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07456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专利涉及成熟油田的二次开发,即二次找油技术领域,成熟油田的二次开发和二次找油的重点,应该是侧重于油藏内注水欠波及区及绕流区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和优势渗流通道的寻找及治理,前者是直接提出二次找油的潜力条带(潜力区),而后者提供的是需要治理的窜水条带(注入无效循环区);在正常油藏条件下,这两者有比较密切的相关性,相互影响,但识别后者—即优势渗流通道在三维空间分布识别更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更加效益性,尤其是本发明之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油田开发应用过于单一,或者区块大平均,使得油藏的概念与技术在进行动态描述时其方式过于简单化,现有技术中强调纵向上的储层分均质性,将一口井的某一高渗层就直接与其他井的高渗层接着相连,逻辑上就是一维加一维等于三维,而实际上一维加一维还是一维,因为你只看见并集中精力研究一个井筒的一维数据,而两位一口井还是类型的一个井筒的一维数据,根据陆相沉积学的基本原理,物源侧向搬运形成侧向加积,即横向上不具备稳定对比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这就是现在普遍正在广泛采用的常规技术;而且在当下普遍应用的技术中还存在下列几点明显的缺陷:①地质建模方面的挑战性:以中国陆相盆地为例,其油藏整体上具有储层横向变化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不少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都有集中表现。有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暂时性山地,由于洪水携带大量粗碎屑形成的以砂砾岩为主的冲击性洪积扇沉积,其几何形态各异,外貌特征和平面及纵向上多为非均质性储层特征;有河流、三角洲等更为多见的典型陆盆沉积,从而形成具有强烈的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储层特征;由于侧向夹积的早期沉积作用夹杂着多期事件性的沉积和事件间期的季节性沉积作用,储层性质在平面和剖面上具有变化性和穿时性;因此,使用常规的强调静态参数的油藏描述方法受到严重的制约,实施难度较大且偏差也会比较大;从构造上讲,强烈的成岩后改造形成的逆掩推覆断裂/层加剧了储层横向的乃至纵向上的分割性;储层构型研究难度极大,这些都是对基于静态油藏描述的地质建模精度的严重挑战,其原因可能较多,在此侧重指出下面两点重要不足:其一,计算方法上的局限性:是鉴于上述岩石成因“先天”的复杂性所致,使其计算结果增加了不确定性;而现有方法是基于单一静态油藏描述方法,而对于试验区井间储层物性乃至储层分布的地质复杂性,其计算方法也因此大打折扣;其二,模式判别方法的受限性:如陆盆沉积油藏的河、湖相及三角洲类油藏受控因素较多,模式判别方法比较困难,在二次开发方面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也相对较少;②流动单元确定方面的挑战性:早在1984年,在研究美国怀俄明州HartogDraw油田Shannon储层时Hearn等人发现:不同部位储层质量的不同对生产动态的控制作用也不尽相同,并提出了流动单元(Flowunit)的概念。流动单元,是指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相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内部相似的、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岩体。这样在同一储集岩体(流动单元)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似,而不同的流动单元之间,岩相和岩石物理性质差异明显。人们实施这种方法还是侧重于以地质研究本身为主,并结合储层内部岩石特征进而推动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性相似性,大多采用取芯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选出流动带指标;如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岩石静态参数,储层流动单元法只能应用于储层物性预测及储层非均质性的评价;所谓流动单元,在国际上更多应用的水动力流动单元(HFU)都是基于静态地质参数进行油藏静态描述的层面;鉴于国内陆相储层上述的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应用有限井点数据所进行的储层静态描述的不确定性是很大的,而在实践起来还是基本完全取决于静态地质数据。这与地质建模存在的困难基本一样;而且,构造复杂化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很多陆相沉积中高渗砂岩储层,由于其不论从平面上还是纵向上储层物性都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在加上断层的复杂化,储层厚度变化和复杂的构造配置关系,决定了单一的静态储层表征远远不能满足油田二次开发的需要;③常规数值模拟方面的挑战性:应用常规数值模拟技术存在两大难题:其一,采用初始静态数据(即若干年前的钻井、测井或取芯数据)建立的地质模型去模拟现今的油藏和试图解决今天的油藏问题本身就是问题之一;一直被称为的“静态模型”从油藏开发及生产历史角度去观察,它是真正静态的吗?