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料奶风险监测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4863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料风险监测控制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原料奶风险监测控制方法,属于乳制品品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乳制品企业通常需要生产大量不同品种的乳制品,对于原料奶的使用量极大,对于原料奶的品质管理控制要求也极高。因为,原料奶中引入的任何一点微小的污染都有可能对最终的乳制品的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损害到食用这些乳制品的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为了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性能以及品质等级,乳制品企业需要对制备乳制品的原料、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现场操作人员等各个方面严格把控。特别是制备乳制品的原材料,任何一种原料中引入微小的污染源,都有可能导致生产线上大量的乳制品产品不合格。其中,原料奶又以其用量巨大,大部分成分直接保留到最终的乳制品中,而对于产品的质量起到最为关键的影响作用。为了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性、质量可靠性、品质等级等等方面满足设计要求、食品安全要求,需要对原料奶严格把控。

随着现代化的社会的发展,乳制品消费量大幅度的增长,乳制品企业对于原料奶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满足生产需求,乳制品企业不得不同时从自由牧场、外部的养殖企业、养殖户等不同的渠道采购原料奶。

原料奶根据其来源的不同,企业需要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因为原料奶的品质收到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潜在问题的影响,一旦其中任何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也可能严重的影响到奶牛产奶的品质。例如,不同的养殖企业或农户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牛圈环境的差异,以及其向奶牛提供的饲料成分的选择,饲料成分的储存环境的不同,甚至各地的气候差异都有可能对于奶牛产奶的品质等级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控制好不同的养殖企业/农户提供的原料奶的品质等级,防止品质不佳或有问题的原料奶混入乳制品的生产中,现有技术多采用全面检测的做法,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储存原料奶的奶罐中的牛奶当成一个单独的样品,一一检测分析,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对不同的原料奶监测评价分级。这种做法被广泛应用,但是其缺点也非常的显著,因为同一个养殖企业提供的原料奶装车送来也会被分成多个储罐,对每一个奶罐中的原料奶分别检测会使得检测分析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原料奶的进场到加工制备乳制品的等待时间越长,原料奶的营养价值的流失就越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公司提出了对于原料奶的检测分析可以进行合并处理,根据不同的养殖户对原料奶进行分类合并检测分析,减少检测分析的次数,提高效率。当原料奶的检测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或风险等级较高的时候,再重新检测分析(或重新取样检测)。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检测分析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对于原料奶的品质等级把控也比较好,不会增加太多的工作。

但是,在进一步的生产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同一个养殖户提供的原料奶其品质发生波动时,可能还是会存在需要反复进行最小单位人储罐的取样分检。这就导致了之前的合并取样检测的做法变成了累赘,大大的增加了不必要的检测分析工作。

如何快速高效的检测分析原料奶的品质等级,减少检测分析的工作量,并保证检测分析的精确度就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于原料奶的检测分析方法所存在的耗时耗力,检测结果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不足,提供一种原料奶风险检测控制方法。本发明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检测效率与检测精准度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提高检测分析的效率,减少检测分析部门的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原料奶风险监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原料奶供应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2)根据原料奶供应商的风险等级,对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奶采用不同的取样策略进行检测分析,记录结果。例如,可以将供应商划分为低风险等级的原料奶供应商和高风险等级的原料奶供应商。

(3)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检测结果对原料奶供应商的风险等级进行重新评估并划定风险等级。优选的,根据最近1-6个月的检测结果对风险等级进行重新评定;特别是优选根据最近一个月的检测结果进行风险等级评定。

(4)根据步骤(3)划定的风险等级,更新步骤(2)中的检测策略。即根据新的风险等级进行下一检测周期内的原料奶的检测分析工作。

本发明的原料奶风险监测方法提出了对于养殖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的策略,能够更好的加强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养殖户的原料奶的检测分析处理,避免风险因素进入生产线。同时,对于低风险等级的养殖户采取更加信任的做法,减少检测分析的工作量。然后动态的评定不同的养殖户的风险等级,随时更新,即不让风险流入,也不对于优质的原料奶供应商增加过多的检测分析。本发明所述的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等级评定,工作类似,都是对于原料奶供应商的风险等级区分,其中风险等级划分主要是工作开展初期根据以往的数据进行的划分,而风险等级评定则是动态调整的时候对于供应商的风险等级的调整评定。

