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1922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脑电源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意外或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例如地震等) 造成电脑倾斜或倾倒后,电脑因不能自动断电而造成人员伤害和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给个人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倾倒自动断电装置的应用就能有其深刻的意义。CN202930307U 中公开了一种倾倒自动断电装置,但该装置结构复杂,由于零件较多,制造成本高,且可靠性差,因此难以产业化应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倾倒时能自动断电的电脑电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包括有外壳、位于外壳内的集成电路板、安装于外壳上的电源风扇,所述外壳上固定有倾倒感应器,该倾倒感应器外接报警器,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该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分别与倾倒感应器、报警器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倾倒感应器包括绝缘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容器的两侧壁上相对设置有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外接有第一导线,所述密闭容器内装有导通所述第一导体的水银;

所述密闭容器在所述水银的液面上方沿周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外接第二导线,以及,第二导体外接报警器;当电脑电源不倾斜时,第一导体位于水银的有液位面下方,第二导体位于水银的液位面上方;当所述容器倾斜时,所述水银可接通两个第二导体,第二导体作为报警器的开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银的体积为所述容器容积的1/4~1/3。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包括:

一倾倒感测电路,连接于电源供应端与倾倒感应器之间,在电脑电源倾倒时输出一倾倒信号;以及

一倾倒信号延迟电路,连接于所述倾倒感测电路与倾倒感应器之间,接收倾倒信号,并延迟输出倾倒信号至倾倒感应器,令倾倒感应器接收倾倒信号的控制,而切断所述电源供应端对电脑电源供应电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倾倒信号延迟电路具有一连接电源供应端的正极端,以及一连接倾倒信号延迟电路的信号端,而使倾倒感测电路的正极端经由所述电源供应端导通至降压整流器,以接收电源供应端供电,并使倾倒感测电路的信号端经由所述倾倒信号延迟电路以及信号输出端导通所述的倾倒感应器,以开启或关闭倾倒感应器,如此,所述倾倒感测电路在电脑电源倾倒时能够输出一倾倒信号,而使倾倒信号延迟电路接收倾倒信号,并延迟输出倾倒信号至所述的倾倒感应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下壳、支撑座,该上壳与下壳组装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集成电路板固定于支撑座上,该支撑座固定于容置空间中,所述上壳具有一电源风扇安装口,该电源风扇固定于该电源风扇安装口,并且电源风扇的风口正对集成电路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成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至少包括有电容、电感、电阻、变压器,于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导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在电脑电源上加装了倾倒自动断电报警装置,包括安装在外壳上的倾倒感应器,该倾倒感应器外接报警器,所述集成电路板上设置有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该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分别与倾倒感应器、报警器电性连接。当电脑电源发生倾倒时,报警器接收发出鸣叫,并且自动切断电脑电源的供电。此外,若电脑电源在设定时间内及时扶正,能再次导引电源供应端的电能通入,自启动电脑电源,并使电脑电源恢复正常运行。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倾倒感应器在非倾倒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倾倒感应器在倾倒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倾倒信号延迟电路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外壳 11、上壳

