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操作控制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7590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界面操作控制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界面操作控制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系统。
背景技术
:现如今,很多消费类电子产品都带有触摸屏,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人们借助触摸屏既可以观看视频、图片、浏览网页、玩游戏,还能任意选择并操控屏幕上的物件。相关技术中的电子产品,通常在主按键下方设置触控传感器,该触控传感器可以根据使用者按压主按键的位置,来控制屏幕上显示页面的左右切换或者是物件的左右移动。然而,当主按键没有被触发时,触控传感器会保持低能耗、无感应状态。当主按键通过按压被触发时,触控传感器从无感应状态进入能接受输入信号的状态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此外,在主按键下方设置触控传感器不但会提高成本,而且会增大设计难度。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操作便捷且多样的界面操作控制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系统。一种界面操作控制系统,应用于一电子设备的用户界面,该系统包括:一感应模块,用于感应一操作主体是否接近用户界面,并在该操作主体相对于与用户界面的距离小于一预设距离时,输出一感应信号;一识别模块,接收所述感应模块输出的感应信号,用以根据该感应信号来提取操作主体的特征;及一底层运作模块,用于根据识别模块提取操作主体的特征,来运行预先存储于一存储器中的与该特征对应的应用模式的数据,以启动该应用模式;及一操作模块,用以识别操作主体接触用户界面的面积,来判别操作主体实施于用户界面的不同强度,并根据强度的不同来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指令。一种如上所述界面操作控制系统的界面操作控制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感应一操作主体是否接近用户界面,并在该操作主体相对于用户界面的距离小于一预设角度时,输出一感应信号;b.接收所述感应模块输出的感应信号,用以根据该感应信号来提取操作主体的特征;c.根据提取的操作主体的特征来运行预先存储于一存储器中的与该特征对应的应用模式的数据,以启动该应用模式;及d.识别操作主体接触用户界面的面积,来判别操作主体实施于用户界面的不同强度,并根据强度的不同来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指令。通过所述的界面操作控制系统及其方法,通过感应模块感应操作主体是否接近用户界面,并判断相对于用户界面的角度,当操作主体相对于用户界面的角度小于一预设角度时输出一感应信号,所述识别模块根据该感应信号来提取操作主体的特征,所述底层运作模块根据该特征来启动与该特征相对应的应用模式,所述操作模块根据实施于用户界面的不同强度,来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指令。如此,使用者无需将手指接触于用户界面,即可快速进入系统的操作模式,且使用者通过手指在用户界面上的接触面积即可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操作指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触控传感器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成本,极大地方便及丰富使用者的操作及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界面操作控制系统的运行环境架构图。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界面操作控制系统的目标感应区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界面操作控制系统的操作模块的方框图。图4是使用者手指在本发明界面操作控制系统的用户界面上由初始位置向各个方向施力并倾斜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界面操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子设备1用户界面11存储器12处理器13界面操作控制系统10感应模块101识别模块102底层运作模块103操作模块控制模块104105影像获取单元1011距离感测器1012目标感应区a低侦测区域b高侦测区域c时间侦测模组1040面积侦测模组1041运算模组1042功能控制模组104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界面操作控制系统10的运行环境架构图。该界面操作控制系统10应用于电子设备1中。该电子设备1还包括用户界面11、存储器12、处理器1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是,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及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终端设备。所述界面操作控制系统10包括感应模块101、识别模块102、底层运作模块103、操作模块104以及控制模块105。以上所述各模块所执行的特定功能以软件程序段的形式固化于电子设备1的操作系统中,或存储于电子设备1的可读存储介质或其它存储设备中,如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2中,由所述处理器13控制各个模块之间的执行及配合。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各模块又可能被分成多个子模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为手机,所述用户界面11为手机屏幕。下面对所述界面操作控制系统10进行详细介绍。所述控制模块105用于在界面操作控制系统10启动时向感应模块101发送一启动指令。