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

文档序号:6330522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平衡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建设生态城市中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平衡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规定,土地利用现状按两级进行分类,其中一级类型按土地用途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类;二级类型按利用方式、经营特点及覆盖特征划分为47类。这种土地资源分类和管理系统以土地资源的人类利用方式为主要依据,却没有考虑到土地的生态价值和功能,尤其是将面积广大、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高寒荒漠、苔原等通通归为未利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土地自然生态功能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法是对社会经济(如人口、GDP等)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及预测,在此基础上,科学预测耕地、城镇用地、产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等不同用地类型的发展规模,确定目标和具体的规划指标,以及制定和评价供选方案。该利用方法只考虑了社会经济的内容,对生态环境的内容没有考虑。换句话说,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最大化追求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经济功能及城市经济效益,未能体现对土地生态功能的关注,因而这一土地利用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方法未涉及农业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忽视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优化统一。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新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法,以改变长期以来的土地利用偏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忽视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状况。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针对上述土地资源利用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全局出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土地利用上的统一为目标,构建了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动态平衡方法,保持三种用地适宜的数量比例和空间结构,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进行基本生态用地Eb需求预测,为受保护国土面积Sp及城市绿地G之和。
受保护国土面积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Sp=S×ηS为城市总面积,η为受保护国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Sp为受保护国土面积;城市绿地面积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G=P×QG为城市绿地面积,P为城镇人口数,Q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第二步建设用地B需求预测,为城镇建设用地C、农村居民点用地Z及居民点以外用地O之和B=C+Z+O;C=P×RP为城镇人口数,R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Z=Pr×JPr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人口,J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均用地标准;居民点以外用地包括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其需求根据各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而定。
第三步耕地面积A需求预测,由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数量确定;第四步确保耕地数量A不下降,保障基本生态用地Eb,满足Sp/S×100%≥18%和Eb/E≥60%(E为生态用地,E=S-B-A)。
所需基础资料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资源详查及更新资料(分幅图、台帐、技术报告、面积汇总表等)和历年土地面积统计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者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社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包括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
保障基本生态用地(主要指受保护国土和城市绿地),受保护国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8%,即满足Sp/S×100%≥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2m2/人,即满足Q≥12m2/人。
为保证适宜的人居和就业环境,城市建设用地应予以保证,但要秉持集约化开发和适度扩充的利用原则,严格按规划指标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城镇建设用地中人均用地按60m2/人≤R≤120m2/人控制,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最高不超过150m2/人,即按J≤150m2/人控制。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严格保护耕地,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确保耕地数量A不下降。
在满足耕地面积A不减少、60m2/人≤R≤120m2/人、J≤150m2/人、Sp/S×100%≥18%和Q≥12m2/人的基础上,通过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和城市绿地建设等措施尽可能扩充基本生态用地,从而控制城市组团规模,提高基本生态用地所占比例,基本生态用地在生态用地中的比重不低于60%,越高越好,以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科学预测未来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三类用地的需求,确定相应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三类用地的平衡,合理规划三类用地之间的时空安排,以保证农业用地(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三地平衡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组团规模,优化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比例和结构,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和过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保障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一、社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人口规模近期总人口为955万人,远期人口为1000万人。
城市化水平近期达到46.0%,远期达到58.0%。
二、土地资源现状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以土地--食物--人均消费--可承载人口为主线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最基本承载力。徐州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宽广,截止2005年徐州市全市辖区总面积为1114232.68公顷,土地面积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徐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公顷、%

1、基本生态用地需求基本生态用地是依据生态网架、生态源区、各重点保护区确定的必须用地,属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土地,体现为各类保护区和绿化用地,主要为受保护的国土(包括内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和城市绿地。
(1)受保护国土受保护国土面积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Sp=S×η式中 S为城市总面积;η为受保护国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Sp为受保护国土面积。
根据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需要,规划近期和远期受保护国土面积占市域面积比例至少分别达到11%和18%,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受保护国土面积近期和远期分别为1226km2和2006km2。
(2)城市绿地城市绿地面积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G=P×Q式中G为城市绿地面积;P为城镇人口数,由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相乘得出;Q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Q近期和远期分别取值10m2/人和12m2/人,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近期和远期城市绿地面积分别为44km2和70km2。
根据基本生态用地=受保护国土+城市绿地计算,近期和远期基本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270km2和2076km2。
2、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居民点以外用地(包括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1)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C=P×R式中C为城镇建设用地;P为城镇人口数,由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相乘得出;R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规模用地标准》(GBJ137-90),本着集约利用原则,2010年和2020年徐州市用于集中城镇建设的人均城镇建设用地R值建议分别控制在90m2/人和105m2/人左右,则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规划期内徐州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见表2表2规划期徐州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结果

