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3885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触控传感器包括透明面板、第一粘结层、触摸感应层;触摸感应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粘结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贴合于所述透明面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贴合,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基底及第二导电网格;第二基底包括相对的两侧面,其中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另一侧面用于与显示模组相贴合,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粘结层相贴合,所述第二基底上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面朝向所述第二粘结层;所述第二导电网格收容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触控传感器的触控显示设备。上述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具有成本较低的特点。
【专利说明】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触屏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
【背景技术】
[0002]触控显示设备是一种特殊的外部输入设备,通过手指或电子笔轻轻触及触控透明面板就能实现输入,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接,具有简单、快捷、人性化等特点。触控显示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和传输介质的不同分为电阻式、电容式、表面声波式和红外式,典型的触控传感器包括透明覆盖板和触摸感应层。
[0003]其中,触控显示设备需借助透明导电膜实现触控感应,其触控传感器通常在显示模组的前面,且为透明屏,从而可显示图像,使得操作者可对应图像进行触摸输入。现有透明导电膜按照主要材料来分类,大致可分为ITO (氧化铟锡)和Metal Mesh (金属网格)两种。其中,Metal Mesh类产品因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性能优良等诸多优点,成为取代成本高昂、工艺复杂、柔韧性差的ITO材料的最佳选择,将作为新一代触摸传感器的主流材料被广泛应用。
[0004]对于传统的触控显示设备,其触控传感器中紧邻显示模组的第二导电层配置为凹槽开口一侧的表面朝向显示模组的结构,为了使凹槽中填充的导电材料不容易脱落,只得在触控传感器与显示模组之间的贴合方式采用成本较高的全贴合,而不能采用成本较低的框贴方式,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触控显示设备及其触控传感器。
[0006]一种触控传感器,包括:
[0007]透明面板,包括触摸面及与所述触摸面相对的贴合面;
[0008]第一粘结层,贴合于所述透明面板的贴合面上;及
[0009]触摸感应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粘结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贴合于所述透明面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贴合,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
[0010]第二基底,包括相对的两侧面,其中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另一侧面用于与显示模组相贴合,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粘结层相贴合,所述第二基底上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面朝向所述第二粘结层;及
[0011]第二导电网格,所述第二导电网格收容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
[0013]第一基底,其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基底背向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与所述第一粘结层相贴合,所述第一基底开设有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与所述第二粘结层相贴合;
[0014]第一导电网格,所述第一导电网格收容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中。[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及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及所述第二基底上,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网格及所述第二导电网格电连接。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开设有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的边缘上还开设有第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二基底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面的边缘上还开设有第四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网格状凹槽及所述第四网格状凹槽中。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弓I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弓丨线电极向所述触摸感应层的一侧延伸,以分别形成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间隔为0.3?0.6mm。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挠性连接部,所述挠性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触摸感应层上的第三基底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基底两侧面上的第一导电线路及第二导电线路,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在所述第三基底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相间隔,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及所述第二导电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在所述第三基底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间隔为0.3?0.6mm。