本发明方法能够实现发明目的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养殖企业/养殖户在一定的时间内养殖奶牛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会相对较为稳定,例如奶牛感染乳腺炎以后,养殖户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牛奶使用较多的抗生素,相应的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奶牛所产的原料奶中抗生素超标的风险较大。而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以后,一旦奶牛恢复健康,产奶品质会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的水平,相应的供应给乳制品企业的原料奶也就基本全面转化为合格原料奶了。

同样的,对于养殖户装修牛圈,更换新的养殖机器设备的时候,都会对其提供的原料奶品质带来随即的波动影响。这些波动会随时间恢复平稳,在发现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奶品质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应的调整其风险等级,可以更加精准的检测分析,既避免了一一检测分析的工作量过大的问题,也能够保证对于优秀的养殖户的原料奶产品只花费较少的检测分析工作量,提高检测分析的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 本发明的原料奶风险检测控制方法,根据原料奶出现问题的规律特征,特别是根据奶牛的生活习性以及养殖户的养殖特点,针对于不同的供应商确定不同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保证了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兼具高效与安全可靠的特点。

2. 本发明的原料奶风险监测控制方法,根据原料奶问题的解决的规律,提出了动态的调整以及调整方法,既不漏掉问题原料奶的检测发现,又不会对可信任的优质原料奶做出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测工作,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原料奶风险检测控制方法,可以进一步的详细的描述解释说明如下。

进一步,步骤(1)中对于原料奶供应商的风险等级划分,是根据执行本发明方法之前,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奶的检测分析结果的进行判定的。可以参考现在已经持有的原料奶供应商的原料奶的检测结果进行划分,因为原料奶供应商养殖奶牛的工作一般是连续的,其养殖的奶牛不发生大的变动,那么其提供的原料奶品质等级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如果在初次划分风险等级中对于部分的原料奶供应商的风险等级划分不当,那么在后续的检测分析中也会发现,可以自动的纠正。

如果是对于第一次向乳制品企业提供原料奶的企业,则可以直接将其划分为较高风险等级的供应商。对于第一次合作的供应商进行更加严格的检测分析,可以快速的判断出这个企业真实的风险等级。然后,在后续的调整中将其恢复到可信任的供应商中,减少对其提供的原料奶的检测分析工作量。如果,其是高风险等级的供应商,那么也能够更好的防止不良的原料奶混入乳制品生产线。

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完全不了解所有的供应商的风险等级时,可以将所有的供应商全部划分为高风险等级的供应商,先在一段时间内全部按照最为严格耗时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工作,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以后再全面的进行检测分析工作,保证食品安全,更加有效地控制食品的风险等级。

进一步,在步骤(1)中,对于风险等级的划分,以及步骤(3)风险等级评定,是根据最近的1-6个月的检测结果对原料奶供应商进行风险等级评定/风险等级划分,即动态评级。优选的,根据最近1-3个月的结果进行风险等级评定/风险等级划分,即动态评级。最好是每间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动态评级。最近一段时间的检测结果可以反应出原料奶生产企业的奶牛的状态,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原料奶的品质可能的情况关联度极高,可以解决检测次数过多的问题。优选的,也可以是根据最近几次或几十次的检测结果重新划分风险等级,即动态评估。例如,可以根据最近的5-99次的检测结果来划分供应商的风险等级。有些供应商的供应次数比较频繁,对于其控制的方案,可以按照供应次数进行。一般而言,根据供应次数的控制方案对于间歇供应原料奶的供应商不适用,因为间歇周期,特别是间歇周期较长的供应商时间上隔断太长,原料奶的品质连续性降低,次数控制方案风险大,故一般不适用。