所述感应模块101可以为影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超声传感器中任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该感应模块101用于根据控制模块105发出的启动指令,感应一操作主体是否靠近用户界面11及距离用户界面11的程度并输出一感应信息。具体的,影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超声传感器分别用于感应一操作主体的影像、红外波或超声波,进而感应该操作主体是否靠近用户界面11及距离用户界面11的程度。一并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感应模块101包括影像获取单元1011,如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及距离感测器1012。所述操作主体以使用者的手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操作主体也可以为使用者的身体的其他部位。感应模块101可接收信息的区域为目标感应区a,当使用者的手靠近用户界面11时,所述影像获取单元1011用于拍摄在目标感应区a的操作主体并输出该拍摄信息。所述距离感测器1012侦测操作主体相对于用户界面11的距离并输出一距离信息。前述感应信息包括该拍摄信息与距离信息。该目标感应区a根据操作主体相对于用户界面11的距离而分为低侦测区域b及高侦测区域c。所述低侦测区域b为操作主体进入目标感应区a但未对用户界面11产生指令的区域,即使用者的手进入目标感应区a但使用者的手相对于用户界面11的距离大于一预设距离的区域。所述高侦测区域c为操作主体接近用户界面11且能对用户界面11产生指令的区域,在此区域内,操作主体相对于用户界面11的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控制模块105依据上述感应信息控制影像获取单元1011的拍摄频率。当控制模块105依感应信息判断使用者的手位于该低侦测区域b时,所述控制模块105控制影像获取单元1011以一较低频率拍摄操作主体。当控制模块105依感应信息判断操作主体位于该高侦测区域c时,所述控制模块105控制影像获取单元1011以一较高频率拍摄使用者的手,以频繁获取该拍摄信息。所述控制模块105控制识别模块102接收所述影像获取单元1011输出的拍摄信息,并根据该拍摄信息来提取操作主体的操作特征,如手势或人脸特征。在本实施例中以手势为例,手势包括左手、右手、左手或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中的任意一个或其任意组合。操作主体的操作特征对应不同的应用模式,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的不同手势对应不同的应用模式,例如:右手大拇指对应相机模式,左手拇指对应电话模式,右手食指及左手食指的组合对应邮件模式、左手中指对应音乐模式等。该应用模式可预先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2中。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预先设定任意组合的手势来对应不同的应用模式,并将该些手势与应用模式的对应关系存储于存储器12中。所述识别模块102将提取的手势特征与预存在存储器12中的手势特征对比,以找到相应手势对应的应用模式。所述控制模块105控制所述底层运作模块103根据识别模块102找到的应用模式,来读取该应用模式的数据信息,从而启动该应用模式,并将该应用模式呈现于用户界面11上。如图3所示,所述操作模块104包括一时间侦测模组1040、面积侦测模组1041、运算模组1042及功能控制模组1043。如图4所示,为使用者手指在用户界面11上由初始位置a向右侧施力并倾斜、向左侧施力并倾斜、向前施力并倾斜及向后施力并倾斜等操作事件中与用户界面11的接触面积的变化示意图。所述时间侦测模组1040用以侦测操作事件持续的总时间,即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并朝移动方向施力并倾斜到使用者手指离开用户界面11持续的总时间。所述面积侦测模组1041用以识别操作事件中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的面积,该面积包括识别使用者手指在用户界面11上接触的初始面积、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用户界面11上施力并倾斜后的面积。所述运算模组1042根据时间侦测模组1040侦测的时间及面积侦测模组1041侦测的面积及/或面积变化,来判别手指实施于用户界面11的强度及倾斜方向。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根据运算模组1042所判别的强度及倾斜方向来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指令操作。图5所示,是本发明界面操作控制方法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步骤s601,控制模块105控制感应模块101的影像获取单元1011以较低频率拍摄目标感应区a,以感应操作主体是否出现于目标感应区a;若有,则执行步骤s602;若没有,则重新执行此步骤。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主体为使用者的手,当然也可以为使用者的人脸等其他部位。步骤s602,控制模块105依感应模块101的距离信息判断操作主体相对于用户界面11的距离是否小于一预设距离,以判断操作主体是否进入高侦测区域c,若小于该预设距离,则判断操作主体进入高侦测区域c并执行步骤s603;否则,则重新执行此步骤。步骤s603,控制模块105控制感应模块101的影像获取单元1011以较高频率进行拍摄,以频繁拍摄该操作主体并输出该拍摄信息。步骤s604,所述控制模块105控制所述识别模块102从该拍摄信息提取操作特征。该操作特征可以为手势,例如:左手、右手、左手或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中的任意一个或其任意组合。步骤s605,所述识别模块102将提取的操作特征与预存在存储器12中的操作特征对比,判断当前手势特征是否存在于存储器12中,并对应该存储器12中的某一应用模式,若存在,则执行步骤s607;否则,返回步骤s60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的不同手势对应的应用模式可预先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2中,例如:右手大拇指对应相机模式,左手大拇指对应电话模式,右手食指及左手食指的组合对应邮件模式、左手中指对应音乐模式等,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预先设定任意组合的手势来对应不同的应用模式,并将该些手势对应的应用模式存储于存储器12中。