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835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光学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生产中,一些辅助生产的制程,如点阵码读取、产品尺寸检测、外观瑕疵检测、产品特征辨识等,常用方法是人工目视进行辨识或检验,并将结果数据手动记录或搭建简易试验台架或采用检测设备(含功能性设备和全检设备)进行瑕疵、特征等项目的检测,并将数据上传系统。

然而,采用人工检查和数据录入的方法易导致判断结果有误或统计信息异常,同时需要大量人力;采用功能性检测设备的方法,因功能性检测设备通常是针对某种待检项目而专门制作,内部模块各元件间采用固定安装,无法用于其他制程的项目检测,成本高;采用全检设备的方法,因全检设备的体型通常较大,虽然功能齐全,但不能拆分,灵活性不强,产品换代后,设备须大规模改造或新制,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灵活性高、自动化的光学识别装置。

一种光学识别装置,包括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元件,所述光学识别装置还包括若干模组盒,若干所述元件对应封装于若干所述模组盒内,每一所述模组盒和封装其内的所述元件共同构成具有独立功能的模组单元,若干所述模组单元依次堆叠设置,任意两个相邻所述模组单元之间通过滑槽装配连接。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模组盒上设有至少一导条和至少一滑槽,所述导条和所述滑槽分别设于所述模组盒的相背对的两个表面,每一所述模组盒的导条与相邻另一所述模组盒的滑槽相契合,以配合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盒。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模组盒包括相互背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导条设于所述顶面,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底面上,以使相邻两个所述模组单元可以纵向连接。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模组盒为至少一端开口的空心体,所述开口设于所述顶面上,所述元件从所述开口处进行安装或拆卸。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模组盒还包括侧面,所述侧面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所述侧面上设有所述导条和/或滑槽,以使相邻两个所述模组单元可以横向连接。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模组单元包括堆叠设置的取像单元、光源单元、定位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光源单元和所述取像单元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单元的相背对的两个表面,所述光源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和所述取像单元共同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上,所述光学识别装置还包括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连接于若干所述模组单元上。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模组单元包括取像单元、滤光单元、定位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滤光单元和所述定位单元设于所述取像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之间,所述滤光单元设于所述取像单元和所述定位单元之间,所述光学识别装置还包括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连接于所述取像单元上。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模组单元包括喷涂单元、定位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定位单元设于所述喷涂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之间,所述光学识别装置还包括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连接于所述喷涂单元上。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模组单元包括纵向连接的第一取像单元、第一光源单元、定位单元和控制单元,以及横向连接的第二取像单元和第二光源单元,所述第一光源单元和所述取像单元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单元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光源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和所述第一取像单元共同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上,所述第二光源单元和所述第二取像单元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单元的相互背对的两个所述侧面上,所述光学识别装置还包括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取像单元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模组单元,形成整体是一个组合式的、可拆分的自动化光学识别装置。所述光学识别装置利用若干模组单元将单一功能元件组建为可更换、可快速拆组的单元,从而实现光学识别设备模块化,针对不同物料、不同项目该光学识别装置可通过若干模组单元之间的快速拆组完成快速辨识作业,具有极高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中的光学识别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光学识别装置中两个相邻模组单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中的光学识别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三中的光学识别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四中的光学识别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识别装置,包括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元件,所述光学识别装置还包括若干模组盒,若干所述元件对应封装于若干所述模组盒内,每一所述模组盒和封装其内的所述元件共同构成具有独立功能的模组单元,若干所述模组单元依次堆叠设置,任意两个相邻所述模组单元之间通过滑槽装配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提供一种光学识别装置100,其包括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元件1和若干模组盒2。若干所述元件1对应封装于若干所述模组盒2内。每一所述模组盒2和封装其内的所述元件1共同构成具有独立功能的模组单元3,如将光源元件装于模组盒内以共同构成光源单元等。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依次连接,任意两个相邻所述模组单元3之间通过滑槽装配连接。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可以根据其功能进行任意组合,以满足不同的作业要求。

