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7444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输导体系被喻为连接烃源岩和圈闭的桥梁和纽带,控制着油气的成藏。由于影响输导体系的因素复杂,其研究程度远远低于烃源岩和圈闭,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输导体系类型的划分方案有很多,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按照输导要素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断裂型、砂体型、不整合型和复合型,按照输导要素特定的组合方式划分为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按照圈闭与源之间的关系划分为源内和源外两类,按照有效性划分为有效输导体系和高效输导体系,按照识别难易程度划分为输导体系和隐蔽输导体系。目前输导体系的研究具有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定性表征多、定量研究少,理论模型多,应用方法少等特点,对输导体系的表征一般多集中在断裂、砂体和不整合的静态描述以及关键地质历史时期输导要素间的匹配等方面。

陆相断陷盆地洼陷带发育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藏,岩性圈闭成藏需要隐蔽输导体系的输导,目前对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蔽输导要素的静态分析以及隐蔽输导体系模式的建立,但对隐蔽输导体系的定量刻画尚属空白。目前,东部老区已进入高勘探成熟区,低油价、新形势下在储量空白区增出上产更要注重探井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对隐蔽输导体系定量表征既是输导体系研究由定性到定量的重要进展,又是满足勘探生产的需求。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预测岩性圈闭的输导性能,从而参与评价圈闭的含油性,提高探井成功率的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该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包括:步骤1,剖析输导要素形成机制;步骤2,优选表征输导要素的参数;步骤3,统计输导概率;步骤4,建立单因素与输导概率的定量关系;步骤5,划分隐蔽输导体系成因类型;步骤6,建立输导概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还包括,在步骤1之前,对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进行刻画,明确输导体系的主要输导要素。

在明确输导体系的主要输导要素的步骤中,输导要素包括裂缝、低级序断层、微断层和干酪根有机网络。

在明确输导体系的主要输导要素的步骤中,优选能定量表征的核心输导要素,包括低级序断层和裂缝。

在步骤1中,分别针对单一核心输导要素研究其形成机制。

在步骤1中,低级序断层的形成往往与高级序断层相伴生,而裂缝受构造应力和异常压力耦合控制。

在步骤2中,根据输导要素形成机制不同,选取针对性的宏观地质要素对单一成因对输导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表征。

在步骤2中,选取距断层的距离来表征低级序断层的发育程度;断层生成指数与裂缝带宽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取断层生长指数来表征构造应力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选取压力系数来表征异常压力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用裂缝输导指数来表征裂缝的输导能力,即流体压力与岩石最小压力和岩石抗张强度之和的比值。

在步骤3中,在研究区选取一批典型的岩性圈闭进行输导概率模型的建立,统计各岩性圈闭的输导概率,输导概率用圈闭见油气显示的砂体厚度与总砂体厚度的比值表示,即:

f=hxs/hz(1)

式中:f为输导概率;hxs为油气显示砂体厚度;hz为总砂体厚度。

在步骤4中,建立影响隐蔽输导体系的宏观地质要素与输导概率的单因素定量关系,包括分别建立距断层距离、断层生产指数、压力系数和裂缝输导指数与输导概率间的线性关系。

在步骤5中,根据成缝机理的不同,划分隐蔽输导体系类型。

在步骤5中,划分应压耦合控缝和超压控缝两种类型,其中应压耦合控缝为距断层<2km;超压控缝为距断层>2km。

在步骤6中,针对不同隐蔽输导体系类型选取相应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类建立求取隐蔽输导体系输导概率的数学模型。

在步骤6中,针对应压耦合控缝模型,选取距源岩距离、距断层距离、断层生成指数、压力系数和裂缝输导指数5个参数建立定量预测模型。

在步骤6中,针对超压控缝模型,选取距源岩距离、压力系数和裂缝输导指数3个参数建立定量预测模型。

本发明中的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涉及沉积盆地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及油气田地质勘探领域,应用于沉积盆地油气运聚过程与油气藏分布规律的研究,适用于洼陷带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定量表征,可以有效预测岩性圈闭的输导性能,从而参与评价圈闭的含油性,提高探井成功率。实现了隐蔽输导体系从定性描述到定量预测的过渡。应用该方法预测隐蔽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可为岩性圈闭含油性预测、井位部署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洼陷带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101,对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进行刻画,明确输导体系的主要输导要素,如实施例中三角洲前方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输导要素主要包括裂缝、低级序断层、微断层和干酪根有机网络;优选能定量表征的核心输导要素,如实施例中的低级序断层和裂缝,如图2所示。

步骤102,分别针对单一核心输导要素研究其形成机制,如实施例中的低级序断层,其形成往往与高级序断层相伴生,而裂缝主要受构造应力和异常压力耦合控制。

步骤103,根据输导要素形成机制不同,选取针对性的宏观地质要素对单一成因对输导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表征,如实施例中选取“距断层的距离”(m)来表征低级序断层的发育程度;断层生成指数与裂缝带宽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取断层生长指数来表征构造应力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选取压力系数来表征异常压力对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用裂缝输导指数来表征裂缝的输导能力,即流体压力与岩石最小压力和岩石抗张强度之和的比值。

步骤104,在研究区选取一批典型的岩性圈闭进行输导概率模型的建立,统计各岩性圈闭的输导概率,输导概率用圈闭见油气显示的砂体厚度与总砂体厚度的比值表示,即:

f=hxs/hz(1)

式中:f为输导概率;hxs为油气显示砂体厚度;hz为总砂体厚度。

步骤105,建立影响隐蔽输导体系的宏观地质要素与输导概率的单因素定量关系,如实施例中分别建立距断层距离、断层生产指数、压力系数和裂缝输导指数与输导概率间的线性关系。

步骤106,根据成缝机理的不同,划分隐蔽输导体系类型。如实施例中可划分为应压耦合控缝(距断层<2km)和超压控缝(距断层>2km)两种类型。

步骤107,针对不同隐蔽输导体系类型选取相应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类建立求取隐蔽输导体系输导概率的数学模型;如实施例中,针对应压耦合控缝模型,选取距源岩距离、距断层距离、断层生成指数、压力系数和裂缝输导指数5个参数建立定量预测模型;针对超压控缝模型,选取距源岩距离、压力系数和裂缝输导指数3个参数建立定量预测模型。

本发明中的岩性油藏隐蔽输导体系的表征方法,在输导要素形成机制剖析的基础上,优选能表征输导要素的宏观地质要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隐蔽输导体系的定量预测模型,实现了隐蔽输导体系的定量表征,提出了一种定量刻画了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的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