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955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推算,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社交网络系统可以通过用户的出行路线信息匹配,找出路线间的交集,从而来联系可能希望彼此认识的人。目前比较常用的路线匹配方法是基于与路线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这类方法需要用户于指定某一区域,比如某一省份某一城市,并输入交通方式,比如公交、地铁的名称、起始站名称、中途经过地点名称、地标名称等等,来找到彼此出行路线有交集的人。这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首先,对于公共交通的路线,构建关键词的信息,如 公交名称、地铁名称、起始站点名称等等,都有可能会因为公共交通运营部门、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的重新规划而发生变化,在关键词没有及时同步更新的情况下,基于路线关键词的匹配会出现低质量匹配结果或错误的匹配结果;其次,对于步行路线和自驾路线,需要用户从自己的出行路线中提炼关键词,这个过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即便对于同一条路线,不同用户提炼的关键词也有可能不同。而对于完全不同的路线,有可能会提炼出相同的关键词。因此,这种构建关键词的主观性最终导致低质量匹配结果或错误匹配结果;再次,输入信息过程繁琐,加上构建路线关键词的过程需要用户做大量思考,这使得不少用户可能会选择放弃。总之,这类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方法得出的匹配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因此,用户需要一种输入信息简单并且客观,同时具有高质量的路线匹配结果的方式来进行路线匹配的方法和系统。为此,本发明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路线几何特征来进行匹配的方法和系统及其在社交网络中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使用此方法和系统,用户不需要负担建立和更新出行信息繁琐细节,同时能获得高质量的路线匹配结果。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社交网络用户采集并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访问社交网络用户平台;步骤二、社交网络服务器对二条或二条以上的出行路线进行匹配,按拟定的D距离匹配出两条出行路线的交集,即D距离的重叠区域,两条出行线路的匹配程度为D距离的匹配指数;步骤三、社交网络向用户平台输出匹配结果,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所进行匹配的二条或二条以上出行路线的交集和/或匹配指数,同时给出与之匹配的同路人信息列表。
所述步骤一中,所述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为若干特定点及由这些特定点连成的折线。所述步骤一中,所述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为若干个位置点的集合。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拟定的D距离与匹配人的个体情况、出行的方式相关,或由匹配人自行拟定确定、或按推荐值确定,所述推荐值出行为步行线路的D距离为10米、出行为公交线路的D距离为20米、出行为自驾车的D距离为50米。对于出行路线为若干特定点及由这些特定点连成的折线,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匹配为对于所进行匹配的两条路线中的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求取第一路线上的区域,使得该区域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二路线上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一路线上的区域称为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同样求取第二路线上的区域,使得该区域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一路线上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二路线上的区域称为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 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为不存在、或路线上的一段或多段沿线区间。对于出行路线为若干特定点及由这些特定点连成的折线,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的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长度除以第一路线的长度,可得到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长度除以第二路线的长度,可得到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是多段沿线区间时,其长度等于这些沿线区间长度的总和,所述一条路线的长度是指从该路线的起点到该路线的终点的沿线距离。对于出行路线为若干特定点及由这些特定点连成的折线,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交通时间除以第一路线的总交通时间,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同样计算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的方法也可以是,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重叠距离区域的交通时间除以第二路线的总交通时间,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所述上步步骤中,当D距离重叠区域是沿线的多段区间时,其交通时间等于各沿线区间内的交通时间的总和,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对于出行路线为若干个位置点的集合,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匹配为为对于所进行匹配的两条路线中的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求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使得该子集内的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中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一路线位置点集合的子集称为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同样求取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使得该子集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内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称为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为不存在、或为路线位置点集合的子集。对于出行路线为若干个位置点的集合,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的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位置点的数目除以第一路线的位置点的总数,可得到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位置点的数目除以第二路线的位置点的总数,可得到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服务器端、及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网络模块;所述客户端由路线采集模块、电子地图子系统与用户界面模块连接组成,所述服务器端由应用逻辑模块、路线引擎模块、数据存储子系统依次连接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从出行线路的几何特征出发,来替代路线关键词描述的路线信息,以增强用该系统作出的匹配质量和可信度,丰富了匹配结果;同时,方便了用户的查找,提高了用户查找联系人的效率,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成功率。



