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6316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感测用户的触摸或压力的感测部的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触摸面板布置在显示设备的上部中并可被手或材料直接触摸使得显示在显示设备的屏幕上示出的指令可被手或材料选择。包括触摸面板的显示设备识别触摸面板被触摸的位置、从接触位置接收指令作为输入信号并根据输入信号驱动。

由于包括触摸面板的显示设备不需要诸如键盘或鼠标的单独的输入装置与显示设备连接,因此包括触摸面板的显示设备的使用已经增加。

近来,触摸面板被用于显示设备中,在此情况下,触摸面板布置在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的上部中、接收来自用户的特定输入并检测位置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实现薄而窄的边框的显示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具有高可靠性的柔性显示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所述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根据实施例,所述显示设备可包括:第一基底;分隔件,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第二基底,设置在分隔件上;像素,设置在第二基底上并配置为显示图像;感测部,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和分隔件之间的第一电极以及设置在分隔件和像素之间的第二电极。

第二电极可设置在第二基底和像素之间。

第二电极可设置在分隔件和第二基底之间。

第二基底可包括顺序堆叠的第一子基底和第二子基底,第二电极可设置在第一子基底和第二子基底之间。

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电极可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可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电极可具有之字形状的边缘。

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电极可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主体和沿第二方向从主体突出至两侧的多个突出部。突出部可包括从主体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和从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可包括从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一侧和从第一侧的端部延伸并连接至主体的第二侧,第二突出部可包括从主体向外延伸的第三侧和从第三侧的端部延伸并连接至主体的第四侧。第一侧可与第三侧平行,第二侧可与第四侧平行。

第一侧和第三侧可平行于第二方向,或沿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的方向。根据实施例,第一侧至第四侧可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

第一侧和第二侧可沿第一方向交替地布置在主体的一侧上,第三侧和第四侧可沿第一方向交替地布置在主体的另一侧上。

第一电极可具有当从平面观看时从彼此相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主体接触的点延伸至主体的内侧或者当从平面观看时从彼此相邻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与主体接触的点延伸至主体的内侧的切割图案。切割图案可包括从主体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切割图案和从主体的另一侧延伸至一侧的切割图案,从主体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切割图案和从主体的另一侧延伸至一侧的切割图案可沿第二方向交替地布置。

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基底可包括设置在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极之间的切割部。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可沿第一侧至第四侧设置。此外,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可沿切割图案延伸至主体的内侧。开口可设置在延伸至主体的内侧的切割部的端部中。切割部可为当从剖面观看时凹进第一基底的表面的槽或当从剖面观看时穿透第一基底。

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二电极可具有之字形状的边缘,第二电极可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和从主体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显示设备可具有柔性并沿折叠线是可折叠的。

感测部可感测来自外部的触摸和压力中的至少一个、沿从第一电极到第二电极的方向的触摸和压力中的至少一个或者从第二电极到第一电极的方向的触摸和压力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显示设备可设置在像素上并还包括另外的感测部。

第一电极可为驱动电极,第二电极可为感测电极。

像素可为液晶装置、有机发光装置、电泳装置和电湿润装置中的一种。

可通过如下步骤制造所述显示设备:形成第一基底,在所述第一基底中形成有第一电极;形成第二基底,在所述第二基底中形成有第二电极;在第二基底的一侧上形成像素;将第一基底附着到第二基底的另一侧,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分隔开且分隔件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图2A是示出图1的区域A1的平面图,图2B是示出图2A的延伸线I-I’的剖视图。

图3是概念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的感测用户的触摸的原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沿图2A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沿图2A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沿图2A的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图8A是可折叠的显示设备在其折叠状态下的透视图,图8B是该显示设备在其折叠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A是示出沿多条折叠线折叠的可折叠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图9B是示出在部分卷曲的状态下的图9A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图10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1的区域A1中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

图10B是示出沿特定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

图1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图1的区域A1中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

图11B是示出沿特定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电极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当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应用到显示设备时的一个像素的电路图。

图14是示出图13中示出的像素的平面图。

图15是沿图14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说明书的详细描述,而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阐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指示同样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结构的尺寸比其真实的放大。术语“第一”和“第二”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是元件不受术语限制。术语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被称为第一元件。除非在上下文中明确不同,否则单数的表述可包括复数的表述。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公开。当在此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包括”及其变形时,说明存在陈述的特征、整体、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为易于描述,在此可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例如,层、膜、区域和基底的部分在另一个“上”等)。空间相对术语意图包含除了附图中绘出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将随后被定位为在所述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包含上方和下方的两种方位。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配置为显示图像并感测用户的触摸的显示设备。实施例的显示设备通过手或触笔或其他输入方式感测触摸事件,并相应地显示或传输图像信息。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图2A是示出图1的区域A1的平面图,图2B是示出图2A的延伸线I-I’的剖视图。

参照图1、图2A和图2B,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可设置为各种形状。例如,DP可设置为包括两对平行的边的矩形形状。当DP设置为矩形形状时,一对边可设置为长于另一对边。根据实施例,为便于解释,显示设备DP可设置为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的矩形形状,长边的延伸方向被称为第一方向D1,短边的延伸方向被称为第二方向D2。

显示设备DP可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根据实施例,为便于解释,在显示设备DP中显示图像的一侧被命名为前表面FS,与前表面相反的一侧被命名为后表面RS。

显示设备DP可包括:显示区域DA,在显示区域DA中,在显示部DPP中生成的图像显示在前表面FS上;触摸区域TA,包括感测部TS以当用户触摸时感测用户的触摸或压力;以及外围区域PA,设置在显示区域DA和触摸区域TA的至少一侧上。触摸区域TA可与显示区域DA叠置,并具有与显示区域DA的面积基本相同或更大的面积。

