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续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4802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持续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实时监控系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持续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养殖概念的兴起,鸡鸭牛羊猪等畜牧养殖场对疾病传染控制和实时监控的概念越来越重视,而动物在发生疾病时通常会在体温上发生改变,通常采用红外监测并成像处理的方式即可判定出单只动物的体温及疾病状况。但由于红外监测通常只在于一个点上,养殖场的面积较大,需要让红外实时监控系统具有轨道支架以使得监控终端能够沿着轨道支架各处移动,从而实现对养殖场内各个角落的牲畜进行体温红外监测的功能。然而在当前的技术中,为使得监控终端沿着轨道支架移动至养殖场各个角落进行监控,红外实时监控系统的动力装置需要电力支持,而目前能采用的方式主要为蓄电池,需要时不时更换,浪费劳动力,且难以实现持续供电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能够保持对监测终端的动力装置持续供电状态的供电装置,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持续供电装置,安装于红外实时监测系统的轨道支架上,且红外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终端可在轨道支架上移动,持续供电装置用以向监测终端的动力装置持续提供电力,持续供电装置包括电机、卷线盘、以及导电轮盘,其中,

电机固定安装于轨道支架上,卷线盘套装于电机的电机轴上,且卷线盘由左转盘、右转盘、以及固连左转盘和右转盘的绕线轴构成,绕线轴外绕卷有导电线缆;

导电轮盘固设于轨道支架上并与左转盘相对,导电轮盘面向左转盘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环向凹槽并于环向凹槽内填装有导电材料,导电轮盘的另一侧设有用以电连外部电源正负极的正负极触点座,且正负极触点座分别电连其中一个环向凹槽内的导电材料;

左转盘面向导电轮盘的一侧开设有两个与环向凹槽相对的槽口并于槽口内填装有导电材料,左转盘的另一侧设有与导电线缆的一端相电连的正负触点,且正负触点分别电连其中一个槽口内的导电材料,导电线缆的另一端电连动力装置的电源正负极输入端,位于环向凹槽内的导电材料与位于槽口内的导电材料相接触电连。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电机由一电机安装支座固定安装于轨道支架的一侧,且电机轴位于轨道支架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轨道支架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两块支撑板,电机轴由两块支撑板可转动的支撑安装于轨道支架的上方位置,且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以穿设电机轴的圆孔。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导电轮盘的中心开设有与圆孔相对的通孔,且导电轮盘固设于远离电机安装支座一侧的支撑板上,电机轴穿过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导电轮盘与左转盘相贴合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正负极触点座分别通过开设于导电轮盘内的一第一导电通道与其中一个环向凹槽内的导电材料相电连,正负触点分别通过开设于左转盘内的一第二导电通道与其中一个槽口内的导电材料相电连。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两个环向凹槽的圆心相重合。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导电材料为导电胶。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轨道支架轨道支架上还水平安装有一导引板,且导引板上开设有用以穿设导电线缆的导引孔。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持续供电装置通过电机驱动卷线盘转动,并依次通过正负极触点座、环向凹槽内的导电材料、槽口内的导电材料、正负触点、以及导电线缆,使得能够始终保持对动力装置的供电状态,在监测终端沿着轨道支架移动时能够将导电线缆进行收放延伸而不影响供电状态,从而实现对监测终端持续供电;

(2)导电轮盘与左转盘相贴合接触,使得电机带动卷线轮转动的同时能够保持环向凹槽内和槽口内的导电材料相接触电连,进而持续对动力装置供电;

(3)导电轮盘固设于远离电机安装支座一侧的支撑板上,电机轴由两块支撑板支持,使得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结构更为稳固,不至于影响运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立面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另一视角的立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导电轮盘的平面半剖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导电轮盘与卷线盘相配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续供电装置作具体阐述。

以下,将会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相同构造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立面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另一视角的立面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导电轮盘的平面半剖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持续供电装置的导电轮盘与卷线盘相配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5中所示,持续供电装置安装于红外实时监测系统的轨道支架1上,且红外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终端可在轨道支架1上移动,持续供电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以向监测终端的动力装置持续提供电力,其包括电机2、卷线盘3、以及导电轮盘5,其中,

