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以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351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支架以及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架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使用的电子设备具有多种形态,比如台式电子设备的形态,台式电子设备的显示器装置和机箱装置在物理上是可以分离的,在台式电子设备的使用时,会使用各类连接线将两者相互连接起来。而本申请人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目前的机箱装置和显示器装置在物理上是分离的,不方便使用或者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以及一种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箱装置和显示器装置在物理上是分离的,不方便使用或者携带的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支架,所述支架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机箱装置,所述支架能够和所述机箱装置在物理上连接或者分离,所述支架具体包括:底面,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三端;第一侧壁面,通过所述底面的第一端垂直于所述底面延伸而成所述第一侧壁面,其中,所述第一侧壁面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底面的第一端;第二侧壁面,通过所述底面的第二端垂直于所述底面延伸而成所述第二侧壁面,其中,所述第二侧壁面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二侧壁面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底面的第二端,其中,所述底面,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二侧壁面共同形成‘凹’字形结构,容置所述机箱装置;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任意设置在所述底面的第三端,和/或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三端,和/或所述第二侧壁面的第
——-丄山可选的,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窄面,通过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二端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面,并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面的方向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窄面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限位结构,对所述机箱装置进行位置限定;第二窄面,通过所述第二侧壁面的第二端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面,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面的方向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二窄面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限位结构,对所述机箱装置进行位置限定。可选的,所述底面具有第一通孔。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面具有滑轨和一斜缝,所述滑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二端。可选的,所述第一窄面和所述第二窄面中具有第二通孔。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通过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机箱装置,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支架,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框体架,所述框体架的第一面具有和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一突起结构,所述框体架的第二面具有第二突起结构。可选的,所述框体架的第一面的两端还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内置盒,其中,所述内置盒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螺孔,与所述支架中的第二窄面中的第二通孔对应,所述内置盒的第二表面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从所述内置盒的第二表面穿设,经过所述内置盒到达所述内置盒的第一表面,并与所述支架中的第一窄面中的第二通孔对应。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凹型支架,其中,所述凹型支架包括第一凹陷端和第二凹陷端,其中,所述第一凹陷端具有从所述第一凹陷端延伸出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陷端具有具有从所述第一凹陷端延伸出的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二斜面上具有弹片,所述弹片和所述支架中的第一侧壁面上的斜缝卡合。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在本申请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支架,该支架通过底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的结合,并且在底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选择性的设置了第一限位结构,能够容置机箱装置,并且使机箱装置在容置于支架时,能够对机箱装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在第一窄面和第二窄面设置了第二限位结构,能够进一步的对机箱装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在底面上设置了第一通孔,以及在第一窄面以及第二窄面设置了第二通孔,能够和电子设备的其他配件进行配合连接。