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及所述第二基底向一侧延伸,以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上。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第一消光层,所述第一消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网格的表面。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消光层还设置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槽底。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包括与所述第一粘结层相贴合的第一基质层及贴合于所述第一基质层上的第一透明聚合物层,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明聚合物层背向所述第一基质层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基质层及贴合于所述第二基质层上的第二透明聚合物层,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透明聚合物层背向所述第二基质层的侧面上。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置于所述贴合面的边缘,或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背向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的边缘。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为规则网格,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为随机网格;或者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为随机网格,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为规则网格。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随机网格包括网格线,所述网格线为直线段、曲线段及折线段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第二消光层,所述第二消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槽底。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消光层还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网格的表面。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触摸感应层还包括抗粘连层,所述抗粘连层贴合于所述第二基底远离所述第二粘结层的表面。[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粘连层的折射率为1.3?1.6。
[00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粘连层内包含无机化合物微粒,所述无机化合物微粒为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锆颗粒、氧化锌颗粒、氧化铝颗粒、硅酸铝颗粒、硅酸镁颗粒及水合硅酸钙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2]一种触控显示设备,包括上述触控传感器。
[0033]上述触控显示设备,在其触控传感器中,第二网格状凹槽的开口面向触控传感器的内部,可以有效遮盖压印凹槽、刮涂导电材料等工艺过程会在第二网格状凹槽的开口所处的面上造成各种缺陷,并且使得触摸感应层与显示模组300之间通过第三粘结层以框贴方式进行贴合,降低了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传感器的剖面图;
[0035]图2为图1所示触控传感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图;
[0036]图3为图1所示触控传感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图;
[0037]图4 (a)至图4 (d)为图1所示触控传感器中第一引线电极或第二引线电极的不同实施例的有代表性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图1所示触控传感器中第一网格状凹槽、第二网格状凹槽、第三网格状凹槽或第四网格状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6 (a)至图6 (h)为图5所示的触控传感器中第一网格状凹槽或第二网格状凹槽的不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7为图1中所示触控传感器中触摸感应层的俯视图;
[0041]图8为图1中所示触控传感器中触摸感应层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2]图9为图1中所示触控传感器中触摸感应层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3]图10为图1中所示触控传感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图;
[0044]图11为图1中所示触控传感器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剖面图;
[0045]图1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设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4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4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9]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传感器100,包括透明面板110、第一粘结层120及触摸感应层130。
[0050]透明面板110包括触摸面112及与触摸面112相对的贴合面114。触摸面112用于作为用户触摸的面。透明面板110选用透明的刚性材料,如玻璃、石英或硬质塑料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透明面板110为玻璃盖板。
