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541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彩色边框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式电子产品都不断朝向操作简便、小体积以及大屏幕尺寸的方向迈进,特别是携带式的电子产品对于体积及屏幕尺寸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许多电子产品都将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整合,以省略键盘或是操控按键所需的空间,进而使屏幕可配置的面积扩大。一般来说,触控面板必须装设于电子产品的表面以利使用者进行触控输入与操作,或者结合于显示面板表面,以提供触控及显示功能。然而,为了遮蔽走线的位置及电路的布局,触控面板的边框(boarder)往往设置有深色,例如黑色,的遮光材料。如此一来,电 子产品的边框往往都是黑色的,而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于产品外观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可以提供有色彩的边框以满足使用者对于产品外观的需求。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操作区以及围绕操作区的一周边区。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触控元件、一复合(complex)非导电层以及一遮光层。触控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操作区中。复合非导电层配置于基板上并至少位于周边区中,复合非导电层由多个非导电层堆叠而成且相邻两层非导电层的材质彼此不同。遮光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周边区中,其中非导电层位于遮光层接近于基板的一侧。换言之,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操作区以及围绕该操作区的一周边区,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触控元件、一复合非导电层、一遮光层,触控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操作区中;复合非导电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并至少位于该周边区中,该复合非导电层由多个非导电层堆叠而成;遮光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周边区中,其中该复合非导电层位于该遮光层接近于该基板的一侧。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利用复合非导电层配置于遮光层上方,并藉由复合非导电层中不同层所提供的光折射率不同,使得触控面板的边框具有色彩。因此,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可以满足使用者对产品外观的需求。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上视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触控面板沿剖线Ι-Γ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非导电层的实施状态。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非导电层的实施状态。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
100 600 :触控面板102 :操作区104、404、504、604 :周边区110:基板112:第一侧114:第二侧120、220、320 :复合非导电层122、126 :第一非导电层124、128 :第二非导电层130 :遮光层140 :触控元件142:第一传感串列144:第二传感串列150 :导线360、460、670 :硬涂层462、512、672 :微棱镜结构C1、C2:连接线S1、S2:传感垫I :绝缘图案1-1,剖线PV :保护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触控面板100具有一操作区102以及围绕操作区102的一周边区104。具体而言,触控面板100包括一基板110、复合非导电层120、一遮光层130以及一触控元件140。触控元件140可以是单层的导电层,也可以由多个传感串列所组成,还可以由多个独立的传感单元所组成。以下实施例将以多个传感串列所组成的触控元件140来说明触控面板100的设计,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上视示意图,而图2B为图2A的触控面板沿剖线1-1’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与图2B,触控面板100具有一操作区102以及围绕操作区102的一周边区104。具体而言,触控面板100包括一基板110、复合非导电层120、一遮光层130以及一触控元件140。触控元件140配置于基板110上并位于操作区102中。复合非导电层120配置于基板110上并至少位于周边区104中。遮光层130配置于基板110上并位于周边区104中,其中复合非导电层120位于遮光层130接近于基板1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10例如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2以及第二侧114。基板110可以是塑胶基板或是玻璃基板,也可以是覆盖镜片(cover glass)。使用者使用触控面板100时例如会碰触于第一侧112,而触控元件140、遮光层130以及复合非导电层120例如都位于基板110的第二侧114。不过,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层130以及复合非导电层120可选择性地配置于基板110的第一侧112。此外,复合非导电层120例如由多个非导电层所堆叠而成,且相邻两层非导电层的材质彼此不同。复合非导电层120的整体厚度例如不大于500nm,甚至小于300nm,而复合非导电层120的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0D)例如大于3。详言之,图3为本发明一 实施例的复合非导电层的实施状态。请同时参照图2B与图3,复合非导电层120至少由一层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一层第二非导电层124所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非导电层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122与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124交替地配置,并且位于基板110与遮光层130之间,而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122与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124中最近基板110的一者为第一非导电层122。实际上,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122与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124可以交替地配置于遮光层130接近于基板110的一侧,也就是说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122与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124交替第配置于遮光层130的上方。第一非导电层122的折射率例如不同于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折射率,并且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例如是依序堆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非导电层122的折射率可以大于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折射率。