图I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路线几何特征的相关概念的示例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路线匹配结果示例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路线匹配结果示例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社交网络用户采集并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访问社交网络用户平台,所述采集并生成出行路线从下列方法中选择A.通过GPS定位系统创建路线;B.通过RFID的定位系统创建路线;C.基于wifi热点的定位系统创建路线;D.通过电子地图的可视化编辑工具创建路线。除了以上四种方法之外,还可以例举多种设备记录生成出行路线,用户可根据自身对这些方法的熟悉程度自行作出选择。对于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本发明有两个实施例,下面分述如下实施例一,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为若干特定点及由这些特定点连成的折线。图I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路线几何特征的相关概念的示例图。图中的路线200由三个位置点依次直线连接而成,分别是位置点202、位置点204和位置点208。点206为路线200上的一个点。[202,204]表示路线200上202与204两点间并且包含点202和点204的沿线区间,此沿线区间是一条线段。[202,206]表示路线200上202与206两点间并且包含点202和点206的沿线区间,此沿线区间是一条折线。(202,204)表示路线200上202与204两点间并且不包含点202和点204的线段区间。[202,204)表示路线200上202与204两点间并且包含点202、不包含点204的线段区间。步骤二、社交网络服务器对二条或二条以上的出行路线进行匹配,按拟定的D距离匹配出两条出行路线的交集,即D距离的重叠区域,两条出行线路的匹配程度为D距离的匹配指数。此步骤中,所述拟定的D距离与匹配人的个体情况、出行的方式相关,或由匹配人自行拟定确定、或按推荐值确定。因人是个体的,对于步行的人,他可能认为当面见到目标人或物体的距离是8米,面有些人则认为可达12米。而对于开车的人,那他可能认为已经当面见到目标人或物体的距离是45米,有些人认为可达55米。因此,对于初次选择的人来说会有困难,故本发明在分组试验的情况下拟定了推荐植所述推荐值出行为步行线路的D距离为10米、出行为公交线路的D距离为20米、出行为自驾车的D距离为50米。总之,D距离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因素1)路线的交通方式类型。比如,两条步行路线进行D距离匹配时,数值D是10米。而两条公共交通路线进行d距离匹配时,数值d是20米。2)路线的整体速度。比如,两条步行路线进行D距离匹配时,由于路线整体速度较 小,因而数值D也比较小;而两条自驾路线进行D距离匹配时,由于路线整体速度较大,因而数值D也相对较大。3)路线上每一段的局部速度。比如,对于路线上局部路段速度越大的地方,进行D距离匹配时,相应D的数值也更大一些;而对于路线上局部路段速度越小的地方,进行D距离匹配时,相应D的数值也更小一些。4)路线上每一位置点的局部速度。比如,对于路线上速度越大的位置点附近区间进行D距离匹配,相应d的数值也更大一些;而对于路线上速度越小的位置点附件区间进行D距离匹配,相应D的数值也更小一些。在本步骤中,所述D距离匹配为对于所进行匹配的两条路线中的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求取第一路线上的区域,使得该区域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二路线上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一路线上的区域称为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同样求取第二路线上的区域,使得该区域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一路线上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二路线上的区域称为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为不存在、或路线上的一段或多段沿线区间。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可能不存在,也可能是第一路线上的一段或多段沿线区间;同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可能不存在,也可能是第二路线上的一段或多段沿线区间。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路线匹配结果示例图。图中,两条路线分别是路线300和路线314。此实施例中,两条路线具有相同的全局的D距离匹配数值,即%。其中,路线300是由三个位置点依次连接而成的折线,分别是位置点302、位置点304和位置点306 ;路线314也是由三个位置点依次连接而成的折线,分别是位置点312、位置点310和位置点308。本实施例设定路线314上的中间一点316到路线300中的线段302至304的距离324等于D。,路线314上的中间一点320与路线300中的线段304至306上的位置点306的距离326等于D。。对于路线314上的区间[316,320]内的任意一点,总能在路线300上至少找到一点,使之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在路线314上的区间[312,316)内的任意一点到路线300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大于Dc^在路线314上的区间(320,308]内的任意一点到路线300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大于%。因此,路线314相对于路线300的D距离重叠区域为[316,320];而路线300上的中间一点318到路线314中的线段312至310的距离322等于%。对于[318,306]区间内的任意一点,总能在路线314上至少找到一点,使之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对于[302,318)区间内的任意一点,到路线314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大于Dc^因此,路线300相对于路线314的D距离重叠区域为[318,306]。