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功能厅座位排布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63801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观众厅的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功能厅座位排布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多功能厅观众厅视线设计,在以往的设计中,主要通过二维图纸通过平立剖面进行视线设计、座位排列,要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视角、升起、视距,通过想象模拟点位。传统的多功能厅视线设计要分别考虑采用无障碍视线设计、部分遮挡设计、楼座视线设计多种方式的可行性,每种方式都要通过推算进行布置,最终的效果还要受到建筑物空间的限制,达不到预期的设想。这样的方式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占用,另一方面如果计算存在较大误差就会造成资金材料的损失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传统施多功能厅观众厅视线设计的弊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功能厅座位排布方法,来解决多功能厅座位排布中存在的视线遮挡造成的视觉质量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功能厅座位排布方法,其包括步骤:

建立多功能厅的三维bim模型;

在所述三维bim模型中创建多功能厅的舞台;

在所述三维bim模型中创建多功能厅的阶梯式地面,包括分别创建阶梯式地面中的每段阶梯构件的构件族,设定每段阶梯构件的尺寸参数,以及进行阶梯构件的排布;

在所述三维bim模型中创建座椅构件,并将座椅构件排布于所述阶梯式地面上;

在座椅构件处设置视点并设定视点范围,模拟观众视点;

获取视点的视觉信息对于不满足视觉要求的视点通过调节视点对应的座椅构件所处的阶梯构件的尺寸参数来进行调节,直至满足视觉要求;以及

待所有视点满足视觉要求,导出当前的三维bim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维bim模型通过autodeskrevit软件创建,包括创建多功能厅的建筑结构三维模型和平面布置三维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步骤创建多功能厅的舞台:

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创建多功能厅的舞台构件族,包括创建舞台的台面构件和台阶构件,对所述台面构件设定高度,对所述台阶构件设定台阶数、踢面宽度、踢面高度和梯段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步骤设定每段阶梯构件的尺寸参数:

依据多功能厅的长度设定阶梯构件的长度参数;

依据多功能厅的宽度及行人通道的宽度设定阶梯构件的宽度参数;

设定阶梯构件的高度参数为可变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视点对应的座椅构件所处的阶梯构件的尺寸参数为调节所述可变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创建座椅构件,将座椅构件排布于阶梯构件上,并预留行人通道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步骤在座椅构件处设置视点并设定视点范围,模拟观众视点:

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的相机视点功能,建立视点;

根据人眼的实际观看范围设置视点的视点范围;

将视点安置于座椅构件处的观众坐姿状态的观看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的相机视点功能获取视点的视觉信息,与预设的视觉要求进行比对,以判断视点是否满足视觉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

将导出的所述三维bim模型导入到navisworks软件中,对所述三维bim模型中的座椅构件的排布进行校核。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步骤对三维bim模型中的座椅构件的排布进行校核:

利用navisworks软件中的视点动画功能,在三维bim模型中的座椅构件处建立校核视点;

根据人眼的实际观看范围设置校核视点的视点范围;

将校核视点安置于座椅构件处的观众坐姿状态的观看高度;

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的相机视点功能获取校核视点的视觉信息,与预设的视觉要求进行比对,判断校核视点是否满足视觉要求。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取得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发明能够基于bim技术对多功能厅观众厅进行视线分析及座位排布,通过该种方法,解决多功能厅座位排布中存在的视线遮挡造成的视觉质量不佳的问题,以及完全无遮挡的视线设计会带来观众席升起过高,提高工程造价的问题,通过本方法减少人力资金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功能厅座位排布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主要提供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多功能厅座位排布方法,其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建立多功能厅的三维bim模型

其中,三维bim模型采用bim的autodeskrevit软件所创建,包括创建多功能厅的建筑结构三维模型和平面布置三维模型。具体为:将多功能厅的建筑结构和平面布置的二维cad图导入到autodeskrevit软件中,转化为相应的三维bim模型,即建筑结构三维模型和平面布置三维模型,模型中包括有多功能厅的整体框、门窗、内饰墙面、吊顶灯具等三维可视化模型构件。autodeskrevit软件专为建筑信息模型(bim)而构建。

步骤102:在三维bim模型中创建多功能厅的舞台

其中,创建多功能厅的舞台为: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创建符合实际的立体直观的三维多功能厅的舞台构件族,其舞台构件族包括功能厅舞台的台面构件和台阶构件,台面构件的绘制需依据多功能厅的空间大小设定符合实际的长宽高参数,其外形也需要根据多功能厅空间造型设定;对于台阶构件,需设定其台阶数目、踢面宽度、踢面高度及梯段宽度等参数。

步骤103:在三维bim模型中创建多功能厅的阶梯式地面

具体包括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分别创建阶梯式地面中的每段阶梯构件的构件族,设定每段阶梯构件的长宽高的尺寸参数,以及进行阶梯构件的有序排布,构成阶梯式地面。其中阶梯构件的长度依据多功能厅的整体长度进行设定,宽度依据待安置的座椅宽度以及人员行走宽度进行设定;阶梯构件的高度参数设定为可变参数,可通过调节阶梯构件的高度参数来调节整排座椅的高度。

步骤104:在三维bim模型中创建座椅构件,并将座椅构件排布于阶梯式地面上

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创建符合实际尺寸的座椅构件,座椅构建的长宽高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将座椅构件排布于阶梯式地面的阶梯构件上,并对座椅构件的放置进行预排布,排布时需预留满足两侧及中间行人通道的距离,经过分析比较确定最终排布方案。

步骤105:在座椅构件处设置视点并设定视点范围,模拟观众视点

主要为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的相机视点功能,建立相机视点(即视点),根据人眼的实际观看范围设置相机视点的视点范围,同时将相机视点安置于座椅构件处的观众坐姿状态的观看高度,将相机视点参数设置为与观众视点范围高度相同,可在座椅构件上构建观众模型,其中观众模型可由成年男性、女性根据需要放置,以便更好地分析多座位视点分析。

步骤106:获取视点的视觉信息,进行多座位视点分析及调整

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的相机视点功能获取步骤105中所设置的视点的视觉信息,与系统预设的视觉要求进行比对,以判断每个视点是否满足视觉要求;对于不满足良好视觉要求的视点处的座椅构件,通过调节步骤103中的座椅构件所处的阶梯构件的高度参数来进行观众厅看台座椅排布高度的调节,最终确定符合视觉要求的尺寸高度,即达到步骤104中的最终排布方案。

步骤107:待所有视点满足视觉要求,导出当前的三维bim模型

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将排布有座椅构件的建筑结构三维模型和平面布置三维模型导出成nwc格式文件,导入到navisworks软件中,利用navisworks软件对多功能厅进行座位排布模拟,查看排布是否合理。具体为:利用navisworks软件中的视点动画功能,在三维bim模型中的座椅构件处建立校核视点;根据人眼的实际观看范围设置校核视点的视点范围;将校核视点安置于座椅构件处的观众坐姿状态的观看高度;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的相机视点功能获取校核视点的视觉信息,与预设的视觉要求进行比对,判断校核视点是否满足视觉要求,对多功能厅座位排布进行二次校核,如校核不合理,继续在autodeskrevit软件中通过修改座椅构件所处阶梯构件的高度参数来进行修改。

本发明能够基于bim技术对多功能厅观众厅进行视线分析及座位排布,通过该种方法,解决多功能厅座位排布中存在的视线遮挡造成的视觉质量不佳的问题,以及完全无遮挡的视线设计会带来观众席升起过高,提高工程造价的问题,通过本方法减少人力资金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