电机2固定安装于轨道支架1上,卷线盘3套装于电机2的电机轴6上,可随着电机轴6轴向转动,且卷线盘3由左转盘31、右转盘32、以及固连左右转盘31和32的绕线轴33构成,绕线轴33外绕卷有导电线缆4;导电轮盘5固设于轨道支架1上,且导电轮盘5与左转盘31相对,导电轮盘5面向左转盘3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环向凹槽51并于环向凹槽51内填装有导电材料(图中未示出),导电轮盘5的另一侧设有用以电连外部电源正负极的正负极触点座52,且正负极触点座52分别电连其中一个环向凹槽51内的导电材料;左转盘31面向导电轮盘5的一侧开设有两个与环向凹槽51相对的槽口34并于槽口34内填装有导电材料,左转盘31的另一侧设有与导电线缆4的一端相电连的正负触点35,且正负触点35分别电连其中一个槽口34内的导电材料,导电线缆4的另一端电连动力装置的电源正负极输入端(图中未示出),位于环向凹槽51内的导电材料与位于槽口34内的导电材料始终保持相接触电连状态,从而电机2带动卷线轮转动的同时能够保持环向凹槽51内和槽口34内的导电材料相接触电连,进而 持续对动力装置供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持续供电装置通过电机2驱动卷线盘3转动,并依次通过正负极触点座52、环向凹槽51内的导电材料、槽口34内的导电材料、正负触点35、以及导电线缆4,使得能够始终保持对动力装置的供电状态,在监测终端沿着轨道支架1移动时能够将导电线缆4进行收放延伸而不影响供电状态,从而实现对监测终端持续供电。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体如图1和图2中所示,电机2由一电机安装支座7固定安装于轨道支架1的一侧,且电机轴6位于轨道支架1的上方。进一步的,轨道支架1的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两块支撑板11,电机轴6由两块支撑板11可转动的支撑安装于轨道支架1的上方位置,且支撑板11上开设有用以穿设电机轴6的圆孔(图中未示出)。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导电轮盘5的中心开设有与圆孔相对的通孔53,且导电轮盘5固设于远离电机安装支座7一侧的支撑板11上,电机轴6穿过通孔53。进一步的,导电轮盘5与左转盘31相贴合接触以实现槽口34和环形凹槽内的导电材料保持电连状态。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体如图4中所示,正负极触点座52分别通过开设于导电轮盘5内的一第一导电通道54与其中一个环向凹槽51内的导电材料相电连,正负触点35分别通过开设于左转盘31内的一第二导电通道36与其中一个槽口34内的导电材料相电连。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体如图4和图5中所示,两个环向凹槽51的圆心相重合,且本实施例中导电材料选用导电胶,但也可以是弹性金属片等其他材料,不应局限于此。值得指出的是,开设于左转盘31上的槽口34也可以是环向设置的。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式,具体如图3中所示,轨道支架上还水平安装有一导引板9,且导引板9上开设有用以穿设导电线缆4的导引孔,用以导引由绕线轴33上绕卷引出的导电线缆4沿着轨道支架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持续供电装置通过电机2驱动卷线盘3转动,并依次通过正负极触点座52、环向凹槽51内的导电材料、槽口34内的导电 材料、正负触点35、以及导电线缆4,使得能够始终保持对动力装置的供电状态,在监测终端沿着轨道支架1移动时能够将导电线缆4进行收放延伸而不影响供电状态,从而实现对监测终端持续供电;导电轮盘5与左转盘31相贴合接触,使得电机2带动卷线轮转动的同时能够保持环向凹槽51内和槽口34内的导电材料相接触电连,进而持续对动力装置供电;导电轮盘5固设于远离电机安装支座7一侧的支撑板11上,电机轴6由两块支撑板11支持,使得在电机2运行过程中结构更为稳固,不至于影响运行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