为便于解释,首先描述感测部TS,然后描述显示部DPP。

感测部可在用户触摸前表面FS时感测触摸或压力。在下文中,用户的触摸或压力被称为“触摸”。

感测部TS可设置到显示设备DP的与显示图像的一侧相反的后表面RS。感测部TS可与显示部DPP共用一些元件。

感测部TS可用互电容方法驱动,所述互电容方法通过感测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感测电容的改变。感测部TS可包括被施加第一电压并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EL1和被施加第二电压并延伸至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另一方向的多个第二电极EL2。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可形成在触摸区域TA中。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可通过设置在外围区域PA中的连接布线(未示出)连接至显示设备DP的驱动器(未示出)。

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可沿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根据实施例,诸如在图2A中示例性地示出的,第一电极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电极EL2可沿第二方向D2延伸。

根据实施例,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示出为当从平面观看时具有包括宽度的棒状,但本公开不限于此,电极可具有各种形状。

在下文中,根据堆叠主体的顺序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感测部TS。

感测部TS可包括顺序堆叠的第一基底BS1、第一电极EL1、分隔件SP、第二基底BS2和第二电极EL2。

第一基底BS1可为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绝缘基底。第一基底BS1可为柔性的。包括有机聚合物的绝缘基底材料可为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醋酸纤维素、醋酸丙酸纤维素等。然而,包括在第一基底BS1中的材料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基底BS1可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形成。

第一电极EL1可设置在第一基底BS1上并由导电材料形成。根据实施例,第一电极EL1可由金属或其合金形成。金属可为金(Au)、银(Ag)、铝(Al)、钼(Mo)、铬(Cr)、钛(Ti)、镍(Ni)、钕(Nd)、铜(Cu)、铂(Pt)等。第一电极EL1可形成为单层,但不限于此,并且可由利用两种或更多种金属或其合金堆叠的多层形成。根据实施例,第一电极EL1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透明导电材料可为银(Ag)纳米线、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锑锌(AZO)、氧化铟锡锌(ITZO)、氧化锌(ZnO)和氧化锡(SnO2)、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第一电极EL1可由单层或多层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多层可包括两种或更多种上述材料。

分隔件SP可由介电材料形成并将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分开一定距离。由于分隔件SP可由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分隔件SP可具有弹性性质,所述弹性性质当用户未触摸触摸面板时保持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之间的距离并当用户触摸触摸面板时改变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之间的距离。

根据实施例,分隔件SP可设置为有机聚合物的泡沫形式。例如,分隔件SP可由聚氨酯泡沫、乙烯乙酸乙烯酯泡沫等形成。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分隔件SP也可由应用为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之间的介电材料的具有弹性性质的另一材料形成。例如,分隔件SP可由诸如聚二甲基硅氧烷或合成橡胶的弹性体形成。

第二基底BS2可与相对于分隔件SP的第一基底BS1相反。第二基底BS2可以是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绝缘基底并具有柔性。第二基底BS2可具有包括在第一基底BS1中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电极EL2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并由导电材料形成。根据实施例,第二电极EL2可由金属和/或其合金或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极EL2可包括在第一电极EL1中包括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虽然未在图中示出,但是粘合剂可设置在其中设置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和分隔件SP之间以将第一基底BS1附着到分隔件SP。此外,粘合剂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和分隔件SP之间以将第二基底BS2附着到分隔件SP。

显示部DPP可显示任意的视觉信息,例如,二维或三维的文本、视频、图片。在下文中,上述视觉信息被称为“图像”。

显示部DPP可包括显示图像的至少一个显示装置DD和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

根据实施例,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为感测部TS的第二基底BS2,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可共用第二基底BS2。

显示装置DD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显示装置DD可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像素。像素可以以矩阵构造布置并可显示各种图像。显示装置DD可为显示图像的任意显示装置,例如,其可为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电泳显示器或电湿润显示器。为便于解释,下面将显示装置DD示例性地描述为有机发光显示器。下面描述像素。

可通过下面的方法制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

参照图2,可通过如下步骤制造显示设备DP:制造其中形成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制造其中形成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二基底BS2;在第二基底BS2的一侧上形成显示装置DD;以及将第一基底BS1附着到第二基底BS2的另一侧,使得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彼此分隔开且分隔件SP设置在它们之间。

可准备第一基底BS1,可在第一基底BS1上形成第一电极EL1。第一基底BS1可为薄且柔性的基底并由有机聚合物形成。当第一基底BS1为柔性的时,由于其柔性而可能难以操作。在此情况下,可在第一基底BS1的底部设置支撑第一基底BS1的载体基底(未示出),使得第一电极EL1可有效地形成在第一基底BS1上。因此,第一基底BS1可被稳固地支撑在载体基底上,并且第一电极EL1可形成在第一基底BS1的上侧上。

可单独准备第二基底BS2,可在第二基底BS2上顺序地形成第二电极EL2和显示装置DD。此外,第二基底BS2可为薄且柔性的基底,在该情况下,可在第二基底BS2的底部设置载体基底,使得第二电极EL2和显示装置DD有效地形成在第二基底BS2上。因此,第二基底BS2可被稳固地支撑在载体基底上,并且第二电极EL2和显示装置DD可形成在第二基底BS2的上侧上。