[0051]第一粘结层120贴合于透明面板110的贴合面114上。第一粘结层120贴合于透明面板110的贴合面114上,第一粘结层120为全表面涂布的透明光学粘合剂涂层。
[0052]触摸感应层13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131、第二粘结层133及第二导电层135。第一导电层131通过第一粘结层120贴合于透明面板110上,第二导电层135通过第二粘结层133与第一导电层131相贴合。
[0053]第一导电层131包括第一基底1312及第一导电网格1314。第一基底1312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第一基底1312背向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面与第一粘结层120相贴合,第一基底1312开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面与第二粘结层133相贴合。
[0054]第二导电层135包括第二基底1352及第二导电网格1354。第二基底1352包括相对的两侧面,其中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134,另一侧面用于与显示模组相贴合。第二基底1352与第二粘结层133相贴合,第二基底1352上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面朝向第二粘结层133。第二导电网格1354呈网格状,第二导电网格1354收容于第二网格状凹槽134中。
[0055]第一基底1312及第二基底1352可为PET、PC或PMMA等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基底,也可为玻璃、石英等刚性透明材料制成的刚性基底。
[0056]请一并参阅图2,触控传感器100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分别设置于第一基底1312及第二基底1352上,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分别与第一导电网格1314及第二导电网格1354电连接。
[0057]第一导电网格1314、第二导电网格1354、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的导电材料可以选用Cu、Ag、Ag-C、Al、N1、Cr、N1-P等金属,及石墨烯、碳纳米管、高分子导电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多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其选用的是主要成分为金属银的导电材料。
[0058]请一并参阅图3,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底1312开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面的边缘上还开设有第三网格状凹槽136。第二基底1352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面的边缘上还开设有第四网格状凹槽138,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分别设置于第三网格状凹槽136及第四网格状凹槽138中。
[0059]需要指出的是,第三网格状凹槽136可与第一网格状凹槽132 —体化压印成型,第四网格状凹槽138可与第二网格状凹槽134 —体化压印成型,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是通过向凹槽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的,所以其导电材料防刮抗擦特性更好,同时更便于控制导电材料的横截面积,容易制作出横截面积更大、表面电阻更低、导电能力更强的引线电极。
[0060]在第一导电层131中,其第一引线电极137的开口率要小于第一导电网格1314的开口率。在第二导电层135中,其第二引线电极139的开口率要小于第二导电网格1354的开口率。所谓开口率,其计算方法为,在第一导电网格1314、第二导电网格1354或第一引线电极137、第二引线电极139的网格图形中,其每单位面积上导电材料所占的面积,即导电材料在网格图形中的占空比。开口率越小,导电材料在网格图形中的含量越高,分布越密,透明导电层或者引线电极的表面方阻就越低,导电性越好,但是同时透光率也会下降。由于第一导电网格1314及第二导电网格1354位于可视区域,需要在满足导电性能的同时,尽量保证高透光率,在外观上高度透明。而对于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其位于不可视区域,对透光率没有要求,但是需要承载较大的电流,故要求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能。所以,将第一导电网格1314、第二导电网格1354的网格开口率设计分别大于第一引线电极137、第二引线电极139的网格开口率,以同时满足触控传感器100产品在导电性能和透光率两方面的要求。
[0061]请一并参阅图4 (a)至图4 (d),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线电极137和第二引线电极139还可以为线条状导电材料形成的线簇,每一组线簇中包括至少两条导电线条。由于导电线条形成的引线电极与导电网格形成的引线电极相比,其占据触控传感器100的贴合面边缘的宽度更窄,更适合制造出窄边框的产品。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引线电极137和第二引线电极139选用不同于第一导电层131及第二导电层135的导电网格的导电线条,所以方便制造出线宽大于导电网格线宽的导电线条,使导电线条的导电能力明显强于导电网格线的导电能力,相对来讲,这增强了引线电极的抗静电能力;同时,由于导电线条的线宽大于导电网格的网格线宽,所以当引线电极为内嵌于基底表面的凹槽结构时,与导电线条相对应的凹槽宽度也较宽,在填充导电材料到凹槽中时,其填充效果也更好。
[0062]请再次参阅图4 Ca)至图4 (d),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在同一组线簇中的导电线条之间,还可以设有若干搭接线,搭接线由与第一导电层131、第二导电层135和第一引线电极137、第二引线电极139的导电材料形成。引入搭接线相当于在引线电极的线簇中引入更多的导电节点,增加导电节点在引线电极中的分布,这样即便在线簇中出现个别几处断开,引线电极仍然可以依靠其他导电节点的导通保证较高的导电性能,可以弥补传统导电线条类型的引线电极的导电能力不强,可靠性不高的缺点。进一步地,第一引线电极137、第二引线电极139以及搭接线可以为选自直线段、曲线段、折线段当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其组合。特别是在第一引线电极137、第二引线电极139和搭接线当中至少一部分包括有曲线段或折线段的情况下,当对触摸感应层实施清洁时,曲线段或者折线段部分各个点受到的刮擦力方向与该点处切线方向的夹角各不相同,刮擦力叠加的合力较小,所以导电线条和搭接线更加牢固,不易被擦断。
[0063]第二导电层135与第一导电层131起感应作用,以感应触摸信号,并通过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向外传递。
