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屏、触控组件及其触控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456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屏、触控组件及其触控导电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屏、触控组件及其触控导电膜。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触控屏电子装置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一般来说,薄膜式触控屏电子装置通常为单面线路双层薄膜或双面线路单层薄膜结构。

因为双面线路单层薄膜采用单层薄膜结构,在结构上可以实现薄型化设计。但是,双面线路单层薄膜因在绑定位置有正反面的引脚,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因正反对位绑定的要求,需要在绑定作业过程中将薄膜材料反转,导致绑定作业对位难、过程复杂,对绑定设备的技术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优化绑定作业、降低绑定设备的技术要求的电子设备、触控显示屏、触控组件及其触控导电膜。

一种触控导电膜,包括:

透明基材,包括第一表面及背向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表面;

第一电极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连;

第一引脚,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相连;

第二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二表面;

第二电极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相连;及

第二引脚,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透明基材对应所述第二引脚处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填充有导电材料形成连接件,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引脚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绝缘保护层,覆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一电极引线表面;

第一粘结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粘结层围绕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的边缘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的边缘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绝缘保护层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附着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粘结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间隔设置;

第二绝缘保护层,覆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及所述第二电极引线表面;及

第二粘结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粘结层围绕所述第二绝缘保护层的边缘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保护层的边缘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二绝缘保护层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附着于所述透明基材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粘结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脚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引脚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透明基材对应每一第二引脚处开设的通孔相互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引脚,所述连接件延伸至贯穿所述第二引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还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宽度,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连接件相连。

一种触控组件,包括:

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所述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四引脚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同一侧;及

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导电膜,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三引脚相互绑定以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四引脚相互绑定以实现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三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 胶层;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四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胶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贯穿至所述第二导电胶层,所述连接件延伸至贯穿所述第二引脚以与所述第四引脚直接相连接。

一种触控显示屏,包括:

显示屏及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组件,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触控组件层叠设置。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屏。

上述触控组件及其触控导电膜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透明基材对应第二引脚处开设通孔,再在通孔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连接件,使位于第二表面的第二电极引线的端部通过通孔内形成的导电的连接件与位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由于第二引脚与第一引脚均位于第一表面,因此与柔性电路板绑定时,无需将触控导电膜进行反转,优化了绑定作业,减少了绑定作业时间,降低了绑定设备的技术要求,减少了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中另一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一触控显示屏。该触控显示屏包括显示屏及触控组件,显示屏用于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行情、视频、录像信号等各种信息。显示屏与触控组件层叠设置。

请参阅图1,触控组件10包括触控导电膜100及柔性电路板200,触控导电膜100与柔性电路板200电连接。请一并参阅图2,触控导电膜100为双面线路单层薄膜结构。具体地,触控导电膜100包括透明基材110、第一导电层120、第一电极引线130、第一引脚140、第二导电层150、第二电极引线160、第二引脚170及连接件180。

透明基材110包括第一表面111及背向于第一表面111的第二表面112。透明基材110可以为透明玻璃材质制成,也可以为透明的PET材质制成。

第一导电层120设置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一表面111。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120可以为透明的导电材料通过曝光-显影-蚀刻的制程方式形成。例如,第一导电层120可以为ITO等透明材料。第一导电层120包括多个呈长条形状的第一导电图案121,多个第一导电图案121间隔平行设置。

第一电极引线130设置于第一表面111,且第一电极引线130的一端与第一导电层120相连,以实现第一电极引线130与第一导电层120电连接。具体地,第一电极引线130的数量为多根,一第一电极引线130的一端与一第一导电图案121相连。第一电极引线130与第一导电图案121同位于第一表面111内。

第一引脚140设置于第一表面111,第一引脚140与第一电极引线130的另一端相连。因此,第一引脚140的数量与第一电极引线130的数量相对应,第一导电图案121通过第一电极引线130与第一引脚140电连接。第一引脚140用来与柔性电路板200绑定。

第二导电层150设置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二表面112,因此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50分别位于透明基材110的不同侧。第二导电层150可以为透明的导电材料通过曝光-显影-蚀刻的制程方式形成。例如,第二导电层150可以为ITO等透明材料。第二导电层150包括多个呈长条形状的第二导电图案151,多个第二导电图案151间隔平行设置。

第二电极引线160设置于第二表面112,且第二电极引线160的一端与第二导电层150相连,以实现第二电极引线160与第二导电层150电连接。具体地,第二电极引线160的数量为多根,一第二电极引线160的一端与一第二导电图案151相连。第二电极引线160与第二导电图案151同位于第二表面112内。

第二引脚170设置于第一表面111,因此第二引脚170与第一引脚140位于透明基材110的同一侧。透明基材110对应第二引脚170处开设有贯穿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的通孔110a,通孔110a内填充有导电材料形成连接件180。因此,连接件180具备导电性能。第二电极引线16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180与第二引脚170电连接。

具体地,通孔110a为圆柱形,便于导电材料在通孔110a的孔壁上附着。导电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

第二引脚170的数量为多个,一第二引脚170与一第二电极引线160电连接。多个第二引脚170间隔分布于第一表面111,透明基材110对应每一第二引脚170处开设的通孔110a相互错开设置。即,透明基材110上的通孔110a不再同一直线上,防止透明基材110打孔后,出现应力集中而产生折裂现象。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通孔110a贯穿第二引脚170,连接件180延伸至贯穿第二引脚170,因此连接件180嵌设于第二引脚170内。不仅能增加连接件180与第二引脚170的导电性能,还能增加连接件180及第二引脚170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的附着力。