依次地,可通过将形成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附着到形成有第二电极EL2和显示装置DD的第二基底BS2并使分隔件SP置于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之间来制造显示设备DP。可去除设置在第二基底BS2的后表面上的载体基底,可将分隔件SP布置为对应于第二基底BS2的没有形成显示装置DD的后表面。可在第一基底BS1和分隔件SP之间以及分隔件SP和第二基底BS2之间设置粘合剂。最后,可从第一基底BS1的后表面去除设置在第一基底BS1的后表面上的载体基底。

根据实施例,彼此相邻或彼此叠置的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可包括电容器。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中的一个可为被施加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中的另一个可为被施加感测电压的感测电极。例如,第一电极EL1可为驱动电极,第二电极EL2可为感测电极。可选择地,第一电极EL1可为感测电极,第二电极EL2可为驱动电极。根据实施例,靠近用户触摸的一侧的电极可为感测电极。因此,第一电极EL1可为驱动电极,第二电极EL2可为感测电极。

当用户未触摸触摸面板时,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可彼此分隔开一定距离且分隔件SP置于它们之间并且具有第一电容CP1。当用户触摸触摸面板时,通过用户的触摸压力,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之间的距离可减小,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具有小于第一电容CP1的第二电容CP2。与用户触摸触摸面板的区域对应的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可以与由用户施加的触摸压力的度成比例。因此,随着由用户施加的触摸压力增加,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的宽度可减小。因此,可改变第二电极EL2的电压,并且通过获得其改变,可识别在具体位置的用户触摸或由用户施加的触摸压力的度。

与传统的显示设备相比,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可具有如下描述的优点。

传统的显示设备可通过将感测部单独地附着在显示部的后表面上来制造以感测压力。传统的显示设备中的压力传感器可包括形成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两个基底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分隔件。通过施用粘合剂(例如,压敏粘合剂)可将感测部附着到显示部的后表面。

因此,传统的显示设备会需要形成显示部的基础基底和形成感测电极的两个基底。如此,当附着单独设置在显示设备中的感测部时,显示设备的厚度会增加。

此外,形成感测电极的两个基底通常可为印刷电路基底。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印刷电路基底上的布线的厚度会比设置在像素中的布线的厚度相对厚。因此,形成在印刷电路基底上的连接布线的线宽会相对大并需要宽的外围区域。

与传统的显示设备形成对比,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的第二基底可被感测部和显示部共用。即,第二基底可用于包括感测部的第二电极和显示部的显示装置。因此,与传统的发明相比,显示设备的厚度可减小。

此外,根据实施例,由于第二电极和其连接布线可形成在形成有显示装置的第二基底上,并且连接布线相对窄地形成,诸如在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布线的线宽,因此可使外围区域最小化。结果,可实施具有窄边框的显示设备。

根据实施例,显示部和感测部共用第二基底的构造可形成为各种形状,并且该构造不限于上述结构。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沿图2A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在下文中,为了避免冗余的解释,描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此外,相同的附图标记应用于基本相同的构造的元件,第二实施例的没有详细解释的部分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基本相同。

参照图4,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可包括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感测部TS可设置到显示部DPP的与显示图像的一侧相反的后表面。

感测部TS可包括第一基底BS1、第一电极EL1、分隔件SP、第二基底BS2和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中的第二电极的顺序的堆叠。

第一基底BS1、第一电极EL1和分隔件SP可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从而省略描述。

第二基底BS2可与第一基底BS1相反,且分隔件SP置于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之间。第二基底BS2可为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绝缘基底,并包括在第一基底BS1中包括的材料中的一种。

第二基底BS2可包括顺序堆叠的第一子基底BS2a和第二子基底BS2b。第一子基底BS2a和第二子基底BS2b可为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绝缘基底并包括在第一基底BS1中包括的材料中的一种。

第二电极EL2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内,更详细地,在第一子基底BS2a和第二子基底BS2b之间。

第二电极EL2可由导电材料形成。根据实施例,第二电极EL2可由金属和/或其合金或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二电极EL2可包括在第一电极EL1中包括的材料中的一种。

显示部DPP可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DD和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根据实施例,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可为感测部TS的第二基底BS2,第二基底BS2可被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共用。即,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可对应于其上设置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一子基底BS2a和第二子基底BS2b的集合。

显示装置DD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更详细地,显示装置DD可设置在第二子基底BS2b上。显示装置DD可包括多个像素,像素可以以矩阵构造布置并显示各种图像。

可通过相同的方法制造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DP。

参照图4,可通过如下方式制造显示设备DP:制造其中形成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制造其中形成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二基底BS2;在第二基底BS2的一侧上形成显示装置DD;以及将第一基底BS1附着到第二基底BS2的另一侧,使得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彼此分隔开且分隔件SP置于它们之间。

可设置第一基底BS1,可在第一基底BS1上形成第一电极EL1。

单独地,可准备形成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二基底BS2。在第一子基底BS2a上形成第二电极EL2之后,可通过在形成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一子基底BS2a上形成第二子基底BS2b来制造第二基底BS2。

第一子基底BS2a和第二子基底BS2b可为薄且柔性的基底并由有机聚合物形成。在此情况下,可在第一子基底BS2a和第二子基底BS2b的底部设置载体基底(未示出)以提供稳固的支撑。因此,可在载体基底上形成第一子基底BS2a,在第一子基底BS2a支撑在载体基底上的同时可形成第二电极EL2,可在形成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一子基底BS2a上形成第二子基底BS2b。可在支撑在载体基底上的第二子基底BS2b上形成显示装置DD。