显然不是,而且改变之大不能被忽略不计,引入渗透率的时变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其二,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必然导致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的早期形成,局部流体的流动速度必然比较高,而基于有限差分(FD)的数值模型软件在计算油藏高含水期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物质不守恒问题,从而得到的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就是失真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往往与实际的油藏表现不符,不少油藏存在与流体流动关系密切的问题及困惑在油藏数值模拟方面无法不到解答;综上所述,既然绝大多数国内陆盆油藏在开发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现有油藏模拟技术却提供不出答案,不能不说有些现行油藏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思路和方法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见,引入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建议新的油藏研究技术和方法正逢其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解决了现有的地质建模方面、流动单元确定方面和常规数值模拟方面等理论和实际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利用优势渗流通道在三维空间分布确定,使得调整和治理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率性,在提高了油田开发必须具备的效率和效益的同时,保障了油田开发企业在油价低迷情况下的生存空间;如何有效地识别油藏优势通道是中老油田深度开发及提高采收率(EOR)工作中一直存在的困惑问题,本技术正是这方面问题的一个突破和一次技术提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技术步骤:步骤一、所述优势通道识别技术的前期处理:油藏区域物质流线模拟阶段:这个阶段侧重于油藏的综合分析,还可应用在四维油藏动态描述和研究阶段;在工作程序上也是一个找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拟定方案的阶段,这个阶段以油藏区域物质流线模拟和分析方法为基本功;步骤二、对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进行建模处理,包括:精细地质建模、动态非均质模型和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具体流程参照图1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精细地质建模包括:建立数值模拟地质模型,还包括基于所述数值模拟地质模型数据集成、构造建模、属性建模、地质统计分析、储量计算和网格粗化;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动态非均质模型包括:生产历史拟合,以及基于其上的单井及井组流动分析;还包括基于单井及井组流动分析上的优势渗流通道用识别流程和表征方法研究、水流优势通道研究、井间分配因子和量化网格含油体积丰度,还包括基于以上所述动态非均质模型的注水绕流区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包括:注入聚合物驱油剂数值模拟;以及基于所述注入聚合物驱油剂数值模拟上的聚合物驱油剂单井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所述注入聚合物驱油剂数值模拟上的施工参数的筛选与优化,还包括: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描述分析、聚驱后优势剩余油分布描述分析、提出注采优化参数意见;本步骤二中利用流线数值模拟运算速度和历史拟合快的优势进行建模,采用模拟处理方法,将油藏区域物质流线进行所述的精细地质建模,再通过所述动态非均质模型进行波、体积以及泄油体积描述与量化,建立出井间导液量和井间过水倍数量化,最后通过所述的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及时搭建出渗透率时变模型,进而明确优势渗流通道的描述与识别,兼顾注采关系的描述与量化,及时把握注采方案的调整及/或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治理;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生产历史拟合就是用油气田实际生产的动态数据资料,通过油气藏模拟试运算,来检验和修正油气藏静态的地质模型,同时弄清油气藏内部压力和流体动态分布状况,使计算机模型与实际油气藏保持一致;具体举例参照图2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波、体积及泄油体积是基于物质流线分析方法的数值模拟;有限差分直接应用△x、△y、△z,而物质流线分析方法引入了△χ、△ψ、△τ流函数为新变量,由于每条流线都是可以追踪的,所以可以计算出每条流线的流量,使得注水连通量或井间导液量可以实现量化,使波及体积可以量化;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量化井间导液量和井间过水倍数参照图5所示,从井组间的流线图,可以清晰看出的流量,流速与位置,清晰反应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存在必然规律,即形成时机;参照图7所示,该实验区从1996年注聚后到2000年-2001年逐步形成优势渗流通道;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建立渗透率时变模型是指通过流线模拟分析方法,考虑了由于水驱冲刷对储层改造渗透率的时变性,所述时变性是通过考虑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含油饱和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油水各相流动分数的变化从而引起水的有效渗透率的变化,从而建立流体的流动性与时间的关系。