第二表面112还设置有连接块190,连接块190的宽度大于第二电极引线160的宽度,第二电极引线16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块190与连接件180相连。因为连接块190的宽度大于第二电极引线160的宽度,因此第二电极引线160通过连接块190与连接件180相连时,可以增加连接件180与连接块190接触的面积,从而保证第二电极引线160与连接块190的导电性能。

柔性电路板200上设置有第三引脚(图未示)及第四引脚210,第三引脚与第四引脚210位于柔性电路板200的同一侧。第一引脚140与第三引脚相互绑定以实现电连接,第二引脚170与第四引脚210相互绑定以实现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引脚140与第三引脚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胶层,第一导电胶层既具有导电性能,又具有粘性,因此既可以保证第一引脚140与第三引脚之间的粘性,又可以保证第一引脚140与第三引脚之间的导电性能。第一导电胶层可以为导电粒子胶。

第二引脚170与第四引脚210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胶层300,第二导电胶层300既具有导电性能,又具有粘性,因此既可以保证第二引脚170与第四引脚210之间的粘性,又可以保证第二引脚170与第四引脚210之间的导电性能。第二导电胶层300可以为导电粒子胶。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通孔110a贯穿至第二导电胶层300,连接件180延伸至贯穿第二引脚170以与第四引脚210直接相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4,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触控导电膜100还包括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第一粘结层420、第二绝缘保护层430及第二粘结层440。

第一绝缘保护层410覆设于第一导电层120及第一电极引线130表面。具体地,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面积要大于第一导电层120及第一电极引线130形成的整体功能线路的面积,以保证第一绝缘保护层410对第一导电层120及第一电极引线130的保护,保护线路不受氧化,隔离水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第一绝缘保护层410可以由绝缘油墨或感光树脂干膜形成。

第一粘结层420设置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一表面111,第一粘结层420围绕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设置,且位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的第一表面111之间。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通过第一粘结层420 附着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一表面111,第一粘结层420用于增加第一绝缘保护层410与透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第一粘结层420与第一导电层120之间间隔设置。第一粘结层420与第一导电层120材质相同,且与第一导电层120同时形成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一表面111。因为增加的第一粘结层420与第一导电层120材质相同,均为透明导电材料,且第一粘结层420没有与第一导电层120相连,所以可以隔离外围的静电对第一导电层120的影响,而且第一粘结层420与第一导电层120通过同一工序同时形成,可以简化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层4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粘结块421。第一粘结块421大致呈矩形,多个第一粘结块421共同围绕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大矩形形状。因此,第一绝缘保护层410通过一个个小矩形状的第一粘结块421附着于透明基材上,当其中一个或者一些第一粘结块421脱落时,不至于影响整个第一绝缘保护层410从透明基材上脱落。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层420部分位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之间,剩余部分外露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因此,可以有效隔离外围的静电对第一导电层120的影响。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层420也可以全部位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之间,即第一粘结层420整面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相连接,增加第一粘结层420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之间的附着力。

第二绝缘保护层430覆设于第二导电层150及第二电极引线160表面。具体地,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面积要大于第二导电层150及第二电极引线160形成的整体功能线路的面积,以保证第二绝缘保护层430对第二导电层150及第二电极引线160的保护,保护线路不受氧化,隔离水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第二绝缘保护层430可以由绝缘油墨或感光树脂干膜形成。

第二粘结层440设置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二表面112,第二粘结层440围绕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设置,且位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的第二表面112之间。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通过第二粘结层440附着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二表面112,第二粘结层440用于增加第二绝缘保护层 430与透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

第二粘结层440与第二导电层150之间间隔设置。第二粘结层440与第二导电层150材质相同,且与第二导电层150同时形成于透明基材110的第二表面112。因为增加的第二粘结层440与第二导电层150材质相同,均为透明导电材料,且第二粘结层440没有与第二导电层150相连,所以可以同时隔离外围的静电对第二导电层的影响,而且第二粘结层440与第二导电层150通过同一工序同时形成,可以简化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结层44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粘结块(图未示)。第二粘结块大致呈矩形,多个第二粘结块共同围绕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大矩形形状。因此,第二绝缘保护层430通过一个个小矩形状的第二粘结块附着于透明基材上,当其中一个或者一些第二粘结块脱落时,不至于影响整个第二绝缘保护层430从透明基材上脱落。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结层440部分位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之间,剩余部分外露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因此,可以有效隔离外围的静电对第二导电层150的影响。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结层440也可以全部位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之间,即第二粘结层440整面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相连接,增加第二粘结层440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之间的附着力。

通过设置围绕第一绝缘保护层410边缘的第一粘结层420,且第一粘结层420位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的边缘通过第一粘结层420附着于透明基材110上、设置围绕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的第二粘结层440,第二粘结层440位于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边缘通过第二粘结层440附着于透明基材110上,因此第一粘结层420、第二粘结层440与透明基材110之间的附着力、第一绝缘保护层410与第一粘结层420、第二绝缘保护层430与第二粘结层440之间的附着力均大于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直接附着在透明基材110上时的附着力,而且第一粘结层420、第二粘结层440自身具有一定厚度,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第二绝缘保护层430边缘产生的拉伸力小于 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直接附着于透明基材110上时产生的拉伸力,可以有效避免第一绝缘保护层410、第二绝缘保护层430的外形边缘出现脱落现象。

上述触控组件10及其触控导电膜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透明基材110对应第二引脚170处开设通孔110a,再在通孔110a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连接件180,使位于第二表面112的第二电极引线160的端部通过通孔110a内形成的导电的连接件180与位于第一表面111的第二引脚170电连接,由于第二引脚170与第一引脚140均位于第一表面111,因此与柔性电路板200绑定时,无需将触控导电膜100进行反转,优化了绑定作业,减少了绑定作业时间,降低了绑定设备的技术要求,减少了设备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