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容灾系统及其容灾方法

文档序号:665079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数据容灾系统及其容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数据灾难的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容灾系统及其容灾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电信业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在为迅猛发展的电信业务提供技术基础架构的同时,也成为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的核心。由于用户信息和业务处理高度集中在计算机系统,导致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数据灾难的隐患。
数据灾难是指计算机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大范围的中断,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恢复的重大灾难。典型的例子有火灾、爆炸事件、地震、水灾等自然原因以及电源机器故障以及人为因素等非自然原因引起的灾难。
在目前的电信智能网上,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数据资源,而且绝大多数数据只是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中。例如存储在业务控制点设备(SCP)中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余额、亲情号码、集团信息等。这些数据一旦遭受灾难而损失,将会导致大面积的用户无法正常使用智能业务;又例如存储在充值中心(VC)中的充值卡数据一旦遭受灾难而损失,将对运营商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在数据资源遭受损失的同时,运行于计算机系统上的各种智能业务也会在遭受灾难的时候被中断,相关的智能用户无法使用智能业务,对于运营商的信誉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当计算机系统发生灾难时,需要另一套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恢复,这种恢复技术叫做容灾处理技术。现有的为智能网设备提供的容灾处理技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智能设备上的数据提供备份能力;2、在原有智能设备发生灾难后能够利用备份的数据继续提供智能业务。
具体的,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了一种智能网容灾系统,图1为该智能网容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系统包括生产设备11、容灾设备12,数据复制系统13、切换系统14。其中,生产设备11为智能网的SCP,用于进行智能网的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其数据管理利用数据库执行,其业务处理利用SCP模块执行;容灾设备2为智能网的备份SCP,与所述生产设备11连接,具备该生产设备11的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数据复制系统13为基于逻辑卷异步异地复制(VVR)的VERITAS VxVM/VVR磁盘管理复制系统,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其中VxVM用于数据管理,VVR用于数据复制,具体的复制方式是创建针对磁盘系统上某逻辑卷的复制关系(RLink),对该整个逻辑卷的数据变化进行复制。切换系统14用于当发生数据灾难进行容灾时,将生产设备的信令以及生产设备与外部软件单元的连接关系切换到容灾设备上,该切换系统14包括信令转接点设备(STP)141和连接关系转接设备142,其中STP141用于将生产信令接入单元(SAU)的信令切换到容灾SAU上,连接关系转接设备142用于将生产设备与外部软件单元的连接关系切换到容灾设备上。
VERITAS VxVM/VVR磁盘管理复制系统具体的数据复制过程为在生产设备侧,包括1、生产设备发出第一个I/O请求A到本地的逻辑卷;2、逻辑卷对本地磁盘系统发出I/O请求;2′、在向本地磁盘系统发送I/O的同时,逻辑卷向本地磁盘系统上的VVR日志(Log)发出相同的写请求;3、本地磁盘系统完成I/O操作;并通知逻辑卷“I/O完成”;3′、VVR完成针对这个I/O的有关操作,并通知逻辑卷;4、逻辑卷向主机确认“I/O完成”,然后,主机系统发出第二个I/O请求B,重复上述过程。
在容灾设备侧,VVR的进程负责将Log队列中的I/O复制到容灾设备,该处理过程包括I、VVR进程从Log队列中取出最先到达的I/O,复制到容灾设备;II、容灾设备收到VVR发出的I/O请求,将相应数据写到自身的磁盘阵列,然后,通知VVR进程,要求下一个I/O,重复上述过程。
在现有的容灾系统中,通过所述的VERITAS VxVM/VVR磁盘管理复制系统,可以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和非数据库数据都复制到容灾设备上。当生产设备发生数据灾难时,则可实施容灾切换,由所述切换系统将生产设备的信令以及生产设备与外部软件模块的连接切换到容灾设备上,切换后的容灾设备代替生产设备,对外提供业务。
但是,现有技术有以下几个缺点1、由于该容灾系统对磁盘系统进行复制的方式是基于整个逻辑卷的复制,容灾设备上的磁盘阵列在接收复制时,即写入数据时,处于保护状态,因此此时的磁盘阵列无法由应用软件访问,但是容灾设备上的应用软件只有在能够访问磁盘数据时才能启动,因此容灾设备的应用软件(例如数据库Informix以及智能网软件)在数据复制过程中无法启动,只有在灾难发生后准备切换时,由于复制的过程相应结束,容灾设备上的应用软件才可以启动,但整个启动过程需数分钟,导致容灾切换时间较长。
2、在进行复制时,需要验证数据有效性,所谓验证数据有效性是指分别读取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上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有效,不一致则无效,如果无效则重新对无效数据进行复制。这样可以使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上的数据保持一致。但是由于容灾设备上的磁盘系统在接收复制(即写入数据时)时处于保护状态,因此无法被访问。由于容灾设备上的业务数据在同步没有结束的时候无法访问,所以验证数据有效性比较困难,导致数据不一致,尤其是如果启动数据库的关键数据不一致,则会导致故障发生后容灾设备存在数据库启动失败的风险,容灾切换的成功率不高。
3、由于VERITAS VxVM/VVR只能基于整个逻辑卷进行数据复制,数据复制选择性差,不能灵活定制需复制的数据关系,这样导致即使只需要复制一部分数据,但因为这些数据和其他数据都位于同一磁盘卷组而导致全部的数据都被复制,因此效率低且浪费带宽和资源。
4、由于VERITAS VxVM/VVR磁盘管理复制系统是针对物理层的底层应用系统,是依靠操作系统对磁盘的管理方式而运行的。但是,由于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版本对磁盘的管理方式不同,因此导致不同的操作系统需对应开发不同的VERITAS VxVM/VVR磁盘管理复制系统。这样如果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的操作系统不同,则无法实现数据同步,更无法实现容灾,因此这种方案使所述容灾系统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容灾系统,以提高容灾切换的速度,提高切换成功率。
本发明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数据容灾系统的容灾方法,以提高容灾切换的速度,提高切换成功率。