(2)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Z=Pr×J式中Z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r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人口;J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均用地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徐州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水平较高,2004年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22376.42公顷,乡村人口为541.56万人,人均用地224.86平方米,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最高人均占地标准150平方米。鉴于徐州市的农村居民点实际现状,参考《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的标准及江苏省其他地区的标准,建议2010年和2020年徐州市用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J值分别控制在200m2/人和150m2/人,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规划期内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如表3表3徐州市规划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结果

(3)居民点以外用地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居民点以外)的需求根据各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进行预测。
徐州市独立工矿用地包括重点发展能源、电力项目用地。根据具体建设项目,规划期间将建华润电厂三期、阚山电厂、权台电厂、柳新电厂、大屯第二电厂以及徐州电厂等大型项目。
交通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机场以及港口码头用地。徐州市规划期公路规划主要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公路项目,主要包括台儿庄至双沟高速、徐州至台儿庄、205绕城线一级公路、宿新高速、徐州至济宁高速公路、S252塔双线以及S323徐丰线等项目,徐州市规划期铁路规划预计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新长铁路扩建以及阚山电厂专用线等项目。
徐州市水利规划建设项目将在规划期建设奎濉河近期治理铜山剩余工程、废黄河治理工程、崔贺庄水库除险工程、官庄引河工程、桃园河治理工程以及城市防洪保安工程、东调南下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尾水导流入海工程、沂沭泗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徐州市居民点以外建设用地规模见表4。
表4徐州市居民点以外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结果

根据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居民点以外用地计算,到2010年徐州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将达到2141km2,到2020年将达到1970km2。
(3)耕地面积需求根据《徐州市土地利用总规划》,全市耕地保有量应不低于60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国家下达的57.2万公顷保护指标。
(4)三地平衡切实保护耕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必须保证。因城市建设需要确需占用耕地的,严格执行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行,人口向城市集中,为保证适宜的人居和就业环境,城市建设用地应予以保证,但要秉持集约化开发和适度扩充的利用原则,严格按规划指标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城镇人均建设用地R值控制在105m2/人左右,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J值控制在150m2/人以下,这样规划远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70km2。
保障基本生态用地(受保护国土和城市绿地),受保护国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8%,即满足Sp/S×100%≥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2m2/人,即满足Q≥12m2/人。通过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对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布局调整和土地整理,可以置换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用地,通过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等措施尽可能扩充基本生态用地,提高基本生态用地所占比例,使得基本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的比重达到65.4%。建议在城市组团内部和组团之间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大型城市公共绿地,从而控制城市组团规模,优化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比例和结构,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和过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上述各项控制指标,计算出近期和远期三类用地的面积和比例,预计的三地动态平衡调整方案见表5。
表5三地平衡调整方案

注Eb/E指基本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的比重,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进行基本生态用地Eb需求预测,受保护国土面积Sp及城市绿地G之和受保护国土面积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Sp=S×ηS为城市总面积,η为受保护国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Sp为受保护国土面积;城市绿地面积预测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G=P×QG为城市绿地面积,P为城镇人口数,Q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第二步建设用地B需求预测,为城镇建设用地C、农村居民点用地Z及居民点以外用地O之和B=C+Z+O;C=P×RP为城镇人口数,R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Z=Pr×JPr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人口,J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均用地标准;第三步耕地面积A需求预测,由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数量确定;第四步确保耕地数量A不下降,保障基本生态用地Eb,满足Sp/S×100%≥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中60m2/人≤R≤120m2/人,Q≥12m2/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J≤150m2/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p/S×100%≥18%,Q≥12m2/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Eb/E≥6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中三地平衡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先进行基本生态用地E
文档编号G06Q50/00GK101017543SQ200710020120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14日
发明者左玉辉, 孙平, 柏益尧, 孔荔玺 申请人: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