具体参照图8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优势渗流通道的描述与识别:是指基于物质流线分析方法的数值模拟和优势流场理论结合实验区块实际数据,实现三维优势通道的识别与量化表征;流线分布是三维空间的,它可以旋转任意角度,通过对看井之间流线的剖面分布,每一小层的吸水量,判断出优势渗流通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具体参照图9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注采关系的描述与量化:在传统油藏工程中,分配因子是指井间注入水量在平面上的分配量,参照图所示,分配因子是指周围注入井对某一口生产井产量影响多大,同时,一口注入井对周围生产井提供了多少流体;具体参照图10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注采方案的调整及/或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治理:是指引入时间飞片理论对油藏进行四维动态的描述,运用流线数值模拟方法寻找平面优势窜流通道,寻找注水欠波及区和绕流区的剩余油分布为下步挖潜提供目标区域;举例详见图11所示;参照图12所示,现举例所述实施例1所述油井实测吸水剖面的对比验证,通过其连续几年的注入水,其纵向上分布与实测吸水剖面测试结果可相互验证本发明的技术理论,计算结果显示精度很高;参照图13-15,具体给出了实施例1有关的技术分析解决的过程,关注成熟油田三维空间上的注水欠波及区和绕流区是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二次找油的关键,尽管这是一个具有很强挑战性的课题,但却是意义重大,油田化学驱是油藏注水驱替采油的驱替流度比的调整(聚合物)和驱替效率的提供(表活剂和碱),大量的数模计算和油田注聚实践出现很高的一致性,即注聚的前两三年的效果一般都是比较好,流线追踪模拟分析表明,由于聚合物驱的注入使注入液的波及面积较单纯注水时有明显的增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触及到注水欠波及区和绕流区,而就是那些欠波及区和绕流区当中的剩余油较为富集,即使选择的注入也许是具体的某个层位,进入油藏后流动是三维的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单纯的层流动;应用P3S对不少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注入确实提高了绝大多数油井的产油量,但进一步观察发现,纵向流体流动剖面的改变对增产所产生的贡献与三维波及体积扩大所产生的增产贡献相比,前者显得小得多,因此可以认为,真正使聚合物驱产生较好效果的机理性原因是波及体积的扩大,而流度比的改变只是表象,从油藏开发的长期性、整体性及复杂性的观点出发,了解这一点及其相关的问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可能会关乎到油藏开发的长、中及短期的方案制定和调整,在认识油藏化学驱的利与弊方面,在确定油藏化学驱的起始时间和终结时间的把握方面,以及在实施化学驱的规模、范围及什么样的化学驱组合等方面都有帮助;在应用P3S软件的实际研究中,我们首先采取了先导试验区全区平均喉道半径变化与全区平均渗透率的关系,作为一种方法研究这是充分的。然后很快完成不同井组井对的喉道半径变化与局部渗透率的关系式和具体数据值——即优势渗流条带的空间展布。在此暂时用K2(t)表示,K2是时间及空间函数。在我们的实例研究中,是以渤海湾盆地某区块馆陶上段油藏为例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注水井波及体积3维空间量化、注采井井间液体传递量量化,流场强度及流场强度指数,渗透率时变模型的建立等重要参数和概念及其量化关系是我们进行现代动态油藏描述和优势通道识别的基础支柱,应用三维流线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历史拟合,调整模型参数,在拟合结果达到一定的吻合精度后,证明模型与矿场实际相吻合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便可做下一步的分析;生产动态的分析,是以认识到三维空间的流线分布情况,得到水流的波及情况(波及面积和波及体积),进而认识优势流场区域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在区块范围内优势流场形成的机理、时机,引入全新的流场强度指数来评价优势流场,结合采出程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判断优势通道的存在,再通过流场的三维可视化观察优势通道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和演化及三维空间里分层流线和隐形流线的流动情况;进行剩余油存积的成因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规律性总结,使最终得到的剩余油分布计算更加准确,同时,对剩余油富集区的潜力分布及挖潜措施的确保适应性也进行一定的分析,保证后期的措施是可行及有效。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优势通道过水倍数与微观变化的计算:建立储层平均吼道半径与平均渗透率的关系式是多年来渗流力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当我们应用数值求解时,这个意义变得更有价值,因为具体某网格的平均吼道半径和平均渗透率可以只界定在具体的某个或某些网格内,这和总体的非均质性就可以吻合和一致了,也是对非均质进行数值解的真谛所在,与数值模拟完成统一;例举两个平均吼道半径与平均渗透率的关系式的研究如下:JacobBear自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见下文)以及到最近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的Guodarzi&etc.