为了更进一步的反映出匹配的程度,本发明引入D距离的匹配指数,有下述两种方法I)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的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长度除以第一路线的长度,可得到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 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长度除以第二路线的长度,可得到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是多段沿线区间时,其长度等于这些沿线区间长度的总和,所述一条路线的长度是指从该路线的起点到该路线的终点的沿线距离。路线314相对于路线300的D距离匹配指数为,路线314上的沿线区域[316,320]的长度除以路线314的长度;而路线300相对于路线314的D距离匹配指数为,路线300上的沿线区域[318,306]的长度除以路线300的长度。这里的D距离的匹配指数是D距离的路线重叠匹配指数,可知道出行路线重叠占整体的百分数,方便用户参考。2)所述D距离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交通时间除以第一路线的总交通时间,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同样计算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的方法也可以是,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重叠距离区域的交通时间除以第二路线的总交通时间,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路线314相对于路线300的D距离匹配指数为,路线314上的沿线区域[316,320]的交通时间除以路线314的总交通时间;而路线300相对于路线314的D距离匹配指数为,路线300上的沿线区域[318,306]的交通时间除以路线300的总交通时间。这里的D距离的匹配指数是D距离的时间匹配指数,可知道出行路线交集时间占整体时间的百分数,方便用户参考。在上步骤中,当D距离重叠区域是沿线的多段区间时,其交通时间等于各沿线区间内的交通时间的总和,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实施例二,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为若干个位置点的集合。两条出行线路如图3所示,图中,位置点402、404和406构成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即{402,404,406};位置点408、410、412和414构成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S卩{408,410,412,414}。所述拟定的D距离与实施例一相同,拟定的D距离与匹配人的个体情况、出行的方式相关,或由匹配人自行拟定确定、或按推荐值确定,所述推荐值出行为步行线路的D距离为10米、出行为公交线路的D距离为20米、出行为自驾车的D距离为50米。具体匹配方法是,为对于所进行匹配的两条路线中的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求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使得该子集内的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中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D距离,所求取的第一路线位置点集合的子集称为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同样求取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使得该子集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内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D距离,所求取的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称为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为不存在、或为路线位置点集合的子集。所述D距离的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位置点的数目除以第一路线的位置点的总数,可得到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位置点的数目除以第二路线的位置点的总数,可得到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此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位置点间的距离关系,只有位置点402与位置点408间的距离416及位置点404与位置点412间的距离418小于等于阈值D。因此,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为第一路线的位置点子集{402,404},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为2/3,即O. 66 ;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为第二路线的位置点子集{408,412},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为 2/4,即 O. 50。步骤三、社交网络向用户平台输出匹配结果,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所进行匹配的二 条或二条以上出行路线的交集和/或匹配指数,同时给出与之匹配的同路人信息列表,所得出的结果供出行人参考。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系统框图。图中,系统600包括客户端602、服务器端616、及连接客户端602和服务器端616的网络模块618 ;所述客户端602由路线采集模块606、电子地图子系统608与用户界面模块604连接组成,所述服务器端616由应用逻辑模块610、路线引擎模块612、数据存储子系统614依次连接组成。本系统的用户界面模块604提供一个或多个信息屏和操作界面,包括路线数据采集界面、可视化显示用户路线信息、显示同路人列表、可视化显示与同路人的相会区域等。路线采集模块606负责路线的创建和编辑。路线采集方法可以通过GPS或其他具备定位功能的设备系统来实时采集,也可以使用基于电子地图的可视化编辑工具来创建和编辑路线,还可以直接上传使用第三方设备系统采集位置生成的路线数据文件。另外也可以综合以上所述三种方法或其中两种来创建和编辑路线。电子地图子系统608负责可视化显示用户的出行路线、标注路线重叠区域和编辑出行路线等功能;应用逻辑模块610负责接收并处理客户端602发来业务请求,并将相应结果返回给客户端602。路线引擎模块612负责处理路线匹配计算。数据存储子系统614负责用户帐号数据、路线数据、路线匹配结果及系统所涉及其它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数据存储子系统614可以是数据库系统、文件系统或其他任意可以用来存储数据的系统。网络连接618可以是因特网、局域网、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及其它任何可以通信的网络连接。下面用实施例三进一步说明系统600的操作。在该实施例中,用户首先创建自己的上班路线,以GPS手机终端为例,用户从家出发时按下用户界面604提供的路线记录开始按钮,到达工作单位时按下用户界面604提供的路线结束按钮,并输入路线的标签,如上班、时间段和其他行为描述信息,至此客户端602完成路线数据的采集,并且将路线数据发送至服务器端616。应用逻辑模块610将路线数据存入数据存储子系统614。用户通过用户界面在电子地图子系统608上可视化显示自己创建的上班路线路线,路线标签和其他描述信息。同时,用户可以点击用户界面604上的同路人查询按钮,客户端602向服务器端616发出路线的同路人查询请求。应用逻辑模610块收到该请求后,通知路线引擎612从数据存储系统中取出待匹配的路线,依次与该用户的上班路线进行匹配计算,并将匹配结果返回给应用逻辑模块610。应用逻辑模块610分析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返回给客户端602。用户界面604最终将与此用户上班路线同路的人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出来,同时通过文字说明或在电子地图子系统608上可视化标注与相应同路人的相会区域。