依次地,可通过将形成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附着到形成有第二电极EL2和显示装置DD的第二基底BS2并使分隔件SP置于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之间来制造显示设备DP。可去除设置在第二基底BS2的后表面上的载体基底,可将分隔件SP布置为对应于第二基底BS2的没有形成显示装置DD的后表面。可在第一基底BS1和分隔件SP之间以及分隔件SP和第二基底BS2之间设置粘合剂。最后,可从第一基底BS1的后表面去除设置在第一基底BS1的后表面上的载体基底。

与此相比,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第二基底可被感测部和显示部共用。因此,与传统的显示设备相比,显示设备的厚度可减小。此外,由于连接布线相对窄地形成,诸如在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布线的线宽,因此可使外围区域最小化。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沿图2A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5,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可包括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

感测部可包括第一基底BS1、第一电极EL1、分隔件SP、第二电极EL2和第二基底BS2的顺序的堆叠。

第一基底BS1、第一电极EL1和分隔件SP可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如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第二基底BS2可与第一基底BS1相反,且分隔件SP置于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之间。第二基底BS2可为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绝缘基底并包括形成第一基底BS1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电极EL2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的后表面上。即,第二电极EL2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和分隔件SP之间。

显示部DPP可包括显示装置DD和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根据实施例,包括显示装置DD的基底可为感测部TS的第二基底BS2,在此情况下,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可共用第二基底BS2。

如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第二基底可被感测部TS和显示部DPP共用。因此,与传统的显示设备相比,显示设备的厚度可减小。此外,由于连接布线可相对窄地形成,诸如在显示装置DD中使用的布线的线宽,因此可使外围面积最小化。

可通过如下方法制造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DP。

参照图5,可通过如下方式制造显示设备DP:制造其中形成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在其中形成有显示装置DD的第二基底BS2上形成第二电极EL2;将第一基底BS1附着到第二基底BS2的另一侧,使得第一电极EL1和第二电极EL2彼此分隔开且分隔件SP置于它们之间。

可准备第一基底BS1,可在第一基底BS1上形成第一电极EL1。可在第一基底BS1的底部设置载体基底(未示出)以提供对其的支撑。

可单独准备第二基底BS2,可在第二基底BS2上形成显示装置DD。第二基底BS2可为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薄且柔性的基底。在此情况下,可在底部设置用于稳固地支撑第二基底BS2的载体基底(未示出)。因此,第二基底BS2可形成在载体基底上,在第二基底BS2被支撑在载体基底上的同时显示装置DD可形成在前表面上。

可在载体基底上布置其中形成有显示装置DD的第二基底BS2,之后将第二基底BS2从载体基底分开并反转。因此,可暴露第二基底BS2的后表面,即,未形成显示装置DD的一侧。可在第二基底BS2的后表面RS上形成第二电极EL2。

可通过将形成有第一电极EL1的第一基底BS1附着到形成有第二电极EL2和显示装置DD的第二基底BS2且使分隔件SP置于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之间来制造显示设备DP。分隔件SP可布置为与第二基底BS2的后表面(即,未形成显示装置DD的一侧)对应。可在第一基底BS1和分隔件SP之间以及分隔件SP和第二基底BS2之间设置粘合剂。

此后,可去除支撑第一基底BS1和第二基底BS2的载体基底。

本公开的显示设备还可包括除了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之外的用于另外的功能的另外的配置元件。例如,显示设备还可包括选择性地感测用户的触摸的另外的感测部以及用于保护显示部的窗口。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沿图2A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2A和图6,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可包括显示部DPP和感测部TS。

感测部TS可包括第一基底BS1、第一电极EL1、分隔件SP、第二基底BS2和第二电极EL2的顺序堆叠。根据实施例,感测部TS的堆叠顺序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显示设备DP可包括第二基底BS2、包括在第二基底BS2中的显示装置DD、设置在显示装置DD上的另外的感测部TS’和窗口WD。窗口WD设置在另外的感测部TS’上。

另外的感测部TS’可用于检测用户的触摸。在此情况下,感测部TS可主要感测触摸或用户触摸的压力,同时另外的感测部TS’可主要感测用户的触摸。另外的感测部TS’可感测触摸及其类型,但不限于此。例如,另外的感测部TS’可利用电容方法,诸如感测两个感测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容的改变的互电容方法或感测感测电极的电容的改变的自电容方法。

窗口WD可保护显示装置DD和设置在显示装置DD的前表面(即,提供图像的一侧)上的另外的感测部TS’。窗口WD可保护显示设备DP免受外应力和冲击,并可布置在上侧的外部以保护显示设备DP。

虽然未示出,但是感测部TS还可包括附着在第一基底BS1的后表面上的保护膜。保护膜可布置为与感测部TS的第一基底BS1相反且使粘合剂置于它们之间,并且在显示设备的下部的最外面,从而保护膜保护显示设备DP免受外应力和来自外部的冲击。

可选择性地采用或省略另外的感测部TS’、窗口WD和保护膜。换言之,根据实施例,窗口WD和保护膜可在没有另外的感测部TS’的情况下包括在显示设备DP中,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另外的感测部TS’可在没有保护膜的情况下被包括。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显示设备还可包括除了第一实施例的元件之外的诸如另外的感测部和窗口的另外的元件,但不限于描述的结构。例如,根据另一实施例,感测部TS可以以与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构造设置。

