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通道装置、具有该散热通道装置的刀片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5951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通道装置、具有该散热通道装置的刀片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通道装置,以及具有该散热通道装置的刀片服务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对发热源进行散热时,散热通道装置中每个风道之间彼此独立,例如公开号为101799709A的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三通道散热风道结构的刀片服务器,在箱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使箱体内部形成三个散热风道,第一散热风道对第一发热组件进行散热,第二散热风道对第二发热组件进行散热,第三散热风道对第三发热组件进行散热,三个散热风道均设有散热装置。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缺陷当封闭一个风道时,与该风道相对应的发热源无法散热,尤其,当独立风道中的风扇需要更换时,就无法实现借助于其他风道对该发热源进行有效散热,就这个角度而言,现有技术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通道装置,以及具有该散热通道装置的刀片服务器,能够实现多个风道之间的任意组合,相应地在使用时能够取得良好的散热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后贯通的壳体,具有与壳体的左右侧板固定连接的横隔板、由横隔板分隔成的上间室和下间室;以及设于上间室中的多个纵隔板,每个纵隔板与壳体的上侧板和横隔板固定连接, 并且均开设有第一通孔,其中,上间室具有由多个纵隔板分隔成的多个隔间,每个隔间构成一个风道,相邻的每两个风道之间通过第一通孔彼此连通。优选地,隔间前后贯通,其前端口构成风道的排风口,其后端口构成风道的后部吸风口。优选地,在横隔板的对应于每个风道的区域处,分别开设有与下间室连通的第二通孔,其中,第二通风孔构成风道的底部吸风口。优选地,在壳体的左、右侧板的对应于下间室的区域处,分别开设有与下间室连通的通风孔(44)。优选地,散热通道装置还包括在风道中转动的挡风板,其中,挡风板的顶部与风道之间转动连接,并且挡风板的转动半径大于风道的纵向高度。优选地,散热通道装置还包括插入风道中风扇模块,其中,在风扇模块的外壳上, 开设有与风道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的贯通孔。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刀片服务器,具有前述任一种散热通道装置。优选地,刀片服务器的箱体具有分隔开的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其中,散热通道装置容纳在前部空间中,散热通道装置中风道的后部吸风口与后部空间连通。优选地,散热通道装置的下间室中容纳有多个IOE模块。[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于壳体中的横隔板和纵隔板,在壳体中形成多个风道,以及,通过设于纵隔板上的第一通孔,每相邻两个风之间连通, 藉此,即使关闭其中部分风道时,也可以通过对风道的任意组合而实现对发热源的有效散热,从而本实用新型取得良好散热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散热通道装置中风扇模块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开设于风扇模块外壳上的多个贯通孔;图2是本实用新型散热通道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风道中安装有风扇模块和没有安装风扇模块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描述。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散热通道装置包括壳体4、横隔板6、纵隔板8。壳体 4前后贯通,横隔板6固定在壳体4的左右侧板上,多个纵隔板8固定在横隔板6与壳体4 的上侧板之间,从而,横隔板6将壳体4分隔为上间室和下间室,多个纵隔板8将下间室分隔为多个独立的隔间42。每个隔间42构成一个风道,通过设于每个纵隔板8上的第一通孔 81,每相邻两个风道之间彼此连通。如图2所示,隔间42前后贯通,其前端口构成风道的排风口,其后端口构成风道的后部吸风口,每个风道的排风口与相邻风道的后部吸风口通过第一通孔81连通。藉此,本实用新型的各个风道之间可以进行任意组合。继续参见图2,在横隔板6上还设有第二通孔43,第二通孔43与每个隔间42相对应,通过第二通孔43,每个风道均可以与下间室连通,S卩,第二通孔43构成风道的底部吸风口,经由该底部吸风口,下间室内的气流可以被风扇模块2(以下详述)吸入风道中。图2 中还示出了,在壳体4的左右侧板上的通风孔44,具体地,该通风孔44设置在左右侧板的对应于下间室的区域处,与下间室连通。另外,图2中示出了挡风板45,挡风板45可在风道中转动。具体地,挡风板45的顶部与风道转动连接,例如,挡风板45可以轴孔配合的方式枢转地连接在风道的左右侧壁上。进一步,图2中示出了,在安装有风扇模块2以及没有安装风扇模块2时,挡风板 45的不同工作状态。例如,图2中最右侧的风道中没有安装风扇模块2时,此时挡风板45 在风道中自然下垂,由于挡风板45在风道中的转动半径大于风道的纵向高度,从而,挡风板45在自然下垂时能够抵挡来自下间室和吸风口的风,换而言之,当拆卸掉风扇模块2时, 挡风板45自然下垂以起到挡风作用;图2中左侧示出了风道中安装有风扇模块2的情形, 此时挡风板45被风扇模块2推转到风道的顶部。