[0064]并且,请一并参阅图5,对于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第三网格状凹槽136或第四网格状凹槽138,其横截面的宽度为W,I < WS 5μπι,深度为H,2≤H≤6 μ m,深宽比为H/W,0.4≤H/W≤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凹槽的深宽比分别可以取到0.5,0.8、1、1.2、1.5和2。更具体地,凹槽深宽比选取为H/W=0.8,可以同时保证凹槽制造工艺的便于实施,且在向凹槽中填充导电材料时,获得较好的填充效果。
[0065]上述触控传感器100中,第二导电网格1354收容于开口面向第二基底1352的第二网格状凹槽134中,使其不易脱落,结构稳定,可靠性高。并且,当触控传感器100应用于显示模组或其他装置上时,由于第二导电网格1354面向触控传感器100的内部,不会直接与显示模组的表面相接触,因此避免了导电材料散落在外,污染显示模组表面的可能。
[0066]另外,由于压印凹槽、刮涂导电材料等工艺过程会在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开口所处的面上造成各种缺陷,例如刮痕、导电材料填充不均匀、散落在外的导电材料等,将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开口面向第一导电层131,且与外部的显示模组相间隔一层第二基底1352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缺陷对显示模组发出的背景光因上述缺陷而造成的反射、折射,提高触控显示设备的图像对比度。
[0067]同理,对于第一导电层131而言,因工艺原因,其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开口所处的面上造成各种缺陷,故将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开口面向第一导电层131,使其背离透明面板110,且与透明面板110相隔一层第一基底1312,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缺陷对外界入射环境光造成的反射、折射等影响,进一步地改善图像质量。
[0068]第一网格状凹槽132及第二网格状凹槽134为规则网格或随机网格。请一并参阅图6 (a)至图6 (h),其中规则网格为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规则的形状,随机网格为不规则的多边形。随机网格包括网格线,网格线为直线段、曲线段及折线段中的一种或多种。随机网格的网格线在各个角度上分布均匀,分布均匀满足:从任意一网格节点发出的网格线的切线与水平方向X轴形成Θ角,Θ角成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为统计每一条随机网格的Θ值;然后按照5°的步距,统计落在每个角度区间内网格
线的概率Pi,由此在O~180。以内的36个角度区间得到P1^ P2......至P36,其中Pi满足标
准差小于算术均值的20%。
[0069]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网格状凹槽132为规则网格,第二网格状凹槽134为随机网格。或者,第一网格状凹槽132为随机网格,第二网格状凹槽134为规则网格。即第一网格状凹槽132与第二网格状凹槽134,其中一层为规则网格,另一层为随机网格。当触控传感器100应用于触控显示设备上,不规则的随机网格图形在与显示模组中彩色滤光片的规则矩阵图形相叠加时,可以明显消减具有明显亮暗差别的条纹,改善成像质量。并且,由于导电材料呈不规则的随机网格形状分布,所以外界环境光透过透明面板110入射在导电材料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也具有不规则的随机分布,这样随机的反射光更加不易被人眼察觉,改善了产品外观。
[0070]请一并参阅图7,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向触摸感应层130的一侧延伸,以分别形成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的间隔为0.3~0.6mm。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的间隔为0.3~
0.6mm,可有效防止第一引线电极137及第二引线电极139之间形成互电容。
[0071]上述触控传感器100还包括挠性连接部140,挠性连接部140包括连接于触摸感应层130上的第三基底142及分别设置于第三基底142两侧面上的第一导电线路144及第二导电线路146,第一导电线路144在第三基底142设置有第二导电线路146的表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线路146相间隔,第一导电线路144及第二导电线路146分别与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电连接。触摸感应层130通过挠性连接部140与外界的电路电连接。
[0072]第一导电线路144在 第三基底142设置有第二导电线路146的表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线路146的间隔为0.3~0.6mm,以防止第一导电线路144及第二导电线路146间形成互电容,降低位置检测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的间隔(I1为0.5mm,第一导电线路144在第三基底142设置有第二导电线路146的表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线路146的间隔d2为0.5mm。
[0073]请一并参阅图8,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的区域开设有缺口130a,缺口 130a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的距离。
[0074]需要指出的是,请一并参阅图9,第一基底1312及第二基底1352向一侧延伸,以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1312a及第二延伸部1352a,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分别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312a及第二延伸部1352a上,并直接与外界的电路电连接。此时,挠性连接部140还可以省略。上述结构,可避免挠性连接部140发生偏转、移位等贴合不良的情况,提高产品可靠性。并且可以省去挠性连接部140与触摸感应层130及外界电路之间的贴合工序,提闻生广效率。
[0075]具体的,第一连接端137a及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的水平距离(I1为0.6mm,以便防止第一连接端137a与第二连接端139a之间形成过大的互电容,两者传输的位置检测信号互相干扰。
[0076]请一并参阅图10,第一导电层131还包括第一消光层1316,第一消光层1316设置于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槽底。此外,第一消光层1316还设置于第一导电网格1314的表面。