根据实施例,显示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可具有柔性并且在具有柔性的部分中可为可折叠的或非可折叠的。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图8A是当显示设备折叠时显示设备的透视图,图8B是当图7中的显示设备折叠时该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参照图7、图8A和图8B,显示设备DP可包括在前表面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感测用户的触摸的触摸区域TA以及设置在显示区域DA和触摸区域TA的至少一侧上的外围区域PA。此外,根据柔性的度,显示设备DP可具有具有柔性的柔性区域FA和设置在柔性区域FA的至少一侧上且不具有柔性的刚性区域RA。当具有柔性的显示设备折叠所沿的虚线被称为折叠线FL时,折叠线FL可设置在柔性区域FA中。根据实施例,折叠线可穿过柔性区域FA的中心,折叠线FL是相对于柔性区域FA对称的线,但不限于此。换言之,折叠线可不对称地设置在柔性区域FA中。

术语“可折叠的”意味着原始形状可改变至另一形状,并且显示设备可沿一条或更多条特定的线折叠。即,显示设备可沿折叠线FL是可折叠的或者呈弯曲形状或卷曲式。因此,显示设备可在柔性区域FA中具有柔性,但是实际上可为可折叠的或不可折叠的。

根据实施例,在刚性区域中的侧可平行布置并可折叠为彼此相对,但不限于此,刚性区域的侧可与置于它们之间的柔性区域FA具有角度(例如,直角、锐角或钝角)。

此外,在柔性区域FA以及刚性区域RA1和RA2中,术语“柔性的”或“非柔性的”以及“柔性的”或“刚性的”是指显示设备DP的相对特性。换言之,“非柔性的”和“刚性的”的表述不仅意味着不具有柔性的刚性状态,而且意味着柔性小于柔性区域FA。因此,在刚性区域RA1和RA2中,可提供相对小于柔性区域FA的柔性或可不提供柔性。即使在柔性区域FA可折叠的情况下,刚性区域RA1和RA2也可为不折叠的。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沿第一方向D1顺序布置的第一刚性区域RA1、柔性区域FA和第二刚性区域RA2。柔性区域FA可沿第二方向D2延伸。

根据显示设备DP,折叠线FL可在柔性区域FA中沿作为柔性区域FA的延伸方向的第二方向D2提供。因此,显示设备DP在柔性区域FA中可为可折叠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显示设备DP在柔性区域FA中沿折叠线FL折叠之后,第一刚性区域RA1和第二刚性区域RA2可彼此相对布置。

根据实施例,显示设备DP可为可折叠的,使得当折叠时其前表面FS彼此相对地面对。根据实施例,显示设备DP可为可折叠的,使得当折叠时其后表面RS彼此相对地面对。

当显示设备DP的前表面FS折叠至彼此相对时,后表面RS暴露于外部。根据实施例,外围区域PA可至少设置在后表面RS上的触摸区域中或触摸区域TA的一侧上。因此,当用户触摸显示设备DP时,可折叠的显示设备可感测用户的触摸。

根据实施例,为便于解释,示出了第一刚性区域RA1和第二刚性区域RA2可具有彼此相同的面积,柔性区域FA可布置在刚性区域RA之间,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刚性区域RA1和第二刚性区域RA2可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此外,不必是两个刚性区域RA1和RA2,可设置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刚性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刚性区域RA可置于柔性区域FA之间使得多个刚性区域RA可设置为彼此分隔开。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折叠线FL、柔性区域FA和刚性区域RA可改变为各种形状。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折叠线FL可设置为单一的线,但不限于此;可设置多条折叠线FL。此外,图9A是示出沿多条折叠线FL折叠的可折叠的显示设备的透视图。

参照图9A,根据实施例,可设置两条折叠线,并可沿第一方向D1顺序地布置第一刚性区域RA1、第一柔性区域FA1、第二刚性区域RA2、第二柔性区域FA2和第三刚性区域RA3。第一柔性区域FA1和第二柔性区域FA2可沿与折叠线对应的一侧延伸。

显示设备DP可在第一柔性区域FA1和第二柔性区域FA2中折叠。在实施例的图中,第三刚性区域RA3可折叠至布置在第一刚性区域RA1和第二刚性区域RA2之间,但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刚性区域RA2可折叠至布置在第一刚性区域RA1和第三刚性区域RA3之间。

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在显示设备DP的一侧上提供柔性区域FA,显示设备DP的一部分是以卷式可折叠的。图9B是示出了以卷式可折叠的显示设备DP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虽然上面描述的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可包括刚性区域RA和柔性区域FA,但是显示设备DP可由柔性区域FA形成而没有刚性区域RA。在这种情况下,折叠线FL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各种位置并以卷式卷曲。

因此,通过施加到柔性方向的张力,感测部TS可接收大的应力。在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中,感测部TS(更具体地,第一基底和第一电极)具有能够承受应力的结构。

根据实施例,当显示设备DP由于显示设备的柔性而弯曲、折叠或卷曲时,应力可施加到刚性区域RA。换言之,当显示设备弯曲、折叠和卷曲时,柔性部的曲率的中心可布置在显示图像的前表面上或在后表面中。当曲率的中心布置在前表面中时,感测部TS(更具体地,第一基底和第一电极)可基本布置在显示设备DP的最外面。因此,感测部TS可接收由沿柔性方向施加的张力导致的大的应力。在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感测部TS(更具体地,第一基底和第一电极)具有足够强以承受张力的结构。

在下文中,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构造。

图10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1的区域A1中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图10B是示出沿特定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

在下文中,根据实施例,在图中的第一电极EL1之间的宽度被示出为大于切割部CT(在图中以线示出)的宽度。换言之,第一电极EL1可以以第一电极EL1彼此相邻且形成切割图案的距离彼此分隔开,切割部以彼此分隔开的距离形成。示出了第一电极EL1彼此分隔开,并且切割部CT可形成在彼此分隔开的距离内。