一种数据容灾系统,包括生产设备,用于进行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容灾设备,与所述生产设备连接,具备该生产设备的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数据复制系统,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切换系统,用于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间的容灾切换;所述数据复制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
优选地,所述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具体包括基线建立单元和增量复制单元;其中基线建立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数据库中的数据库结构和初始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增量复制单元用于建立从生产设备数据库结构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结构的复制关系,将生产设备在运行中发生动态改变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
优选地,所述数据库结构以数据库表为基本单位;所述基线建立单元和增量复制单元是以数据库表为单位进行数据复制的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线建立单元中进一步包括数据库表命令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生产设备接收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将监测到的操作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并通知增量复制单元按照该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指示对该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操作。
所述增量复制单元为Informix9.4以及Informix9.4以上版本的数据库的ER模块。
优选地,所述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具体包括传输单元和监测管理单元;其中传输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上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传输到容灾设备;监测管理单元用于在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动态监测非数据库数据,当非数据库数据发生改变时,将该发生改变的非数据库数据的位置通知给传输单元,由传输单元从所述位置处将该改变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传输到容灾设备。
所述非数据库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管理,所述传输单元为文件传输协议模块。
所述监测管理单元进一步与所述数据库复制单元连接并交互,向用户提供对数据库复制单元的管理界面。
优选地,所述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为电信智能网业务控制点设备。
一种数据容灾系统的容灾方法,适用于具有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的容灾系统,包括A、分别将生产设备中的初始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以及初始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B、在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将生产设备中的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和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分别复制到容灾设备;C、当生产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时,进行从生产设备到容灾设备的容灾切换。
优选地,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生产设备可以正常工作后进行灾难恢复过程,具体包括D、本步骤中将所述容灾设备作为生产设备,将所述生产设备作为容灾设备,再次执行步骤A和步骤B;
E、进行从容灾设备到生产设备的容灾切换;切换后由生产设备提供业务。
所述数据库结构以数据库表为基本单元;所述步骤B中,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具体方法为建立从生产设备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监测数据库表内数据的变化情况,以数据库表为单位将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生产设备侧监测生产设备接收执行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将监测到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按照该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指示对该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操作。
所述按照该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指示对该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操作具体包括当所述数据库表操作命令为创建数据库表时,则建立生产设备所创建的数据库表与容灾设备对应创建的数据库表之间的复制关系,生产设备运行时利用该复制关系将所述数据库表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对应数据库表;当所述数据库表操作命令为删除数据库表时,则拆除所要删除的数据库表与容灾设备中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
优选地,在所述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复制关系中增加约束条件,在复制时进一步判断所改变的数据是否符合约束条件,如果是则复制该数据到容灾设备,否则不进行复制。
优选地,所述容灾设备有一个以上,所述复制关系为从一个生产设备到一个以上容灾设备。
所述非数据库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所述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具体方法为监测存储非数据库数据的文件的参数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将该文件复制到容灾设备。
所述非数据库数据通过文件传输协议复制到容灾设备。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首先,由于本发明的数据复制系统将数据库数据和非数据库数据分别进行复制,而不是针对磁盘系统的整个逻辑卷进行全逻辑卷复制,这个技术特征使得在生产设备向容灾设备复制数据时,容灾设备的磁盘系统可以被访问,因此容灾设备上的应用软件在数据复制的过程中即可启动待命,当生产设备发生灾难并进行切换后,容灾设备可立即代替生产设备进行业务处理,省去了现有技术在容灾切换过程中的应用软件启动过程,所以可以减少容灾切换时间,提高容灾切换速度。
其次,由于本发明在数据复制过程中可以访问容灾设备的磁盘系统,因此可以随时进行数据的有效性验证,从而可随时判断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中对应数据是否一致,避免在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并切换到容灾设备时才发现容灾设备上的数据也是不可用的,因此可减少容灾设备上的应用软件启动失败的风险,提高容灾切换的成功率。