[0077]第二导电层135还包括第二消光层1356,第二消光层1356设置于第二导电网格1354的表面。此外,第 二消光层1356还设置于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槽底。
[0078]其中,设置于第一网格状凹槽132槽底的第一消光层1316以及设置于第二导电网格1354表面的第二消光层1356的作用是抑制外界入射光的反射。而设置于第一导电网格1314表面的第一消光层1316及设置于第二网格状凹槽134槽底的第二消光层1356的作用则是抑制内部显示模组发出的背景光。
[0079]第一消光层1316及第二消光层1356均采用反射率低于导电材料的消光材料形成,第一消光层1316及第二消光层1356所采用的消光材料可以选自氧化铜(CuO)、氧化亚铜(<:1120)、氧化招(41203)、氧化银(480)、二氧化钛(1102)、氧化钮(?(10)、氧化铬(0){(^)等反射率较低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及石墨、碳黑等碳族材料当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消光材料的光泽度小于30%。可以有效降低透过透明面板110、第一基底1312等入射的外界环境光在导电材料表面发生的反射,提高触控屏幕的图像质量,改善用户的视觉体验。
[0080]可以理解,当消光效果足够好时,设置于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槽底的第一消光层1316及设置于第二导电网格1354的表面的第二消光层1356均可以省略。第一消光层1316及第二消光层1356分别设置于第一导电网格1314及第二导电网格1354朝向背景光入射的表面即可。
[0081]请一并参阅图11,上述触控传感器100还包括装饰层150,装饰层150设置于贴合面114的边缘。装饰层150具体为通过印刷而产生的油墨层。在贴合面114的边缘上设置装饰层150,可以使触控显示设备中位于边缘区域的内部部件在外观上不可见。并且装饰层150通常都带有一定色彩或图案,可以起到美化产品外观的作用。[0082]可以理解,装饰层150的位置不限于贴合面114的边缘,其还可设置于第一基底1312背向第一网格状凹槽132的面的边缘。
[0083]上述触控传感器100还包括抗粘连层160,抗粘连层160贴合于第二基底1352远离第二粘结层133的表面。由于触摸感应层130在生产加工时,为方便加工处理,通常将其制成长条的薄膜产品并卷绕于辊筒上,在触摸感应层130的一侧表面上添加抗粘连层160,可以防止产品在卷绕情况下发生粘连,损坏触摸感应层130。并且在触控传感器100与显示模组贴合之前撕除保护膜时,不会发生粘连,在触摸感应层130上不会留下残胶等,避免造成污染,影响贴合。
[0084]抗粘连层160内包含无机化合物微粒,无机化合物微粒为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锆颗粒、氧化锌颗粒、氧化铝颗粒、硅酸铝颗粒、硅酸镁颗粒及水合硅酸钙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抗粘连层160中添加的颗粒为二氧化硅颗粒,其含硅的化合物颗粒不仅防粘连效果良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降低雾度的效果。
[0085]抗粘连层160的折射率为1.3?1.6。由于触摸感应层130中的各部分的折射率大致为1.3?1.6,故将抗粘连层160的折射率设置为1.3?1.6,可确保抗粘连层160和第二基底1352相贴合的界面上,折射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避免眩光的产生,改善了图像质量。
[0086]请一并参阅图12,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设备10,包括上述触控传感器100、第三粘结层200及显示模组300。
[0087]第三粘结层200为透明光学粘合剂所形成的环状的密封胶圈,密封胶圈围绕以使触摸感应层130与显示模组300形成空气层400,即触摸感应层130与显示模组300之间通过第三粘结层200以框贴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由于仅需要在触摸感应层130与显示模组300的周围边缘区域涂布光学粘合剂,所以光学粘合剂的用量少,成本低。
[0088]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触控传感器100中,其第一基底1312还可包括与第一粘结层120相贴合的第一基质层1312b及贴合于第一基质层1312b上的第一透明聚合物层1312c,第一网格状凹槽132开设于第一透明聚合物层1312c背向第一基质层1312b的侧面上。第二基底1352包括第二基质层1352b及贴合于第二基质层1352b上的第二透明聚合物层1352c,第二网格状凹槽134开设于第二透明聚合物层1352c背向第二基质层1352b的侧面上。第一基质层1312b及第二基质层1352b即由上述柔性材料或刚性材料制成。第一透明聚合物层1312c及第二透明聚合物层1352c可为UV固化胶或热固胶等塑性材料。
[0089]上述触控显示设备10,在其触控传感器100中,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开口面向触控传感器100的内部,可以有效遮盖压印凹槽、刮涂导电材料等工艺过程会在第二网格状凹槽134的开口所处的面上造成各种缺陷,并且使得触摸感应层130与显示模组300之间通过第三粘结层200以框贴方式进行贴合,降低了成本。
[0090]同时,在第一导电网格1314及第二导电网格1354上分别设置第一消光层1316及第二消光层1356,可以抑制外界环境光和显不模组300发出的背景光在导电材料表面的反射。并且由于导电材料配置为不规则的随机网格图形,在抑制具有明显亮暗差别的条纹的同时,外界环境光入射到导电材料表面产生的反射光呈不规则的分布,更加不易被人眼察觉,降低了金属网格线的可见度;且提高了显示模组的图像对比度。
[0091]此外,在触摸感应层130的一侧表面上添加抗粘连层160,可以防止产品在卷绕情况下发生粘连,损坏触摸感应层130。并且在触控传感器100与显示模组300贴合之前撕除保护膜时,不会发生粘连,在触摸感应层130上不会留下残胶等,避免造成污染,影响贴合。
[009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面板,包括触摸面及与所述触摸面相对的贴合面; 第一粘结层,贴合于所述透明面板的贴合面上 '及 触摸感应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粘结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贴合于所述透明面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贴合,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 第二基底,包括相对的两侧面,其中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网格状凹槽,另一侧面用于与显示模组相贴合,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二粘结层相贴合,所述第二基底上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面朝向所述第二粘结层;及 