然而,为了容易解释第一电极EL、第一基底BS1和切割部CT的位置,第一电极EL1的边缘和切割图案可与切割部CT基本相同。因此,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电极EL1的边缘和切割图案可与切割部叠置。

然而,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电极和切割部CT可不同地形成,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可比切割部CT的距离分开得更大。

参照图10A,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电极EL1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电极EL1的边缘可呈之字形状。当第一电极EL1延伸的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时,第一电极EL1可具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主体BD和从主体BD突出至宽度方向的多个突出部。

长度方向可平行于第一方向D1,宽度方向可平行于第二方向D2。然而,长度方向可与第一方向D1相反。第一电极EL1延伸的长度方向可沿向显示设备施加应力的应力方向改变。例如,当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折叠线FL平行于第一方向D1时,第一电极延伸的长度方向可为第二方向D2。

突出部可具有沿宽度方向从主体BD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PR1和从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PR2。

每个突出部可具有从主体BD突出的多边形形状。例如,每个突出部可设置为三角形形状。例如,每个第一突出部PR1可具有平行于宽度方向从主体BD延伸至外侧的第一侧L11和从第一侧L11的端部延伸并连接至主体BD的第二侧L12。第二侧L12可布置为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每个第二突出部PR2可包括平行于宽度方向从主体BD延伸至外侧的第三侧L21和从第三侧L21的端部延伸并连接至主体BD的第四侧L22。第二突出部PR2可具有延伸至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的第四侧L22。

在第一突出部PR1中,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21可沿第一方向D1交替布置在主体BD的一侧上。在第二突出部PR2中,第三侧L21和第四侧L22可沿第一方向D1交替布置在主体BD的另一侧上。根据实施例,第一侧L11和第三侧L21可平行于第二方向D2。第二侧L12和第四侧L22与宽度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可彼此相同。因此,第二侧L12和第四侧L22可平行。

第一电极EL1可具有从彼此相邻的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与主体BD接触的点朝向主体BD延伸的切割图案。切割图案可当沿第一电极EL1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从两侧拉伸时延伸。通常,切割图案可沿与宽度方向(即为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延伸。切割图案不与第一电极EL1交叉以使第一电极EL1不沿第一方向分开。

切割图案可从主体BD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并从另一侧延伸至主体BD的所述一侧。从主体BD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切割图案与从另一侧延伸至主体BD的所述一侧的切割图案可沿第一方向D1交替布置。

第一基底BS1可具有与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极EL1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切割部CT和切割图案。当从剖面观看时,切割部CT可为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基底被切割的部分。根据实施例,当从剖面观看时,切割部CT可穿透第一基底BS1,并为从第一基底BS1的后表面延伸至前表面的槽。

根据实施例,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的开口图案可设置在延伸至主体BD的切割图案的剖视单元中。开口图案用于分散应力。

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CT可具有在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极EL1之间沿以之字形状设置的边缘形成的第一切割部CT1。换言之,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切割部CT1可沿第一侧L11至第四侧L22设置。

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CT还可包括从彼此相邻的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与主体BD接触的点朝向主体BD的方向延伸、或从彼此相邻的第三侧L21和第四侧L22与主体BD接触的点朝向主体BD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切割部CT2。第二切割部CT2可对应于形成在第一电极EL1中的切割图案。第二切割图案CT2可平行于宽度方向(即为第二方向D2)。

根据实施例,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的开口OPN可设置在第二切割部CT2的端部中。开口OPN可将由切割部CT的端部接收的应力分散至周围。

图10B是示出当沿着第一电极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两侧施加张力时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一基底的平面图。

参照图10B,当张力从该方向施加时,包括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可改变至切割图案和切割部CT敞开的形状。更具体地,第一切割部CT1和第二切割部CT2可对于施加张力的方向是敞开的使得形成间隙GP,并且分散施加到第一电极EL1的应力。结果,可使对第一电极EL1的损害最小化。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沿着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两侧执行延伸,因此张力施加到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然而,可对与第二方向平行的两侧执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切割图案和切割部可为敞开的。具体地,当对平行于第二方向的方向执行延伸时,第一切割部可对于施加张力的方向是敞开的使得形成间隙,并且可分散施加到第一电极的张力。结果,可使对第一电极EL1的损害最小化。

根据实施例,不同于上述的实施例,当第一基底和第一电极EL1被压缩至第一方向时,布置在第一切割部和第二切割部的两侧上的第一电极可将方向改变为彼此更接近,以使对第一电极的损害最小化。

第一电极的形状可改变为各种类型。图1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图1的区域A1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图11B是示出沿特定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的平面图。

参照图11A,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一电极EL1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边缘可设置为之字形状。当第一电极EL1延伸的方向为长度方向且与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时,第一电极EL1可具有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主体BD’以及从主体BD’突出至宽度方向的多个突出部。长度方向可平行于第一方向D1,宽度方向可平行于第二方向D2。

突出部可具有沿宽度方向从主体BD’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PR1’和从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PR2’。

每个第一突出部PR1’可具有从主体BD’至宽度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侧L11’和从第一侧L11’的端部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并连接至主体BD’的第二侧L12’。每个第二突出部PR2’可具有从主体BD’至宽度方向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三侧L21’和从第三侧L21’的端部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并连接至主体BD’的第四侧L22’。