再次,本发明采用数据库的增量复制功能以数据库表为单位动态复制数据库数据,可以在数据复制时增加约束条件对数据进行选择,因此数据复制具有选择性,可以实现灵活定制所复制的数据,避免现有技术中对整个磁盘卷的数据进行复制,可提高效率且节约带宽和资源。
最后,由于本发明所采用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和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的数据复制方式与操作系统对磁盘的管理方式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本发明可以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如果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的操作系统不同也可以实现数据复制和容灾。


图1为现有智能网容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网容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容灾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适应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容灾。一般的计算机生产设备存储数据的特点是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用户的海量数据,利用配置文件存储管理业务数据。针对此存储特点,本发明的方案采用对数据库数据(例如海量数据)和非数据库数据(例如业务软件、业务数据、配置文件等)分别进行复制,而不是对磁盘的整个逻辑卷进行复制。
下面以在在智能网中实现数据容灾为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智能网容灾系统的结构图。参见图2,该容灾系统包括生产设备21,用于进行数据存储管理和业务处理。本实施例中的生产设备为智能网中的核心设备业务控制点(SCP),其中至少包括用于智能网业务处理的SCP模块211;该生产设备利用数据库212对智能网的用户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该数据库可采用Informix数据库、Oracle数据库以及其他类似数据库。
容灾设备22,具备所述生产设备的数据存储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本实施例中的容灾设备为具备智能网SCP功能的备用SCP,其中包括SCP模块221;该容灾设备也使用数据库222对其用户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且与生产设备对应使用相兼容的数据库,例如可采用与生产设备的数据库相同的Informix数据库或Oracle数据库。本实施例中以一个容灾系统中包括一个容灾设备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该容灾系统也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容灾设备,每个容灾设备至少具有本实施例所述容灾设备的结构以及与生产设备的连接关系。
数据复制系统23,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
切换系统24,用于在容灾切换时将生产设备的信令、以及生产设备与外部软件单元连接关系切换到容灾设备中,使容灾设备替代生产设备对外提供业务处理能力。该切换系统包括STP和连接关系转接设备,其中STP用于将生产SAU的信令切换到容灾SAU上,连接关系转接设备用于将生产设备与外部软件模块的连接切换到容灾设备上。
本发明的方案是对数据库数据和非数据库数据分别进行复制,所述数据复制系统23包括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25和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26。
本发明中,数据的复制过程可分为基线建立过程和增量复制过程。数据库数据和非数据库数据都需要基线建立过程和增量复制过程。基线建立过程是在实施动态实时复制数据之前,将生产设备中的初始数据(即生产设备没有运行之前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基线建立过程可在容灾系统启动时就开始进行。增量复制过程是当基线建立结束后,动态地将生产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使容灾设备中的数据与生产设备中的数据保持一致。
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25用于将生产设备数据库中的数据以数据库表为单位复制到容灾设备上。该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25分别设置在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中,包括基线建立单元251和增量复制单元252。
基线建立单元251用于将生产设备数据库中的数据库表以及表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此处基线建立单元251采用现有数据库中的load/unload或HPL等命令模块复制基线数据,具体过程是在容灾设备上建立与生产设备初始状态时完全相同的数据库表结构,将生产设备的初始状态时数据库表中的数据全部复制到容灾设备对应的数据库表中,并通知增量复制单元建立从生产设备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
基线建立单元251中还包括一数据库表命令监测模块,该模块可以是一个监测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线程,用于监测生产设备数据库表的操作命令,将监测到的操作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并通知增量复制单元按照该命令要求对所述的复制关系进行相关操作。例如当监测到创建数据库表命令时,该模块将该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22的数据库中,该容灾设备的数据库可根据该命令新创建一个与生产设备新创建的数据库表相同的数据库表,同时该模块通知增量复制单元252建立生产设备上该新建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上对应新建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将该新建数据库表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对应的数据库表内;当监测到删除数据库表命令时,则该模块通知增量复制单元252先拆除该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再将该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22的数据库中,由该容灾设备的数据库删除对应的数据库表。该数据库表命令监测模块的主要作用为将生产设备初始数据库表的结构和内容复制到容灾设备后,一旦生产设备的数据库表结构发生变化,可及时通知容灾设备同步改变数据库表的结构,使生产设备与容灾设备的数据库表结构保持一致。