的研究(SPE-165356)都为本应用的技术提供了支撑,根据国际久负盛名的渗流力学大师原普林大学教授JacobBear的研究,建立了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关系式如下(JacobBear1972,P165,1983,P78):R—喉道水力半径,为喉道半径的1/2r—喉道半径;r1—原始喉道半径;r2—改变后喉道半径(随时间比变化)f'(s)f'(n)—喉道无量纲因子;—孔隙度因子(无量纲)K2改变后喉道半径为r2,r2>r1,r2是时间的函数,r2(t)K1—原始渗透率场;K2—某一时刻的渗透率场,当给定具体时间时即为也称为Kt,也可以是全区平均渗透率。上面2式中的K2是时变的即是时间的函数K2(t),取值与相应时间段的喉道半径一致;2式中当我们用r1表示r2时,我们就建立了时间的函数r2(t)与K2(t)的关系;油藏历史拟合是数值模拟的重要环节,拟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质模型的可靠程度,即建立的地质模型能否真正反映油藏的地质、开发、地下流体渗流特点。只有动态历史拟合成功,才能证明计算机中的油气藏模型跟被模拟的实际油气藏是一致或相近的,继而保证后面模拟预测的结果有实际意义。经过上述完整的技术步骤,中老油田的开发效率和效益都回会得到提升,也正是现在油田降本增效急需的革新技术;现有油田管理在对待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上,大多注重现场工程实施,讲究完成多少口井的堵、调工作量等,而在对油田/区块整体的动态描述和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在研究方面较注重物模(即实验模型建立和实验分析测试),而在数值实验研究方面又做的不够;有的完成一些数值实验,但与实际结合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本发明为高效精准地实施成熟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精确的指导;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该发明技术理论独特、新颖,适应现在的老产区的二次开发,特别适合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油田二次探油,该发明技术准确、可靠;2、该发明之技术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尤其适合现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经济低迷不振的通缩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历史拟合的动态数据资料举例图图3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基于物质流线技术的数值模拟之有限差分空间离散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基于物质流线技术的数值模拟之流线法空间离散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量化井间导液量和井间过水倍数举例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实施例1之2013年累积井间过水倍数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时机举例(2000年-2001年逐步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实施例1所述的中国东部盆地某油田渗透率时变模型与水驱效率对比效果图图9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举例通过看井对之间流线的剖面分布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某重点井组分配因子举例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注采方案调整及/或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治理举例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实施例1井中实测吸水剖面的对比验证图图13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实例1的软件架构图或者模块化的功能框图图14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实例1的按照数据流的流向描述的具体实现方式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之某个油藏的优势通道形成时机的确定的实例及形成时机初期的对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所示,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技术步骤:步骤一、所述优势通道识别技术的前期处理:油藏区域物质流线模拟阶段:这个阶段侧重于油藏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四维油藏动态描述和研究阶段;在工作程序上也是一个找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拟定方案的阶段,这个阶段以油藏区域物质流线模拟和分析技术为基本功;步骤二、对一种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进行建模