进一步的,本申请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在电子设备中提供了一种框体架,通过框体架的第一突起结构和第一通孔对应,将机箱装置容置于框体架中,框体架的第二突起结构通过和显示器装置连接,可以将机箱和显示器进行连接。进一步的,在电子设备中设置了内置盒,将电池或者光驱等器件容置于内置盒中,然后将内置盒连接于支架上,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电子设备的功能或为电子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中还设置了凹形支架,通过凹形支架容置电池或者电源适配器,然后将其连接于支架中,可以为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线暴露在外,具有方便收纳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中使用了框体架连接支架和固定板,能够使电子设备中的机箱装置和显示器装置的连接更加稳定。

图1A-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架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机箱装置的示意图;图3A-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框体架的示意图;图4A-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置盒的示意图;图5A-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凹形支架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机箱装置容置于支架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置盒连接在装载有机箱装置的支架中的示意图;图8A-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凹形支架卡合于支架中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电子设备中各个装置装载完成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箱装置和显示器装置在物理上是分离的,不方便使用或者携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支架以及一种电子设备,其总体思路如下。本申请提供了一个符合VESA标准的支架,可以为机箱装置提供各类配件的挂接,同时,能够支持多种应用场景。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实现原理、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对应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目前,在台式电子设备的领域中,台式电子设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机箱装置和显示器装置,而机箱装置在又具有大体积的机箱装置和小体积的机箱装置之分,大体积的机箱装置将所有器件都容置于其中,而小体积的机箱装置设计,仅在机箱装置中装载必要的芯片比如CPU芯片,而非必要的器件比如光驱,硬盘等,则设计在另外的部分。下面,我们以小体积的机箱装置举例说明本申请的支架,而大体积的机箱装置使用的支架类似。实施例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支架,支架用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机箱装置,支架能够和机箱装置在物理上连接或者分离。其中,支架具体包括:底面10,包括第一端101和与第一端101相对的第二端102,第三端103。第一侧壁面 11,通过底面10的第一端101垂直于底面10延伸而成第一侧壁面11,其中,第一侧壁面11包括第一端111,第二端112和第三端113,第一侧壁面11的第一端111连接于底面10的第一端101。第二侧壁面12,通过底面10的第二端102垂直于底面10延伸而成第二侧壁面12,其中,第二侧壁面12包括第一端121,第二端122和第三端123,第二侧壁面12的第一端121连接于底面10的第二端102。其中,底面10,第一侧壁面11,第二侧壁面12共同形成‘凹’字形结构,容置机箱
>J-U ρ α装直。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任意设置在底面10的第三端103,和/或第一侧壁面11的第三端113,和/或第二侧壁面12的第三端123。进一步的,底面10具有第一通孔00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孔001的数目和形状大小不做限定,第一通孔001的形状可以为普通的圆形,或者葫芦形通孔,比如图1A-图1F中的第一通孔001,即为葫芦形通孔。进一步的,第一侧壁面11具有滑轨114和一斜缝115,滑轨114平行于第一侧壁面11的第一端111和第一侧壁面11的第二端112。进一步的,支架还包括:第一窄面13,通过第一侧壁面11的第二端112垂直于第一侧壁面11,并相对于第二侧壁面12的方向延伸而成,其中,第一窄面13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限位结构1311,对机箱装置进行位置限定。第二窄面14,通过第二侧壁面12的第二端122垂直于第二侧壁面12,并相对于第一侧壁面11的方向延伸而成,其中,第二窄面14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限位结构1311,对机箱装置进行位置限定。进一步的,第一窄面13和第二窄面14中具有第二通孔00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窄面13和第二窄面14中的第二通孔002大小形状数目不予限定,比如,第一窄面13中的第二通孔002和第二窄面14中的第二通孔002可以具有不一样的大小形状数目。Itia,图1A-图1F中,第一窄面13中的第二通孔002数目为1,而第二窄面14中的第二通孔002数目为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1311的形状和大小本申请不做限定,且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1311可以选择性的设置在支架中,比如支架中仅在底面10的第三端103设置第一限位结构,或者仅在第一侧壁面11的第三端113设置第一限位结构,或者仅在第一窄面13以及第二窄面14设置第二限位结构1311,图1A-图1F中,即仅在第一窄面13和第二窄面14中设置了第二限位结构1311,而并没有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设计了一种支架,通过底面10,第一侧壁面11和第二侧壁面12的结合,并且在底面10,第一侧壁面11和第二侧壁面12选择性的设置了第一限位结构,能够容置机箱装置,并且使机箱装置在容置于支架时,能够对机箱装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在第一窄面13和第二窄面14设置了第二限位结构1311,能够进一步的对机箱装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在底面10上设置了第一通孔001,以及在第一窄面13以及第二窄面14设置了第二通孔002,能够和电子设备的其他配件进行配合连接。