上包括煤反应装置、温度传感器和气相色谱仪三种仪器简单拼凑成为一个系统,分别对温度和氧气浓度进行测试。虽然可从不同角度对煤的自燃特性进行研究,但在煤的自燃顷向性的标准化测定方面,煤炭行业现行的测定标准为色谱吸氧法,另外,煤自燃顷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法作为行业标准也将于近期公布。
[0004]氧化动力学测定法属于综合指标法,作为煤自燃顷向性鉴定的新方法,该法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专用测试装置,只能将煤氧化反应装置、温度采集装置和气相色谱仪简单拼凑成为一个测试系统,相互之间通过人工采样、记录的方式实现温度和氧气浓度两个参数的测试。因此,氧化动力学测定法的现有测试系统包括多种仪器,成本昂贵;操作步骤复杂,测试过程需要手动采样、记录、分析,自动化程度低,测试结果易造成误差;同时系统为多种仪器的简单组合,结构松散,占用空间大,因而无法满足煤自燃特性的标准测定和氧化动力学测定法推广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冋题。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包括壳体、显示器、煤气发生炉、高温探头、两个气体收集装置和煤气罐,两个气体收集装置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所述煤气发生炉和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均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煤气发生炉设置在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的上方,两者之间用隔离板分隔开,所述煤气发生炉底部设有煤体支撑架,所述高温探头设置在所述煤气发生炉内侧的顶部,并通过电线与所述显示器电连接,所述煤气罐通过橡胶管与所述煤气发生炉连通,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集气瓶和橡皮管,所述橡皮管一端与所述集气瓶连通,所述隔离板上设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一端与所述煤气发生炉连通,所述三通管另外两端分别与两个橡皮管另一端连通。
[0008]优选地,所述煤气发生炉内还设有传热板,所述传热板设置在所述高温探头和所述煤体支撑架之间且靠近所述高温探头。
[0009]优选地,所述橡皮管上设有阀门。
[0010]优选地,所述集气瓶外表面设有固定支架,所述集气瓶通过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壳体底部固定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壳体顶面设有石棉盖,所述壳体其余外表面设有石棉膜。
[0012]优选地,所述壳体顶部还设有秒表。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结构紧凑合理,将煤气发生炉和气体收集装置设置在同一壳体内,可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节省空间,该装置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测量结果精确,可满足煤自燃特性的标准测定和氧化动力学测定法推广使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17]实施例1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显示器1、煤气发生炉13、高温探头3、两个气体收集装置和煤气罐12,两个气体收集装置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壳体底部,两个集气瓶14可分别装入氧气和氮气,煤气发生炉13和气体收集装置均设在壳体内,煤气发生炉13设置在气体收集装置的上方,两者之间用隔离板10分隔开,确保气体收集装置不受煤气发生炉内高温的影响;煤气发生炉13底部设有煤体支撑架9,可在煤体支撑架9上放置测试用煤,高温探头3设置在煤气发生炉13内侧的顶部,并通过电线2与显示器I电连接,显示器I可实时监测煤体内温度,煤气罐12通过橡胶管11与煤气发生炉13连通,来收集煤自燃后产生的气体;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集气瓶14和橡皮管17,橡皮管17—端与集气瓶14连通,隔离板10上设有三通管19,三通管19 一端与煤气发生炉13连通,三通管19另外两端分别与两个橡皮管17另一端连通,集气瓶14通过橡皮管17与煤气发生炉13连通,通过橡皮管17和三通管19向煤气发生炉13内输入反应气体。
[0019]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煤体温度,在煤气发生炉13内还设有传热板8,传热板8设置在高温探头3和煤体支撑架9之间且靠近高温探头3。
[0020]为了对集气瓶14中气体的输入量进行有效控制,两个橡皮管17上均设有阀门18。
[0021]本实施例中,集气瓶14外表面设有固定支架16,集气瓶14通过固定支架16与壳体底部固定连接。
[0022]本实施例中,壳体顶面设有石棉盖5,壳体其余外表面设有石棉膜6,可保证整个装置处于恒温状态,保证测定装置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0023]同时,在壳体顶部还设有秒表4,可方便观察测定时间。
[0024]使用时,在煤气发生炉13的煤体支撑架9上装适量煤样,在两个集气瓶14内分别装上氧气和氮气,通过两个集气瓶14向煤体内分别输送氧气和氮气,并通过高温探头3对传热板8进行加热,一方面通过显示器I实时监测煤体内温度,另一方面煤气罐12收集煤气发生炉13中生成的气体,然后将煤气罐12直接和气相色谱仪连接,对成分进行测试,从而判断煤自燃倾向性。
[0025]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26]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主权项】
1.一种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器(I)、煤气发生炉(13)、高温探头(3)、两个气体收集装置和煤气罐(12),两个气体收集装置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所述煤气发生炉(13)和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均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煤气发生炉(13)设置在所述气体收集装置的上方,两者之间用隔离板(10)分隔开,所述煤气发生炉(13)底部设有煤体支撑架(9),所述高温探头(3)设置在所述煤气发生炉(13)内侧的顶部,并通过电线(2)与所述显示器(I)电连接,所述煤气罐(12)通过橡胶管(11)与所述煤气发生炉(13)连通,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集气瓶(14)和橡皮管(17),所述橡皮管(17)—端与所述集气瓶(14)连通,所述隔离板(10)上设有三通管(19),所述三通管(19) 一端与所述煤气发生炉(13)连通,所述三通管(19)另外两端分别与两个橡皮管(17)另一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煤气发生炉(13)内还设有传热板(8),所述传热板(8)设置在所述高温探头(3)和所述煤体支撑架(9)之间且靠近所述高温探头(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皮管(17)上设有阀门(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瓶(14)外表面设有固定支架(16),所述集气瓶(14)通过所述固定支架(16)与所述壳体底部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面设有石棉盖(5),所述壳体其余外表面设有石棉膜(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煤场煤自燃倾向性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还设有秒表(4)。
【文档编号】G01N30/02GK205484224SQ201620105272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30日
【发明人】李莉
【申请人】西安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