在第一突出部PR1’中,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可沿第一方向D1交替地布置在主体BD’的一侧上。在第二突出部PR2’中,第三侧L21’和第四侧L22’可沿第一方向D1交替地布置在主体BD’的另一侧上。根据实施例,第一侧L11’及第三侧L21’与宽度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可彼此相同,第二侧L12’和第四侧L22’与宽度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可彼此相同。因此,第一侧L11’和第三侧L21’平行,第二侧L12’和第四侧L22’平行。根据实施例,当第一侧L11’或第三侧L21’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倾斜角为θ时,第二侧L12’或第四侧L22’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角为-θ。

根据实施例,第一电极EL1具有当从平面观看时彼此相邻的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从与主体BD’接触的点延伸至主体的内侧或者当从平面观看时彼此相邻的第三侧L21’和第四侧L22’从与主体BD’接触的点延伸至主体BD’的内侧的切割图案。切割图案可包括从主体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切割图案和从主体BD’的另一侧延伸至所述一侧的切割图案。从主体BD’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的切割图案和从主体BD’的另一侧延伸至所述一侧的切割图案可沿第一方向D1交替地布置。

第一基底BS1可具有与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极EL1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切割部CT’和切割图案。根据实施例,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的开口图案可设置在延伸至主体BD’的内侧的切割图案的端部中。

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CT’可具有在彼此相邻的第一电极EL1之间沿呈之字形状的边缘形成的第一切割部CT1’。换言之,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CT1’可设置在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之间。

当从平面观看时,切割部CT’还包括与切割图案对应的第二切割部CT2’。第二切割部CT2’可形成为与从彼此相邻的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与主体BD’接触的点延伸至主体BD’的内侧的部分对应或者与从彼此相邻的第三侧L21’和第四侧L22’与主体BD’接触的点延伸至主体BD’的内侧的部分对应。第二切割部CT2’与可平行于宽度方向(即为第二方向D2)。

根据实施例,在第二切割部CT2’的端部中的呈圆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的开口OPN延伸至主体BD’的内侧。开口OPN可将由切割部CT的端部接收的张力分散至周围。

图11B示出当张力施加到第一电极EL1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两侧时延伸的第一电极EL1和第一基底BS1的平面图。

参照图11B,当张力从第一方向D1的两侧施加时,包括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可改变至切割图案和切割部CT’敞开的形状。更具体地,第一切割部CT1’和第二切割部CT2’可对于施加张力的方向是敞开的使得形成间隙GP’,并且分散施加到第一电极EL1的应力。与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对应的第一切割部CT1’可沿相对于第一方向D1倾斜的方向布置,使得间隙GP’可形成在与第一侧L11’和第二侧L12’对应的第一切割部CT1’中,并还因此分散应力。结果,可使对第一电极EL1的损害最小化。

根据实施例,当沿平行于第二方向的方向执行延伸时,第一切割部和第二切割部可沿施加张力的方向敞开,使得可形成间隙,并且可分散施加到第一电极的应力。结果,可阻止对第一电极的损害。

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当显示设备通过诸如折叠、弯曲和卷曲多次改变为各种形状时,由于减小了布置在显示设备的最外面的感测部的延伸率,因此可最小化或阻止缺陷(例如,分离的或破裂的第一电极)。此外,当曲率的中心布置在显示设备的后表面上时,感测部可布置在最内部中并接收大的压力。然而,如上述各种实施例的,由于足够强以承受高压的结构而可最小化或阻止缺陷(例如,分离的或破裂的第一电极)。结果,可提高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可靠性。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电极的平面图。

参照图12,当从平面观看时,第二电极EL2可具有之字形状的边缘。换言之,第二电极EL2可具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主体BD”、以及从主体BD”的两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突出部可具有从主体BD”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PR1”和从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PR2”。

根据实施例,主体BD”的延伸方向是第二方向D2,但不限于此。主体BD”的延伸方向可沿施加到显示设备DP的应力方向改变。例如,当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折叠线FL平行于第一方向时,第二电极EL2延伸的长度方向可为第一方向D1。

当弯曲、折叠或卷曲第二电极EL2时,比实施例的第一电极的张力或应力相对小的张力或应力可施加到第二电极EL2。因此,第二电极EL2的形状的自由度可相对高,可与上述描述不同地形成第二电极EL2的形状。

下面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显示装置。

图13是示出当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器件应用到显示设备时的像素的电路图。图14是示出图13中示出的像素的平面图,图15是沿图14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在下文中,参照图13至图15,描述根据实施例的采用有机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DP可包括至少一个像素PXL。多个像素PXL可以矩阵的形式设置,像素PXL可发射特定颜色的光,例如,红光、绿光和蓝光。颜色光的类型不限于此,例如,可添加青光、品红光、黄光。

参照图13至图15,显示部可包括第二基底BS2、布线部和像素PXL。

像素PXL可设置在第二基底BS2上。

布线部可将信号提供至像素PXL并包括栅极线GL、数据线DL和驱动电压线DVL。

栅极线GL可延伸至一侧。数据线DL可延伸至与栅极线GL交叉的另一侧。驱动电压线DVL可沿与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中的一个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例如,与数据线DL基本相同的方向。栅极线GL可将扫描信号传输至薄膜晶体管,数据线DL可将数据信号传输至薄膜晶体管,驱动电压线DVL可将驱动电压提供至薄膜晶体管。

可提供多条栅极线GL、数据线DL和驱动电压线DVL。

如上所述,像素PXL可显示图像,多个像素PXL可以矩阵构造布置,但在图13和图15中,为方便起见,示出一个像素PXL。每个像素PXL示出为具有矩形形状,但不限于此。此外,像素PXL可设置为具有彼此不同的面积。例如,像素PXL可对于每个颜色设置为不同的面积或形状。