第一非导电层122的材质可以是氧化钛(TiO2)、氧化铌(Nb2O5)、氧化钽(Ta2O5)或是氧化锆(ZrO2),而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材质可以是氧化硅(SiO2)或是氧化铝(Al2O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例如是采用非金属真空金属镀膜(Non-Metal Vacuum Metalization,NMVM)的方式形成于基板110上。因此,复合非导电层120的整体厚度不大(可以小于300nm),而不会造成触控面板100周边区104的厚度显著增加。此外,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折射率不同,且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交替地叠置。如此一来,复合非导电层120与遮光层130的设置可以让外界光线被反射后,而呈现出特定的色彩。具体而言,光线由外界进入基板110后,会经过复合非导电层120。复合非导电层120中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折射率不同,且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交替地叠置。所以,光线在相邻的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的交界处会受到部分的折射与部分的反射。接着,光线照射于遮光层130后会被遮光层130反射而射出外界。此时,在不同的交界处被反射的反射光以及在遮光层130被反射的反射光将具有不同的光程差(optical pathdiferrence)。不同光程差的反射光会彼此干涉,而使使用者所看的光线具有特定的波长,其呈现特定的色彩。如此一来,触控面板100可以具有彩色的周边区104,且周边区104所呈现的色彩具有理想的饱和度。在一实施例中,周边区104所呈现的颜色例如随着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材质以及厚度而改变。举例而言,第一非导电层122的材质为氧化钛,而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材质为氧化硅时,若是复合非导电层120的各个膜层的厚度依序为48nm、94nm、69nm以及94nm,则周边区104所呈现的颜色可以是蓝色。在同样的材质下,复合非导电层120的各个膜层的厚度依序为40nm、90nm、94nm以及114nm时,周边区104所呈现的颜色可以是绿色。另外,复合非导电层120的各个膜层的厚度依序为40nm、80nm、104nm以及45nm时,周边区104所呈现的颜色可以是红色。设计者可以藉由调整第一非导电层122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4的材质以及厚度,制作出多种具有不同颜色周边区104的触控面板100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除此之外,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非导电层的实施状态。请同时参照图2B与图4,复合非导电层120例如包括了一第一非导电层126以及一第二非导电层128。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复合导电层120实质上由两层非导电的材料层所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导电层126的材质例如是锡(Sn),而第二非导电层128的材质例如是氧化锡(SnO)。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非导电层126虽以锡制作而成,但由于厚度小于40nm,微观下呈不连续的岛状结构,因此不具有导电性。如此一来,可以避免锡层(亦即第一非导电层126)与触控元件140之间发生耦合或是电性上的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导电层126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8例如是经由不导电真空金属锻膜(Non-Conductive Vacuum Metalization,NCVM)的方式形成于基板 110 上。第一非导电层126例如可以局部地反射外界光线,而遮光层130也会反射外界光线。由第一非导电层126反射出来的反射光与遮光层130反射出来的反射光具有不同的光程差。因此,在两反射光的干涉作用下,使用者可以看到触控面板100具有彩色的周边区10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非导电层126的厚度决定了光线在此被反射的比例,而第二非导电层128的厚度可以决定周边区104所呈现的颜色。另外,由于第一非导电层126的材质为金属锡,所以采用第一非导电层126以及第二非导电层128构成复合非导电层120可以令触控面板100的周边区104呈现金属光泽。除此之外,请同时参照图2A与图2B,遮光层130例如是油墨层、遮光树脂层、遮光光阻层、碳化硅(SiC)层、类钻石层或是其他遮光材质所构成的膜层。并且,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中,例如采用多个第一传感串列142以及多个第二传感串列144来构成触控元件140。各第一传感串列142包括多个传感垫SI以及多条连接线Cl,其中连接线Cl将传感垫SI沿一方向串接在一起。各第二传感串列144包括多个传感垫S2以及多条连接线C2,其中连接线C2将传感垫S2沿另一方向串接在一起。为了避免第一传感串列142与第二传感串列144短路在一起,连接线Cl与连接线C2之间还设置有一绝缘图案I。另外,触控元件140尚包括一保护层PV,其覆盖住第一传感串列142以及第二传感串列144。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垫SI与第二传感串列144可以由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层制作而成。接着,在连接线C2上形成绝缘图案I。随之,在绝缘图案I上形成连接线Cl。此时,连接线Cl则是位于绝缘图案I远离基板110的一侧。最后,在于第一传感串列142以及第二传感串列144上形成保护层PV。不过,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制作传感垫SI与第二传感串列144之前可以先于基板110上形成连接线Cl。并且在连接线Cl上形成绝缘图案I之后才将传感垫SI与第二传感串列144制作于基板110上。因此,连接线C2可以位于绝缘图案I与基板110之间。最后,于第一传感串列142以及第二传感串列144上形成保护层PV。在一实施例中,绝缘图案I可以是具有开口的绝缘层,且开口暴露出连接线Cl的两端部以使连接线Cl与传感垫SI电性连接。另外,绝缘图案I也可以是岛状绝缘图案,其对应于连接线Cl的位置而设并暴露出连接线Cl的两端部以使连接线Cl与传感垫SI电性连接。整体而言,本实施例并不特别地限制传感垫S1、S2以及连接线C1、C2的形成顺序,凡是可令传感垫S1、S2以及连接线C1、C2构成第一传感串列142与第二传感串列144都符合本实施例的精神。此外,为了将第一传感串列142与第二传感串列144连接于驱动电路或是外部电路,触控面板100还包括有多条导线150,其配置于基板110上,位于周边区104并电性连接于触控元件140,其中导线150位于遮光层130远离基板110的一侧。如此一来,遮光层130可以遮蔽导线150以维持触控面板100的美观。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触控面板200与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因此两者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符号标示,在此不另赘述。触控面板200与触控面板100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200中,复合非导电层220不但设置于 周边区104中还设置于操作区102中。