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2058发布日期:2018-11-14 01:4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书阅读系统,尤其涉及添加了互动性并以单本书为核心进行互动数据积累的图书阅读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图书是一种信息的单向输出,即作者成书后由读者阅读,获知图书中的内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缺少读者对所阅读的图书内容提出见解,缺少同一图书的不同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缺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

目前通常是在网络上开设各种论坛,读者在论坛上发表各自的看法、见解。这种交流本身极大丰富了图书原本的内容,但是局限于论坛和图书本身并不绑定的现状,新的读者在阅读图书时仍然无法获知和该图书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原有读者对图书中各个词条结构的重构、读者对图书内容或者词条结构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评论或者词条结构的回复等等,这样就缺少了一条便捷的途径能让后面的新读者高效便捷的理解图书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图书多维阅读系统,提升了图书阅读体验和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图书多维阅读系统,包括:

图书识别接口,完成对图书的识别操作;

图书信息存取接口,对识别出的图书信息进行读取和互动;

图书信息处理系统,依据互动操作对图书信息进行处理;

其中图书信息处理系统中设有以每本书为单位的读者阅读数据库,以单本图书为基础存储用户对图书信息的互动结果。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图书识别接口包括用于读取图书条形码的扫码机器或者扫码程序,通过扫码操作完成对图书的识别。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图书信息存取接口包括电视机、手机、计算机、便携式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图书信息包括以单本图书为基础积累的所有用户对该单本图书的所有评论,图书信息处理系统完成用户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图书信息包括以单本图书为基础积累的所有用户对该单本图书的所有再构,图书信息处理系统完成用户对图书进行词条结构的构建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图书信息包括以单本图书为基础积累的图书作者对用户评论的回复,图书信息处理系统完成作者对用户评论进行回复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图书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语义识别分别将同类的评论/近似的词条结构/同类的作者回复归纳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在评论/词条结构之后还提示类似的评论/词条结构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一实施例,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用户对同一本书的互动结果可以共享。

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创建以每本书为单位的读者阅读数据库,收集读者对图书的再构、结构化的评论以及作者的回复等图书信息,仍然以此书为基础,不断积累上述图书信息,以供后续读者(包括新读者或者重读读者)进行阅读赏阅。以书为核心的读者阅读数据的积累,使得越是经典的书籍,读者越多,积累的图书信息也越多,从而影响力就越大。后续读者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提升阅读体验和阅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包括:图书识别接口11、图书信息存取接口12以及图书信息处理系统13。

图书识别接口11用于对图书进行识别。一个示例为扫码机器,扫描图书上的条形码识别出相应的图书。另一个示例为扫码软件,例如安装在手机上的扫码app或者微信上的扫码功能,用手机摄像头对准图书条形码,打开手机上的扫码app或者微信扫码功能,通过对条形码的扫码识别出相应的图书。

图书信息存取接口12用于对识别出的图书信息进行读取和互动。在识别出图书后,图书信息就通过图书信息存取接口12与用户进行互动。图书信息存取接口12例如是投影屏、电视机、手机、计算机、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ipad等平板电脑),从图书处理系统13中读取的图书信息可以在这些设备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供用户阅读。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的输入组件(例如键盘、鼠标等)将自己对图书信息的编辑传输至图书处理系统13中交由图书处理系统13进行处理。

图书处理系统13用于依据互动操作对图书信息进行处理,系统13中还设有读者阅读数据库130。读者阅读数据库130是以单本图书为存储单位,亦即,以单本图书为基础存储用户对图书信息的互动结果。

图书信息在本发明中包括以下信息的任意一种或其任何组合:用户对图书的词条结构的构建(再构)、用户对图书或词条结构的评论、作者对用户评论的回复等。

其中词条结构的构建体现了多维信息的概念,即,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书的内容进行多种词条结构的构建。而且这种再构是开放式的,一方面共享给所有用户,一方面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或者评论。用户评论也是开放式的,一方面共享,另一方面可被作者进行回复。

这些多维度的图书信息均以所附着的图书为基础,并在图书被不同用户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

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用户在扫码识别出图书后,立即获得该图书的所有图书信息,包括所有的再构、评论、回复等,供用户进行阅读或者编辑。

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原理。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图书多维阅读系统包括:图书识别接口21、图书信息存取接口22以及图书信息处理系统23。

图书识别接口21用于对图书进行识别。一个示例为扫码机器,扫描图书上的条形码识别出相应的图书。另一个示例为扫码软件,例如安装在手机上的扫码app或者微信上的扫码功能,用手机摄像头对准图书条形码,打开手机上的扫码app或者微信扫码功能,通过对条形码的扫码识别出相应的图书。

图书信息存取接口22用于对识别出的图书信息进行读取和互动。在识别出图书后,图书信息就通过图书信息存取接口22与用户进行互动。图书信息存取接口22例如是投影屏、电视机、手机、计算机、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ipad等平板电脑),从图书处理系统23中读取的图书信息可以在这些设备的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供用户阅读。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的输入组件(例如键盘、鼠标等)将自己对图书信息的编辑传输至图书处理系统23中交由图书处理系统23进行处理。

图书处理系统23用于依据互动操作对图书信息进行处理,系统23中还设有读者阅读数据库230。读者阅读数据库230是以单本图书为存储单位,亦即,以单本图书为基础存储用户对图书信息的互动结果。

图书信息在本发明中包括以下信息的任意一种或其任何组合:用户对图书的词条结构的构建(再构)、用户对图书或词条结构的评论、作者对用户评论的回复等。

其中词条结构的构建体现了多维信息的概念,即,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书的内容进行多种词条结构的构建。而且这种再构是开放式的,一方面共享给所有用户,一方面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或者评论。用户评论也是开放式的,一方面共享,另一方面可被作者进行回复。

这些多维度的图书信息均以所附着的图书为基础,并在图书被不同用户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

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用户在扫码识别出图书后,立即获得该图书的所有图书信息,包括所有的再构、评论、回复等,供用户进行阅读或者编辑。

和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图书处理系统23还具备归纳合并的功能,具体而言,是通过语义识别技术将同类的评论进行归纳合并,将近似的词条结构进行归纳合并,对同类的作者回复进行归纳合并。

在近似词条结构归纳合并的过程中,先将词条结构转为文本,然后基于余弦相似度这一参数对相似的文本进行合并,最后再将合并后的文本转化为词条结构,这样能够自动将多个相似的词条结构合并为一个新的词条结构。

而且,在评论之后提示类似评论的数量,在再构(词条结构)后提示类似再构的数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来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这两者的组合。为清楚地解说硬件与软件的这一可互换性,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在上面是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作一般化描述的。此类功能性是被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施加于整体系统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对于每种特定应用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这样的实现决策不应被解读成导致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和电路可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其设计成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作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他此类配置。

结合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在硬件中、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在这两者的组合中体现。软件模块可驻留在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所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以使得该处理器能从/向该存储介质读取和写入信息。在替换方案中,存储介质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在asic中。asic可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更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其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合意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web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送而来,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往往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