像素PXL可包括连接至布线部的薄膜晶体管、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发光器件EL、以及电容器Cst。

薄膜晶体管可具有用于控制发光器件EL的驱动薄膜晶体管TR2和用于开关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开关薄膜晶体管TR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一个像素PXL可具有两个薄膜晶体管TR1和TR2以及一个电容器Cst,但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实施例,一个像素PXL中具有一个薄膜晶体管,或一个像素PXL中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薄膜晶体管,例如,可包括六个薄膜晶体管,并且可改变电容器的数量。

开关薄膜晶体管TR1可包括第一栅电极GE1、第一源电极SE1和第一漏电极DE1。第一栅电极GE1可连接至栅极线GL,第一源电极SE1可连接至数据线DL。第一漏电极DE1可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栅电极(即,第二栅电极GE2)。开关薄膜晶体管TR1可根据施加到栅极线GL的扫描信号将施加到数据线DL的数据信号传输至驱动薄膜晶体管TR2。

驱动薄膜晶体管TR2可包括第二栅极线GE2、第二源电极SE2和第二漏电极DE2。第二栅电极GE2可连接至开关薄膜晶体管TR1,第二源电极SE2可连接至驱动电压线DVL,第二漏电极DE2可连接至发光器件EL。

发光器件EL可包括发光层EML以及彼此相对地面对的阳极AD和阴极CD,且发光层EML设置在阳极AD和阴极CD之间。阳极AD可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第二漏电极DE2。共电压可施加到阴极CD,发光层EML可根据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输出信号发光并通过发射或透射光来显示图像。从发光层EML发射的光可根据发光层EML的材料改变颜色(例如,颜色光或白光)。

电容器Cst可连接在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第二栅电极GE2和第二源电极SE2之间,并且充电并保持输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第二栅电极GE2的数据信号。

在下文中,以堆叠的顺序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部可包括其中堆叠有薄膜晶体管和发光器件EL的第二基底BS2。

缓冲层BFL可形成在第二基底BS2上。缓冲层BFL可设置在形成有第二电极EL2的第二基底BS2上,并覆盖第二电极EL2。缓冲层BFL可阻止杂质扩散至开关薄膜晶体管TR1和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缓冲层BFL可由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x)和硅硝化物(SiOxNy)形成,并且根据第二基底BS2的材料和工艺条件可省略缓冲层BFL。

第一有源图案ACT1和第二有源图案ACT2可形成在缓冲层BFL上。第一有源图案ACT1和第二有源图案ACT2可由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一有源图案ACT1和第二有源图案ACT2中的每个可设置在源区SA、漏区DA和源区SA与漏区DA之间的沟道区CA中。第一有源图案ACT1和第二有源图案ACT2可为掺杂或未掺杂的硅,例如,多晶硅、非晶硅或由氧化物半导体形成的半导体图案。根据实施例,沟道区CA可为未掺杂杂质的半导体图案(即为本征半导体)。源区SA和漏区DA可为掺杂有杂质的半导体图案。掺杂的杂质可为n型杂质、p型杂质、金属等。

栅极绝缘层GI可设置在第一有源图案ACT1和第二有源图案ACT2上。

连接至栅极线GL的第一栅电极GE1和第二栅电极GE2可设置在栅极绝缘层GI上。第一栅电极GE1和第二栅电极GE2中的每个可形成为覆盖第一有源图案ACT1和第二有源图案ACT2的沟道区CA。

层间绝缘层IL可设置在第一栅电极GE1和第二栅电极GE2上以覆盖第一栅电极GE1和第二栅电极GE2。

第一源电极SE1、第一漏电极DE1、第二源电极SE2和第二漏电极DE2可设置在层间绝缘层IL上。第一源电极SE1和第一漏电极DE1可经由形成在栅极绝缘层GI和层间绝缘层IL中的接触孔接触第一有源图案ACT1的源区SA和漏区DA。第二源电极SE2和第二漏电极DE2可经由形成在栅极绝缘层GI和层间绝缘层IL中的接触孔接触第二有源图案ACT2的源区SA和漏区DA。

第二栅电极GE2的一部分和驱动电压线DVL的一部分中的每个可为第一电容器电极CE1和第二电容器电极CE2,并包括在层间绝缘层IL之间的电容器Cst。

保护层PSV可设置在第一源电极SE1、第一漏电极DE1、第二源电极SE2和第二漏电极DE2上。保护层PSV可保护开关薄膜晶体管TR1和驱动薄膜晶体管TR2并使前表面平坦化。

发光器件EL的阳极可设置在保护层PSV上。阳极可通过形成在保护层PSV中的接触孔连接至驱动薄膜晶体管TR2的第二漏电极DE2。

可在形成有阳极AD的第二基底BS2上与像素PXL对应地设置划分像素区域的像素限定层。像素限定层PDL可暴露阳极AD的前表面并根据像素PXL的周长从第二基底BS2突出。

发光层EML可设置在由像素界定层PDL围绕的像素区域中,阴极CD可设置在发光层EML上。

包封层SL可设置在阴极CD上以覆盖阴极CD。

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设备和实施例用于各种类型的产品中,例如,移动装置、智能手机、电子书、膝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电脑或广告牌,但不限于此。

根据实施例,提供了比传统的显示设备薄的纤薄的显示设备。

根据实施例,提供了具有最小化的外围区域的显示设备,因此实现具有窄边框的显示设备。

根据实施例,提供了制造显示设备的有效方法。

提供实施例是为了帮助向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传达发明的精神。应通过在此提出的权利要求来理解发明的范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阐述的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说明书的详细描述,但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