上述的支架结构请参看图1A-图1F,其中,在图1A中,描述了支架的正视图,图中的第一侧壁面11设置在底面10与第一窄面13之间,第一侧壁面11的结构可以在后续图中看出,第二侧壁面12类似。而本图中的第一通孔001为葫芦形通孔,可以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图中有四个第一通孔001使用了螺钉。图1B描述了支架的背视图,其结构和图1A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1C为支架的侧视图,在图1C中,可以看出设置在第二侧壁面12上的滑轨141以及斜缝115。图1D为支架的另一侧视图,其结构和图1C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1E为支架的仰视图,其中图1E中可以看出斜缝115的结构。图1F为支架的俯视图,其结构和图1E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了 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机箱装置21。其中,机箱装置21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方法生成的支架,除此之夕卜,电子设备还包括框体架22。[0070]如图3A-图3B所示,其中,框体架22的第一面221具有和第一通孔001对应的第一突起结构01,框体架22的第二面222具有第二突起结构02。进一步的,框体架22的第一面221的两端还具有第一侧面2211和第二侧面2212。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内置盒23。如图4A-图4B所示,其中,图4A描述了内置盒23的第一表面231具有第一螺孔011,与支架中的第二窄面14中的第二通孔002对应。图4B描述了内置盒23的第二表面232具有第三通孔003,第三通孔003从内置盒23的第二表面232穿设,经过内置盒23到达内置盒23的第一表面231,并与支架中的第一窄面13中的第二通孔002对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螺孔011没有穿设过内置盒23,而仅仅设置于内置盒23的第一表面231,与第二窄面14的第二通孔002对应,比如,第一螺孔011可以使用螺丝钉扭合,然后将螺丝钉悬挂于第二窄面14中的第二通孔002中。而第三通孔003则通过螺丝钉穿设,螺丝钉穿设过第三通孔003,然后扭合于第一窄面13中的第二通孔002中,实现内置盒23和支架在物理上的连接或者分离。在实际情况中,内置盒23中可以放置各类装置,比如光驱,或者电池等。进一步的,如图5A-图5B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凹形支架24。凹形支架24,包括第一凹陷端241和第二凹陷端242,其中,第一凹陷端241具有从第一凹陷端241延伸出的第一斜面2411,第二凹陷端242具有具有从第一凹陷端241延伸出的第二斜面2421,其中,第二斜面2421上具有弹片24211,弹片24211和支架中的第一侧壁面11上的斜缝115卡合。当弹片24211和支架中的第一侧壁面11上的斜缝115卡合之后,则可以使凹形支架24和支架在物理上的连接或者分离。而为了使凹形支架24和固定板23之间达到更好的配合效果,如图5B所示,则可以在第一斜面2411上还设置第二弹片24211,用来卡合在固定板23中。而在实际应用中,凹形支架24中可以设计为容置为电子设备供电的电池,或者电源适配器。在上面的描述中,详细的描述了电子设备中各个装置的示意图,下面具体描述电子设备中各个装置进行组装的过程。首先,如图6所示,将机箱装置21容置于支架中。当机箱装置21容置于支架中时,支架中设置了滑轨114,能够使机箱装置21更加容易推送进支架中进行容置,而通过支架中设置的限位结构,能够使机箱装置21容置于支架中时,对机箱装置21进行定位。其次,如图7所示,将内置盒23连接在装载有机箱装置21的支架中。通过内置盒23中设置的第一螺孔011和支架中的第二窄面14上设置的第二通孔002的配合,以及内置盒23中设置的第三通孔003与第一窄面13上设置的第二通孔002的配合,将内置盒23连接于装载有机箱装置21的支架上。第三步,如图8A所示,将凹形支架24卡合于支架中。如图8B所示,通过凹形支架24中设置的弹片24211与支架中设置的斜缝115进行卡合。[0090]如图9所示,为电子设备中各个装置装载完成之后的示意图。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装载步骤的顺序不做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通过使用一种框体架22,通过框体架22的第一突起结构01和第一通孔001对应,将机箱装置21容置于框体架22中,框体架22的第二突起结构02通过和显示器装置连接,可以将机箱和显示器进行连接。进一步的,在电子设备中设置了内置盒23,将电池或者光驱等器件容置于内置盒23中,然后将内置盒23连接于支架上,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电子设备的功能或为电子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中还设置了凹形支架24,通过凹形支架24容置电池或者电源适配器,然后将其连接于支架中,可以为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线暴露在外,具有方便收纳的技术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在本申请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支架,该支架通过底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的结合,并且在底面,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选择性的设置了第一限位结构,能够容置机箱装置,并且使机箱装置在容置于支架时,能够对机箱装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在第一窄面和第二窄面设置了第二限位结构,能够进一步的对机箱装置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在底面上设置了第一通孔,以及在第一窄面以及第二窄面设置了第二通孔,能够和电子设备的其他配件进行配合连接。进一步的,本申请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在电子设备中提供了一种框体架,通过框体架的第一突起结构和第一通孔对应,将机箱装置容置于框体架中,框体架的第二突起结构通过和显示器装置连接,可以将机箱和显示器进行连接。