所述动态评级,具体的可以是如下的方案:连续1-6个月内风险质量检测合格的为信用a级(可信任的供应商,或低风险等级的原料奶供应商);风险等级评定周期内,出现风险指标不合格的,后续连续1-3批次分罐检测(快速反应,严格检测分析),最好是后续2批次的原料奶进行分罐检测,仍不合格需要按照不合格原奶奶户相关处理办法执行,后续批次的原料奶检测合格的纳入风险b级(待考察的供应商,或高风险等级的原料奶供应商)。优选1-3个月,最好是1个月,视动态评级周期而定。对于不合格的原料奶供应商可以通告供应商,或者停止其采购其供应的原料奶。

优选的,上述的动态评级方案中,对于信用a级要求严格,必须是连续合格的供应商才能进入a级名单,避免不良供应商混入a级名单的风险。同时还包括了对于严重不合格的供应商的处理,对于连续多次出现不合格的供应商可以根据公司相关处理办法加强控制,反馈供应商,甚至将其排除供应商名单,保证原料奶的品质等级。

进一步,步骤(2)中,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取样策略,对于划分为低风险等级的原料奶供应商(如上述信用a级的供应商)采取更多的合并检测方案,对于划分为高风险等级的原料奶供应商(如上述信用b级的供应商)则采取逐一取样检测分析的做法,防止问题原料奶流入生产线。可以简略的举例为:高风险等级的按照最严格的一一取样检测分析,严格把控,防止风险原料奶的混入。低风险等级(可信任的)供应商,则采用更少的检测量的监测方案,如合并样品检测分析。

如果低风险等级的供应商的原料奶检测发现问题,则应该对其同批次送料的原料奶罐分别进行抽样检测分析,确定具体的问题情况及分布。例如,可能是其中的某一罐原料奶出现了问题,而其余的没有问题。再例如,可能是所有的原料奶罐中的原料奶均存在问题,则应该怀疑该供应商的奶牛出现了某些问题,进而其最近一段时间的原料奶都应该考虑加强检测分析的力度,控制潜在的风险。

优选的,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可信任的供应商(例如上述动态评级中的a级供应商,低风险等级供应商),原奶快检项目可以将≤3罐的原料奶混罐为一个综合样检测。只有当综合样检测值出现问题,不合格时,才再次分罐检测分析。因为之前的检测结果已经显示了这个供应商的原料奶的品质等级较好,根据统计学原理及奶牛养殖规律,其后续的检测结果落入优质合格的情况的概率较大,合并检测可以节约检测分析的时间。

步骤(4)是将步骤(3)得到的新的划分好的风险等级应用于步骤(2)的具体检测工作中,实现动态的调整工作,既不漏掉高风险的供应商的严格检测,也在优质的原料奶供应商的原料奶上浪费过多的检测分析工作。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为了落实好风险指标监测计划要求,做好原奶入厂验收工作,避免存在风险的原奶进入生产环节,特对目前的存量原奶供应商进行相关风险分级要求,同时开始实施具体的风险分级检测。具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已有的检测结果的记录,将原料奶供应商提供的原奶(原料奶)分为风险信用a级(低风险)和风险信用b级(高风险)原奶,实现原奶风险分级划分。

对于风险信用b级原奶不得混罐检测,确保检测结果更具准确性,同时避免同一奶车2罐不同奶户混罐检测快检的情况,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对于风险信用a级原奶采用每2罐合并综合取样检测的做法,减少一半的检测分析工作量,同时对于检测中合并综合取样的检测结果出现不合格的样品,则回溯到原料奶罐进行分别取样对每一个奶罐都进行取样检测,确定具体的奶罐中的原料奶的情况。

每一个月对所有的正在对本公司提供原料奶的供应商的上月供应原料奶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重新进行风险分级划分,并更新风险等级列表,实现动态评级。

实施上述方案后,本公司的原料奶检测分析工作量降低30-50%,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原料奶的风险控制水平有效,剔除不合格原料奶供应商1家,及时反馈问题供应商3家且相应问题得到有效纠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