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复合非导电层220是整面地布设于基板110上,而非仅设置于周边区104上。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触控面板300与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因此两者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符号标示,在此不另赘述。触控面板300与触控面板100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300中,复合非导电层320设置于基板110的第一侧112,且触控面板300还包括一硬涂层360。硬涂层360配置于基板110远离触控元件140的第一侧112并且硬涂层360覆盖住复合非导电层320以提供保护及防刮等作用。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触控面板400与触控面板300大致相同,因此两者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符号标示,在此不另赘述。触控面板400与触控面板300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400在周边区404还包括有多个设置于硬涂层460上的微棱镜结构462。藉由微棱镜结构462反射或折射入射光,以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的棱镜纹路及金属的质感与光泽。图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8,触控面板500与触控面板400大致相同,因此两者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符号标示,在此不另赘述。触控面板500与触控面板400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500在周边区504中的多个微棱镜结构512例如是通过雷射雕刻、蚀刻等图案化步骤形成于基板110的第一侧112上。图9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9,触控面板600与触控面板100大致相同,因此两者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符号标示,在此不另赘述。触控面板600与触控面板100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触控面板600在周边区604还包括一具有多个微棱镜结构672的硬涂层670,其设置于基板110与复合非导电层120之间。综上所述,本发明在遮光层上方设置由不同材料层堆叠而成的复合非导电层。复合非导电层与遮光层所反射的反射光具有不同光程差。因此在反射光彼此干涉之下,触控面板设置有复合非导电层与遮光层的周边区可以具有色彩。如此一来,触控面板的外观将更为多样化,而可以符合使用者对产品外观的需求。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而不脱离本发明的 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操作区以及围绕该操作区的一周边区,该触控面板包括 一基板; 一触控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操作区中; 一复合非导电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并至少位于该周边区中,该复合非导电层由多个非导电层堆叠而成;以及 一遮光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周边区中,其中该复合非导电层位于该遮光层接近于该基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触控元件与该复合非导电层皆位于该基板邻近该遮光层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还包括一硬涂层,配置于该基板邻近该触控元件的一侧,并位于该周边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硬涂层还包括多个对应该复合非导电层的微棱镜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触控元件位于该基板邻近该遮光层的一侧,而该复合非导电层位于该基板远离该遮光层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还包括一硬涂层,配置于该基板远离该触控元件的一侧,并位于该操作区以及该周边区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硬涂层还包括多个对应该复合非导电层的微棱镜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基板还包括多个对应该复合非导电层的微棱镜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复合非导电层包括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以及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而该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与该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交替地配置于该遮光层接近于该基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非导电层是较该第一非导电层邻近于该遮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非导电层的材质为锡,而该第二非导电层的材质为氧化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至少一第一非导电层的折射率大于该至少一第二非导电层的折射率。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传感串列以及多个第二传感串列,各第一传感串列包括多个第一传感垫以及将该些第一传感垫沿一第一方向串接在一起的多条第一连接线,各第二传感串列包括多个第二传感垫以及将该些第二传感垫沿一第二方向串接在一起的多条第二连接线,且该些第一传感串列与该些第二传感串列彼此电性独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些第一传感垫与该些第二传感串列实质上由同一材料层所形成,且该触控元件还包括配置于各该第一连接线与其中一该第二连接线之间的一绝缘图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连接线位于该绝缘图案与该基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连接线位于该绝缘图案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遮光层包括一油墨层、一遮光树脂层、一遮光光阻层、一碳化娃(SiC)层或一类钻石层。
全文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具有操作区以及围绕操作区的周边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触控元件、复合非导电层以及遮光层。触控元件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操作区中。复合非导电层配置于基板上并至少位于周边区中,复合非导电层由多个非导电层堆叠在一起且相邻两层非导电层的材质彼此不同。遮光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周边区中,其中非导电层位于遮光层接近于基板的一侧。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810020SQ20111014714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尹相伟, 黄世杰, 吴明坤, 黄炳文 申请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