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8903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智能终端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对人机交互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智能手表触摸屏很小,在一个页面上所能显示的按钮数量也很少,势必导致用户要翻更多的页面,才能找到所要点击的按钮;若采用手势操作代替按钮操作,只要知道所要操作的功能,用户就能通过某种手势直接调用该功能,做到一步操作、直达功能。

现有的手势操作,大都采用形象化、拟人化的手势设计方案。这类手势技术,优点是用户上手快,缺点是无法覆盖智能终端的全部功能,而且由于各个手势定义互不相关、难以统一,造成用户逐个记忆手势的困难和手势难以标准化操作的困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创造一种基于拼音指令的方位手势控制语言,用户只要掌握了26个拼音字母及其所对应的方位手势,便能随心所欲地利用手指在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的方位手势,实现对各种智能终端各种功能的快捷、准确、方便的操作。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是:依据方位手势规则,用户将拼音指令转换为方位手势,并在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出这些方位手势;依据数码指令规则,系统将方位手势转换为数码指令,并立即执行这些数码指令;操作指令库建立起拼音指令与数码指令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系统便通过执行数码指令来执行相应的拼音指令;所述拼音指令是由若干个拼音字母所组成的,所述拼音字母是从构成汉语指令的各个汉字拼音字母中提取的;所述系统包括一种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方位手势操作装置

一种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智能终端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如图1所示的处理器、存储器、触摸屏、应用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处理数据;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所述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触摸屏检测数据、触摸屏显示数据、通信网络数据。

所述触摸屏,用于显示信息和检测方位手势;所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按钮、卡片、页面、图片、视频、音频、文字;所述触摸屏可采用电容式或电阻式或电压式触摸屏,只要能够准确地感应出用户手指的触摸情况即可。

所述应用程序包括如图2所示的数据获取模块、手势解析模块、指令获取模块、指令执行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触摸操作时所产生的触摸数据;

所述手势解析模块,用于将所述触摸数据解析为所对应的方位手势;

所述指令获取模块,用于依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方位手势对应的数码指令,并将所述方位手势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

所述指令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所述指令获取模块确定的所述数码指令。

2方位手势操作方法

一种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方位手势操作流程、方位手势分类、方位手势规则、数码指令规则。

2.1方位手势操作流程

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包括如图3所示的步骤:

①方位手势操作状态开启;

②所述数据获取模块,实时检测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触摸操作时所产生的触摸数据;

③所述手势解析模块,将所述触摸数据解析为所对应的方位手势;

④所述指令获取模块,依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方位手势对应的数码指令,并将所述方位手势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

⑤所述指令执行模块,执行所述指令获取模块确定的所述数码指令。

2.2方位手势分类

利用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所述智能终端

时,所述方位手势设定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的滑移手势。

所述滑移手势,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沿着八个方位的直线滑移动作。

所述八个方位包括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的左上方、上方、右上方、左方、右方、左下方、下方、右下方,如图4所示;所述八个方位还可由用户在所述应用程序中进行设定。

所述滑移手势包括如图5所示的左上方滑移手势A1、上方滑移手势A2、右上方滑移手势A3、左方滑移手势A4、右方滑移手势A5、左下方滑移手势A6、下方滑移手势A7、右下方滑移手势A8;

进一步地,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左上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上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右上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左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右方滑移手势A5,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右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左下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下方滑移手势A7,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下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向右下方作直线滑移的动作。

所述滑移手势只与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的滑移方位有关,而与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的具体位置无关,即无论用户手指是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的哪个位置开始滑移,滑移距离是长是短,只要滑移方位是相同的,则属于同一种滑移手势。

所述滑移手势的判断方法是:依据触摸点的滑移轨迹,计算出触摸点的滑移距离,若达到设定阈值,则认定为滑移手势;所述触摸点,定义为用户手指与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之间的接触点。

2.3方位手势规则

2.3.1方位手势比划方式

依据所述拼音指令中各个字母输入指令与所述方位手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所述方位手势;用户比划所述方位手势时,可采用分段比划方式或者连续比划方式。

所述分段比划方式,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依次比划所述拼音指令中各个字母所对应的方位手势,每比划完一个字母所对应的方位手势,用户手指都要离开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最后,用户手指点击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表示所述拼音指令比划完毕。

所述连续比划方式,定义为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完所述拼音指令中前一个字母所对应的方位手势之后,用户手指不离开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紧接着以前一个字母所对应的方位手势轨迹的终点作为后一个字母所对应的方位手势轨迹的起点,直至比划完所述拼音指令中全部字母所对应的方位手势,用户手指才离开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

所述分段比划方式,适合于如同智能手表、智能戒指这样具有微小触摸屏的智能终端。

所述连续比划方式,适合于如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具有稍大触摸屏的智能终端。

连续比划方式的指令输入效率高于分段比划方式,其原因在于:一是避免了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方的无效移动操作;二是以用户手指离开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作为指令输入完毕的提示符,减少了滑移次数。

2.3.2拼音字母输入指令与方位手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

如图6所示,所述拼音指令中各个字母输入指令与所述方位手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包括:

拼音字母“α”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对应;

拼音字母“o”输入指令与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对应;

拼音字母“e”输入指令与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对应;

拼音字母“i”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对应;

拼音字母“u”输入指令与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对应;

拼音字母“ü”输入指令与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对应;

拼音字母“b”输入指令与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对应;

拼音字母“p”输入指令与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对应;

拼音字母“m”输入指令与所述下方滑移手势A7对应;

拼音字母“f”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对应;

拼音字母“d”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对应;

拼音字母“t”输入指令与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对应;

拼音字母“n”输入指令与所述下方滑移手势A7对应;

拼音字母“1”输入指令与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对应;

拼音字母“g”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对应;

拼音字母“k”输入指令与所述右方滑移手势A5对应;

拼音字母“h”输入指令与所述下方滑移手势A7对应;

拼音字母“j”输入指令与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对应;

拼音字母“q”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对应;

拼音字母“x”输入指令与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对应;

拼音字母“r”输入指令与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对应;

拼音字母“z”输入指令与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对应;

拼音字母“c”输入指令与所述右方滑移手势A5对应;

拼音字母“s”输入指令与所述右方滑移手势A5对应;

拼音字母“y”输入指令与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对应;

拼音字母“w”输入指令与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对应。

上述规则详解如下: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α”,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下方滑移手势A6;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o”,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e”,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i”,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u”,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ü”,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b”,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p”,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m”,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下方滑移手势A7;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f”,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下方滑移手势A6;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d”,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下方滑移手势A6;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t”,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n”,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下方滑移手势A7;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1”,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g”,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k”,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方滑移手势A5;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h”,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下方滑移手势A7;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j”,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q”,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x”,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r”,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z”,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c”,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方滑移手势A5;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s”,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方滑移手势A5;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y”,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下方滑移手势A6;

要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字母“w”,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

上述规则极具规律性,非常便于用户记忆:

要输入开口向上的拼音字母,如“u”“v”“w”“r”,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

要输入开口向下的拼音字母,如“m”“n”“h”,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下方滑移手势A7;

要输入开口向左及上下左右对称的拼音字母,如“z”“x”“o”,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

要输入开口向右的拼音字母输入指令,如“s”“k”“c”,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方滑移手势A5;

要输入圆圈及点在左上方的拼音字母,如“g”“q”“i”,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

要输入圆圈及点在右上方的拼音字母,如“p”“e”“j”,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

要输入圆圈在左下方及顺时针弯钩的拼音字母,如“a”“d”“f”“y”,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下方滑移手势A6;

要输入圆圈在右下方及逆时针弯钩的拼音字母,如“b”“l”“t”,用户手指则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

2.4数码指令规则

2.4.1拼音指令与数码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

每种智能终端所具有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因此,只需建立起数量有限的拼音指令与数码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独立地使用方位手势技术进行操控,无需传统图形界面的引导。

正因为每种智能终端所具有的功能是有限的,用于操作每种智能终端的拼音指令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很容易在操作指令库中建立起所述拼音指令与所述数码指令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得所述装置通过执行所述数码指令来执行所述拼音指令。

根据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执行所述数码指令时,所述装置以转换获得的数码指令作为索引,从所述操作指令库中搜索并调用相应功能或者程序。

图7为部分常用电话拼音指令与数码指令之间的对照表;所述拼音指令是由汉语指令中各个汉字拼音首字母所组成的;所述对照表中32条拼音指令与32条数码指令相对应,即每条拼音指令唯一地对应一条数码指令;所述对照表采用4位长度的数码指令,对于更小指令集的智能终端,还可采用3位长度的数码指令。

2.4.2方位手势与数码指令之间的转换关系

利用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所述智能终端时,依据预设对应关系,所述装置将所述方位手势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并执行所述数码指令。

所述预设对应关系设定为所述方位手势与所述数码指令中各个数码转换指令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如图8所示,所述方位手势与所述数码指令中各个数码转换指令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与数码“1”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与数码“2”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与数码“3”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与数码“4”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右方滑移手势A5与数码“5”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与数码“6”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下方滑移手势A7与数码“7”转换指令对应;

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与数码“8”转换指令对应。

上述规则详解如下: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转换为数码“1”;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所述装置则将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转换为数码“2”;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转换为数码“3”;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转换为数码“4”;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方滑移手势A5,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方滑移手势A5转换为数码“5”;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左下方滑移手势A6,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左下方滑移手势A6转换为数码“6”;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下方滑移手势A7,所述装置则将所述下方滑移手势A7转换为数码“7”;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转换为数码“8”。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方位手势操作装置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应用程序模块构成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方位手势操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智能终端触摸屏上的8个方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8种滑移手势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26个拼音字母与8种滑移手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部分常用电话拼音指令与数码指令之间的对照表;

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8种滑移手势与数码指令中各个数码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某智能手表输入拼音指令“jbq”的方位手势关系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某智能手表输入拼音指令“jbq”的数码指令转换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某智能手表输入拼音指令“xlwb”的方位手势关系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某智能手表输入拼音指令“xlwb”的数码指令转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势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所述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提供了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某智能手表的装置。

