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门禁用门禁卡对应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2608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门禁用门禁卡对应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门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门禁用门禁卡对应槽。



背景技术:

智能门禁系统稳定,是使人们智能化出入门的一种装置,在使用它时,需将门禁卡对准相应的门禁卡对应槽,通过感应系统来完成工作,但它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1、在使用门禁系统刷卡的过程中,由人手拿门禁卡放在门禁卡对应槽中,这就导致了门禁卡往往不能全部贴合门禁卡对应槽,当不能感应成功时还需将门禁卡紧紧地按在门禁卡对应槽中,容易对门禁卡造成损坏;

2、一部分人习惯将门禁卡放于掌心,由掌心带动门禁卡放于门禁卡放置槽内,以便于更好的感应,但取回门禁卡时,门禁卡极易脱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门禁用门禁卡对应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门禁用门禁卡对应槽,包括门禁卡对应槽、智能门禁底座和挡板,所述门禁卡对应槽设在智能门禁底座和挡板之间,所述挡板底端两侧均固定设有转轴,挡板下方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端设在智能门禁底座内部的伸缩槽内,所述支撑板前端设有漏卡槽,漏卡槽与门禁卡对应槽相同大小设置,所述伸缩槽还设有限位板,限位板设在与之相对应的限位槽中,所述限位槽设在支撑板内部,所述挡板上固定设有拉环,所述智能门禁底座两侧均固定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下两端均设有螺孔。

优选的,所述门禁卡对应槽上下端均贯穿设置,且门禁卡对应槽呈与门禁卡对应设置的槽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转轴设在智能门禁底座上的转槽中,所述挡板与智能门禁底座之间相互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同时贯穿门禁卡对应槽和智能门禁底座设置,所述支撑板与伸缩槽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呈圆板状结构,限位板与伸缩槽之间通过支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性强,具有以下优点:

1、在使用门禁系统刷卡时,直接将门禁卡放置在门禁卡对应槽中即可,避免了手拿门禁卡使门禁卡不能全部与门禁卡对应槽相贴合的现象,门禁卡不容易受到损坏;

2、门禁卡直接放置在门禁卡对应槽中,取回门禁卡时,手掌放于门禁卡对应槽的底部,直接将支撑板往下按压门禁卡即可落下,门禁卡不易脱落,且限位板和弹簧能够避免支撑板出现脱落和内陷的现象,结构稳定,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剖视图。

图中:1门禁卡对应槽、2智能门禁底座、3挡板、4固定板、5支撑板、6漏卡槽、7拉环、8转轴、9伸缩槽、10限位槽、11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门禁用门禁卡对应槽,包括门禁卡对应槽1、智能门禁底座2和挡板3,门禁卡对应槽1设在智能门禁底座2和挡板3之间,门禁卡对应槽1上下端均贯穿设置,且门禁卡对应槽1呈与门禁卡对应设置的槽体结构,挡板3底端两侧均固定设有转轴8,转轴8设在智能门禁底座2上的转槽中,挡板3与智能门禁底座2之间相互卡合连接,挡板3下方设有支撑板5,支撑板5同时贯穿门禁卡对应槽1和智能门禁底座2设置,支撑板5与伸缩槽9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支撑板5底端设在智能门禁底座2内部的伸缩槽9内,支撑板5前端设有漏卡槽6,漏卡槽6与门禁卡对应槽1相同大小设置,伸缩槽9还设有限位板11,限位板11呈圆板状结构,限位板11与伸缩槽9之间通过支架固定连接,限位板11设在与之相对应的限位槽10中,限位槽10设在支撑板5内部,挡板3上固定设有拉环7,智能门禁底座2两侧均固定设有固定板4,固定板4上下两端均设有螺孔。

工作原理:首先,将门禁卡从门禁卡对应槽1上端放入,门禁卡对应槽1下端的支撑板5阻挡了门禁卡自动落下,待感应完毕之后,往下按压支撑板5,使漏卡槽6与门禁卡对应槽1连通,从门禁卡对应槽1底部将门禁卡接住即可,智能门禁底座2与挡板3相互卡合,当门禁卡上有水而与门禁卡对应槽1内壁贴合时,通过拉环7可将挡板3拉开,然后取出门禁卡,使用方便,当支撑板5被往下按压时,限位板11可在限位槽10一定距离内移动,避免了当支撑板5因弹簧的反力作用复位时支撑板5出现脱落的现象,且弹簧避免了支撑板5出现内陷的现象,当伸缩槽9与支撑板5之间的弹簧松动或脱落时,因限位板11的作用,支撑板5也不会出现内陷与脱落现象,结构稳固,适合推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