增量复制单元252用于建立从生产设备上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上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动态地监测所建立的复制关系的数据库表内数据的变化,将生产设备数据库表发生改变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对应的数据库表中,使生产设备与容灾设备的数据库表的内容保持一致。本实施例中,该增量复制单元252可以采用现有Informix9.4以上版本数据库的企业级复制(ER)模块实现,ER模块是一种异步的、基于数据库表、基于日志的Informix数据库服务器(IDS,Informix Dynamic Server)之间进行数据复制的工具。本发明的增量复制单元252也可以采用ORACLE数据库中的数据防护/复制(Data Guard/Replication)模块实现,或者采用其他类似功能的软件模块(例如ADR)实现。本实施例中在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中分别安装具备ER模块的Informix数据库,在生产设备上的ER模块从逻辑日志中截获、存储并传输需要被复制的数据到容灾设备上的ER模块,容灾设备上的ER模块接收复制的数据并添加该数据到对应的数据库表中。由于该ER模块是基于数据库表的复制模块,用户可以依据数据库表为单位建立复制关系并进行选择复制,即可以对该表的复制增加约束条件,例如只复制该数据库表中某字段的值在一定范围内的记录。另外,如果容灾系统包括多个容灾设备,ER还可以建立单一数据库表到多个容灾设备上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从而实现从一个生产设备到多个容灾设备的数据复制。
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26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包括传输模块261和监测管理单元262。
传输模块261用于从生产设备传输非数据库数据到容灾设备上。由于智能网生产设备上的非数据库数据为业务数据,用文件的形式存储管理,所以本实施例的传输模块261可以采用文件传输协议(FTP)模块,该FTP模块分别设置在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上。利用FTP模块可首先完成基线建立过程,即在实施动态实时复制业务数据之前,将生产设备中的初始的存储业务数据的文件复制到容灾设备中。
监测管理单元262用于进行业务数据的增量复制,在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动态监测业务数据是否发生变化,例如可定期监测存储业务数据的文件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或者监测这些文件的修改日期是否发生变化、或者监测其他可反映业务数据变化的参数来判定业务数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向FTP模块发送存储发生变化的业务数据的文件标识和路径,命令FTP模块将该文件复制传输到容灾设备上的对应路径上。另外,该监测管理单元262也可与ER模块连接并交互,并向用户提供对ER的管理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该监测管理单元262对ER进行管理操作。
上述的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是双向的,其关系可以反过来,生产设备也可以作为容灾设备,此时容灾设备作为生产设备。
本发明的容灾系统不仅适用于上述的SCP,也可适用于其他类似的业务处理系统,例如充值中心(VC)系统等。
基于上述的数据容灾系统,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容灾方法。图3为本发明所述容灾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3所示,该流程包括步骤301、完成基线建立过程。即利用基线建立单元251将生产设备中的初始数据库结构(即初始数据库表)和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利用传输模块261将初始非数据库数据(即业务数据文件)复制到容灾设备。
步骤302、进行增量复制。即在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将生产设备中的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和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分别复制到容灾设备。
其中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具体方法为利用增量复制单元252建立从生产设备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监测数据库表内数据的变化情况,以数据库表为单位将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具体方法为监测存储非数据库数据的文件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或者监测该文件的修改日期是否发生变化,或者监测其他可反映非数据库数据变化的参数来判定业务数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将该文件通过FTP协议复制到容灾设备。
另外,在进行增量复制的过程中,在生产设备侧利用所述数据库表命令监测模块监测生产设备接收执行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将监测到的操作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根据数据库表操作命令通知增量复制单元252对所操作的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控制。例如,当所述数据库表操作命令为创建数据库表时,则建立生产设备所创建的数据库表与容灾设备对应创建的数据库表之间的复制关系,生产设备运行时利用该复制关系将所述数据库表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当所述数据库表操作命令为删除数据库表时,则拆除所要删除的数据库表与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
在上述增量复制过程中,由于所采用的增量复制单元(ER模块)是基于数据库表的复制模块,因此在所述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时,可以在所述复制关系中增加约束条件,在动态复制时进一步判断所改变的数据是否符合约束条件,如果是则复制该数据到容灾设备,否则不进行复制。另外如果所述容灾设备有一个以上,还可以建立从生产设备上某一数据库表到两个以上容灾设备的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
步骤303、当生产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时,例如生产设备遭受灾难或者发生故障,就可以实施容灾切换,即进行从生产设备到容灾设备的信令切换和与外部单元连接的切换。
步骤304、容灾切换完成之后,容灾设备代替生产设备对外提供业务。
步骤305、如果生产设备侧的灾难消除后,或生产设备已修复后,生产设备可以正常工作,则进一步包括灾难恢复过程。容灾恢复是上述基线建立过程和增量复制过程的反向过程,即将所述容灾设备作为生产设备,将所述生产设备作为容灾设备,再次执行上述步骤301和步骤302;然后,进行从容灾设备到生产设备的信令切换和与外部单元连接的切换;切换后由生产设备提供业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数据容灾系统,包括生产设备,用于进行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容灾设备,与所述生产设备连接,具备该生产设备的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功能;数据复制系统,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切换系统,用于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间的容灾切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复制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具体包括基线建立单元和增量复制单元;其中基线建立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数据库中的数据库结构和初始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