第二导电网格,所述第二导电网格收容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 第一基底,其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一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基底背向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与所述第一粘结层相贴合,所述第一基底开设有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与所述第二粘结层相贴合; 第一导电网格,所述第一导电网格收容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线电极及第二引线电极,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及所述第二基底上,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网格及所述第二导电网格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开设有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的边缘上还开设有第三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二基底开设有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面的边缘上还开设有第四网格状凹槽,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网格状凹槽及所述第四网格状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电极及所述第二引线电极向所述触摸感应层的一侧延伸,以分别形成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间隔为0.3~0.6_。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挠性连接部,所述挠性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触摸感应层上的第三基底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基底两侧面上的第一导电线路及第二导电线路,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在所述第三基底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相间隔,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及所述第二导电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在所述第三基底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间隔为0.3~0.6_。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及所述第二基底向一侧延伸,以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第一消光层,所述第一消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网格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光层还设置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槽底。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包括与所述第一粘结层相贴合的第一基质层及贴合于所述第一基质层上的第一透明聚合物层,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明聚合物层背向所述第一基质层的侧面上,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基质层及贴合于所述第二基质层上的第二透明聚合物层,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二透明聚合物层背向所述第二基质层的侧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置于所述贴合面的边缘,或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背向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的面的边缘。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为规则网格,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为随机网格;或者所述第一网格状凹槽为随机网格,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为规则网格。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网格包括网格线,所述网格线为直线段、曲线段及折线段中的一种或多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第二消光层,所述第二消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网格状凹槽的槽底。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光层还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网格的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触摸感应层还包括抗粘连层,所述抗粘连层贴合于所述第二基底远离所述第二粘结层的表面。
18.根据权利 要求17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粘连层的折射率为1.3~1.6。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粘连层内包含无机化合物微粒,所述无机化合物微粒为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锆颗粒、氧化锌颗粒、氧化铝颗粒、硅酸铝颗粒、硅酸镁颗粒及水合硅酸钙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20.一种触控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823591SQ201410066558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6日
【发明者】高育龙, 程传新, 张晟, 杨云良 申请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