111、电源风扇安装口 12、下壳

13、支撑座 20、集成电路板

21、电容 22、电感

23、电阻 24、变压器

25、导热装置 30、电源风扇

40、倾倒自动断电报警装置 41、倾倒感应器

411、密闭容器 412、第一导体

413、第一导线 414、水银

415、第二导体 416、第二导线

42、报警器 50、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

51、倾倒感测电路 52、电源供应端

54、倾倒信号延迟电路 55、正极端

56、信号端 57、降压整流器

58、信号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包括有外壳10、位于外壳10内的集成电路板20、安装于外壳10上的电源风扇30,还加装有倾倒自动断电报警装置40。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10包括上壳11、下壳12、支撑座13,该上壳11与下壳12组装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集成电路板20固定于支撑座13上,该支撑座13固定于容置空间中。所述集成电路板20上的电子元件至少包括有电容21、电感22、电阻23、变压器24,于所述集成电路板20上设置有导热装置25。所述上壳11具有一电源风扇安装口111,该电源风扇30固定于该电源风扇安装口111,并且电源风扇30的风口正对集成电路板20。这样,电源风扇30能够将导热装置25的热量散出,确保集成电路板20低温运行。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倾倒自动断电报警装置40的结构如下:所述外壳10上固定有倾倒感应器41,该倾倒感应器41外接报警器42,所述集成电路板20上设置有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50,该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50分别与倾倒感应器41、报警器42电性连接。当电脑电源发生倾倒时,报警器42接收发出鸣叫,并且自动切断电脑电源的供电。若电脑电源在设定时间内及时扶正,能再次导引电源供应端52的电能通入,自启动电脑电源,并使电脑电源恢复正常运行。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所述倾倒感应器41包括绝缘的密闭容器411,所述密闭容器411的两侧壁上相对设置有第一导体412,所述第一导体412外接有第一导线413,第一导线413连接于电源接入端。所述密闭容器411内装有导通所述第一导体412的水银414。所述密闭容器411在所述水银414的液面上方沿周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导体415,所述第二导体415外接第二导线416,以及,第二导体415外接报警器42;当电脑电源不倾斜时,第一导体412位于水银414的有液位面下方,第二导体415位于水银414的液位面上方。从而第一导体412作为电脑电源的开关,使第一导线412处于导通状态,实现电脑电源正常供电,而第二导体415作为作为报警器42的开关,使第二导线416常态下不接通;如图4所示,当所述容器倾斜时,所述水银414将自动离开至少一侧壁的第一导体412,从而断开电路,同时,水银414可接通两个第二导体415,从而第二导体415的导通使报警器42鸣叫。本实施例中,所述水银414的体积为所述容器容积的1/4~1/3。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50包括:一倾倒感测电路51以及一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该倾倒感测电路51连接于电源供应端52与倾倒感应器41之间,在电脑电源倾倒时输出一倾倒信号该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连接于所述倾倒感测电路51与倾倒感应器41之间,接收倾倒信号,并延迟输出倾倒信号至倾倒感应器41,令倾倒感应器41接收倾倒信号的控制,而切断/导通所述电源供应端52对电脑电源供应电能。

所述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具有一连接电源供应端52的正极端55,以及一连接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的信号端56,而使倾倒感测电路51的正极端55经由所述电源供应端52导通至降压整流器57,以接收电源供应端52供电,并使倾倒感测电路51的信号端56经由所述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以及信号输出端58导通所述的倾倒感应器41,以开启或关闭倾倒感应器41,如此,所述倾倒感测电路51在电脑电源倾倒时能够输出一倾倒信号,而使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接收倾倒信号,并延迟输出倾倒信号至所述的倾倒感应器41。

本实施例所述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脑电源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电脑电源正常放置时,所述倾倒感应器41未动作,因此所述倾倒感应器41能够接收电源供应端52的电能,使电脑电源正常运行。

当电脑电源不慎倾倒时,所述倾倒感应器41会持续输出倾倒信号,一方面使报警器42导通发出鸣叫,另一方面,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50接收倾倒信号,输出至倾倒感应器41,使倾倒感应器41切断电源供应。由于本方案加入了倾倒信号延迟电路54,若电脑电源在设定时间内(例如3秒内)扶正时,能再次导引所述电源供应端52的电能通入,自启动电脑电源,并使电脑电源恢复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在电脑电源上加装了倾倒自动断电报警装置40,包括安装在外壳10上的倾倒感应器41,该倾倒感应器41外接报警器42,所述集成电路板20上设置有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50,该倾倒自动断电报警电路50分别与倾倒感应器41、报警器42电性连接。当电脑电源发生倾倒时,报警器42接收发出鸣叫,并且自动切断电脑电源的供电。此外,若电脑电源在设定时间内及时扶正,能再次导引电源供应端52的电能通入,自启动电脑电源,并使电脑电源恢复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