处理,包括:精细地质建模、动态非均质模型和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具体流程参照图1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精细地质建模包括:建立数值模拟地质模型,还包括基于其上的数据集成、构造建模、属性建模、地质统计分析、储量计算和网格粗化;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动态非均质模型包括:生产历史拟合,以及基于其上的单井及井组流动分析;还包括基于单井及井组流动分析上的优势渗流通道用识别流程和表征方法研究、水流优势通道研究、井间分配因子和量化网格含油体积丰度,还包括基于以上所述的注水绕流区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包括:注入聚合物驱油剂数值模拟;以及基于所述注入聚合物驱油剂数值模拟上的聚合物驱油剂单井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所述注入聚合物驱油剂数值模拟上的施工参数的筛选与优化,还包括: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描述分析、聚驱后优势剩余油分布描述分析、提出注采优化参数意见;本步骤二中利用流线数值模拟运算速度和历史拟合快的优势进行建模,采用模拟处理方法,将油藏区域物质流线进行所述的精细地质建模,再通过所述动态非均质模型进行波、体积以及泄油体积描述与量化,建立出井间导液量和井间过水倍数量化,最后通过所述的编制综合调整开发方案,及时搭建出渗透率时变模型,进而明确优势渗流通道的描述与识别,兼顾注采关系的描述与量化,及时把握注采方案的调整及/或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治理;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生产历史拟合就是用油气田实际生产的动态数据资料,通过油气藏模拟试运算,来检验和修正油气藏静态的地质模型,同时弄清油气藏内部压力和流体动态分布状况,使计算机模型与实际油气藏保持一致;具体举例参照图2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波、体积及泄油体积是基于物质流线分析方法的数值模拟;有限差分直接应用△x、△y、△z,而物质流线分析方法引入了△χ、△ψ、△τ流函数为新变量,由于每条流线都是可以追踪的,所以可以计算出每条流线的流量,使得注水连通量或井间导液量可以实现量化,使波及体积可以量化;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量化井间导液量和井间过水倍数参照图5所示,从井组间的流线图,可以清晰看出的流量,流速与位置,清晰反应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存在必然规律,即形成时机;参照图7所示,该实验区从1996年注聚后到2000年-2001年逐步形成优势渗流通道;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建立渗透率时变模型是指通过流线模拟分析方法,考虑了由于水驱冲刷对储层改造渗透率的时变性,所述时变性是通过考虑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含油饱和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油水各相流动分数的变化从而引起水的有效渗透率的变化,从而建立流体的流动性与时间的关系。具体参照图8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优势渗流通道的描述与识别:是指基于物质流线分析方法的数值模拟和优势流场理论结合实验区块实际数据,实现三维优势通道的识别与量化表征;流线分布是三维空间的,它可以旋转任意角度,通过对看井之间流线的剖面分布,每一小层的吸水量,判断出优势渗流通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具体参照图9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注采关系的描述与量化:在传统油藏工程中,分配因子是指井间注入水量在平面上的分配量,参照图所示,分配因子是指周围注入井对某一口生产井产量影响多大,同时,一口注入井对周围生产井提供了多少流体;具体参照图10所示;作为一种举例说明,所述注采方案的调整及/或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治理:是指引入时间飞片理论对油藏进行四维动态的描述,运用流线数值模拟方法寻找平面优势窜流通道,寻找注水欠波及区和绕流区的剩余油分布为下步挖潜提供目标区域;举例详见图11所示;参照图12所示,现举例所述实施例1所述油井实测吸水剖面的对比验证,通过其连续几年的注入水,其纵向上分布与实测吸水剖面测试结果可相互验证本发明的技术理论,计算结果显示精度很高;参照图13-15,具体给出了实施例1有关的技术分析解决的过程,关注成熟油田三维空间上的注水欠波及区和绕流区是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二次找油的关键,尽管这是一个具有很强挑战性的课题,但却是意义重大,油田化学驱是油藏注水驱替采油的驱替流度比的调整(聚合物)和驱替效率的提供(表活剂和碱),大量的数模计算和油田注聚实践出现很高的一致性,即注聚的前两三年的效果一般都是比较好,流线追踪模拟分析表明,由于聚合物驱的注入使注入液的波及面积较单纯注水时有明显的增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触及到注水欠波及区和绕流区,而就是那些欠波及区和绕流区当中的剩余油较为富集,即使选择的注入也许是具体的某个层位,进入油藏后流动是三维的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单纯的层流动;应用P3S对不少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注入确实提高了绝大多数油井的产油量,但进一步观察发现,纵向流体流动剖面的改变对增产所产生的贡献与三维波及体积扩大所产生的增产贡献相比,前者显得小得多,因此可以认为,真正使聚合物驱产生较好效果的机理性原因是波及体积的扩大,而流度比的改变只是表象,从油藏开发的长期性、整体性及复杂性的观点出发,了解这一点及其相关的问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可能会关乎到油藏开发的长、中及短期的方案制定和调整,在认识油藏化学驱的利与弊方面,在确定油藏化学驱的起始时间和终结时间的把握方面,以及在实施化学驱的规模、范围及什么样的化学驱组合等方面都有帮助;在应用P3S软件的实际研究中,我们首先采取了先导试验区全区平均喉道半径变化与全区平均渗透率的关系,作为一种方法研究这是充分的。