增量复制单元用于建立从生产设备数据库结构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结构的复制关系,将生产设备在运行中发生动态改变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结构以数据库表为基本单位;所述基线建立单元和增量复制单元是以数据库表为单位进行数据复制的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线建立单元中进一步包括数据库表命令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生产设备接收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将监测到的操作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并通知增量复制单元按照该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指示对该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量复制单元为Informix9.4以及Informix9.4以上版本的数据库的ER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具体包括传输单元和监测管理单元;其中传输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上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传输到容灾设备;监测管理单元用于在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动态监测非数据库数据,当非数据库数据发生改变时,将该发生改变的非数据库数据的位置通知给传输单元,由传输单元从所述位置处将该改变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传输到容灾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数据库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管理,所述传输单元为文件传输协议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管理单元进一步与所述数据库复制单元连接并交互,向用户提供对数据库复制单元的管理界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为电信智能网业务控制点设备。
10.一种数据容灾系统的容灾方法,适用于具有生产设备和容灾设备的容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A、分别将生产设备中的初始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以及初始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B、在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将生产设备中的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和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分别复制到容灾设备;C、当生产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时,进行从生产设备到容灾设备的容灾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生产设备可以正常工作后进行灾难恢复过程,具体包括D、本步骤中将所述容灾设备作为生产设备,将所述生产设备作为容灾设备,再次执行步骤A和步骤B;E、进行从容灾设备到生产设备的容灾切换;切换后由生产设备提供业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结构以数据库表为基本单元;所述步骤B中,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具体方法为建立从生产设备数据库表到容灾设备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监测数据库表内数据的变化情况,以数据库表为单位将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生产设备侧监测生产设备接收执行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将监测到的数据库表操作命令复制发送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按照该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指示对该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该数据库表操作命令的指示对该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进行操作具体包括当所述数据库表操作命令为创建数据库表时,则建立生产设备所创建的数据库表与容灾设备对应创建的数据库表之间的复制关系,生产设备运行时利用该复制关系将所述数据库表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对应数据库表;当所述数据库表操作命令为删除数据库表时,则拆除所要删除的数据库表与容灾设备中对应数据库表的复制关系。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复制关系中增加约束条件,在复制时进一步判断所改变的数据是否符合约束条件,如果是则复制该数据到容灾设备,否则不进行复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灾设备有一个以上,所述复制关系为从一个生产设备到一个以上容灾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数据库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所述将生产设备中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具体方法为监测存储非数据库数据的文件的参数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将该文件复制到容灾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容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数据库数据通过文件传输协议复制到容灾设备。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容灾系统,包括生产设备、容灾设备、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的数据复制系统、用于容灾切换的切换系统,其中数据复制系统包括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用于将生产设备中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中的非数据库数据复制单元。还公开了数据容灾方法首先将生产设备中的初始数据复制到容灾设备;再将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的数据库数据和动态变化的非数据库数据分别复制到容灾设备;当生产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时,进行容灾切换;由容灾设备代替生产设备提供业务。本发明可实现在数据复制时即可以对容灾设备磁盘进行访问,提高容灾切换速度。
文档编号G06F11/20GK1852455SQ20051012378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2日
发明者陈亮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