以上结合实施例作了说明,上述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社交网络用户采集并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访问社交网络用户T D ο 步骤二、社交网络服务器对二条或二条以上的出行路线进行匹配,按拟定的D距离匹配出两条出行路线的交集,即D距离的重叠区域,两条出行线路的匹配程度为D距离的匹配指数; 步骤三、社交网络向用户平台输出匹配结果,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所进行匹配的二条或二条以上出行路线的交集和/或匹配指数,同时给出与之匹配的同路人信息列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为若干特定点及由这些特定点连成的折线。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路线为若干个位置点的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拟定的D距离与匹配人的个体情况、出行的方式相关,或由匹配人自行拟定确定、或按推荐值确定,所述推荐值出行的步行线路的D距离为10米、出行为公交线路的D距离为20米、出行为自驾车的D距离为50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拟定的D距离与匹配人的个体情况、出行的方式相关,或由匹配人自行拟定确定、或按推荐值确定,所述推荐值出行的步行线路的D距离为10米、出行为公交线路的D距离为20米、出行为自驾车的D距离为50米。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匹配为对于所进行匹配的两条路线中的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求取第一路线上的区域,使得该区域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二路线上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一路线上的区域称为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同样求取第二路线上的区域,使得该区域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一路线上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二路线上的区域称为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为不存在、或路线上的一段或多段沿线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的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长度除以第一路线的长度,可得到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长度除以第二路线的长度,可得到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是多段沿线区间时,其长度等于这些沿线区间长度的总和,所述一条路线的长度是指从该路线的起点到该路线的终点的沿线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交通时间除以第一路线的总交通时间,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同样计算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的方法也可以是,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重叠距离区域的交通时间除以第二路线的总交通时间,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当D距离重叠区域是沿线的多段区间时,其交通时间等于各沿线区间内的交通时间的总和,所述的交通时间是指用户以相应的交通方式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或自驾经过相应区域所用的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D距离匹配为为对于所进行匹配的两条路线中的第一路线与第二路线,求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使得该子集内的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中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一路线位置点集合的子集称为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同样求取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使得该子集内任意一点,总能在第一路线的位置点集合内至少找到一点,使得这两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数值D,所求取的第二路线的位置点集合的子集称为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所述D距离重叠区域为不存在、或为路线位置点集合的子集。
11.根据权利要求I或3所述的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D距离的匹配指数为将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位置点的数目除以第一路线的位置点的总数,可得到第一路线相对于第二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将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重叠区域的位置点的数目除以第二路线的位置点的总数,可得到第二路线相对于第一路线的D距离匹配指数。
12.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客户端、服务器端、及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网络模块;所述客户端由路线采集模块和电子地图子系统、用户界面模块依次连接组成,所述服务器端由应用逻辑模块、路线引擎模块、数据存储子系统依次连接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出行线路几何特征的匹配方法及系统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步骤如下1)社交网络用户采集并生成含有特定几何特征的出行线路、访问社交网络用户平台;2)社交网络服务器对二条或二条以上的出行路线进行匹配,按拟定的D距离匹配出两条出行路线的交集,即D距离的重叠区域,两条出行线路的匹配程度为D距离的匹配指数;3)社交网络向用户平台输出匹配结果,匹配结果包括所进行匹配的二条或二条以上出行路线的交集和/或匹配指数,同时给出与之匹配的同路人信息列表。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从出行线路的几何特征出发,来替代路线关键词描述的路线信息,以增强用该系统作出的匹配质量和可信度,丰富了匹配结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成功率。
文档编号G06F17/30GK102902689SQ20111021248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6日
发明者肖昆, 曾宇 申请人:肖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