所述智能终端10设定为智能手表;所述装置包括如图1所示的处理器20、存储器30、触摸屏40、应用程序50。

所述处理器20,用于处理数据;所述存储器30,用于存储数据;所述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触摸屏检测数据、触摸屏显示数据、通信网络数据。

所述触摸屏40,用于显示信息和检测方位手势;所述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按钮、卡片、页面、图片、视频、音频、文字;所述触摸屏40采用电容式触摸屏。

所述应用程序50包括如图2所示的数据获取模块100、手势解析模块200、指令获取模块300、指令执行模块400;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获取模块100,用于实时检测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10触摸屏40上触摸操作时所产生的触摸数据;

所述手势解析模块200,用于将所述触摸数据解析为所对应的方位手势;

所述指令获取模块300,用于依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方位手势对应的数码指令,并将所述方位手势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

所述指令执行模块400,用于执行所述指令获取模块300确定的所述数码指令。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实施例一中利用方位手势输入拼音指令触摸操作某智能手表的流程。

如图3所示,所述流程包括步骤:

S01:方位手势操作状态开启;

S02:所述数据获取模块100,实时检测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10触摸屏40上触摸操作时所产生的触摸数据;

S03:所述手势解析模块200,将所述触摸数据解析为所对应的方位手势;

S04:所述指令获取模块300,依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方位手势对应的数码指令,并将所述方位手势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

S05:所述指令执行模块400,执行所述指令获取模块300确定的所述数码指令。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提供了利用实施例二中的方位手势操作流程输入拼音指令“jbq”触摸操作某智能手表计步器的一个实例。所述拼音指令“jbq”是由汉语指令“计步器”中各个汉字拼音首字母所组成的。

一方位手势输入

本实施例采用分段比划方式输入拼音指令“jbq”。

如图9所示,根据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和方位手势规则,拼音指令“jbq”包括3个拼音字母,加上确认操作,需要执行4个输入步骤:

S11: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一个字母“j”;

S12: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二个字母“b”;

S13: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三个字母“q”;

S14:用户手指点击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则表示拼音指令“jbq”输入完毕。

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每比划完一个方位手势,都要离开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

二方位手势转换

如图10所示,根据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和数码指令规则,本实施例的具体转换流程包括:

S21: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上方滑移手势A3,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上方滑移手势A3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一个数码“3”;

S22: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二个数码“8”;

S23: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左上方滑移手势A1,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左上方滑移手势A1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三个数码“1”;

S24:用户手指点击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则表示所述数码指令“381”输入完毕。

在操作指令库中,数码指令“381”与拼音指令“jbq”是唯一对应的,故所述装置执行数码指令“381”时,实质上执行的是拼音指令“jbq”。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三种滑移手势和一种点击手势,用户眼睛完全不必盯着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而仅凭直觉就能正确地比划这些手势,实现了利用方位手势对智能手表的盲操作。

点击动作本质上也是一种方位手势;在本实施例中,用户手指直接点击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时,所述点击动作是通过用户手指在空中垂直于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的方位上进行直线移动来实现的。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提供了利用实施例二中的方位手势操作流程输入拼音指令“xlwb”触摸操作某智能手表新浪微博的一个实例。所述拼音指令“xlwb”是由汉语指令“新浪微博”中各个汉字拼音首字母所组成的。

一方位手势输入

本实施例采用连续比划方式输入拼音指令“xlwb”。

如图11所示,根据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和方位手势规则,拼音指令“xlwb”包括4个拼音字母,需要执行4个输入步骤:

S31: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一个字母“x”;

S32: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二个字母“l”;

S33: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三个字母“w”;

S34: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则输入所述拼音指令中的第四个字母“b”。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手指在不离开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的情况下,先向左方滑移,再向右下方滑移,接着向上方滑移,最后向右下方滑移,比划出一条连续的折线。

二方位手势转换

如图12所示,根据所述方位手势操作流程和数码指令规则,本实施例的具体转换流程包括:

S41: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左方滑移手势A4,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左方滑移手势A4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一个数码“4”;

S42: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二个数码“8”;

S43: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上方滑移手势A2,所述装置则将所述上方滑移手势A2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三个数码“2”;

S44: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右下方滑移手势A8,所述装置则将所述右下方滑移手势A8转换为所述数码指令中的第四个数码“8”;

S45:用户手指离开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时,则表示所述数码指令“4828”输入完毕。

在操作指令库中,数码指令“4828”与拼音指令“xlwb”唯一对应,故所述装置在执行数码指令“4828”时,实质上执行的是拼音指令“xlwb”。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实时检测用户手指在所述智能手表触摸屏上比划的方位手势,包括开始点、转折点、结束点、顺序、停顿等特征信息。

所述装置依据上述特征信息,将方位手势图分割成各条直线并确定各条直线的滑移方位,再将各条直线按其滑移方位转换为数码,从而获得一次性连续输入的数码指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改进、等同替换、重新组合,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