图2中箭头C表示经通风孔44、下间室、 第二通风孔43被吸入风道中的空气流向。结合图1和图2,描述与风道插拔配合的风扇模块2。图1中示出了风扇模块2的风扇25、包封风扇25的外壳,风扇模块2的外壳上设有贯通孔21和23,当风扇模块2从风道的排风口插入后,贯通孔21与风道的第一通孔81相对应,管通孔23与风道的第二通孔 43相对应。图1中箭头A表示被风扇模块2吸走的热风流向,箭头B表示经贯通孔23被风扇模块2吸走的热风流向。[0022]需要指出,尽管图2中示出共4个隔间42,即对应于4个风道,但是应该理解,风道的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刀片服务器,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种散热通道装置。刀片服务器具有箱体、设于箱体内的中板,该中板将箱体1分隔为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散热通道装置固定在前部空间中,并且散热通道装置中风道的后部吸风口与后部空间连通,从而可以对后部空间中的发热源进行通风散热。进一步,在散热通道装置的下间室中容纳有多个IOE模块,而后部空间的发热源可以是计算刀片等。作为刀片服务器的优选方式,所述IOE模块、计算刀片可以分别为10个。当启动散热通道装置时,通过风道的后部吸风口和底部吸风口,风扇模块对后部空间中的发热源、 下间室中发热源进行有效散热;由于各风道之间借助于第一通孔彼此连通,因此通过对多个风扇模块可以进行任一组合,例如拆掉某个风扇模块,而不会影响对发热源的散热。综上,由于在壳体中形成多个风道,并且每个风道之间彼此连通,藉此,通过风道的任意组合,可以实现对发热源的有效散热。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贯通的壳体G),具有与所述壳体的左右侧板固定连接的横隔板(6)、由所述横隔板(6)分隔成的上间室和下间室;以及设于所述上间室中的多个纵隔板(8),每个纵隔板(8)与所述壳体的(4)上侧板和所述横隔板(6)固定连接,并且均开设有第一通孔(81),其中,所述上间室具有由所述多个纵隔板(8)分隔成的多个隔间(42),每个所述隔间(42)构成一个风道,相邻的每两个所述风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通孔(81)彼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间G2)前后贯通,其前端口构成所述风道的排风口,其后端口构成所述风道的后部吸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隔板(6)的对应于每个所述风道的区域处,分别开设有与所述下间室连通的第二通孔(43),其中,所述第二通风孔G3)构成所述风道的底部吸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4)的左、右侧板的对应于所述下间室的区域处,分别开设有与所述下间室连通的通风孔G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风道中转动的挡风板(45),其中,所述挡风板0 的顶部与所述风道之间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挡风板 (45)的转动半径大于所述风道的纵向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散热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入所述风道中风扇模块 0),其中,在所述风扇模块O)的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风道的第一通孔(81)、第二通孔(43)的位置相对应的贯通孔(21,23)0
7.一种刀片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散热通道装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刀片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服务器的箱体具有分隔开的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其中,所述散热通道装置容纳在所述前部空间中,所述散热通道装置中风道的后部吸风口与所述后部空间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刀片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装置的下间室中容纳有多个IOE模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通道装置以及具有该散热通道装置的刀片服务器,其中,散热通道装置包括前后贯通的壳体(4),具有由横隔板(6)分隔成的上间室和下间室;以及设于上间室中的多个纵隔板(8),每个纵隔板(8)与壳体的(4)上侧板和横隔板(6)固定连接,并且均开设有第一通孔(81),其中,上间室具有由多个纵隔板(8)分隔成的多个隔间(42),每个隔间(42)构成一个风道,相邻的每两个风道之间通过第一通孔(81)彼此连通。由于在壳体中形成多个风道,并且每个风道的吸风口与任一风道的排风口连通,藉此,通过风道的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对发热源的有效散热。
文档编号G06F1/20GK202008626SQ201120048559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5日
发明者张旭, 王卫钢 申请人: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