步骤s606,所述底层运作模块103根据识别模块102找到相应手势对应的应用模式,来读取该应用模式的数据信息,从而启动该应用模式,并将该应用模式呈现于用户界面11上。步骤s607,所述操作模块104的时间侦测模组1040侦测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的时间。步骤s608,所述面积侦测模组1041用以识别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的面积,该面积包括识别使用者手指在用户界面11上接触的初始面积、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用户界面11上施力并倾斜后的面积变化。步骤s609,所述运算模组1042根据时间侦测模组1040侦测的时间及面积侦测模组1041侦测的面积及/或面积变化,来判别手指实施于用户界面11的操作特征,如操作强度及操作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侦测到的时间越长、面积越大,则运算模组1042判别手指实施于用户界面11的操作强度越大;所侦测到的面积变化的延伸方向则为使用者向电子设备1输入的操作方向。比如,当使用者的手指在用户界面11上向左倾斜时,面积侦测模组1041相应侦测到接触面积由初始位置向左移动,面积侦测模组1041判断使用者向电子设备1输入的操作具有向左的方向值。步骤s610,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根据运算模组1042所判别的操作特征,即操作强度及操作方向,来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操作指令,以实现不同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当前操作的应用模式为照片模式,则当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并向左侧倾斜时,面积侦测模组1041将侦测到的面积及面积变化传递至运算模组1042,运算模组1042根据接触面积的大小及面积变化相应输出具有相应的操作强度及操作方向的第一指令至功能控制模组1043,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根据第一指令以较慢速度翻看排在当前页面前一页、两页、三页……等以前的照片,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即说明使用者手指施于用户界面11的强度越大,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则相应以较快速度翻看排在当前页面以前更多的照片,直至手指松开并离开用户界面11。当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并向右侧倾斜时,则工作原理与上述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并向左侧倾斜的工作原理相似,不同的是,运算模组1042根据接触面积的大小及面积变化相应输出具有一定强度信息值及方向值的第二指令至功能控制模组1043,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根据第二指令以较慢速度翻看排在当前页面前一页、两页、三页……等以后的照片,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即说明使用者手指施力于用户界面11的操作强度越大,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则相应以较快速度翻看排在当前页面以后更多的照片,直至手指松开并离开用户界面11。当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向屏幕上方倾斜时,则工作原理与上述相似,不同的是,运算模组1042根据接触面积的大小及面积变化相应输出具有一定强度信息值及方向值的第三指令至功能控制模组1043,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根据第三指令以较小的放大倍数放大当前呈现于用户界面11的照片,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即说明使用者手指施于用户界面11的强度越大,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则相应以较大的放大倍数放大当前呈现于用户界面11的照片。当使用者手指接触用户界面11向屏幕下方倾斜时,则工作原理与上述相似,不同的是,运算模组1042根据接触面积的大小及面积变化相应输出具有一定强度信息值及方向值的第四指令至功能控制模组1043,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根据第四指令以较小的放大倍数缩小当前呈现于用户界面11的照片,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大,即说明使用者手指施于用户界面11的强度越大,所述功能控制模组1043则相应以较大的放大倍数缩小当前呈现于用户界面11的照片。由此,所述操作模块104通过侦测操作主体于用户界面11上向左或向右倾斜等操作事件控制当前页面的左右切换,以便用户快速查找电子设备1的相册模式中的任意照片;通过侦测操作主体向上或向下倾斜等操作事件以放大或缩小照片或图像。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操作模块104还可应用于网页浏览中通过手指左右倾斜来控制当前网页的左右切换、视频或音乐播放时通过手指左右倾斜来控制音量的改变、以及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模块。综上,使用者无需将手指接触于用户界面,即可快速进入系统的操作模式,且使用者通过手指在用户界面上的倾斜即可对应用模式执行不同的操作指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触控传感器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成本,极大地方便及丰富使用者的操作及体验。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