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575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目标区域的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

根据所述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利用单位压降采气量与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

利用所述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判断目标区域的储量是否已达到整体动用阶段;

当目标区域的储量达到整体动用阶段时,利用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目标区域的累积产气量、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目标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目标区域的视井口套压确定目标区域的动态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目标区域的储量未达到整体动用阶段时,利用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预测目标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

选择一参照区域,利用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累积产气量、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视井口套压获得所述参照区域的动态储量;其中,所述参照区域为目标区域内储量达到整体动用阶段的区域或与所述目标区域相邻的储量达到整体动用阶段的区域;

利用参照区域的动态储量、参照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目标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确定目标区域的动态储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为低渗透气田区域或低渗透气井区域。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的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为:

<mrow> <msub> <mi>E</mi> <mi>p</mi> </msub> <mo>=</mo> <mfrac> <msub> <mi>G</mi> <mi>p</mi> </msub> <mrow> <mi>&psi;</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i>&psi;</mi> <mrow> <mo>(</mo> <mi>p</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i>G</mi> <mrow> <mi>&psi;</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i>&Omega;</mi> <mrow> <msub> <mi>B</mi> <mrow> <mi>g</mi> <mi>i</mi> </mrow> </msub> <mi>&psi;</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其中,Ep为单位压降采气量;Gp为目标区域在地面标准条件下的累计产气量;ψ(pi)为原始地层条件下的目标区域视地层压力;pi为目标区域原始地层压力;ψ(p)为目前地层压力下的目标区域视地层压力;p为目标区域目前地层压力;G为目标区域在地面标准条件下的原始地质储量;Ω为目标区域的地下连通孔隙体积;Bgi为原始地层条件下的气体体积系数。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压降采气量与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标区域的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与目标区域的视井口套压降的乘积等于目标区域的单位压降采气量与目标区域的视地层压降的乘积。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压降采气量与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定产条件下,目标区域的视地层压降等于视井底流压降等于视井口套压降。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照区域的动态储量利用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累积产气量、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视井口套压获得。

8.一种动态储量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区域的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

绘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利用单位压降采气量与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

判断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判断目标区域的储量是否已达到整体动用阶段;

计算单元,用于当目标区域的储量达到整体动用阶段时,利用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目标区域的累积产气量、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目标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目标区域的视井口套压确定目标区域的动态储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当目标区域的储量未达到整体动用阶段时,利用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预测目标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选择一参照区域,利用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累积产气量、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视井口套压获得所述参照区域的动态储量;利用参照区域的动态储量、参照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目标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确定目标区域的动态储量;其中,所述参照区域为目标区域内储量达到整体动用阶段的区域或与所述目标区域相邻的储量达到整体动用阶段的区域。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为低渗透气田区域或低渗透气井区域。

11.如权利要求8~10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确定单元确定的目标区域的单位压降采气量公式为:

<mrow> <msub> <mi>E</mi> <mi>p</mi> </msub> <mo>=</mo> <mfrac> <msub> <mi>G</mi> <mi>p</mi> </msub> <mrow> <mi>&psi;</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i>&psi;</mi> <mrow> <mo>(</mo> <mi>p</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i>G</mi> <mrow> <mi>&psi;</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i>&Omega;</mi> <mrow> <msub> <mi>B</mi> <mrow> <mi>g</mi> <mi>i</mi> </mrow> </msub> <mi>&psi;</mi> <mrow> <mo>(</mo> <msub> <mi>p</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其中,Ep为单位压降采气量;Gp为目标区域在地面标准条件下的累计产气量;ψ(pi)为原始地层条件下的目标区域视地层压力;pi为目标区域原始地层压力;ψ(p)为目前地层压力下的目标区域视地层压力;p为目标区域目前地层压力;G为目标区域在地面标准条件下的原始地质储量;Ω为目标区域的地下连通孔隙体积;Bgi为原始地层条件下的气体体积系数。

12.如权利要求8~10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绘制单元涉及的单位压降采气量与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标区域的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与目标区域的视井口套压降的乘积等于目标区域的单位压降采气量与目标区域的视地层压降的乘积。

13.如权利要求8~10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压降采气量与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定产条件下,目标区域的视地层压降等于视井底流压降等于视井口套压降。

14.如权利要求8~10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利用在地面标准条件下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累积产气量、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最大单位套压降采气量以及单位套压降采气量曲线达到稳定时参照区域的视井口套压获得参照区域的动态储量。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