然后很快完成不同井组井对的喉道半径变化与局部渗透率的关系式和具体数据值——即优势渗流条带的空间展布。在此暂时用K2(t)表示,K2是时间及空间函数。在我们的实例研究中,是以渤海湾盆地某区块馆陶上段油藏为例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注水井波及体积3维空间量化、注采井井间液体传递量量化,流场强度及流场强度指数,渗透率时变模型的建立等重要参数和概念及其量化关系是我们进行现代动态油藏描述和优势通道识别的基础支柱,应用三维流线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历史拟合,调整模型参数,在拟合结果达到一定的吻合精度后,证明模型与矿场实际相吻合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便可做下一步的分析;生产动态的分析,是以认识到三维空间的流线分布情况,得到水流的波及情况(波及面积和波及体积),进而认识优势流场区域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在区块范围内优势流场形成的机理、时机,引入全新的流场强度指数来评价优势流场,结合采出程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判断优势通道的存在,再通过流场的三维可视化观察优势通道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和演化及三维空间里分层流线和隐形流线的流动情况;进行剩余油存积的成因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规律性总结,使最终得到的剩余油分布计算更加准确,同时,对剩余油富集区的潜力分布及挖潜措施的确保适应性也进行一定的分析,保证后期的措施是可行及有效。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优势通道过水倍数与微观变化的计算:建立储层平均吼道半径与平均渗透率的关系式是多年来渗流力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当我们应用数值求解时,这个意义变得更有价值,因为具体某网格的平均吼道半径和平均渗透率可以只界定在具体的某个或某些网格内,这和总体的非均质性就可以吻合和一致了,也是对非均质进行数值解的真谛所在,与数值模拟完成统一;例举两个平均吼道半径与平均渗透率的关系式的研究如下:JacobBear自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见下文)以及到最近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的Guodarzi&etc.的研究(SPE-165356)都为本应用的技术提供了支撑,根据国际久负盛名的渗流力学大师原普林大学教授JacobBear的研究,建立了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关系式如下(JacobBear1972,P165,1983,P78):R—喉道水力半径,为喉道半径的1/2r—喉道半径;r1—原始喉道半径;r2—改变后喉道半径(随时间比变化)K1—原始渗透率场;K2—某一时刻的渗透率场,当给定具体时间时即为也称为Kt,也可以是全区平均渗透率。上面2式中的K2是时变的即是时间的函数K2(t),取值与相应时间段的喉道半径一致;2式中当我们用r1表示r2时,我们就建立了时间的函数r2(t)与K2(t)的关系;油藏历史拟合是数值模拟的重要环节,拟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质模型的可靠程度,即建立的地质模型能否真正反映油藏的地质、开发、地下流体渗流特点。只有动态历史拟合成功,才能证明计算机中的油气藏模型跟被模拟的实际油气藏是一致或相近的,继而保证后面模拟预测的结果有实际意义。经过上述完整的技术步骤,中老油田的开发效率和效益都回会得到提升,也正是现在油田降本增效急需的革新技术;现有油田管理在对待成熟油田二次开发上,大多注重现场工程实施,讲究完成多少口井的堵、调工作量等,而在对油田/区块整体的动态描述和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在研究方面较注重物模(即实验模型建立和实验分析测试),而在数值实验研究方面又做的不够;有的完成一些数值实验,但与实际结合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本发明为高效精准地实施成熟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精确的指导;该发明技术理论独特、新颖,适应现在的老产区的二次开发,特别适合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油田二次探油,该发明技术准确、可靠;该发明之技术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尤其适合现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经济低迷不振的通缩环境;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应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