请参见图2,每一所述模组盒2大致呈至少一端开口的空心体。所述模组盒2采用透光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模组盒2大致呈矩形。可以理解地,所述模组盒2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其它形状。每一所述模组盒2包括相互背对的顶面21和底面22。所述顶面21和所述底面22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模组盒2的顶面21设有开口23。所述元件1从所述开口23处进行安装或拆卸。优选地,所述开口23设于所述顶面21的中心部位。

每一所述模组盒2还包括至少一个导条24和至少一个滑槽25。所述导条24和所述滑槽25采用子母组合设计。所述导条24和所述滑槽25分别设于所述模组盒2的顶面21和所述底面22上。每一所述模组盒2的导条24与相邻另一所述模组盒2的滑槽25相契合,以配合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盒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模组盒2包括两个所述导条24和两个所述滑槽25。两个所述导条24设于所述顶面21上,且位于所述开口23的两侧。两个所述滑槽25设于所述底面22上,且分别正对两个所述导条24设置。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模组盒2上还设有嵌入式便携供电和/或信号传输芯片(图未示)。相邻的两个所述模组盒2通过所述导条24和所述滑槽25完成组合连接时,该嵌入式便携供电和/或信号传输芯片能够对所述模组盒2内的元件1进行供电、信号传输、数据采集、算法分析等作业。

请再次参见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包括堆叠设置的光源单元32、定位单元33、取像单元31和控制单元34。所述光源单元32和所述取像单元31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单元33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光源单元32、定位单元33和取像单元31共同设于所述控制单元3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取像单元31设于所述控制单元34上。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光源单元32设于所述控制单元34上。所述光学识别装置100还包括操作单元3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单元30可以连接于所述光源单元31的顶面。所述操作单元30的操作面板301可置于所述光学识别装置100的顶端,也可悬于所述光学识别装置100的侧面。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光学识别装置100用于进行对物品外观瑕疵检测、产品生产履历追踪(读码)、产品特征辨识等作业。其中,所述定位单元33用于实现不同待测物料的快速更换、定位及待测物料自动取放;所述光源单元32用于对待辨识物体进行补光,以使待测物流特征更容易被所述取像单元31获取;所述取像单元31用于对产品进行取像,获取图片信息,并通过内部算法进行各种特征数据处理;所述控制单元34集工控机、光源控制器等相关电器模块于一体,为所述光学识别装置100整体进行供电、信号传送、数据采集、数据上传下载、后台分析、算法运行等工作。

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中的光学识别装置200与实施方式一中的光学识别装置10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包括取像单元31、滤光单元35、定位单元33和控制单元34。所述滤光单元35和定位单元33设于所述取像单元31和所述控制单元34之间,所述滤光单元35设于所述取像单元31和定位单元33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光学识别装置200用于对物品的光学特性进行分析。

请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三中的光学识别装置300与实施方式一中的光学识别装置10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包括喷涂单元36、定位单元33和控制单元34。所述定位单元33设于所述喷涂单元36和所述控制单元34之间。所述操作单元30连接于喷涂单元36的顶面。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光学识别装置300用于完成物品的喷涂作业。

请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四中的光学识别装置400与实施方式一中的光学识别装置100的区别在于:所述模组盒2的侧面26上也设有所述导条24和/或滑槽25(图未示),以使相邻两个所述模组单元3可以横向连接。所述侧面26连接所述顶面21和所述底面22。本实施方式的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包括纵向连接的第一取像单元31a、第一光源单元32a、定位单元33和控制单元34,以及横向连接的第二取像单元31b和第二光源单元32b。所述第一取像单元31a、第一光源单元32a、定位单元33和控制单元34的连接方式同实施方式一;所述第二光源单元32b和所述第二取像单元31b分别连接于所述定位单元33的两侧面26。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识别装置400相较于实施方式一的所述光学识别装置100可分别从上下两个方向对物料进行补光与取像,可同时进行两面检测。可以理解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横向连接的第二取像单元31b和第二光源单元32b也可以换成其它模组单元,实现其它的复合式作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识别装置100利用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将传统的单一功能元件组建为可更换、可快速拆组的单元,从而实现光学识别设备模块化,针对不同物料、不同项目该光学识别装置100可通过若干所述模组单元3之间的快速拆组完成快速辨识作业,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模组单元3之间即可以进行纵向的功能扩展连接,有能够进行横向的连接,快速灵活多用,可实现一机多用。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