进一步的,在电子设备中设置了内置盒,将电池或者光驱等器件容置于内置盒中,然后将内置盒连接于支架上,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电子设备的功能或为电子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中还设置了凹形支架,通过凹形支架容置电池或者电源适配器,然后将其连接于支架中,可以为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线暴露在外,具有方便收纳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电子设备中使用了框体架连接支架和固定板,能够使电子设备中的机箱装置和显示器装置的连接更加稳定。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支架,所述支架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机箱装置,所述支架能够和所述机箱装置在物理上连接或者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体包括: 底面,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三端; 第一侧壁面,通过所述底面的第一端垂直于所述底面延伸而成所述第一侧壁面,其中,所述第一侧壁面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底面的第一端; 第二侧壁面,通过所述底面的第二端垂直于所述底面延伸而成所述第二侧壁面,其中,所述第二侧壁面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二侧壁面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底面的第二端,其中,所述底面,所述第一侧壁面,所述第二侧壁面共同形成‘凹’字形结构,容置所述机箱装置; 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任意设置在所述底面的第三端,和/或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三端,和/或所述第二侧壁面的第三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 第一窄面,通过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二端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面,并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面的方向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窄面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限位结构,对所述机箱装置进行位置限定; 第二窄面,通过所述第二侧壁面的第二端垂直于所述第二侧壁面,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面的方向延伸而成,其中,所述第二窄面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限位结构,对所述机箱装置进行位置限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具有第一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 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面具有滑轨和一斜缝,所述滑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侧壁面的第二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窄面和所述第二窄面中具有第二通孔。
6.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机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架,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框体架,所述框体架的第一面具有和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一突起结构,所述框体架的第二面具有第二突起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架的第一面的两端还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内置盒,其中,所述内置盒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螺孔,与所述支架中的第二窄面中的第二通孔对应,所述内置盒的第二表面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从所述内置盒的第二表面穿设,经过所述内置盒到达所述内置盒的第一表面,并与所述支架中的第一窄面中的第二通孔对应。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凹型支架,其中,所述凹型支架包括第一凹陷端和第二凹陷端,其中,所述第一凹陷端具有从所述第一凹陷端延伸出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陷端具有具有从所述第一凹陷端延伸出的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二斜面上具有弹片,所述弹片和所述支架中的第一侧壁面上的斜 缝卡合。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架以及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支架具体包括底面,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三端;第一侧壁面,通过底面的第一端垂直于底面延伸而成第一侧壁面,其中,第一侧壁面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侧壁面的第一端连接于底面的第一端;第二侧壁面,通过底面的第二端垂直于底面延伸而成第二侧壁面,其中,第二侧壁面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二侧壁面的第一端连接于底面的第二端,其中,底面,第一侧壁面,第二侧壁面共同形成‘凹’字形结构,容置机箱装置;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任意设置在底面的第三端,和/或第一侧壁面的第三端,和/或第二侧壁面的第三端。
文档编号G06F1/16GK202916746SQ20122048832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王艳玲 申请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